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明倫
摘? 要:小學全科師范生是專門為農村薄弱學校培養(yǎng)的、能夠承擔多門學科教學任務具備多種教學技能的教師后備軍。本文針對小學全科師范生自我管理意識薄弱、學習目標不明確,時間管理能力較弱、缺乏合理規(guī)劃,網絡管理能力差、缺乏自控能力等問題進行原因分析,并提出提升自我管理能力的策略:學校進行自我管理的教育,教給學生自我管理的方法[1];家庭轉變教育觀念,創(chuàng)設鍛煉自我管理能力的環(huán)境;學生加強自我反思,提高自我管理的能力。
關鍵詞:小學全科師范生;自我管理能力;提升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9052(2021)05-0-02
2016年,焦作師范高等??茖W校開始承擔小學全科師范生的培養(yǎng)任務。學校對此十分重視,按照2014年教育部下發(fā)的文件《教育部關于實施卓越教師培養(yǎng)計劃的意見》,舉全校之力對小學全科師范生采取“高校與地方政府、小學‘三位一體’協(xié)同培養(yǎng)機制”,為全科生夯實專業(yè)基礎、強化能力素質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學校設置豐富的理論課程和實踐訓練,可謂是煞費苦心,精心打造,為學生提供了良好的外部客觀條件。但這畢竟只是外因,雖然不可缺少,但它總是通過內因來起作用,甚至內因起著決定作用。這個內因就是學生的自我努力和自我管理。
一、小學全科師范生自我管理能力存在的問題
(一)自我管理意識薄弱,學習目標不明確
目前河南省基礎教育面臨著嚴峻的升學壓力,導致學校對學生的管理和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干涉較多,對他們自我管理能力方面的培養(yǎng)不足。大學的學習和管理與中學相比,相對比較寬松,沒有升學和排名的壓力,沒有教師和家長的過多干涉,有更多自我思考和自由安排的時間,再加上小學全科生沒有就業(yè)壓力,所以學生缺乏自我管理的意識和環(huán)境。全科生要具備未來在鄉(xiāng)村學校承擔各門學科教學的能力,學習科目比較多,學得多但不精,很多學生表示不知道自己的方向是什么,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
(二)時間管理能力較弱,缺乏合理規(guī)劃
在此次調查中發(fā)現(xiàn),大部分學生的時間管理能力較弱,主要表現(xiàn)在對自己每天的任務安排不明確,沒有清晰的時間規(guī)劃。由于大學課程安排相對中學來說比較寬松,大部分學生每天按部就班地按照課表上課,課余時間利用率較低。甚至有的學生把大量時間花在了吃喝玩樂上,沒有進行合理規(guī)劃。作為一名學生,不管是哪一個階段,學習都是最重要的任務。而時間管理是自我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合理安排和規(guī)劃好每日的時間才能高效兼顧學習和生活。
二、小學全科師范生自我管理能力缺乏的原因
(一)學生的自主性較弱
基礎教育主要是以應試為目的,中小學的學習也是以知識為主。在訪談中很多學生表示在上大學以前,自己只需要在課堂上認真聽講,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就可以,不需要太多自我規(guī)劃。但是大學教師布置的任務少,對學生的管理相對也較少,很多學生處于迷茫、漫無目的的狀態(tài)。大多數(shù)學生喜歡待在自己的舒適圈,安于現(xiàn)狀,對自己的學習和生活在管理上不夠積極主動,自控能力也較差。在調查中發(fā)現(xiàn),大一學生和大二、大三的學生相比,自主性相對較差。這是因為突然進入大學,面臨新的學習環(huán)境、新的同伴以及新的學習形式學生需要花時間和精力慢慢熟悉、適應。在這個過程中很多新鮮事物會很容易吸引他們的注意,也會打破他們以往形成的固有習慣和模式。習慣了有教師看著、父母管著的生活突然發(fā)生改變,會讓他們不知所措,獨立性和自主性都面臨著新的考驗。
(二)家庭教育的欠缺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家庭教育對孩子成長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可估量的。心理學學者都認為,一個人人格的發(fā)展、能力的培養(yǎng)和家庭教育是密切相關的。在傳統(tǒng)的中國式家庭中成長起來的孩子,父母習慣對孩子的事情大包大攬,習慣對孩子進行各種安排,因此孩子在培養(yǎng)自我管理能力方面比較困難。在調查中發(fā)現(xiàn),獨生子女和非獨生子女相比,在自我管理上表現(xiàn)得更差一些。父母本是出于好意,但是對孩子的過度照顧和過度滿足會導致孩子喪失自我照顧、自我規(guī)劃以及自我管理的能力,使孩子在面臨新情境和各種突發(fā)事件時容易陷于困境,而不是主動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他們的抗挫折能力較弱,心理比較脆弱,遇到問題會花很多時間去糾結內耗,對自身的不足不能很好地改進,缺乏有效自我管理的能力。
(三)學校教育的不足
學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在學生發(fā)展過程中起著主導作用,對學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形成產生著重要影響。進入大學以后,學校教育在制度上相對比較民主,但普遍還是把學生當作管理對象,在教學上還是以文化教育為主。素質教育雖然在我國已開展多年,但知識教育還是目前教育的主流。20世紀美國教育家布魯貝克指出:“大學應以研究高深知識為己任,關注高深知識的學術品性”。這也表明學校在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和能力培養(yǎng)方面還不夠重視[2]。雖然焦作師范高等專科學校開始探索對小學全科師范生進行“一專多能”的培養(yǎng)模式,但這里的能力指的是各學科的教學技能。對于學生如何合理安排時間、如何規(guī)劃自己的學習和生活、如何提高自己的自控力等自我管理方面的教育是缺失的。
三、提升小學全科師范生自我管理能力的策略
(一)學校進行自我管理的教育,教給學生自我管理的方法
為了更好地培養(yǎng)全科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學校應對學生進行自我管理的教育,教給學生自我管理的方法[1]。首先,學校在對學生的管理上要更加民主,讓學生有機會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管理上的改變也是一種隱性教育。其次,可以在學生剛入校的時候,開展自我管理方面的講座、班會等,強化學生的自我管理意識,讓學生對自己的現(xiàn)狀有一個全面認識,包括自己的優(yōu)點、缺點、性格、未來的職業(yè)發(fā)展等,使其在入學之初就對自己和大學生活有清晰的認識,樹立自我管理的意識。再次,以班級為單位開展時間管理和自我規(guī)劃方面的課程,給學生介紹具體、可操作性強的自我管理方法,讓學生對自己的學習和生活進行科學合理的安排和規(guī)劃,確定自我發(fā)展和成長的目標,找到努力的方向。最后,要給學生提供實踐機會。學習自我管理方法的目的就是為了更好地指導實踐,所以在學生學習了具體方法之后,要注重實踐,讓學生在實踐中不斷發(fā)現(xiàn)問題,不斷改進,不斷進步。
(二)家庭轉變教育觀念,創(chuàng)設鍛煉自我管理能力的環(huán)境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每個父母都希望盡自己所能給孩子提供最好的教育和環(huán)境。為了孩子在成年之后能夠更加獨立,更有擔當,更能承擔自己的責任并有條不紊的生活,父母需要轉變教育觀念,給孩子提供鍛煉自我管理的良好環(huán)境。父母一般都習慣用自己的經驗或者自己認為好的方法來教育子女,很多時候都認為自己是為了孩子好,但自己是不是真的為了孩子好還有待討論。有的父母為了孩子將來有出息,在學習上給孩子施加巨大的壓力;有的父母為了不讓孩子經歷自己曾經的苦,在生活上大包大攬;有的父母為了滿足孩子的各種需求,有求必應。而過度的壓力會讓孩子疲于內耗,過度的包辦會讓孩子喪失自我,過度的溺愛會讓孩子變得脆弱,這都無法讓孩子去發(fā)展自我管理。為了轉變這種狀態(tài),父母可以通過看書、聽網課、閱讀或聆聽教育心理方面的文章來改變自己的教育觀念,提升教育理念,用耐心去傾聽孩子,用真心去了解孩子,用愛心和責任心去陪伴孩子,給孩子提供一個自我鍛煉、自我探索、自我反思的空間,實現(xiàn)力所能及的事情孩子自己做,與孩子自身息息相關的決策在合理范圍內讓孩子做決定,孩子做自己生活的主宰、對自己負責,給孩子機會讓他學會自尊、自律、自強[2]。
(三)學生要加強自我反思,提高自我管理的能力
學校和家庭對學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養(yǎng)有著重要影響,但畢竟只是外在客觀條件。要想真正提高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還需要學生自身加強自我實踐和反思。首先,作為全科生要樹立自我管理的意識,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學會獨立思考,建立對自己清晰的認知,不人云亦云,不隨大流,明確自己的學習目標和努力方向。其次,要掌握自我管理的方法,能夠根據(jù)自己的目標進行科學合理的自我管理和規(guī)劃,包括學習規(guī)劃、時間規(guī)劃、網絡規(guī)劃等,這樣才能少走彎路,使自己直達目標。再次,當目標和計劃一旦制定下來,要專注投入的踐行,具備排除各種困難和誘惑、堅定不移堅守執(zhí)行的毅力,能夠不斷激勵自己,加強自我監(jiān)督,腳踏實地,有步驟地去實現(xiàn)計劃。最后,要及時進行自我反思,在實踐執(zhí)行過程中要能夠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發(fā)現(xiàn)計劃中存在的問題,一邊實踐一邊反思改進,做到心中有計劃,做事有條不紊,但也不固著于現(xiàn)有計劃,能夠及時靈活地進行調整,逐步提高自己的自我管理能力。
參考文獻:
[1]李慧茹.培養(yǎng)中職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提高就業(yè)競爭力[J].教育教學論壇,2010(3):137.
[2]杜銣.提升大學生自我管理能力的研究[J].貴州商學院學報.2020(3):74-78.
(責任編輯:董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