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楚辭補注》中洪興祖對王逸的超越和反叛

      2021-09-10 07:22:44白宇龍
      今古文創(chuàng) 2021年22期
      關鍵詞:離騷屈原

      白宇龍

      【摘要】 《楚辭補注》中,洪興祖對于王逸的注解不僅表達認同,進行引據(jù)補充,也通過后出轉精的學術思維和方法對文章進行了系統(tǒng)、綜合的研究,在一部分涉及價值、是非的判斷上表達異見。對此部分補注內容進行梳理可以捕捉洪興祖的思想傾向和學術觀點。

      【關鍵詞】 《楚辭補注》;《離騷》;屈原;洪興祖

      【中圖分類號】I207?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22-0037-04

      洪興祖認為“世所傳《楚辭》,惟王逸本最古,凡諸本異同,皆當以此為正”,既是對王注的認同,也是對文獻傳承客觀規(guī)律的尊重。學界也歷來認為洪興祖在《楚辭補注》中基本認同王逸《章句》的注解,茲以《離騷》部分入手,從另一個角度——洪興祖對王逸的超越和反叛——梳理洪興祖的補注內容,以意逆志,探究注家的思想傾向。

      洪興祖《補注》的一般注解格式為:先陳說王逸《章句》的注釋,次介紹五臣注,再次進行補注和個人觀點闡述。

      洪興祖的觀點闡述為本文主要論據(jù)來源,其位置特征為:在訓詁之后,在注音之前;其內容特征為:只有當洪興祖有理解程度更深或異于王逸或五臣的觀點時才會注出;其格式特征為:在句首有一“言”字作為開始表達己見的標志。此類型注釋材料共計出現(xiàn)59處,將其與分別所對應的王逸注進行對比和整理,可以從“系統(tǒng)、綜合的研究”“破解王注”“價值取向的差異”三個方面理解洪興祖注釋的“后出轉精”和“別具心裁”。

      一、系統(tǒng)、綜合的研究

      與王逸“翻譯”式的注文有別,洪興祖在“隨文釋義”的層面更進一步,深入綜合研究、建構系統(tǒng)的層次,通過對前后文、關聯(lián)句、重復出現(xiàn)字詞的聯(lián)系、對比和梳理,構建《楚辭》專屬的詞、義系統(tǒng)。洪氏在此基礎上對于《離騷》的文意連貫性、意象隱喻和問題意識得出綜合性結論,可謂水到渠成。

      (一)破隱喻,明邏輯

      《離騷》的神話色彩和浪漫色彩鮮明,王逸已經點出“美人”“椒蘭”等詞的隱喻含義,洪興祖進一步系統(tǒng)分析文中的隱喻現(xiàn)象并解釋其文本邏輯,此類情況在文中總共出現(xiàn)7次。如:

      “何桀紂之昌披兮,夫惟捷徑以窘步”一句中,王逸只解釋了桀紂的行為,沒有說清“統(tǒng)治”和“行路”之間的隱喻關系,洪興祖補注:“桀、紂之亂,若衣披不帶者,以不由正道,而所行蹙迫耳?!?①

      “紛總總其離合兮,忽違畫其難遷”處,注:“言蹇修既持其佩戴通言,而讒人復相聚毀敗,令其意一合一離,遂以乖戾而見拒絕。言所居深僻,難遷徙也?!蓖跻莸慕忉屩щx難懂,相比之下,洪興祖的解釋更加通徹明晰:“此言隱士忽與我乖剌,其意難移也?!?②從“位置難遷”到“思想難變”,此句至洪興祖方得以明確。

      洪興祖點明和梳理《離騷》中的隱喻使用,并非在于破除浪漫主義和神秘主義的障礙,而是通過清晰梳理文章所表達意義和句中的邏輯,如“為余駕飛龍”一句,使屈原所描繪情境真實立體地呈現(xiàn)。洪興祖的目的仍是系統(tǒng)、綜合地研究離騷的文本和內涵。

      (二)其他系統(tǒng)研究

      隱喻現(xiàn)象只是洪興祖系統(tǒng)研究的主要對象之一,除此之外,洪興祖在解釋句意時也多使用聯(lián)系上下文的方法。如:

      “蘭芷變而不芳兮,荃蕙化而為茅。”補注:“上云謂幽蘭其不可佩,以幽蘭之別于艾也。謂申椒其不芳,以申椒之別于糞壤也。今日蘭芷不芳,荃蕙為茅,則更與之俱化矣。當是時,守死而不變者,楚國一人而已,屈子是也。” ③

      較之于隱喻的系統(tǒng)性,洪興祖這一部分的工作更多起到疏通文義的作用。離騷篇目較長,又行文跌宕起伏,洪注可以賦予文章閱讀和理解的連貫性,在閱讀過程中保持文章的整體緊湊不散。

      洪注對《離騷》的首尾也進行了文章學性質的定位,于“帝高陽之苗裔兮”一句,補注:“劉子玄《史通》云:作者自敘,其流出于中古?!峨x騷經》首章,上陳氏族,下列祖考;先述厥王,次顯名字,自敘發(fā)跡,實基于此。降及司馬相如,始以自敘為傳。至司馬遷、揚雄、班固,自敘之篇,實煩于代。”于“亂曰”又補注:“凡作篇章既成,撮其大要以為亂辭也。《離騷》有亂有重,亂者,總理一賦之終;重者情志未申,更作賦也?!?④這就明確了《離騷》如何起筆又如何收筆的問題,并提出《離騷》“有亂有重”的文學特點,足備一說。

      對全文二千八百余字的行文風格進行總結反映洪興祖對文本的熟悉和理解程度之深,“補注”中出現(xiàn)高度綜合性的結論也得益于洪氏系統(tǒng)、綜合的整理方法和學術思維。

      (三)明確的問題意識

      洪興祖會在文章中發(fā)現(xiàn)并回答與理解文意并不直接相關的問題,如“濟沅湘以南征兮,就重華而陳詞?!毖a注詳細解釋“舜”的名稱,“《楚辭》屢言堯、舜、禹、湯,今辨于此”,之后說:“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其于君臣之際詳矣。故原欲就之而陳詞也?!?⑤講明了“為什么是重華而不是別人”這個問題。“天下明德始于舜”的結論出自司馬遷的《五帝本紀》,洪興祖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正是化用其觀點,而“明君臣之際”則是其個人的看法。

      又如“吾令鴆為媒兮,鴆告余以不好?!毖a注:“夫鴆之不可為媒審矣,屈原何為使之乎?君子不逆詐,不億不信,待其不可用,然后棄之耳。堯之用鯀是也?!?⑥此處表面上洪興祖自己提出并解決了一個問題,實質上是他找到了烘托屈原形象的一次機會。《論語·憲問》:“子曰:‘不逆詐,不億不信,抑亦先覺者,是賢乎!’”屈原不僅得到舜的支持(見上文)又符合孔子和堯的規(guī)范,更加符合洪興祖所設定的合“道”的形象。

      所以,洪興祖的“問題意識”本質上是“機會意識”,是對《楚辭》承載時代觀點的價值的敏感性,更是對時代價值的自覺。洪的總結多分散在某一句后的補注文字中,未能獨立成文,否則其《楚辭》學成果將更加清晰可見。

      洪開創(chuàng)“補注”一種新的注釋形式,是他的貢獻,但仍然沒有突破固有的注釋風格,則不可謂不是種遺憾。

      二、解構、破除王注

      洪興祖對于王逸并非持絕對擁護的態(tài)度,他借助先進的學術方法2次覆蓋王逸的觀點,分別為:

      在“駟玉虬以桀鹥兮,溘埃風余上征”句的解釋中,王逸云:“溘,猶掩也。埃,塵也。言我設往行游,將乘玉虬,駕鳳車,掩塵埃而上征,去離世俗,遠群小也?!?/p>

      洪興祖第一步點出王逸注解的來源,第二步提出自己的見解:“《遠游》云:掩浮云而上征。故逸云:溘,猶掩也。按溘,奄忽也,渴合切。征,行也。言忽然風起,而余上征,猶所謂忽乎吾將行耳?!?⑦

      王逸注的權威性被解構,而且解構的徹底性和合理性可以避免讀者在王洪二種觀點中不知所從的情況。

      “世溷濁以嫉賢兮,好蔽美而稱惡”中的“惡”字,王逸以為名詞,即“邪惡之人”,而洪注從與“不固”“不寤”押韻的角度解釋“惡”為動詞:“惡,去聲。言可美者蔽之,可惡者稱之?!?⑧這一點可以替代王逸的解釋。雖然受到朱熹《詩集注》等音訓的影響,《補注》中有20處以“葉韻”解釋字音 ⑨,不能避免時代的局限性,但是借音求義的意識對于洪興祖擺脫王逸的錯誤注釋仍起到重要幫助。

      三、價值取向的差異

      洪興祖與王逸觀點相左,更多是處于思想體系——尤其是價值取向的差異。此類情況在《補注》的《離騷》部分總共25處。

      與上文所述的系統(tǒng)研究相區(qū)別的是,洪興祖并不能通過更多證據(jù)或更合理的邏輯破除王逸的注,因此形成了兩家并存的局面。

      通過對比可以總結洪興祖的思想特點。需要提前說明的是,下文不用“洪興祖認為屈原如何認為”而用“洪興祖認為如何”,一方面為了更清楚地表達觀點;另一方面,補注中為理論自洽而出現(xiàn)若干次明顯偏離句意甚至強行解說的情況,進一步暴露了洪興祖的目的性,所以不妨認為洪興祖的觀點更多處于己意。以下從三個角度試論洪興祖的價值傾向:

      (一)對懷王的態(tài)度

      洪興祖在補注中對楚懷王表現(xiàn)出的態(tài)度是:將不滿和批評的對象從懷王轉移到其他人或事,或不承認屈原的不滿,例如:

      “皇天無私阿兮,覽民德焉錯輔”中,對于“錯”和“輔”的理解,注:“錯,置也。輔,佐也。言皇天申明,無所私阿。觀萬民之中有道德者,因置以為君,使賢能輔佐,以成其志。故桀為無道,傳與湯;紂為淫虐,傳與文王?!卑凳局鲿勒盏滦斜惶娲鼡Q,而補注:“上天佑之,為生賢佐,故曰錯輔。” ⑩一字不提君主的失位,原文所具有的歷史客觀規(guī)律被扭曲為君權神授的觀點。

      “閨中既已遂遠兮,哲王又不寤”一句中,“哲王”如何解釋,王逸與洪興祖觀點截然相反。注:“自明智之王,尚不能覺悟善惡之情,高宗殺孝己是也。何況不智之君,而多誾蔽,固其宜也?!泵^直指楚懷王,并稱其為“不智之君”。補注:“哲王又不寤者,言不知忠臣之分。懷王不明白而曰哲王者,以明望之也?!??于是,“哲王”被詮釋為對懷王的美稱。

      在兩種說法中,洪興祖的觀點更加合理,因為就《離騷》全篇來看,屈原盡管表達了自己的憤懣不滿,但是對于懷王依然保有尊敬,這一點在其文辭中可見一斑,如“荃”“靈修”尊稱君主,因此,這里“哲王”被解釋為對懷王的敬稱、美稱更符合文章的連貫性。

      “懷朕情而不發(fā)兮,余焉能忍而與此終古?”注:“言我懷忠信之情,不得發(fā)用,安能久與此言亂之君,終古而居乎?意欲去也?!毖a注:“此言當世之人,蔽美稱惡,不能與之久居也?!??王認為不能“忍”的是昏君,而洪認為難“忍”的是時人。這種分歧在“豈其有他故兮,莫好脩之害也”一句中復現(xiàn),王注:“言士民所以變曲為直者,以上不好用忠正之士人,害其善志之故也?!蔽宄甲ⅲ骸懊髦侵垦鹂裼拚?,為君不好修絜之士,而自損害?!毖a注:“時人莫有好自修潔者,故其害至于荃蕙為茅,芳草為艾也。” ?王逸和五臣都認為君主不能親賢臣遠小人導致風氣惡化,而洪興祖則將責任歸結于時人自身。

      從王逸到洪興祖,矛頭由君主的不察轉移到時人、風氣的敗壞,這并非責任主體定位的不同,其實為本質和現(xiàn)象的差異:楚國政治局勢的混亂和價值追求的扭曲為文中清晰表達的內容,屈原問而不答的反問和自問自答的設問,目的在于強調現(xiàn)象背后的本質以及導致混亂的原因——君主的不察。

      換個角度就《離騷》的目標讀者來討論,屈原的寫作行為是具有社會性的,考慮到真摯的感情、深刻的認識和尊敬的態(tài)度,如何會是寫給政敵的呢?懷王,相比于“眾女”小人,作為《離騷》的假想讀者更為合理。

      既然如此,屈原對懷王傳遞諫言的可能性就要大于訴苦諷時的可能性。如果混淆“對君主提出尖銳諫言”與“對君主不忠”這二者的區(qū)別,那么不承認屈原所指為懷王就合情合理。洪興祖的補注正是如此。

      王逸和洪興祖分歧來源于價值體系的不同、對屈原形象存在理解差異,又表現(xiàn)于對屈原意圖與心理的解釋中。

      洪興祖試圖在補注中實現(xiàn)維護君主和道統(tǒng)、建構屈原形象二者的統(tǒng)一,致使補注中屈原心理的解釋與《離騷》文本,尤其是與王注的偏離。

      (二)個人的意志與社會的“道”

      洪注與王注的沖突亦可表現(xiàn)于個人意志和心理與“道”之間的矛盾。洪興祖勾勒屈原品質的同時沒有顧及人性的復雜,對屈原心理的探究始終被約束著,具體表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洪注為屈原賦予忠君愛國的品質,則不能批評君主、不能產生憤懣不滿;第二,賦予“同姓事君之道”,則不能產生去楚易主的念頭;第三,賦予“有道者”的形象,屈原甚至不能痛苦和憔悴。以下分別舉例說明:

      1.“忠君無怨”

      “怨靈修之浩蕩兮,終不察夫民心”處,注:“上政迷亂則下怨,父行悖惑則子恨。靈修,謂懷王也。浩猶浩浩,蕩猶蕩蕩,無思慮貌也?!对姟吩唬鹤又庂狻!毖a注:“孔子曰:詩可以怨?!薄坝H之過大而不怨,是愈疏也。屈原于懷王,其猶《小弁》之怨乎?” ?洪注引詩和王注引詩的目的不同。洪興祖在補注中一貫回避屈原的不滿心理,而此文中明確提出的“怨”字對屈原忠君形象構成隱患,所以他通過“訴諸權威”的方式合理化屈原的“怨”,也就是借力孔子和《小弁》使“怨”合于“道”,然而這也使屈原的個人色彩和情感心理被進一步淡化。

      2.“同姓事君”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佇乎吾將反”處,屈原為何返回,王洪二人有不同的解釋。

      王逸認為是內心矛盾斗爭的結果,返回是順從內心:“言己自悔恨,相視事君之道不明審,當若比干伏節(jié)死義,故長子立而望,將欲還反,終己之志也?!倍榕d祖則認為返回是為了遵循“同姓事君之道”:“異姓事君,不合則去;同姓事君,有死而已。屈原去之,則是不察于同姓事君之道,故悔而欲反也?!??“同姓事君之道”是洪興祖竭力賦予屈原的品質,在“忽反顧以游目兮,將往觀乎四荒”處也可見一斑,補注:“禮失而求諸野,當是時國無人,莫我知者,故欲觀乎四荒,以求同志,此孔子浮海居夷之意。然原初未嘗去楚者,同姓無可去之義故也?!??以及在“欲從靈氛之吉占兮,心猶豫而狐疑”處,補注:“靈氛之占,于異姓則吉矣,在屈原則不可,故猶豫而狐疑也?!??洪興祖甚至以“同姓事君之道”否定靈氛占卜的合法性。

      “勉升降以上下兮,求矩矱之所同?!弊ⅲ骸把援斆銖娚锨筚t君,下求賢臣,與己合法度者,因與同志共為治也?!毖a注:“升降上下,猶所謂經營四荒、周流六漠耳,不必指君臣?!??王逸解釋“上下”為隱喻同心的君臣,而洪興祖則不認同王逸的觀點,認為“上下”是轉喻廣闊的空間。

      在“及余飾之方莊兮,周流觀乎上下”處,洪興祖也堅持己見,注:“上謂君,下謂臣也。言我愿及年德方盛壯之時,周流四方,觀君臣之賢,欲往就之也?!毖a注:“高余冠之岌岌兮,長余佩之陸離,所謂余飾之方壯也。周流觀乎上下,猶言周流乎天余乃下也。” ?

      在破隱喻的方面,洪興祖在其他情況下一貫認同王逸,甚至在王逸基礎上更進一步點明屈原的本意。此兩處按照王注,則屈原心中存在對楚王的不滿和“改求”的愿望,而這將違反洪興祖對屈原形象的設定。洪興祖解釋為“周流”,那么“上下”即為空間轉喻而無現(xiàn)實隱喻,從而不矛盾于其設定。

      屈原最終沒有選擇離開楚國,但是是否真正產生過離開的愿望,洪興祖和王逸分歧嚴重。

      在“靈氛既告余以吉占兮,歷吉日乎吾將行”處,即使對于屈原所明確表達離開楚國的愿望,洪興祖依然堅持不予承認。王逸注:“言靈氛既告我以吉占,歷善日吾將去君而遠行也?!毖a注:“靈氛告以吉占,百神告以吉故,而此獨曰靈氛者,初疑靈氛之言,復要巫咸,巫咸與百神無異詞,則靈氛之占誠吉矣。然原固未嘗去也,設詞以自寬耳?!??王逸的觀點尊重原文,認為屈原兼有“委棄改求”的愿望和忠君愛國的情懷,在經歷一番思想斗爭之后,選擇留楚、殉楚;而洪興祖只根據(jù)結果判斷心理,否認屈原的心理矛盾。

      3.“得道者”

      “茍余情其信姱以練要兮,長顑頷亦何傷。”注:“言己飲食清潔,誠欲使我形貌信而美好,中心簡練,而合于道要,雖長顑頷,饑而不飽,亦何所傷病也。何者?眾人茍欲飽于財利,己獨欲飽于仁義也?!毖a注:“言我中情實美,又擇要道而行,雖顏色憔悴,形容枯槁,亦何傷乎?彼先口體而后仁義,豈知要者?;蛟唬河械勒撸m貧賤,而容貌不枯,屈原何為其顑頷也?曰:當是時,國削而君辱,原獨得不憂慮乎?” ?王逸的見解更符合句意。屈原所言為真實的憔悴,而不足“傷”是因為有“仁義”自我滿足;而洪興祖則將屈原捧為“有道者”,不存在“顑頷”的情況,但是又確實因為憂國憔悴不堪,打破了“常理”,從而突出屈原的愛國忠君。相較于王注以心理解釋心理的方式,洪氏刻意地賦予屈原以美好品質,使得補注更加曲折繁復,甚至自相矛盾。

      (三)價值觀的多方面體現(xiàn)

      洪興祖與王逸在價值判斷方面的差異在涉及不同問題時會有不同的表現(xiàn),如義利觀方面,在“背繩墨以追曲兮,競周容以為度”處,注:“言百工不循繩墨之直道,隨從曲木,屋必傾危而不可居也。以言人臣不脩仁義之道,背棄忠直,隨從枉佞,茍合于世,以求容媚,以為常法,身必傾危而被刑戮也。”說明會帶來的現(xiàn)實后果,尤其殃及自身。補注則強調對“道”的損害,而不言具體的不利后果:“偭規(guī)矩而改錯者,反常而妄作,背繩墨以追曲者,枉道以從時。” ?

      在“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一句中,洪興祖與王逸的矛盾在于“前圣所厚”,王逸注舉例:“故武王伐紂,封比干之墓,表商容之閭也?!毖a注舉例:“比干諫而死,孔子稱仁焉,厚之也?!??洪興祖的理解更加偏重孔子和言論贊譽,而王逸則傾向于“有天下”的武王和實質獎勵,這種差異與時代思想存在聯(lián)系:西漢時期今文經學大盛,所尊圣人為德位兼?zhèn)涞南韧跸裙?,而南宋的經學思想的底色為古文經學,尊“素王”孔子,可知洪興祖的義利思想與程朱理學的價值內核是相符的。

      再如對“仕”和“隱”的態(tài)度,于“雖信美而無禮兮,來違棄而改求”一句后,注曰:“言宓妃雖信有美德,驕傲無禮,不可與共事君。來復棄去,而更求賢也?!毖a注:“此孔子所謂隱者,子路所謂潔身亂倫?!??

      王逸將“宓妃”解讀為無禮不能共事的“賢人”,而洪興祖解讀為“潔身亂倫”的“隱者”。王逸借此貶抑的是無禮之士,而洪興祖則將矛頭指向了不參與政治的士人,可知洪將參政和服務皇權更多視為義務。

      再如對子蘭、子椒二人的看法。

      王逸結合政治實際對其資質進行批評,而洪興祖則將矛頭指向二人固有的道德缺陷。在“委厥美以從俗兮,茍得列乎眾芳”處,注:“言子蘭棄其美質正直之性,隨從讒佞,茍欲列于眾賢之位,無進賢之心也?!毖a注:“子蘭有蘭之名,無蘭之實,雖與眾芳同列,而無芬芳也?!??可見王逸偏重于“德不配位”的評價,而洪興祖則給出“名不副實”的評價。

      又在“椒專佞以慢慆兮,榝又欲充夫佩幃”一句中,注:“言子椒為楚大夫,處蘭芷之位,而行淫慢佞諛之志,又欲援引面從不賢之類,使居親近,無有憂國之心,責之也?!毖a注:“子椒佞而似義,猶榝之似椒也。子蘭既已無蘭之實而列乎眾芳矣,子椒又欲以似椒之質充夫佩幃也。”?洪興祖重申了自己的批評,重點放在子椒一類人的“虛偽”上面。對于兩位楚國眾臣的批評,反映著對于國家治亂因素的認識,洪興祖將其與個人的道德緊密捆綁,也是理學思想浸透的一種體現(xiàn)。

      《楚辭補注》是一面“雙面鏡”,不僅對于揭示《楚辭》的本義價值匪淺,也為人們展現(xiàn)注家、撰者的思想特點和學術觀點。洪興祖《補注》的“后出專精”本質上是學術方法與思維的“后出專精”以及學術史的層層積累,是楚辭學的一塊里程碑,也是理學的一束影子。

      洪氏之書可以傳世,不僅有賴于考證、引據(jù)之功,也在于他所秉持的獨立明確的注書思想。洪氏以王注“為正”可知并非“遵循”,而是理性的“選擇”。雖然補注多有偏離文意之處,但是偏而不亂,使人們可以“觀其所復”,找尋并歸納其規(guī)律,并最終借助洪氏之功去做超越洪氏的嘗試與探索。

      注釋: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⑩????????????????(宋)洪興祖撰,白化文等點校:《楚辭補注》,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8頁,第32頁,第41頁,第48頁,第21頁,第33頁,第26頁,第35頁,第24頁,第35頁,第35頁,第41頁,第14頁,第16-17頁,第18頁,第37頁,第38頁,第43頁,第43頁,第12-13頁,第15頁,第16頁,第32頁,第41頁,第41頁。

      ⑨張麗萍、張文軒:《洪興祖〈楚辭補注〉“葉韻”來源考》,《漢字文化》2013年第2期,第58-62頁。

      猜你喜歡
      離騷屈原
      夢見屈原
      文苑(2020年8期)2020-09-09 09:30:26
      端午思屈原
      少先隊活動(2020年6期)2020-07-27 01:35:04
      包個粽子救屈原
      屈原及其《離騷》(外三則)
      中華詩詞(2018年9期)2019-01-19 01:11:02
      屈原詩·天問
      文藝論壇(2017年6期)2017-04-24 07:04:38
      《離騷》中的象喻手法及創(chuàng)作范式
      解讀《離騷》中屈原的思想斗爭和心路歷程
      不可回避就不要逃避
      《離騷》審美意象分析
      屈原送米
      新和县| 鸡东县| 永安市| 浑源县| 广灵县| 元朗区| 松江区| 兴宁市| 仙桃市| 漳平市| 中西区| 福安市| 鹿邑县| 新安县| 洛宁县| 汝阳县| 兖州市| 元氏县| 区。| 巴塘县| 宁河县| 手机| 菏泽市| 年辖:市辖区| 新源县| 万安县| 安宁市| 本溪| 永和县| 金山区| 内乡县| 五原县| 普洱| 固安县| 陆川县| 民丰县| 宁乡县| 普定县| 同德县| 沂源县| 紫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