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雨軒
【摘要】后唐末年,河東節(jié)度使石敬瑭在契丹的扶持下,滅掉了后唐,然后建立后晉。后晉是在契丹扶持下建立的,石敬瑭采取了與契丹和平處之的政策,但是后來由于契丹的囂張態(tài)度、石重貴挑釁契丹的行為、后晉野心家的挑撥等原因導致雙方關系惡化,戰(zhàn)爭爆發(fā)。
【關鍵詞】后晉;契丹;戰(zhàn)和關系;轉變原因
【中圖分類號】K246?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21-0043-02
一、石敬瑭卑微侍奉契丹,雙方維持和平局面
石敬瑭,沙陀人,五代后唐時期任河東節(jié)度使。因后梁和后唐都是藩鎮(zhèn)叛亂竊取了政權,所以石敬瑭一直覬覦皇位。后唐清泰三年(936年),石敬瑭起兵造反,后唐軍隊圍困了太原,石敬瑭于是向契丹求援,“遣間使求救于契丹,令桑維翰草表稱臣于契丹主,且請以父禮事之,約事捷之日,割盧龍一道及雁門關以北諸州與之?!盵1]可以看出石敬瑭給予了契丹巨大的好處,稱兒、稱臣、割讓土地。而后契丹派兵援助石敬瑭,解除了太原之圍。遼太宗耶律德光冊封石敬瑭為大晉皇帝,改元“天?!?。從中可以看出,后晉政權不同于以往中原政權和少數(shù)民族政權的關系,契丹成為中原王朝的宗主國,從根本上改變了二者的關系地位。所以石敬瑭的行為在古今都飽受非議。石敬瑭派遣官員出使契丹,“上尊號,及歸雁門以北與幽薊之地,并歲貢帛三十萬匹” [2]。但是幽云十六州的割讓中原地區(qū)門戶大開,而契丹則實力大增,進可攻退可守,后晉政權時刻都面臨著契丹的軍事威脅。另外,當時后晉國力弱小、朝堂不穩(wěn)、民生凋敝。而契丹軍事正盛、盛氣凌人。因此在與契丹的交往中,石敬瑭卑微對契丹既有無奈也有情理之處。后晉天福三年八月戊寅,“以左仆射劉昫為契丹冊禮使,左散騎常侍韋勛副之,給事中盧重為契丹皇太后冊禮使”[3]。從公元937年到公元943年,契丹向后晉遣使13次。契丹統(tǒng)治者還以宗主國的身份對石敬瑭進行冊封,天福三年(938)契丹遣使封石敬瑭為“英武明義皇帝”。晉高祖石敬瑭對契丹唯唯諾諾的姿態(tài),維持了雙方的和平局面,雖然契丹并不滿足,時時苛責,但是雙方始終沒有爆發(fā)戰(zhàn)爭。
二、后晉與契丹戰(zhàn)和關系轉變的原因
后晉和契丹和平的局面維持了七年,但是在石敬瑭去世以后,他構建的和平關系便迅速瓦解。
(一)契丹的囂張傲慢態(tài)度招致后晉的不滿
其實在石敬瑭統(tǒng)治時期,雙方雖然保持著和平局面,但是已經有破裂的征兆。因為后晉政權是契丹一手扶持,所以耶律德光從沒有尊重過石敬瑭。史載“德光每有邀請,小不如意,則來譴責,晉祖每屈己以奉之”[4]??梢钥闯霰M管石敬瑭對耶律德光俯首帖耳,但是契丹并沒有滿足,作為一國之君的石敬瑭必然會覺得顏面無光,此時他的內心應該十分矛盾,契丹強后晉弱,一旦開戰(zhàn),必然付出沉重的代價,但是盡心侍奉,換來仍是契丹的責辱,尊嚴受損,心中這口氣怕是難以咽下。桑維翰上書晉高祖石敬瑭寫道:“訓撫士卒,養(yǎng)育黔黎,積谷聚人,勸農習戰(zhàn),以俟國有九年之積,兵有十倍之強,主無內憂,民有余力,便可以觀彼之變,待彼之衰,用己之長,攻彼之短,舉無不克,動必成功?!盵5]從這話看出,桑維翰主張韜光養(yǎng)晦,在強大時再與契丹決裂。也就是說在當時無論是皇帝還是朝臣都對契丹心懷不滿,只不過礙于實力,一直在隱忍。
(二)石重貴即位,挑釁契丹,直接導致雙方關系惡化
石敬瑭晚年對于繼位人選和朝廷重臣產生了分歧。石敬瑭膝下只有一名幼子,他想立自己的兒子石重睿做皇帝。而景延廣和馮道等大臣認為,國家政基不穩(wěn),內憂外患,立年長的石重貴更合適,只有這樣才能穩(wěn)定朝局。但是石重貴是石敬瑭的養(yǎng)子,從傳統(tǒng)的宗法倫理來看,養(yǎng)子繼位名不正言不順,必將被人非議。國內擁有重兵的各藩鎮(zhèn)未必會真心臣服于他。假如與契丹開戰(zhàn),一旦取勝,一來可以讓后晉獲得獨立自主的地位,二來可以贏得很大威望,為自己撈取更豐厚的政治資本。所以石重貴當政后對契丹的態(tài)度發(fā)生了根本轉變。石重貴繼位如何向契丹稟報此事,景延廣堅持“致書而不奉表,稱孫而不稱臣”的方針,結果引起遼太宗大怒。這時后晉對待在中原地區(qū)的契丹商人也非常嚴苛,竟將他們拘禁起來,沒收貨財,隨意處死。并說道:“晉朝有十萬口橫磨劍,翁若要戰(zhàn)則早來,他日不禁孫子,則取笑天下,當成后悔矣?!盵6]這種嚴重的挑釁,是耶律德光無法容忍的。況且他一直想奪取中原地區(qū),正好成為南下的借口。所以戰(zhàn)爭不可避免,一觸即發(fā)。
(三)朝臣內部分裂,野心家的挑撥
石敬瑭建立后晉以后,政權始終都不太穩(wěn)固,他對契丹割地稱兒的屈辱行徑一直受到人民的唾棄,再加上契丹的囂張態(tài)度,朝廷很多官員非常不滿:“契丹驕倨,多不遜語,使者還,以聞,朝野咸以為恥?!盵7]其實在契丹扶持石敬瑭建立后晉之前,盧龍節(jié)度使趙徳鈞父子也曾想借助契丹的力量,奪取中原。史書記載:“欲依契丹取中國”“別為密書,厚以金帛賂契丹主”[8]。后來因為石敬瑭給契丹的利益更多,權衡之下,耶律德光自然選擇了扶持石敬瑭。但是盧龍節(jié)度使趙延壽并沒有放棄做皇帝的美夢,屢屢勸說契丹伐晉。后晉成德節(jié)度使安重榮:“恥臣契丹,見契丹使者必箕踞慢罵,使過其境,或潛遣人殺之?!盵9]表面上看在順應反契丹的輿論,實際上卻是挑撥在后晉與契丹的關系,以便自己從中漁利。
三、后晉和契丹戰(zhàn)爭爆發(fā)
(一)后晉和契丹第一次戰(zhàn)爭
開運元年(944年),契丹南下,攻打后晉,雙方戰(zhàn)爭開始。契丹依仗自己兵力雄厚,進攻兇猛,多路大軍進發(fā)。西路大軍進攻后晉重鎮(zhèn)并州和代州地區(qū),但是被后晉大將劉知遠擊潰;中路軍則由耶律德光親自率領,誓要攻破后晉。東路大軍也蓄勢待發(fā)一直南下至黃河岸邊。契丹準備充分、來勢洶洶,但是各路軍出擊造成了兵力分散。此時后晉也積極應戰(zhàn),晉出帝石重貴率軍親征,士氣大振。李守貞等將領指揮有方,軍民頑強抵抗,契丹各軍的聯(lián)系被切斷。隨后又趁契丹軍隊在渡黃河時展開猛烈的進攻,結果契丹軍隊大敗。征戰(zhàn)失利的契丹軍在遼太宗的率領下北返。
(二)后晉和契丹第二次戰(zhàn)爭
第一次滅晉雖然失敗,但是遼太宗南下的決心沒有絲毫動搖,開運二年(945年)耶律德光再次率領大軍南下。當時,后晉皇帝石重貴臥病在床,無法領兵出征。所以命令安審琦、皇甫遇等名將組織兵力抵抗契丹。由于用人得當,后晉士兵的拼死搏殺,契丹大軍再次被打敗。耶律德光只能再次失望北歸。
契丹南下滅晉雖幾度失利但實力依然強大,后晉雖然取得了勝利,但是國內天災頻繁再加上戰(zhàn)爭的消耗顯然已無法支撐。所以石重貴遣使向遼太宗稱臣,表示愿意重修于好。面對后晉的示好,契丹很多大臣也主張接受講和,但是遼太宗南下的決心特別堅決。一方面是契丹兵強馬壯,特別是在得到幽云地區(qū)以后,國力日盛,軍事上進可攻退可守。而后晉國力日衰,經不起長久的戰(zhàn)爭消耗,另一方面南下奪取中原也是自遼太祖耶律阿保機起就夢寐以求的夙愿。
主和失敗后后晉憂心忡忡,想要從契丹國的內部撕開缺口,后晉多次致書給趙延壽,對他進行招納,但是趙延壽卻將此事直接告訴了耶律德光,于是耶律德光將計就計,讓其假意投降。所以后晉此時已經落入契丹的圈套,局勢非常不利。
(三)后晉和契丹第三次戰(zhàn)爭
公元946年契丹第三次南下滅晉。石重貴派遣杜重威、張彥澤等將領出戰(zhàn),但是用人不察,他們不但毫無抵抗意志,而且杜重威居然私下謀降契丹。耶律德光于是抓住時機招降杜重威,并對其假意承諾如果能投降契丹,將扶持他做中原地區(qū)的皇帝。杜重威果然中計,命令后晉大軍投降契丹。隨后張彥澤也率眾投降。主將紛紛投降,后晉軍隊無法像前兩次那樣組織有效的抵抗,士氣低迷,所以很快被契丹大軍擊潰,趙延壽此時也倒戈一擊,和契丹里應外合。于是開元三年(947),耶律德光順利進入汴梁,后晉滅亡。石重貴被俘,被耶律德光削去皇位,封為負義侯。
后晉與契丹的關系比較微妙。和以往的中原政權不同,后晉是在契丹扶持之下創(chuàng)立的,作為契丹的附屬國,是耶律德光控制中原的工具。通過研究后晉歷史脈絡,可以看出后晉的建立與滅亡都是契丹南下欲奪取中原的結果。石敬瑭當政時期,卑微侍契丹,確保了局面的穩(wěn)定。后晉利用這個時期進行政治改革,恢復農耕,增強國力。而契丹在得到幽云十六州以后,給契丹的生產方式帶來了巨大改變。胡漢融合,漢人帶去了先進的農業(yè)生產技術,漢人的儒家文化以及佛教文化被契丹加以吸收,加快了封建化的進程。和平處之的時期雙方都得到了好處。而戰(zhàn)爭爆發(fā)以后,后晉生靈涂炭,黃河流域經濟遭受重創(chuàng)。同樣契丹國內也是人口大量傷亡,農牧業(yè)荒廢,厭戰(zhàn)情緒越來越強烈。晉出帝石重貴成為亡國之君,被俘虜回契丹。本想擺脫屈辱的地位,結果卻落得更加悲慘的下場。而遼太宗在進入汴梁以后,由于“縱兵掠芻粟”“括民私財”“不遽遣諸節(jié)度還鎮(zhèn)”等統(tǒng)治政策的失誤,在中原只短暫統(tǒng)治了三個月就被迫北歸。途中感染了熱疾,病死于殺胡林,南下滅晉的果實也化為烏有。從兩人結局來看,開戰(zhàn)誰都沒有得到好處,都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參考文獻:
[1]司馬光.資治通鑒卷280·后晉紀一[M].北京:中華書局,1956:9146.
[2]李有棠.遼史紀事本末卷11[M].北京:中華書局,1983:225.
[3]薛居政.舊五代史卷77·高祖本紀三[M].北京:中華書局,1976.
[4]薛居正.舊五代史卷137·外國列傳一[M].北京:中華書局,1976:1834.
[5]薛居正.舊五代史卷89·桑維翰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6:1166.
[6]薛居正.舊五代史卷88·景延廣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6:1144.
[7]司馬光.資治通鑒卷281·后晉紀二[M].北京:中華書局,1956:9188-9189.
[8]司馬光.資治通鑒卷280·后晉紀一[M].北京:中華書局,1956:9155.
[9]袁樞.通鑒紀事本末卷40[M].北京:中華書局,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