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楷,楊韞嘉
(東北大學 藝術學院,遼寧沈陽 110819)
早在還沒有“美育”概念的古希臘時期,藝術教育已經受到重視,雅典學校中設有音樂、 體操等課程,在柏拉圖《理想國》中也提到“兒童階段文藝教育最關緊要......”等美育話題,同時他也尤其注重美感教育。在羅馬時期的高等教育中便出現(xiàn)了書法繪畫等教育,隨著美育思想的不斷發(fā)展,相關的實踐教育不斷促進,20 世紀30年代包含繪畫素描和雕塑夜校課程的意大利達·芬奇藝術學院成立。1562年佛羅倫薩美術學院正式建立,這是世界上最早的藝術學院,與文藝復興相輔相成,成為世界美術學院藝術與教育的楷模,對后來的列賓學院以及我國的中央美術學院等美院都有指引與啟發(fā)作用。1750年德國美學之父鮑姆嘉通出版《美學》一書,提出“美學應該包括理論部分和實踐部分”的概念。18 世紀末期,德國席勒提出“美育”概念,在《美育書簡》中將“美育”作為一個獨立概念分離出來,提高了美育地位。至此教育家學者對“美育”進行詳盡闡發(fā),并為審美教育創(chuàng)造條件。在歐洲高校美育教育的發(fā)展過程中,德國的美育教育是較有特色的,德國美育學者們認為藝術教育應找尋最本質的根源,以探尋本質美來增強個人美學修養(yǎng)。文藝復興之后,美育發(fā)展更加迅速,意大利教育學家維多里諾提倡德、體、美育相結合來培養(yǎng)學生?,F(xiàn)代意大利高校已成立美術、高等工業(yè)美術、 音樂學院等高等大學院校以及非大學高等藝術教育機構。德國是文化與藝術并存的國家,繼包豪斯學校之后,杜塞爾多夫藝術學院等高等藝術教育遙遙領先。目前德國的高等美育主要分布在綜合學校、應用科學大學、藝術類院校、專業(yè)藝術學院之中,保持著藝術和技術進行統(tǒng)一,技巧和觀念并重的美育理念。
蘇格拉底時期便有美與效用之間關系的問題,到工業(yè)革命的爆發(fā),人們關注到藝術設計的基本理念。20 世紀70年代開始美育興起,美國學校教育中增加繪畫課程,哈佛、麻省理工等美國高校將美術教育當成美育的關鍵一面,增加學生投入到美育學習的時間及精力,公共藝術教育開始實施。二戰(zhàn)期間,許多歐洲藝術家以及教育家流亡美國,這也間接促進美國藝術的發(fā)展。20 世紀60年代,美國教育家認為藝術教育應當從兒童開始,中小學藝術教育得到發(fā)展,并為后期大學中的學生的藝術思維打好了基礎。美國教育家杜威回答了藝術的概念、怎么形成、用途的問題,形成完整美育體系。后工業(yè)社會背景下,新教育觀念呼之欲出,教育學家霍華德加德納在1983年出版的《智能結構》中提出了“多元智能”觀點,在1993年出版《多元智能》一書,提到7 種智能型式,其中就有音樂智能,此觀點引起激烈反應。教育家們開始反思應試教育弊端,思考素質教育優(yōu)勢,此理論加速了美育的進展。20 世紀末,美國頒布教育法,對美術教育進行全面闡釋,此舉大大提升美術教育地位。隨后美國高校藝術教育逐漸興起,美國大學設立不同類型的藝術學校,有專業(yè)的藝術院校,也有綜合類大學的藝術學院。目前美育教育在美國高校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如哈佛、哥倫比亞、雷德蘭茲等大學都推崇藝術教育為核心的審美教育。
德川時代晚期自明治維新起,日本美育教育嚴重西化且內容單一,只包括繪畫教育。明治(1868)日本民族美術得到發(fā)展,意大利、德、美等國畫家登陸日本,日本受到西洋藝術文化影響,西洋藝術理論促進當地藝術發(fā)展。明治五年日本頒布的《學制》是藝術教育實踐的重要標志,促使藝術教育成為科目而被確立出來,提升了日本整體的審美意識。1867年公布美術學校設立被看作是學校藝術教育的開始。1872年日本藝術教育誕生,1887年,藝術教育西化情況更加嚴峻,連教材也是英國作家所作。與此同時,由岡倉天心、橋本雅邦等人建立的強調日本元素的“東京藝術學?!背闪?,在1879年頒布的全盤西化的教育法中,完全效仿美國藝術教育模式,其中,筑波大學效仿美國美育教育方式,開設藝術專業(yè)學群。明治中后期,美術教育家黑田清輝主持東京美術學校西洋畫教學,并對日本藝術教育提出美術教育方針。1929年武藏野美術大學成立。1987年,關于探討日本藝術教育現(xiàn)狀和將來的會議舉行,并給高校藝術教育的開展指出方向,幫助更好設置高校藝術教育課程,促進其發(fā)展,目前日本綜合類的大學通過開設音樂、美術等藝術課程對學生進行美育教育,其中較為成功的有京都府畫學校,其建校以來便重視人文藝術教育,將藝術教育作為通識教育,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
比利時位于歐洲中心地區(qū),具有濃厚的藝術氛圍與優(yōu)良的文化傳統(tǒng),其中有3 所高校的美育教育較為突出[1],分別為年代久遠的安特衛(wèi)普皇家美術學院,圣律克學院以及康布雷國立高等視覺藝術大學。其中安特衛(wèi)普皇家美術學院以保持傳統(tǒng)為美育教育特色,在其藝術專業(yè)設置中,課程分類較清晰,包括視覺圖形藝術和空間藝術兩大類,在教學理念方面鼓勵學生結合自身個性與技能找尋自我的藝術作品。圣律克學院較為突出的特色是其優(yōu)秀的硬件設施條件及師資,該校有資源豐富的圖書館及材料庫,教學理念注重人才的社會實用性,同時加以專業(yè)的技能提升培訓,培養(yǎng)出技能與藝術相統(tǒng)一的社會型人才。課程設置也分為視覺、空間藝術兩大系,在課程的安排中分為必修課與輔修課,包括史學以及藝術人類學等,課程有明確的分類。康布雷國立高等視覺藝術大學主打對外交流,學校與巴黎特拉維夫等藝術學校有固定的交流,該校對于學生以及教師的評審都較為嚴格??傮w來說,從歐洲中心地帶的比利時3 所學校的美育教育來看,其教學體系優(yōu)勢在于教學理念、內容、方式、制度及資源(見圖1)。
圖1 歐洲高校美育教育體系特點脈絡圖
在《2000年目標:美國教育法》中將藝術作為“核心學科”,各高校積極響應該條規(guī)定。以雷德蘭茲大學為例,該校將藝術課程作為核心課程,且合理開設藝術課程。課程設置中不區(qū)分主副學科,開設實踐、理論、表演門類多種藝術課程。各科目有專業(yè)教師實施授課,采用探討式的教學模式。課程模式為少于20 人的小班型授課,教師在與學生溝通且了解基本情況后進行以學生為主體的引導式教學,鼓勵各學科之間的交叉性。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藝術視角,要求跨專業(yè)的學生結合自身的專業(yè)進行創(chuàng)新總結,培養(yǎng)全面能力。在美育教育實施過程當中,美國高校也逐漸對美育教育進行完善與改革。2009年哈佛大學實施了新的通識教育,其中美育在新課程體系中的地位發(fā)生了質的飛躍,從之前的重理論研究到個性的創(chuàng)造。哈佛大學中“審美與闡釋類課程”將審美的范圍擴大,包括自然社會與生活,不止注重單一的藝術技能而是注重提升學生的全面能力,與生活與社會相聯(lián)系的審美能力[2]。美育課程占核心課程體系的30%,將審美教育擴大到自然、社會以及動物的美之中,不拘泥于一種技藝,而是鼓勵學生了解不同的傳統(tǒng)與文化等。學生可選擇的課程較多,并要求學生選擇兩門美育課程,注重現(xiàn)在與未來的聯(lián)系,通過將美育添加到文化與信仰這類課程中來用審美的方式提升學生的文化自信??偟膩碚f,美國美育教育較為多元化,各高校學院根據自身情況制定教學大綱,通常沒有統(tǒng)一的教學標準,教師依據學校的特色及宗旨制定教學大綱,不存在教學大綱統(tǒng)一一說。在教師教學的方式上,美國高校教師注重學生個性化發(fā)展,會選擇鼓勵的教學方式,希望學生在課堂中多表現(xiàn)自己。教師在指導學生作品的過程中,先表揚作品中優(yōu)秀的地方,之后引出學生應該改進的地方。推薦一些相關的畫冊或書籍逐漸給學生啟發(fā),然而這種過早的鼓勵式教學也會導致一些學生的作品偏幼稚,難以提升專業(yè)技能(見圖2)。
圖2 美國高校美育教育體系特點脈絡圖
日本的美育教育雖比西方國家起步晚,經歷了“全盤西化”和“新舊兩派三線”的曲折發(fā)展過程,但在這100 多年里,也積累了不少經驗,目前已建立起多層次、多學科、立體多元的美術教育體系,(見圖3) 培養(yǎng)出各層次的美術人才。在教育教學理念上,曾經經歷過“全盤西化”和“去全盤西化”之爭[3]。1876年,工部美術學校成立,秉承著“美術學校是學習歐洲近代的技術,彌補我日本國原有百工之不足”理念,作為西洋美術學校代表,擴大師資力量,聘請大熊氏廣、藤田文藏和小山正太郎、松岡壽等教師,從事西洋雕塑和素描油畫的教學工作,以西洋繪畫、雕塑為主要教學內容,為西洋畫和雕塑在日本的傳播和推廣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而1880年成立的京都府畫學校,奉行“戒粗存精、去浮就實、共謀公益、補救文化”的宗旨,教學內容融合東西,兼顧南北,分為東、西、南、北四宗,并最終合并為東洋畫,與西洋畫課程設置相同,為挽救本土繪畫藝術與工藝美術的局面,發(fā)揚光大日本美術發(fā)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課程的架構設置上,作為近代美術教育重要標志的東京美術學校主要圍繞著四種美術史觀點進行——純粹的西方論者、 純粹的日本論者、折中論者、自然發(fā)展論者。根據秉持各種論點的校長進行課程的設置,從最初的日本畫、木雕、雕金,到西洋繪畫、雕塑,從日本浮世繪、古美術到國畫師范科,一直到正木直彥擔任校長后,形成“四科一部”的格局。
圖3日本高校美育教育體系特點脈絡圖
政策引導是美育教育前提,根深則葉茂,本固則枝榮。縱觀歐美日高校美育經驗,無一不將政策法規(guī)設置于前。各級領導部門應加強聯(lián)系,共管同治美育教育工作,加強頂層設計,完善教學改革指導與決策,提高高校領導對美育教育的認識與重視程度[4]。思想的統(tǒng)一與認識的提高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條件。各級領導及美育教師應對美育教育有正確認識與端正的態(tài)度,使美育成為終身教育。同時要認識到高校美育教育是一項繁瑣的任務,加強美育教育的基層組織建設,根本是使每個基層組織都成為堅強戰(zhàn)斗堡壘。首先,要整合分散的美育教育資源,健全課程設置、評價一體化機制,保證高校美育教育持久穩(wěn)定發(fā)展。其次,不能忽視設施資金投入,加強教材與設備的完善性,資金應重點傾斜到藝術設施的投入上,提升校園的整體美育氛圍,可增加雕塑、墻畫以及校內音樂演奏會等活動來豐富藝術環(huán)境,在視覺上給學生以潛移默化的藝術熏陶; 在高校中設立一些音樂廳、美術館、美育教育研究室等可供學生提升審美水準與交流的硬件設施,增加美育講座、藝術展、交流中心等藝術活動平臺。最后,要制定嚴格詳盡的教師評定機制,加強對教師審美素養(yǎng)的提升,建立教師優(yōu)勝劣汰的競爭機制。
師資力量是美育教育基礎。高素質、專業(yè)性強的美育教師團隊在高校中才能夠培養(yǎng)出高素質的具有審美能力的學生。然而“輔修課”的指導思想使師資力量愈發(fā)薄弱,穩(wěn)定且專業(yè)的師資隊伍是極其必要的。從事美育教育教師的整體學歷有待提高,對于教師的選拔應通過公平公正的形式進行層層選拔,打造專業(yè)性強、水平高的教師隊伍。對于教師考核模式應采取互相評議方式,幫助教師及時改正自身不足并向身邊優(yōu)秀教師學習。提升教師自身素質,以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把握美育教育教學規(guī)律,提升課堂整體水平。著名教育學家布魯納曾說“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播者,而且是模范?!苯處熅薮罅α渴墙o學生做出榜樣,凈化與升華其內心。在理論知識牢固的基礎上增加實踐,加強實踐與科研,加強學術交流,汲取經驗,觀摩國外高校成功案例以及優(yōu)秀藝術展出,實地考察提升教學能力。教師要保持與時俱進的態(tài)度與觀念,提升自身的儀態(tài)美與語言美,提升教師教學水準,提升美育教師自身審美意識與藝術觀念。
高校美育是培養(yǎng)綜合型人才的基地,課程是美育教育核心。通過總結歐美日高校美育教育成功經驗,我國高校美育教育改革得到了相應啟示。目前我國高校汲取外國經驗已開設藝術選修課并且與主修課一樣占有相應學分,可依據學生的愛好進行課程選擇。我國高??梢?guī)范美育教育課程學科,將藝術課程的總體范圍擴大[5],將課程進行大分類,即繪畫、聲樂、舞蹈、書法等藝術門類課程,在相應大門類中再細分出小類課程。在課程設置上豐富內容,整合結構,根據課程目標進行課程設計,依據學校自身的條件更改,根據學生的情況與學校情況調整藝術課程。課程設置基本包括理論、鑒賞、實踐課,用這三大系統(tǒng)將課程連貫起來。切實發(fā)展美育課程理論,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相結合,掌握好比例,對學生在實踐中出現(xiàn)的問題進行針對性的解決與探討。課程的內容要系統(tǒng)化且與時俱進,使課程與國際接軌、與生活社會緊密相連、與傳統(tǒng)相結合,使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學到更廣的知識面,在發(fā)展美育教育的同時也要關注我國傳統(tǒng)文化,從而升華學生的文化自信。
方法是美育教育的關鍵,要注重觀念和理論的結合,理論與實踐的統(tǒng)一。歐美日高校美育教育方法可總結為歐洲注重系統(tǒng)化與傳統(tǒng)發(fā)展,美國注重個性化發(fā)展,日本注重創(chuàng)新型發(fā)展。我國高校在改革美育教育方法前應明確美育教育的目標: 塑造審美意識、發(fā)展審美能力、提高審美表現(xiàn)、促進審美創(chuàng)造。這就需要我們對于基礎的藝術專業(yè)知識不能空談虛談,接受不同學生不同的藝術見解與基礎。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指出“弘揚中華美育精神、以美化人、以美培元”[6],教師要注重與學生的感情交流、因材施教,師生之間積極探討、共同進步,通過鼓勵引導方式塑造學生的美學意識。在藝術實踐課中,要求學生在掌握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參與藝術實踐,獲得美學體驗,提高學生對藝術的興趣,引發(fā)學生的情感體驗,傳授相應知識與技能,從而發(fā)展審美能力[7-10]。在遵循傳統(tǒng)的基礎上進行創(chuàng)新,將“真、善、美”統(tǒng)一,面向現(xiàn)代化與市場經濟提升學生審美表現(xiàn)。引導學生走自己的道路,勇于提出自己的觀點與問題,推動學生個性審美創(chuàng)造[11-13]。
模式是美育教育的支柱,要持有“不拘一格、百花齊放”方針。在改革高校美育教育中要關注各校自身異同點,《意見》中提出“因地制宜,分類指導?!薄靶纬伞恍R黄贰恍6嗥贰置妗?,高校美育教育在模式上要擺脫過于統(tǒng)一的缺點,關注各地各校特色來形成自身的辦學特點,開發(fā)獨具特色的結合專業(yè)的美育教學模式。采用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相統(tǒng)一的教學模式。鼓勵學生創(chuàng)新傳統(tǒng)藝術,結合時代發(fā)展,賞析當代藝術。空談誤國,實干興邦,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將所學應用于生活、社會等方方面面,豐富審美創(chuàng)造力。開發(fā)校內外資源,擴大學生的藝術欣賞平臺,多組織學生參加國內外優(yōu)秀畫展,音樂會等藝術講座[14]。開闊國際化視野,提升審美感知力。促進學生之間交流,采用討論評議小組,提高學生欣賞、想象、評析和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崇尚學生個性化發(fā)展,強調獨創(chuàng)性,培養(yǎng)獨立思考與工作能力[15]。對于考核制度,在美育教學中過程重于結果,考核應當靈活進行,學生成績不能以死板的書面考試形式進行評價,應采用賞析實踐體會探討,課堂表現(xiàn),以及課后作業(yè)幾個方面相結合進行評分[16]。
綜上所述,總體上我國高校的美育教育雖起步較晚但發(fā)展較好,仍需隨著時代的進步而不斷改進。無論從空間還是時間維度來看,高校美育教育發(fā)展都是不斷前進的過程。該文以歐美日高校美育教育的狀況及經驗為切入點,分析歐美日國家高校美育發(fā)展狀況,為我國高校美育教育事業(yè)提供了相對完整的脈絡。同時根據各國高校美育實際案例,以美術院校及藝術專業(yè)課程的設置中分析其教育模式的優(yōu)勢,對各校美育教育進行系統(tǒng)化分析。進而深入分析其教學特點及美育成功的經驗,對我國高校美育教學提出政策、師資、課程、方法及模式五方面的改革意見。在政策層面:應加強頂層設計,整合美育教育資源,加大設施資金投入;在師資層面:應提高教師學歷,提升自身審美素養(yǎng),完善師資培訓考核機制;在教育課程層面; 細化課程分類,增加藝術課程種類,加大課程比重;在教育方法層面:應注重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統(tǒng)一,提升學生個性化審美創(chuàng)造力;在教學模式層面:應開發(fā)各校特色,拓展國際化平臺,建立靈活的評價機制。在美育教育改革的新時期要求下,高校美育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關鍵。美育改革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以美育人是要在春風化雨,點滴入土的過程中達到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的目的。該文為我國高校美育教學提出管窺之見,以期改進我國高校美育教育教學的方式方法,為國家培養(yǎng)出美育高端人才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