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誠信不僅是個人得以立身的根基,也是國家立國之本,家庭中的“孝”以“敬”為先,“敬”與“誠”又分不開。在社會層面中,“信”不僅包含于“仁”中,同時以“仁”作為標準去衡量,“誠信”不僅是處理人與人關系的道德規(guī)范,也是處理人與社會的基本道德原則。人無信則不立,國不信則無本,以誠待人,以真心實意行孝敬之禮,把誠信作為個人立身處世的基本原則,作為政府對民眾的基本準則。
【關鍵詞】 誠信;孝;仁;治國
【中圖分類號】B22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01-0060-02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魂。而一個國家的文化是由歷史積淀下來的,它所體現的不僅是這個國家的歷史文明,更是一個國家精神、智慧的象征。燦爛悠久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不僅是堅定自身中華民族精神的力量,同時也是堅定文化自信強有力的基礎和支撐,而我國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美德更是民族的財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個人層面做到“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其中“誠信”一詞不僅體現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美德,其內涵與儒家思想更是有著莫大的聯系?!靶拧笔侨寮摇拔宄!敝械牡赖路懂犞?,是儒家思想中重要的概念之一,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也有著深遠的影響。儒家誠信思想不僅體現在《論語》里“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的個人層面上,也體現在“孝以敬為先”的家庭層面上,同時還體現在社會中人與人交往中的道德層面上,以及體現在“民無信不立”的治國之要上。
一、人無信不立
“誠”與“信”所指的都是言行真實之義,若曾許諾,則定言出必行,守信踐諾,若言行不一,不能踐諾,就是失信,失信于人很難在社會上立足??鬃釉浽凇墩撜Z·為政下》中這樣告誡弟子:“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其中“輗”和“軏”指的是在古代車中連接車轅和車橫的關鍵部件,如果沒有這個關鍵部件車子再好也無用,孔子以此來說明“誠信”的作用。一個人若是沒有了誠信,就無法在社會上立足,孔子說一個人沒有了誠信真不知道他還可以做什么。
《論語·學而上》中也說到“誠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曾子說:“我每天都會反省自己三次,為人做事忠誠了嗎?與朋友交往做到誠信了嗎?傳授知識做到溫習了嗎?”《論語集釋》中這樣解釋:“盡己之謂忠,以實之謂信,傳謂受之于師,習謂熟之于己?!痹谶@里,盡心盡力去做事就是忠誠,不說謊話空話大話就是實,說實話做實事就是誠信。
從以上內容里面,可以看到“誠信”對于個人的作用,在個人層面中,“誠信”作為個人的道德行為規(guī)范,不僅要做到言語誠實,也要做到言行一致,說實話辦實事,這就是誠信。
二、孝以敬為先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歷來也被稱為是“孝”文化,“孝”也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思想,在儒家思想中提倡“孝以敬為先”,而“敬”與“誠”之間又有著緊密的聯系。《禮記·大學》里講到“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其中正心指的是心要端正不存邪念,誠意指的是意必真誠而不自欺,只有意真誠、心純正,自我道德完善,才能實現家齊、國治、天下平的道德理想,這里看到“誠”就是指真心真誠,而在儒家“孝”思想里也可以看到真心實意的“誠”。
《論語·為政上》中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于我,我對曰‘無違’?!狈t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雹倏鬃釉谂c樊遲的對話中就談到孝,在孟懿子問孝的時候,孔子的回答是“無違”,樊遲進一步問什么是無違,孔子的回答中貫穿著一個“禮”字,不管父母在世還是過世,對他們的禮是從始至終的。“生事葬祭事親之始終具矣,禮即理之節(jié)文也。人之事親,自始至終一于禮而不茍,其尊親也至矣?!雹谶€有孟武伯問孝,孔子回答:“父母唯其疾之憂”。在集注里面就說父母對于孩子的關心是無微不至的,最害怕孩子生病,而對父母的孝是擔心父母生病這個是可以理解的。子游問孝,孔子回答:“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孔子在與子游的對話中也對孝進行了解釋,孝只是能喂養(yǎng)父母嗎?犬馬都可以養(yǎng),但是如果對父母沒有了恭敬順從,那可養(yǎng)犬馬有什么分別?這里重點提到了“敬”,這個敬指的是對父母的恭敬。還有子夏問孝,孔子回答:“色難?!边@里可以看到,用飲食、勞務來供養(yǎng)父母,這不算難事,但是能夠和顏悅色來侍奉父母,這就難得了。從孔子的回答“無違”、事之以“禮”“唯其疾之憂”“孝以敬為先”“色難”中可以看到,不管是“禮”“憂”還是“色難”都貫穿著一個“敬”字,“孝”不是單純的物質贍養(yǎng),而應該以“敬”為前提,應該是恭敬、真心實意的,是孝子內心對父母的摯愛之情,內外一致,從行為中也體現出對父母誠摯的敬意,真心實意的“誠”所表現出來的“敬”,這才是孝。
從以上內容中可以看到,“誠”貫穿于家庭層面中,與“孝”有著天然聯系,“孝以敬為先”對父母的孝不是單純提供物質贍養(yǎng),而更應該做到“敬”,以“敬”為前提,“敬”又是作為子女內心真心實意所發(fā)出的,并體現在行為中,從這個層面來看“敬”與“誠”又分不開。
三、“仁”與“信”
仁義禮智信為儒家的“五常”,是做人最起碼的道德準則,孔子提出“仁、義、禮”,把“智、仁、勇”稱為“三達德”,孟子延伸為“仁、義、禮、智”,構成四端之心,董仲舒加入了“信,”擴充為“仁、義、禮、智、信”,后稱“五?!?,貫穿于中華倫理的發(fā)展中。
在仁義禮智信的“五?!敝小叭省迸c“信”又有著一致性,“仁”作為普遍的道德原則,而“信”作為具體的道德規(guī)范。一方面,“信”包含于“仁”中,“信”作為處理人際關系的紐帶,有一個標準,那就是“義理”,而以“義理”為主導也就是“信”的行為要與仁義同在,要依仁義而行。另一個方面,“信”作為具體的道德行為和道德規(guī)范,應該以普遍的道德原則和道德規(guī)范“仁”作為標準去衡量,“仁、義、禮、智”都要依賴“信”而生。
由此可以看出,“信”是維護人際關系的精神紐帶,是對社會責任和道德義務的忠實、踐行,“信”又是“仁、義、禮、智”的前提。從社會層面來看,誠信是為人處世的基本準則,也是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基本原則,如果人與人之間沒有了誠信,就會陷入相互猜忌的境地,只有以誠相待,才能共建和諧社會。
四、民無信不立
在《論語》中也提出了,誠信是治國理政的前提,對于國家來說,誠信關乎國家的前途和命運,是立國之本,為政之基?!墩撜Z·學而上》中說,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jié)用而愛人,使民以時。”③孔子說,治理一個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就要嚴謹認真地辦理國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誠實無欺,節(jié)約財政開支而又愛護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誤農時。治理國家有五個關鍵點,分別為“敬事”“信”“節(jié)用”“愛人”“使民以時”,朱熹稱“治國之要,在此五者”。在這其中就提到“誠信”的作用,作為國家的領導者,不僅要做到對于國事的謹慎小心,同時對人民還應該做到誠信,這樣才能夠讓人民對國家有信心,假如一個國家的人民對國家和政府沒有信心,這個國家也就危在旦夕了。
關于“誠信”是立國之本,《論語·顏淵上》中有這樣一段話: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弊迂曉唬骸氨夭坏靡讯?,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④集注里面這樣解釋,“言倉廩實而武修,然后教化行而民信與我,不離叛也。言食足而信孚,則無兵而守固矣。民無食雖必死,然死者人之所必不免,無信則雖生而無以自立,不若死之為安。故寧死而不失信于民,使民亦寧死而不失信于我也?!睆淖詈笞迂暸c孔子的對話中,可以看到誠信對于國家的作用,雖然人民沒有食物必然會死,但是人總是有一死,若沒有了誠信則雖生而無以自立,還不如死了為安。只有君王對民眾做到了誠信,而且是寧死不丟掉對于民眾的誠信,這樣民眾才能寧死不失信于君王從而做到不背叛君王。
從中可以看到,“誠信”對于一個國家的作用,對于國家來說,“誠信”是立國之本,是執(zhí)政之要。如果政府沒有了誠信,對于法律條文朝令夕改,那就等同沒有法律。同樣如果政府沒有公平可言,沒有誠信作為基礎,就會失去民心,國家就會失去賴以支持的力量,滅亡是遲早的事。
從以上四個方面對儒家“誠信”思想的理解中,可以看到,誠信不僅是個人得以立身的根基,也是國家立國之本,家庭中的行“孝”以“敬”為先,“敬”與“誠”又分不開。在社會層面中,“信”不僅包含于“仁”中,同時以“仁”作為標準去衡量,“誠信”不僅是處理人與人關系的道德規(guī)范,同時也是處理人與社會的基本道德原則。人無信則不立,國不信則無本,以誠待人,以真心實意行孝敬之禮,把誠信作為個人立身處世的基本原則,作為政府對民眾的基本準則,這是構建和諧社會之根本。
注釋:
①②③程樹德:《論語集釋(一)》,中華書局2015年版,第104頁,第105-106頁,第28頁。
④程樹德:《論語集釋(三)》,中華書局2015年版,第1079-1081頁。
參考文獻:
[1]程樹德.論語集釋[M].北京:中華書局,2015.
[2]王公山.先秦儒家誠信思想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05.
[3]熊文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儒家思想淵源研究——以《論語》為基礎[D].長沙:湖南農業(yè)大學,2017.
[4]鄧立.儒家倫理“仁義禮智信”關系維度新探[D].貴陽:貴州大學,2009.
作者簡介:
高慶,女,漢族,云南臨滄人,滇西科技師范學院,教師,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