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基廣
語文特級教師,全國優(yōu)秀教師,湖北省武昌實驗小學校長,武漢市首屆“十大最具影響力校長”,湖北省教育科研學術帶頭人,湖北省教育學會副會長,教育部卓越校長領航工程名校長領航班首批成員。
《三字經(jīng)》開篇即云:“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焙芏嗳硕颊J為這是孔子的觀點,孔子也確實說過“性相近也,習相遠也”,不過,孔子并未對人性善惡作出定論。
首倡“性本善”的是孟子,孟子把人的“性本善”概括為四個方面,即“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和“是非之心”,這四種“善之心”分別對應著儒家倡導的“仁、義、禮、智”四種德性。孟子將其稱為“四端”,意指人與生俱來的、根植于內(nèi)心的四種善。
孟子的“性善論”帶有明顯的導向性,鼓勵引導人們保持和追求人性中的善,但同時并未完全否認人性中存在著消極因素。他甚至認為,惻隱、羞惡、辭讓、是非等心理是人類所特有的,而對飲食聲色的追逐,是所有動物的共性,因而可以將它們排除在“人性”之外。
而比孟子晚生六十年的荀子,卻提出了“性本惡”的觀點。他在《性惡篇》一文中提出:“人性本惡,其善者偽也?!边@里的“偽”不是“虛偽”,而是“人為”的意思,即后天學習。在他看來:人的天性中帶有好利的傾向,若不加以約束,必然發(fā)展到巧取豪奪;人生來便有嫉妒、憎惡之心,任由發(fā)展,便會導致相互殘害;人本來是好聲色的,如不加制約,便不免胡作非為。
荀子的“性本惡”論揭示了人性的另一面,他認為,如果一味順從人的欲望,放縱人的本性,就一定會產(chǎn)生無序爭奪,導致亂倫悖理,使整個社會秩序崩潰。對個人而言,人要擺脫與生俱來的惡本性,就要努力學習,改變自己;對社會而言,要強調(diào)完善禮儀法度,不斷規(guī)范人的行為,維護社會秩序穩(wěn)定。
其實,“性本善”與“性本惡”并非完全對立的人性兩面,我們所要做的就是抑惡揚善。一方面,要引導激勵人們追求人性中的善,讓人性中真善美的種子不斷生長,并通過終身學習提升道德修為;一方面,要不斷完善法規(guī)制度,把人性中的惡“關進籠子”。
我們的教育有三個意義和使命:一是讓人成為“人”;二是讓人成為黨和國家需要的人;三是讓人成為未來能有品質(zhì)生活的人。教育就是讓一個自然人不斷成長為一個真正的“人”的過程,這也是一個揚善抑惡的過程。
那么,如何具體達成以上三重目標,就要關注“人的三性”,即天性、個性和社會性。教育要理性地處理好“三性”的關系,做到“順應天性,尊重個性,發(fā)展社會性”,讓“天性”中的“善”得以弘揚,讓“個性”中的“真”得以保護,讓“社會性”中的“美”得以培育,從而,通過教育培養(yǎng)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人!
責任編輯/周小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