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
摘? 要:輔導員作為學生管理的主導者、學生成長的主心骨,在學生被害預防教育中擔負著重要責任。然而,部分高校安全教育工作的教育內容固化,形式單一,沒有注重被害預防教育,輔導員缺乏工作主動性、專業(yè)性、系統(tǒng)性。在時間、空間上,輔導員可從被害前、中、后開展教育工作,內容上要注意結合易被害因素,形式上要利用多種方式配合,組建應急工作隊伍,構建隱患上報和家校共育機制。
關鍵詞:輔導員:被害預防:易被害特點
中圖分類號:G444?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1)21-0115-03
近些年,社會廣泛關注的大學生被害案件反映出我國青少年法治教育缺失的問題,高等學校學生年齡集中在18歲至22歲,從法律上來說是成年人,但由于經歷簡單,思想單純,更需要加強被害預防教育。
一、輔導員肩負被害預防教育的職責
大學生安全事件中,學生人身傷害、財產損失等被害案件時有發(fā)生,此類事件較普通安全事件更為嚴重,不僅給學生及家庭帶來不可挽回的傷害,對學校正常教學秩序和校園文化氛圍帶來很大沖擊,也易引起社會廣泛關注,處理不當易造成不良社會影響。
(一)從內外因方面看被害預防教育的必要性
從大學生被害事件的外因來看,“當前,我國社會流動頻繁,整個社會正邁向陌生化。相比傳統(tǒng)的熟人社會,現(xiàn)代的陌生人社會隱藏著更多的風險和不確定性?!盵1]校園內外不安全因素也逐漸復雜多樣,學生的日常生活范圍擴大且在網絡虛擬世界中無限延伸,伴隨著更多的風險;內因方面,大學生是傷害事件的主要當事人,大學生群體因為年齡因素、性別因素、社會階層因素存在易被害性。在加強校園安全管理的同時,對學生開展被害預防教育是保障學生安全健康成長,打造安定團結校園的基礎。因此,被害預防作為學校安全教育中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尤其需要引起教育管理者的注意,因此對大學生開展被害預防教育顯得尤為重要。
(二)輔導員應履行的相關職責
輔導員作為一線的學生工作者,是學生管理的主導者、學生成長的主心骨,在學生安全教育中擔當著重要責任。教育部發(fā)布《高等學校輔導員職業(yè)能力標準(暫行)》,要求輔導員應具有對危機事件、突發(fā)事件應對與管控的相關知識,法律法規(guī)知識,包括《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在具體要求中還要求輔導員能夠“有針對性地幫助大學生處理好學習成才、擇業(yè)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具體問題,對危機事件作初步處理,努力穩(wěn)定并控制局面;了解事件相關信息并及時逐級上報;組織基本安全教育并建立基層應急隊伍,能運用法律知識、社會學知識和心理學知識指導學生對日常遇到的各種復雜問題進行全面深入的分析,探究解決問題的辦法,培養(yǎng)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救助和朋輩互助的能力;組織安全教育課程學習?!盵2]
二、當前輔導員開展安全教育存在的問題
在部分高校,被害預防教育并未作為獨立的教育主題存在,而是分散于校園安全教育中,輔導員在開展安全教育工作的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
(一)缺乏主動性、針對性
目前,高校和輔導員都高度重視學生安全教育,但在內容上存在局限性,形式比較單一,并且輔導員往往處于被動狀態(tài),只是按照學校要求開展工作,沒有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停留在“學校安排教育活動,輔導員組織學生參加活動”的模式上,這種情況下,學校從宏觀上開展安全教育時,時間和內容往往都是固定的,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但缺乏個性化指導。只有結合不同時期、不同特點的學生需求,才能真正把安全教育做到實處,幫助學生在遭遇安全問題時能夠保護自己,有效預防安全事故、傷害事件的發(fā)生。
(二)缺乏專業(yè)性、系統(tǒng)性
部分輔導員工作主動,并意識到學校統(tǒng)一安排的安全教育內容有限、形式單一的問題,能夠在不同階段開展不同側重點的安全教育,但通常也會受限于個人經驗和角度,缺乏相關專業(yè)理論知識,也無法和社會有關部門合作獲得實踐經驗,導致教育內容缺乏全面性、系統(tǒng)性和科學性、可操作性,最終使教育效果打了折扣。
鑒于以上問題,學校安全工作部門、后勤部門、學生工作部門需要聯(lián)合構建校園學生被害預防教育體系。本文重點探討輔導員在此體系中可以開展的相關工作。
三、輔導員開展被害預防教育工作的途徑
目前理論界關于輔導員如何開展科學、系統(tǒng)的大學生被害預防教育,并沒有詳細的研究和探討。被害預防理論是從被害人的角度研究被害事件,給學生工作者帶來了重要啟示:分析學生易被害性,從學生個體特點著手教育,使學生認識到這些特點帶來的影響,從而采取相應措施,有效避免傷害事件的發(fā)生。
(一)在時間、空間上,輔導員要從被害前、中、后開展教育工作
被害預防從其實現(xiàn)階段來劃分,可以分為被害前預防、被害中預防和被害后預防[3]。在諸多校園惡性事件中,學生工作者深刻感受到,被害人沒有相關知識和能力對自己實行有效的自我保護。分析原因,很多大學生沒有接受過系統(tǒng)、科學的被害預防教育,首先不知道自己的行為會給自己帶來傷害;其次當面對危險時大腦空白,平時缺乏相關的鍛煉,沒有積累防范知識和掌握防范技能;最后在被害后沒有得到心理疏導或者損失補償,心理失衡,易造成更惡劣后果。
在被害前,被害預防教育可以提高學生安全意識、防范技能,避免傷害事件發(fā)生。
在被害過程中,被害預防教育可以使被害人在危機時刻及時作出正確判斷,及時自助或者尋求有效幫助,為減少傷害提供可能。
在被害后,被害預防教育可以使被害人在受到傷害后正確面對自己和他人,調整心理狀態(tài),避免再次受害或者實施報復傷害他人。
因此在高校開展被害預防教育是具有普遍意義的,是高?;趯W生的教育和管理職能上,對學生所肩負的義務。
(二)教育內容要結合大學生易被害特點
通過很多校園學生惡性事件可以發(fā)現(xiàn),當代的大學生往往具有共同的易被害特點,如遠離家庭、思想單純、酗酒、易沖動等,這些因素往往構成學生受害的個人原因[4]。
網絡中的安全教育方面,信息化全球化發(fā)展環(huán)境下,大學生參與社會的范圍擴大,程度加深,網絡在提供便利的同時也給學生帶來許多未知的風險,給學校教育造成挑戰(zhàn)。輔導員要深入學生、關注學生,主動了解學生喜愛的網絡新事物,分析潛在安全隱患,做好預防教育,防患于未然。
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和兼職安全教育方面,不法分子利用學生就業(yè)壓力大,缺乏社會經驗等特點,蒙騙、利誘大學生,現(xiàn)在學生兼職較多,離開校園后個人安全更多依靠自身防范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所以,要求輔導員切實鞏固和夯實大學生的安全防范意識。
人際關系安全教育方面,宿舍、班級、社團組織以及情侶朋友、老鄉(xiāng)、合租室友,甚至導師都是需要大學生在真誠相處中學會甄別真善美和假惡丑,學會溝通包容的同時更要學會拒絕、抵制。
防詐騙教育方面,大學生思想單純,社會經驗少,容易成為詐騙對象,還有一些不法之徒利用大學生詐騙大學生,輔導員需要主動了解這類事件,為學生分析講解,提高學生防騙意識,增強防范能力。
(三)構建安全隱患上報機制
大學校園里學生們住宿、學習均在一起,同宿舍同班級同學很熟悉彼此學習生活的習慣和細節(jié)。因此輔導員可以通過學生反饋來掌握第一手信息。班委、黨員、宿舍長是輔導員可以信賴并發(fā)動的學生群體,他們思想積極上進,經常處理各類事務。輔導員可以通過顯性和隱性兩條途徑開展相關工作,通過建立安全防范小組,使同學們可以向輔導員、向學校及時投訴安全隱患、反饋信息,這是顯性的組織。還可以發(fā)揮信息員、心理委員的作用,向輔導員上報學生中的個別行為,形成一條隱蔽的安全隱患信息渠道。
(四)探索家校共育模式
學生離開家后,脫離家長管束的同時也失去了家長的直接保護,家長作為最了解、最關心學生的群體,需要和學校相互配合做好學生安全教育工作。輔導員在日常工作中以及開學、考試、放假等重要時間節(jié)點,可以通過電話、信息、視頻家長會、定期溫馨提示、家訪等形式,與家長溝通學生學習、生活、交友、兼職、出行、消費等情況,增強家長安全防范意識,共同教育學生,使家庭和學校形成有效配合[5]。
四、結語
總之,高校大學生的安全教育與管理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大學生處于生理和心理變化較為復雜的時期。長期的校園生活使他們與社會有一定距離,因此生存能力普遍較弱。對大學生進行被害預防教育,將切實提高大學生運用法律知識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積極進行被害預防的能力,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尊重他人、理性思考及明辨是非的健全人格,幫助大學生順利跨越社會化的關鍵階段,成長為我國社會主義事業(yè)健康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參考文獻:
[1] 何紹輝. 社會結構轉型與女大學生受害及其防治[J]. 中國青年社會科學,2015(01):21.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教育部關于印發(fā)《高等學校輔導員職業(yè)能力標準(暫行)》的通知[EB/OL]. (2014-03-25)[2021-02-06]. 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060/201404/167113.html.
[3] 李莉莎. 大學生的犯罪被害性與被害預防對策研究[J]. 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6(10):148.
[4] 沈千帆,付坤,馬立民,等. “00后”大學生的群體特征及教育策略[J]. 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9(12):55-56.
[5] 扈曉芹. 大學生個體被害預防與高校普法實效的增強[J]. 人民論壇,2014(08):174-175.
(責任編輯:鄒宇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