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麗
《京華煙云》是林語堂在1938年8月至1939年8月間完成的第一部長篇小說,是為紀念全國在前線為國英勇犧牲的男兒所著。本書以歷史時期為背景,講述了北京城中姚、曾、牛三大家族的興衰和三代人的命運。小說塑造了許多性格分明、遭遇不同的人物形象,并通過對不同人物命運的描繪,展現(xiàn)了中國四十年間的社會背景和人民生活等。姚木蘭是作家林語堂極力展現(xiàn)的人物,本文試圖通過對這一人物的洞察和剖析來挖掘林語堂這一男性心中的“完美女性”,讓人們知曉林語堂本人和姚木蘭之間的聯(lián)系,以及從客觀的角度說明男性眼中“完美女性”的不完美之處。
一、林語堂筆下“完美女性”代表—姚木蘭其人
林語堂曾說過“若為女兒身,必做木蘭也”,可見,姚木蘭是作家心中的“完美女性”。作者筆下的木蘭,是一個奇女子,是一個生長于亂世里卻保持著劍膽琴心、端莊優(yōu)雅的女性。在林語堂的筆下,姚木蘭無論是扮演女兒、妻子、兒媳、妯娌還是母親的角色時,她都能面面俱到、游刃有余,展現(xiàn)出大家閨秀的風采。
(一)活潑全能的大家閨秀
木蘭從小生活在一個福地—北京,受過先進的西方教育,具有豐富的知識和平等、奇妙的思想。北京是一個“人間最理想的生活”的地方?!澳咎m的想象就深受幼年在北京生活的影響。她學會了北京的搖籃曲,搖籃曲中對人生聰敏微妙的看法也影響了她”“從那些說白的朗誦歌唱,她體會出語言之美,從每天的說話,她不知不覺學會了北京話平靜自然舒服悅耳的腔調(diào)兒”“學到了容忍寬大,學到了親切和藹,學到了溫文爾雅”。家庭給了她無數(shù)的愛,長輩們都喜歡她。她雖然生在封建文化思想仍然盛行的時代,但是在思想開放的父親教導下,有幸接觸了西方教育。父親姚思安與眾不同的教育思想,淡泊名利、追求恬適生活的人生態(tài)度,對她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她不僅能辨認當時極為稀罕的“甲骨”,而且可以到學堂讀書以及接受當時最先進的知識和思想。此外她不用裹腳,還有幾種女人所沒有的本領:吹口哨、唱京戲、收集并鑒賞古董。她雖出身豪門,但卻毫無半點驕奢傲慢之氣,對長輩尊敬有禮,對下人真誠平等。她可以和一般人家的曼娘結(jié)為金蘭,和照顧她的丫鬟錦兒情同姐妹,愿意幫助素未謀面的暗香。木蘭具有許多的奇思妙想,她會因為沒有裹腳而想自己也試一試,她會把曼娘的夢變成現(xiàn)實以此來撫慰那顆受傷的心,她會因孔子愛吃姜以及“天地元黃”,推想他愛吃螃蟹。
(二)面面俱到的賢妻良母
出嫁后的木蘭是一個標準的賢妻良母。木蘭在母親的嚴格管教下,具備了傳統(tǒng)女性的主要美德—“德、言、容、功”,而且樣樣優(yōu)秀。她做的花生湯“入口即化”,是大家最喜歡的;繡的花樣兒“躍然欲出”,受到大家的贊賞。對待公婆長輩,她謙謙有禮。結(jié)婚時,當知道長輩們都在等她的時候,她會對全家人微笑,并說“真對不起,我來晚了”。當長輩要她坐下時,她會因為大嫂沒有坐,而不敢坐,在大嫂坐后,她才會在大家的再三要求下坐下。當公公表示很喜歡她的金表時,她會很欣然地送給他并說:“就拿這個小東西孝敬您兩位老人家吧?!睂Υ煞?,她寬宏大量、忠貞不渝,她沒有因為所嫁的人不是自己心中愛的而感到內(nèi)心痛苦,生活態(tài)度消沉。她一切都以丈夫蓀亞為中心,她會因丈夫喜愛物質(zhì)生活的舒適和應酬宴飲的歡樂而放棄過一種草木小民的淳樸生活,并“不斷給丈夫新奇之感”。在知道蓀亞在外面有了情人時,她沒有大肆吵鬧,而是做好了接受犧牲或調(diào)整關(guān)系的打算,在蓀亞認錯時,她大度地接納、原諒了他。對待孩子,她全身心地關(guān)心、照顧、教育,視兒女為生命。女兒幾乎是“美麗的母親的復制品”。她與妯娌之間友好相處,不與人爭。治家方面,她為人知書達理,做事精明能干。她知道“人不一樣,在于怎么樣用”“她知道好多事情并不對,但是有的事卻裝作沒理會……她不肯把家事管得比以前桂姐管理時顯得更好”,但是家里的卞總管怕她,甚于以前怕桂姐。
二、姚木蘭這個形象與林語堂本人的關(guān)系
“文學創(chuàng)作的客體是作家體驗過的社會生活……沒有人對客體的感覺,客體就不能現(xiàn)實地成為人的客體。同樣,當某種生活不與作家發(fā)生關(guān)系,作家沒去體驗它,即感受、體味、思索它,與它發(fā)生情感交流時,它就不會成為作家描寫和表現(xiàn)的對象。”小說中的人物形象在生活中總是存在著一定的原型,他們的一切或多或少都與作者有著千絲萬縷的關(guān)系,作者也總會有意無意地把自己體驗過的事情附加到自己筆下的人物的身上。
姚木蘭作為一個生活在封建時代的女子,有機會去接受先進的西方教育,可以學當時正經(jīng)人家所排斥的吹口哨和唱京戲,可以有一些奇思妙想。這方面可以說是林語堂求學經(jīng)歷的一個寫照以及跟他本身的人生態(tài)度和教育思想有關(guān)。少時的林語堂生活在一個貧苦人家,但是父親卻竭盡全力地讓他有機會接受高等教育。在留學的時候,他從不跟同學爭第一,永遠只是第二,他的這種態(tài)度使得他有一種不與人爭的品性。他還經(jīng)常帶女兒到館子里吃飯并教女兒“叫局”,鼓勵女兒不讀大學而去讀“社會大學”。林語堂本身是屬金命的,所以他把木蘭設計為和自己相同的命性—金命。他還因自己的婚姻是舊式的,自己未能和起初相愛的人在一起,而使得木蘭面對同樣的問題,愛的是立夫,嫁的卻是蓀亞。林語堂在給女兒們起名字時,覺得時下女子的名字俗不可耐,他的孩子一定要與眾不同,所以他的三個女兒分別叫如斯、太乙、相如,如此與眾不同的想法和別具個性的名字,才會有木蘭的父親不同常人的思想和“木蘭”這個力避傳統(tǒng)的名字。
林語堂的一生中有許多對他產(chǎn)生重大影響的女性。從寬容、慈愛的母親,到美艷如桃、快樂似雀的二姐,再到青梅竹馬、情深意厚的第一位戀人賴伯英,以及后來的戀人陳錦端和結(jié)發(fā)之妻廖翠鳳,這些優(yōu)秀的女性用她們高尚的情操和美好的品質(zhì)直接影響著林語堂。因為母親是一個簡樸不過的夫人,“她雖然因是牧師的妻子而在村里有很高的地位,可是她絕不曉得擺架子是怎么一回事的。她常常同農(nóng)人和樵夫們極開心地談話。”還時常邀請他們到家里喝茶或吃飯。母親的平等待人,使得木蘭能和曼娘、錦兒和暗香友好相處。因為有二姐出嫁時送自己禮物和對自己的期待,才會有木蘭出嫁時送弟弟阿非禮物和希望他能聽家里教導的這一舉動和期望。因為愛人給了他精神上的愉悅,妻子讓他更好地生活,才會有立夫給木蘭帶來“精神上的自由”,使她“體會到幸福的味道”,丈夫蓀亞給她的安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