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昶葆 陳娟
陜西省教育廳響應教育部部長陳寶生“課堂革命”號召,提出的“三個課堂”,引領革新課堂概念,倡導教育回歸主旨,符合教育基本規(guī)律和學生成長規(guī)律?!叭齻€課堂”是新時代引領基礎教育促進學生全面有個性發(fā)展新的理念闡釋和實踐注解。首先倡導給予學生一個完整的意義世界,提出了新時代基礎教育促進人的全面而發(fā)展的全景實踐理念。其次要求學校積極推進完善全面育人體系,提出了新時代推進育人方式改革的全景實踐路線。再次針對基礎教育存在的突出典型問題,提出了提高教育治理能力的有效推進方案。具有極強的體現(xiàn)時代特點的理念革新價值、政策落實價值和實踐問題解決價值。
推進課堂概念革新
給予學生一個完整的意義世界
在信息時代之前,長期盛行的知識本位、課本本位主義,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學生掌握了文化知識,但也容易導致我們的教育和學校只重視知識教學,輕視實踐教學,忽視客觀事物固有的整體認知價值和生活實踐意義,向學生呈現(xiàn)了一個僅存認知意義的客觀世界,一個片面的、割裂了社會實踐的教學世界。
在信息時代來臨后,知識“裂變”的文化現(xiàn)實和以學生為本的教育,要求學校教育不僅要教給學生知識,還要教給學生獲取知識的方法和思維工具,更要讓學生獲得知識學習的個人意義。必須通過融知識和實踐教學于一體的學校教育,將客觀事物和現(xiàn)實世界的完整面貌、完整意義呈現(xiàn)并教給學生。
“三個課堂”提出,學校要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不斷更新教育理念,拓展學?!敖獭迸c“學”的時空范疇,融合不同場域的教育教學活動,意在給予學生一個完整的功能齊全的意義世界,以滿足學生各方面、各種境遇下的意義需求,使學生的生命活動得到全方位的意義關照。
“三個課堂”倡導學校教育要按課內課外、校內校外、層次類別、屬性側重點的不同,把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進行重新定義與建構,統(tǒng)籌為一個整體。這就要求學校必須給予學生完備的教育內容、方式和體系,讓學生在充滿生機和情感的“生活世界”里進行沉思與體驗,幫助學生建構意義世界。
推進教育政策落實
完善新時代育人方式改革體系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新時代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是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綱領性文件,對深化育人關鍵環(huán)節(jié)和重點領域改革,特別是構建全面育人體系提出了明確要求。
《指導意見》提出,堅持把立德樹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huán)節(jié)。健全社會教育資源有效開發(fā)配置的政策體系,因地制宜打造學生社會實踐大課堂。
對應于此,“三個課堂”也要求學校全過程構建立德樹人“大課堂”,讓學校教育與校外實踐實訓、課內與課外、教師學生與管理者、社會文化學者、校內與校外教育資源得以有效整合,相向而行、共同發(fā)力。還重點對“第三課堂”提出,寓德育于社會實踐教育之中,發(fā)揮基地和場館、社會組織、專家學者、社會工作者及家長作用,讓學生在參觀中學、聽講中學、體驗中學、交流中學、介入中學,使得更多的社會知識、社會經驗、社會文明入腦入心,培養(yǎng)家國情懷、陶冶情操。這就要求學校要豐富德育形式,充分靈活發(fā)揮多種社會德育資源、社會實踐活動的優(yōu)勢,讓教育發(fā)生在真實情景、真實活動和真情實感之中,促進學生思想道德認知、體驗和實踐相統(tǒng)一,提高德育實效。
《指導意見》提出,強化綜合素質培養(yǎng)。改進科學文化教育,統(tǒng)籌課堂學習和課外實踐,強化實驗操作,建設書香校園,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和實踐能力,提升人文素養(yǎng)和科學素養(yǎng)。
同樣,“三個課堂”也提出,“第二課堂”主要是深化學生在“第一課堂”所獲得的間接認知,立足校本課程學校開發(fā)的個性化、差異化學習活動和豐富多彩的課后服務,通過教師引導、學生選擇、自主探究等方式使學生獲得直接經驗。“第三課堂”是學生在“第一課堂”“第二課堂”所獲得的知識經驗在生活中的再現(xiàn)與遷移、實踐與應用,發(fā)揮實踐育人功能。對標《指導意見》要求,從學校課程體系的三個層面進行具體設計落實,并明確了各自的功能定位。
推進教育問題解決
提高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
大多傳統(tǒng)課堂教學一貫以“知識本位”“教師中心”為主導理念,以書本、教師、教案為本,重理論輕實踐、重理性輕感性、重結論輕過程。傳統(tǒng)課堂容易忽略人的全面發(fā)展,排斥學生的思考和個性,導致學生學習缺乏個體認知、情感和意志行為等全身心的深度參與。大多傳統(tǒng)課堂缺少理性思考與實踐活動的相結合,難以支撐復雜任務學習,難以促進學生形成完整知識、實踐能力、積極態(tài)度和正確價值觀念。
毫無疑問,在中小學推進“三個課堂”,有利于推進解決一些學生“死讀書讀死書”的發(fā)展困境,能夠引導學生將知識與志趣相結合,從而轉化為刻苦學習、增長才干、成就志向的發(fā)展動力;能夠引導學生將書面知識通過主動實踐和獨立思考,達到消化吸收、活學活用的水平,從而轉化為處理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能夠引導學生開闊視野增長見識,增強體悟豐富情感,追求正確的社會價值和積極人生意義。
當前的基礎教育,“唯分數(shù)”“唯升學”等功利化、短視化現(xiàn)象普遍??际裁淳徒淌裁磳W什么,非考試計分科目和未被納入考試的教學內容被輕視,學生的體育藝術素養(yǎng)和綜合實踐素養(yǎng)發(fā)展空間不充分,影響了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有效落實,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催生了超負荷教育,引發(fā)了對教育的過度焦慮,嚴重異化了教育行為。
顯然,在中小學推進“三個課堂”,有利于推進解決“唯分數(shù)”“唯升學”等功利化教育傾向問題,讓第二課堂和第三課堂彌補第一課堂短時期內難以克服的不足,更為現(xiàn)實地解決了傳統(tǒng)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讓第二課堂和第三課堂成為發(fā)展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有效載體,成為統(tǒng)籌加強“五項管理”的有效手段,成為推進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的有益探索。
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和課程改革倡導新時代的知識觀與學習觀,要求學校課程與教師教學切實從“知識本位”轉向“素養(yǎng)本位”,從僵化的學科中心主義轉向學科融通和跨學科整合。要求通過具體的學習“情景”直觀感受,進行整體認知,促進學生學習知識從“內容之知”向“方法之知”轉變,從“陳述性知識”向“程序性知識”轉化,實現(xiàn)知識和能力的廣泛遷移,推進動態(tài)知識和能力結構的重組。
所以說,在中小學推進“三個課堂”,有利于落實“教學雙主體”地位,落實“素養(yǎng)本位”“以生為本”“因材施教”等教育理念。通過“三個課堂”優(yōu)化整合教育要素配置,優(yōu)化組合教育內容及時空環(huán)境,深度融通各種教育教學資源。一是推進教育與學生現(xiàn)實生活緊密結合,構建“社會大課堂”,實行開放教育、開放學校、開放課堂,增加校外活動、社會活動、研學活動,加強實踐鍛煉、勞動教育、社會服務。二是推進課程體系建設與實施創(chuàng)新,構建“科學大教室”,增加生活生命類、跨學科綜合類、社會活動類課程,讓學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園,以獲得更多的社會閱歷、社會理解和社會認知;拓寬科學課程活動方式,讓學生走入自然走近生產,以獲得更多的自然認知、科學理解、勞動體驗。三是推進課堂教學方式創(chuàng)新,構建“大單元教學”的多元范式,積極探索基于情境、問題導向的互動式、啟發(fā)式、探究式、體驗式等課堂教學;注重加強課題研究、項目設計、研究性學習等跨學科綜合性教學,開展驗證性實驗和探究性實驗教學。
總之,陜西省教育廳提出的“三個課堂”是深化“課堂革命 陜西行動”的總體要求和具體舉措,是推進課堂教學改革的概念創(chuàng)新,是推進新時代基礎教育領域育人方式改革的管理創(chuàng)新,更是推進解決基礎教育領域突出典型問題、困境的行動創(chuàng)新。我們要將“三個課堂”的核心要義和具體要求落到實處,統(tǒng)籌推進新時代基礎教育領域多項重大政策落實落地,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推動陜西基礎教育高質量發(fā)展!
(趙昶葆系陜西省教育廳副廳長;陳娟系陜西省教育廳基礎教育二處處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