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梁漱溟唯識學思想研究

      2021-09-10 07:22:44劉興鵬
      大學·社會科學 2021年6期
      關鍵詞:梁漱溟佛教

      劉興鵬

      摘? 要:研究梁漱溟之唯識學思想,有助于進一步理解梁漱溟思想的來源,加深對梁漱溟后期思想成因的理解。本文對梁漱溟唯識學思想的研究主要采取文獻分析的方法,通過文獻研讀,梳理梁漱溟唯識學思想的義理內(nèi)涵。梁漱溟對于唯識學的主要思想,可以概括為四個方面:第一,唯識學之于佛教。此一部分,梁漱溟闡述唯識學在佛教當中的地位。第二,唯識學之“唯識”。此一部分,梁漱溟闡述何以唯識學被稱為唯識學。第三部分,唯識學之“方法”。此一部分,梁漱溟主要介紹唯識學之思想系統(tǒng)是如何展開的。第三部分,唯識學之“前五識”。此一部分,梁漱溟重點講述唯識學八識當中的“前五識”。

      關鍵詞:唯識學;梁漱溟;佛教;新儒家

      中圖分類號:B02?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1)21-0064-03

      在新儒學諸大家當中,梁漱溟接觸佛學最早,佛學思想對其影響也最為深遠。在佛學理論當中,梁漱溟于唯識學最為擅長,研究亦最為深入。因此,研究梁漱溟之佛學思想,必研究梁漱溟之唯識學思想。梁漱溟對于唯識學之主要觀點,集中體現(xiàn)于《唯識述義》一書當中,在《印度哲學概論》《東西文化及其哲學》等著作中也有所涉及,但不如《唯識述義》一書集中。本文重點參考《唯識述義》一書分析梁漱溟之唯識學思想。

      一、唯識學之于佛教

      關于佛教之分派,眾說紛紜。在梁漱溟看來,佛教可以分為性宗、相宗兩條大路。梁漱溟說:“大乘佛教到了后來,在他那說理上邊漸漸分出兩條大路,就是通常說的性、相二宗?!盵1]其中,“相宗”即唯識學,但相宗所包含的內(nèi)容又超過了唯識學。

      就唯識學之于佛教之地位而言,不同學者爭論更多,或推崇唯識學,或貶低唯識學。有學者認為,唯識學之思想高于小乘,但低于般若[1]。但就唯識學家本身而言,則認為佛陀說法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佛陀說有教,第二個階段佛陀說空教,第三個階段佛頭說中道教,破除修行之人對于有、空之執(zhí)著。在梁漱溟看來,唯識學家的這種說法無法立足。原因在于,唯識學雖然也講“空無”,般若學也講“空無”,但唯識學和般若學所講之空又并不相同。唯識學家未能理解這一點,故而對唯識學和般若學之關系之定位出現(xiàn)了偏頗。梁漱溟指出:“然而空有問題又實不應如此的講,因為般若家的空無與唯識家的空無原是兩事?!绷菏槔斫獾奈ㄗR學和般若學,最終旨歸皆為“無得”二字?;谶@種看法,就無需比較唯識學更高,還是般若學更高[1]。

      還有學者以為唯識學是“權教”,而不是“實教”,梁漱溟也認為這種觀點不妥。梁漱溟以為,唯識學甚至是整個佛教當中最為關鍵的部分。原因在于,小乘佛教和般若空宗,對于形而上學的問題,都給出解決方法。唯有唯識學,系統(tǒng)地解決了佛教之形而上學的問題,故而唯識學更可以代表佛學之整體[1]。因此,梁漱溟說:“更進一步說,我們竟不妨以唯識學代表佛教全體的教理?!盵1]陳永杰認為:“在梁漱溟而言,只有佛學唯識家的哲學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宇宙本體論,通達本體的方法也只有唯識學?!盵2]從此可見,在梁漱溟心目中,唯識學之于佛教,實在是最為重要、最為核心的。

      二、唯識學之“唯識”何義?

      唯識學最難理解之處,在于“唯識”二字。梁漱溟在闡述唯識學時,花費了大量篇幅去解釋“唯識”之含義。唯識學之所以說“唯識”,根本目的有二:

      第一,反對外物實有?!巴馕飳嵱小保菆?zhí)著六根所見之境,皆為實有,皆有實體。梁漱溟舉《大乘廣百論釋論》為例:“我們現(xiàn)在舉護法論師《大乘廣百論釋論》作例。原論卷七上說:僧佉派說瓶子衣服等等是現(xiàn)見的東西,我們眼所能見,手所能摸,體質是實有的,這話很不對?!钡谖ㄗR學看來,瓶子之為瓶子,是因為人之知覺能夠將多種感官之感覺結合成一個瓶子的知覺,故而人意識到實際有一個瓶子存在。實際存在的,只能是這個統(tǒng)攝感覺的知覺而已,并無真正的瓶子存在。以瓶子為實有,是因為世人不知瓶子之觀念之來源而已。

      第二,反對外物非有。“外物非有”,是執(zhí)著于六根所見之境,皆為虛無,皆為空無。世人本以為外物皆為實有,但如果破除外物之“實有”觀念之后,便會認為外物既然并非實有,那外物就應當為“虛無”“空無”。在唯識學看來,此亦不妥。“一切實體東西非現(xiàn)見上所有,我便不去說我見瓶、我見白色(有體的色),我只說見那空空的白的意思,不說摸瓶、摸硬的東西,只說摸著那空空的硬的意思,這總可以許我了。唯識家卻還是不許。”[1]前述破除外物之實有觀念,在此破除外物之“虛無”觀念。唯識學破除的實則是“有無”之兩遍,前者為佛教所破除的“?!币姡蛘邽榉鸾趟瞥摹皵唷币?。常見、斷見既破,則歸于中道。

      在梁漱溟看來,唯識學之所謂“唯識”,意思就是“唯有感覺”而已。其他一切之存在,皆可破除,但唯有感覺不可破除。梁漱溟指出“一切都可破得,獨有這個不能破,無可破。別的都是虛妄沒有的,獨有這個不能說沒有。這個并非別物,這個便是唯識家的識。唯識家所謂唯識的就是說一切都無所有,唯有感覺?!逼┤?,人們看到白色之后,僅僅有白色的感覺,但并不知道是白色,也不知道非白色,唯有此一感覺而已。

      三、唯識學之方法

      梁漱溟之研究唯識學,對于唯識學所用之方法極為重視?!艾F(xiàn)量”,即唯識學成立所用的方法。為了解釋唯識學之方法,梁漱溟首先解釋了唯識學對于外道有色論、小乘有色論、以外色為所緣緣三種論點的破除。

      第一,對于外道有色論的破除。外道有色論的基本觀點是,主張外色實有,外色為實體。唯識學有“三性”的說法,分別是遍計所執(zhí)性、依他其性和圓成實性。外道認為外色實有,實則是以色為執(zhí)著為對象而起的虛妄執(zhí)著,這種妄執(zhí)并非“現(xiàn)量”,而是人心之主觀臆斷。其二,對于小乘有色論的破除。小乘之有色論,與外道之有色論接近但又有所區(qū)別。依梁漱溟,唯識學所破的小乘有色論,一者主張色法有對,有對即為有障礙,且這種障礙由極微構成。二者認為色法無對,非極微構成。無論是有對,還是無對,小乘有色論皆不明色法之依他起性,故而產(chǎn)生了妄執(zhí)。第三,對于以外色為所緣緣的破除。人有感覺,必有感覺之產(chǎn)生與感覺之獲得。感覺之產(chǎn)生的東西,稱之為所緣緣。以外色為所緣緣,即認為外色是感覺產(chǎn)生的來源。但是,唯識學認為外色不能作為所緣緣,唯有內(nèi)識才能成為所緣緣。

      在梁漱溟看來,唯識學之所以不贊成以上三種理論,是因為唯識學所謂的“唯識”,實則為“現(xiàn)量”。所謂“現(xiàn)量”,梁漱溟指出:“現(xiàn)量非他,就是心里未起瓶子的意思,乃至未起白的意思,極醇的感覺。感覺原無一時一刻不有,卻無一時一刻能為我們所有。其為我們所有的只有非量的觀念、比量的概念(精或粗)?!蔽ㄗR學所追求的感覺,并非日常意義的感覺,而是最原始、最純粹的感覺,此種感覺未曾有任何比量與非量的成分,唯有現(xiàn)量。孫德利指出:“梁漱溟指出人類如果要從我執(zhí)和法執(zhí)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就要依靠現(xiàn)量?!盵3]對外,不執(zhí)著于物之實有。對內(nèi),不執(zhí)著于我之實有。如此則我法二執(zhí)皆破[4],也就從遍計所執(zhí)性、依他起性,過渡到了圓成實性[5]。

      四、唯識學之“前五識”

      梁漱溟在《唯識述義》一書當中,重點闡述了八識中的“前五識”。在講述前五識之前,梁漱溟將前五識和第六識進行了對比。梁漱溟認為,前五識,主要是指人類之感覺,此類感覺無有念慮。第六識,主要是指念慮,因為有念慮,故而可以辨別前五識所獲得之感覺,并以此建立概念。從這一角度來看,前五識能感覺而無有念慮,無有分別。第六識不能感覺而有念慮,有分別。

      依梁漱溟,前五識之相似性有五:一者,同依于色根。所謂色根,是無見而有對的。無見即看不見,有對即有對礙。同依于色根,表明前五識之現(xiàn)起,需要色根為條件。二者,同是只緣實色境。實色境,也就是唯識學所講的“性境”,但此“實色”并非通常意義上的色聲香味觸。三者,只緣現(xiàn)在。前五識之產(chǎn)生,是當下產(chǎn)生的。所緣之境現(xiàn)前,即產(chǎn)生。所緣之境不現(xiàn)前,即消失。第六識可以回憶、思量,前五識則不能回憶、思量。四者,現(xiàn)量得境。前五識之識,唯有現(xiàn)量,而沒有比量、非量。也就是說,前五識,即純粹之感覺,而沒有理性的概念建構以及推理,也沒有所謂的執(zhí)著在其中。此現(xiàn)量境界,正是唯識學所追求的。第五,有間斷。前五識既然只緣現(xiàn)在,既然是現(xiàn)量得境,便可以知道前五識是有間斷的。因為,前五識所緣之境,必須當下現(xiàn)前。境界不現(xiàn)前,則前五識亦不產(chǎn)生作用?;蜃饔茫驔]有作用,便決定了前五識是有間斷的。與第八識相比,第八識可以含藏無始以來的種子,故而是沒有間斷的。

      五、結論

      在梁漱溟心目中,唯識學是最為重要的佛學內(nèi)容。就唯識學之“唯識”二字而言,一方面要破除外物之實有觀念,另一方面需要破除外物之“虛無”觀念。所謂“唯識”,唯有感覺而已,唯有感覺之見分、相分、自證分而已。就唯識學之方法而言,梁漱溟認為唯識學所重視的是“現(xiàn)量”,而非比量、非量?!艾F(xiàn)量”就是人的純粹的感覺,不摻雜任何理性的推度和妄想的成分。就唯識學所重視的“八識”而言,梁漱溟在《唯識述義》中并未完整探討八識,而是著重探討了“前五識”,其原因在于,梁漱溟以“現(xiàn)量”為唯識學之根本。而此一根本所在,即“前五識”,而非第六、第七、第八識。

      參考文獻:

      [1] 梁漱溟. 梁漱溟全集:第一卷[M]. 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5:267-269.

      [2] 陳永杰. 梁漱溟與唯識學[J]. 法音論壇,2014(07):34.

      [3] 孫德利. 梁漱溟的佛學思想和生活[J]. 佛學研究,2010(01):33.

      [4] 玄奘,韓廷杰. 成唯識論校釋[M]. 北京:中華書局,1998:1.

      [5] 趙行良. 梁漱溟論儒佛異同與會通[J]. 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04):59.

      (薦稿人:張志剛,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

      (責任編輯:鄒宇銘)

      猜你喜歡
      梁漱溟佛教
      《錚錚鐵骨——梁漱溟先生》
      《世說新語》與兩晉佛教
      天中學刊(2022年2期)2022-04-27 06:03:56
      梁漱溟的“力性”人生觀
      佛教藝術
      徐日昇的中國佛教觀
      國際漢學(2020年1期)2020-05-21 07:22:40
      敦煌佛教疑僞經(jīng)疑難字詞考釋
      梁漱溟論馬克思主義與傳統(tǒng)文化的結合
      梁漱溟在重慶北碚的文化教育活動
      論佛教與樸占的結合
      梁漱溟思想中的多元性與混雜性
      广元市| 大石桥市| 蒙阴县| 太仆寺旗| 芮城县| 光山县| 平江县| 枞阳县| 巴楚县| 郸城县| 合川市| 喜德县| 固原市| 西乌珠穆沁旗| 绍兴市| 理塘县| 霍城县| 晋江市| 大方县| 瑞金市| 乌海市| 曲阳县| 罗城| 陈巴尔虎旗| 固镇县| 江华| 麻栗坡县| 沾益县| 乐陵市| 开原市| 将乐县| 若羌县| 沾化县| 习水县| 兰州市| 扶绥县| 耒阳市| 望都县| 新乐市| 柳江县| 静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