【摘 要】紅色文化是民族精神、革命優(yōu)良傳統(tǒng)的映射,是中華優(yōu)秀文化的重要構成。南京市逸仙小學一直在不斷創(chuàng)新,嘗試將紅色教育有機融入學校德育工作之中,學校通過打造全新的家國情懷課程,用更加貼近兒童的方式開展紅色教育,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價值導向。
【關鍵詞】紅色教育;紅色基因;課程引領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1)58-0071-02
【作者簡介】劉媛媛,南京市逸仙小學(南京,210005)少先隊大隊輔導員,二級教師。
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長期的革命斗爭中積淀起來的堅定理想信念和崇高革命精神的凝聚和升華,飽含厚重的歷史文化內涵和獨特的教育價值。在紅色文化教育傳承的推進過程中,我們深切體會到:紅色文化教育應該從學生的年齡特點出發(fā),用清晰的學習目標、真實的育人情境,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的動機和深度參與的積極性,通過真實情境的再建構對學生的精神世界產生積極正向的影響。
一、從“藝術呈現(xiàn)”到“文化傳承”的思想轉變
一首紅歌就是一段歷史。2019年國慶節(jié),學校舉辦“我和我的祖國”紅歌會?;顒咏Y束后我們發(fā)現(xiàn),這樣的活動雖然有華麗的舞臺布景、精美的服裝道具、成熟的隊形變換,也取得了非常好的藝術效果,但是這樣的精彩卻只留在了當年當時的舞臺上?;顒右唤Y束,教師和學生都松了一口氣,慶幸終于完成了任務,而這樣的結果顯然不是學校舉辦紅歌會的初衷。認真反思后我們發(fā)現(xiàn),這次紅歌會的主導者是教師而非學生,教師們只注重紅歌會的舞臺效果和藝術呈現(xiàn),卻忽略了學生的學習過程與體驗感受。如何才能兼顧“藝術呈現(xiàn)”與“文化傳承”,成為我們后續(xù)開展紅色主題活動關注的重點。
2020年,學校在原有紅歌演唱會的基礎上,開發(fā)了“唱給紅領巾的歌”紅色教育課程。該課程通過體驗式的學習深入展開,具體分為五個步驟:(1)好歌推薦,教師動員學生向祖輩了解紅色歷史,并請他們推薦一首紅歌;(2)組內分享,學生分組交流自己選擇的紅歌,并說明推薦理由,確定小組演唱的紅歌;(3)班級分享,各小組在班級內推薦紅歌;(4)投票選歌,班級投票選出最喜歡的歌曲;(5)舞臺展演,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自主編排,表演形式的討論與創(chuàng)編豐富了學生對紅歌的情感體驗?;趦和攸c設計的紅歌會,不僅關注最后的藝術呈現(xiàn),更加注重紅歌中紅色文化對學生的浸潤。我們不僅要求每一個學生學會唱紅歌,還要求他們能夠講述紅歌背后的故事,能夠通過創(chuàng)編表演傳遞紅色力量,在每個人心中種下一顆紅色的種子。
二、從“革命英雄”到“身邊英雄”的方向轉變
習近平總書記說:“英雄是民族最閃亮的坐標?!薄耙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痹趯W校紅色文化教育中,我們經常會組織學生觀看英雄人物紀錄片、閱讀英雄人物傳記,帶學生走出校門走進紅色文化場館緬懷革命先烈。但我們發(fā)現(xiàn),大部分學生盡管知道了英雄人物的名字,了解了他們的事跡,但卻表示這些英雄人物離自己現(xiàn)在的生活太遙遠,無法和他們產生共鳴,更是難以將這些英雄精神內化。面對這樣的難題與困境,我們積極開展“鏡頭里的社區(qū)英雄”紅色課程,課程實施具體包括“社區(qū)英雄進校園”“英雄人物訪談”“走進社區(qū)”“小組合作”“成果展示”五個環(huán)節(jié)。學生們采訪社區(qū)參加過抗美援朝的91歲高齡的楊爺爺,在與這位親歷戰(zhàn)爭的老英雄的面對面交流中,學生內心受到的沖擊是直接且巨大的。除了像楊爺爺這樣的革命英雄,還有社區(qū)里來自各行各業(yè)的普通“英雄”,防疫工作站的志愿者王奶奶、熱心垃圾分類的志愿者葉奶奶、學校新校建設的功臣王校長等,都是我們訪談的對象。通過尋訪,學生不僅真切地感受到英雄的力量,也對紅色精神的本質有了更深刻的認知。
三、從“一維表現(xiàn)”到“多維呈現(xiàn)”的方式轉變
小學的紅色教育活動,一般是讓學生講紅色故事、畫紅色小報,但這種表現(xiàn)形式比較單一,且效果并不好?!拔枧_上的紅色印跡”課程突破了“一維表現(xiàn)”的方式,以任務驅動學生主動搜集資料、調查采訪,齊心協(xié)力完成任務。
為講好紅色英雄的故事,學生們用創(chuàng)意物化的方式來呈現(xiàn)抽象的紅色文化和紅色精神,作品的內容和形式豐富多彩。他們制作了紀念周恩來總理在梅園談判、深夜辦公的場景模型和連環(huán)畫;歌頌董存瑞不懼犧牲、為人民解放而奮斗的英雄屏風和炸碉堡的手工模型;贊揚黃繼光等最可愛的人奮不顧身、保家衛(wèi)國的英雄摩天輪;贊美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最美逆行者”“生命擺渡人”的組圖等。學生們還基于自己的理解為每一個作品制作了說明書,并錄制了作品介紹視頻。學生自我的理解和多維的藝術表達,讓紅色文化和紅色精神更好地內化為他們前進的動力。例如:有一個小組的研究對象是英雄董存瑞,他們制作了“董存瑞炸碉堡”手工模型,可是卻因為沒有仔細研讀文本,將故事中的“暗堡”做成了“明堡”。經老師善意的提醒后,小組成員繼續(xù)搜集資料,終于在中國共產黨新聞網(wǎng)的黨史頻道上找到了一張暗堡的圖片。在弄清了“暗堡”的真實模樣后,他們發(fā)現(xiàn)原先的作品完全用不上了,需要全部推翻重做,有的組員一度產生了放棄的念頭。面對這種情況,組長說:“你們想想董存瑞面對炸碉堡這樣的困難時都不曾退縮,我們現(xiàn)在只是要重做模型,怎么能隨便放棄呢?”困難促聯(lián)結,學生們在這樣的實踐活動中既認識了英雄不怕犧牲的無畏精神,又真實地感悟到了迎難而上的紅色精神,并將這種精神遷移運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