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自20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配價語法引起了國內漢語學界的廣泛關注,許多研究如雨后春筍。本文通過綜述近四十年國內外學者對配價語法的研究,梳理了現(xiàn)代漢語配價語法的“中國化”進程,厘清了現(xiàn)代漢語配價語法的概念、性質、方法、原則和分類,并為未來的現(xiàn)代漢語配價語法研究提供了可參考的方向。
【關鍵詞】 配價語法;現(xiàn)代漢語配價語法;研究方向
【中圖分類號】H146?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31-0108-02
基金項目:2020年山東財經大學研究生創(chuàng)新項目“國際學生學位論文寫作助教反饋策略研究”(項目編號:Y20201052)。
一、配價語法簡介
配價語法又稱依存語法,其思想最早來源于法國語言學家特斯尼耶爾的從屬關系語法理論。1953年,特斯尼耶爾在《結構句法概要》中,第一次提出配價概念[1]。1959年,《結構句法基礎》出版后,立即引起了世界語言學界研究“配價語法”的熱潮。
20世紀六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是國外研究配價語法的主要時期。在這一時期,特斯尼耶爾的配價思想被眾多學者逐漸發(fā)展為一個完整的體系。艾爾本、赫爾比希、邦茨歐等學者相繼發(fā)表文章,指出配價語法研究的是以動詞為核心的句法結構,動詞在整個句子中具有絕對性的支配能力,其他句子成分依存于動詞并受其支配[2]。這一概念為廣大學者所贊同,并逐漸引起了中國配價學者的關注。
二、現(xiàn)代漢語配價語法研究
(一)配價語法的“中國化”進程
國內漢語學界公認的研究配價語法的開山之作當屬朱德熙于1978年發(fā)表的文章—— 《“的”字結構和判斷句》,該文論述了“的”字結構產生歧義的原因,并提出了著名的“歧義指數(shù)理論”,拉開了現(xiàn)代漢語配價語法研究的序幕。
20世紀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是我國現(xiàn)代漢語配價語法研究的初創(chuàng)與探索階段。這一時期,張烈材等人譯介大量的國外配價語法研究論著,國內學者也紛紛投身到現(xiàn)代漢語配價語法的研究中,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有學者指出,現(xiàn)代漢語名詞和形容詞亦有配價能力。
20世紀九十年代至21世紀初是我國現(xiàn)代漢語配價語法研究的發(fā)展與深入階段。這一時期,國內學者對配價語法研究產生了極大的熱情,學界對配價語法的研究如雨后春筍。學者們主要針對現(xiàn)代漢語的配價性質、配價方法展開了大量研究。如陸儉明的《配價語法理論和對外漢語教學》、袁毓林的《漢語動詞的配價研究》、沈家煊的《句式和配價》、饒勤的《動賓式離合詞配價的再認識》等。這些研究不但進一步證明了名詞、形容詞具有配價能力,也逐步構建了具有漢語自身特色的配價語法體系,填補了我國漢語學界配價理論微觀研究的空白。與此同時,如何將配價語法應用于對外漢語教學,也引起了一些學者(如陸儉明)的關注。
21世紀初至今是我國現(xiàn)代漢語配價語法研究的完善與創(chuàng)新階段。這一時期,不但有學者將構式語法[3]、透視約束理論[4]、心理語言學[5]等其他語言學理論引入現(xiàn)代漢語配價語法研究,更有學者將計算機信息處理技術[6]、系統(tǒng)動力學理論[7]應用于配價語法研究,實現(xiàn)了新文科背景下跨學科的融合,更新了現(xiàn)代漢語配價語法研究的領域和視界,為未來的現(xiàn)代漢語配價語法研究提供了新的參考方向。
(二)配價語法的概念
國內學者對配價語法的命名受到了化學中“化合價”的深刻影響。按照陸儉明的解釋:化學中“價”的含義用于闡釋在分子結構中各元素原子數(shù)目之間的比例關系,而配價語法中的“價”是為了說明一個動詞(動核)能支配多少個名詞或名詞短語(動元或論元)[8]。袁毓林的觀點與陸儉明不謀而合:“價”所體現(xiàn)的是動詞跟受其支配的名詞性成分之間的依存關系[9]。如“送”是三價動詞,需要支配三個名詞或名詞性短語——“誰送”“送誰”和“送什么”。張國憲進一步完善了配價理論的概念,認為配價語法是謂語動詞(形容詞)控制相關的名詞,并以語義或句法上的依存性來說明句子的合法性[10]。但是,研究證明名詞亦有配價能力。在“老張對小李的意見”中,“意見”是二價名詞,它關涉著兩個對象——施事(老張)和受事(小李),需要對配價理論的概念加以完善。因此,邵菁提出,配價就是作為結構核心的某個詞語支配其他句法成分的組合過程[11]。邵菁對配價理論的界定打破了謂詞的局限,使得配價語法的概念更加準確、更加完善。
(三)配價語法的性質
縱觀近三十年來國內有關配價語法的研究,學者們對配價范疇的爭論主要集中在句法、語義和“句法——語義”三個方面。
1.配價是一種句法范疇。這一觀點的代表學者有袁毓林。袁毓林認為“價”可以解釋句中動詞和名詞性成分的關系,“價”就是被表現(xiàn)出來的一種語法化性質,它能預測句法結構中聯(lián)系的數(shù)量[9]。但隨著研究的深入,袁毓林提出配價層級理論,承認動詞配價需要一定的語義基礎。
2.配價是一種語義范疇,是人類通過對不同事物的認知加以特征性的抽象語言化概括。這種觀點認為,決定“價”值的是詞匯意義而非句法意義。張國憲曾明確指出,就實質而言,配價仍屬語義范疇,詞語配價是以語義為基礎的組配結合,而非語法[12]。
3.配價是一種句法和語義相結合的范疇。任何一個“價”都是形式和意義的結合體,“價”是為了查看動詞的支配能力,說明動詞的支配功能以及句法和語義之間的復雜關系,配價應當屬于“句法——語義”范疇[13]。
目前來看,“句法——語義”范疇論廣泛為學者所接受。但劉文正認為,其是否具有可操作性的實踐意義還需更多的研究加以論證[14]。因此,關于配價范疇的實踐探討將是今后研究的重點方向。
(四)配價的方法、原則和分類
實際上,對詞類配價性質的研究決定了詞類的配價方法。現(xiàn)代漢語中,名詞和形容詞的配價較為容易,依據(jù)語義即可配價,而動詞的配價方法則較為復雜。依據(jù)現(xiàn)有研究,動詞配價方法有三種:詞匯義配價法、語法義配價法和詞匯義與語法義相結合配價法。但是,沈家煊指出,“配價”研究的目的是從動詞和與其支配的名詞性成分的限制關系來解釋句子的合格性,因而評價某個配價方法的優(yōu)劣應該依據(jù)三條標準:總括性、簡潔性和一致性[3]。因此,第三種配價方法最能體現(xiàn)上述原則。
“價”的分類與“價”的確定息息相關。目前學界對“價”的分類普遍建立在“句法——語義”的基礎之上。學者們大都贊同現(xiàn)代漢語動詞有三個價類即一價、二價和三價;名詞有兩個價類即一價和二價;形容詞有三個價類即一價、二價和三價。但是,袁毓林提出在一價動詞和二價動詞之間存在著準二價動詞,它所支配的名詞性成分是由介詞引導的(如“請假”“我向老師請假了”),這一說法,不無道理。
三、結語
隨著研究深入,現(xiàn)代漢語配價語法的概念、性質、方法、原則和分類日漸完善。但就現(xiàn)有文獻而言,現(xiàn)代漢語配價語法研究還存在一些不足,需要進一步地探討:
(一)加強對現(xiàn)代漢語特殊語言現(xiàn)象的配價研究
從現(xiàn)有文獻看,有關特殊語言現(xiàn)象的配價研究還有待深入,如離合詞。2001年饒勤曾嘗試從配價理論的角度探討離合詞的性質,其研究結果具有一定的啟示意義。但是,饒勤將動賓式離合詞都視為一價詞是有失偏頗的,且缺少語義上的合理性,后來文獻也少有此方面的探究。因此,需要加強對離合詞的配價研究。
(二)加強配價語法的應用研究
現(xiàn)有研究在現(xiàn)代漢語本體配價方面已取得豐碩成果,一些學者(如邵菁[11]和崔新丹[15])也嘗試從理論方面探討國際中文教育的配價語法教學,但其研究結果偏向對漢語本體的論述,缺少對國際中文教學的實踐性指導意義。因此,將配價語法應用于國際中文教育的實踐性研究也亟待加強。
參考文獻:
[1]張烈材.特斯尼埃的《結構句法基礎》簡介[J].國外語言學,1985,(02):19-21.
[2]韓萬衡.德國配價論主要學派在基本問題上的觀點和分歧[J].國外語言學,1997,(03):12-20+31.
[3]沈家煊.句式和配價[J].中國語文,2000,(04):291-297+381.
[4]饒勤.動賓式離合詞配價的再認識[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1,(04):57-63.
[5]馮麗萍,丁國盛,陳穎.動詞配價特征的心理現(xiàn)實性研究[J].語言文字應用,2006,(02):61-68.
[6]袁里馳.基于配價結構的詞匯化句法分析模型[J].中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43(05):1808-1813.
[7]馬清華,葛平平.句法變價的系統(tǒng)動力學研究[J].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43(05):41-56.
[8]陸儉明.配價語法理論和對外漢語教學[J].世界漢語教學,1997,(01):4-14.
[9]袁毓林.漢語動詞的配價研究[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8.
[10]張國憲.三價形容詞的配價分析與方法思考[J].世界漢語教學,2002,(01):28-33+114-115.
[11]邵菁.配價理論與對外漢語詞匯教學[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2,(01):43-49.
[12]張國憲.論單價形容詞[J].語言研究,1995,(1).
[13]吳為章.動詞的“向”札記[J].中國語文,1993,(3).
[14]劉文正.漢語動詞配價研究的回顧和前瞻[J].漢語學習,2012,(01):62-70.
[15]崔新丹.配價語法理論對漢語教學的意義[J].語言與翻譯,2003,(04):72-73.
作者簡介:
徐凱,男,漢族,山東臨沂人,漢語國際教育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對外漢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