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非遺技藝的特色出發(fā),提出用非遺體驗吸引參與者。分析了“非遺”體驗對象,提出了“非遺”體驗情境,最后總結了“非遺”體驗推進非遺傳承發(fā)展策略。
【關鍵詞】非遺;體驗;傳承
【中圖分類號】G642?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12-0078-02
傳統(tǒng)技藝類的非遺文化,傳承人是關鍵,傳承人的優(yōu)秀與否,與傳承人的數目有密切的關系。傳承人數多,在多數的傳承人中總有出類拔萃者;傳承人屈指可數,傳承的技藝就前途堪憂。如何有更多的傳承人,這就需要深入挖掘傳承技藝的特點特色,讓技藝本身吸引愛好者,讓更多愛好者加入,才能從愛好轉為從事傳統(tǒng)技藝者,在諸多從事傳統(tǒng)技藝者中,優(yōu)秀人才才能出現。如何讓傳統(tǒng)技藝吸引愛好者呢?傳統(tǒng)技藝的體驗在其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非遺”體驗對象
(一)幼兒園教育中的親子活動
“教育要從娃娃抓起”。我國的非遺文化博大精深,非遺技藝對于兒童的動手能力有促進作用,不僅讓兒童掌握一定的知識技能,還能讓兒童在一個輕松歡快的教學環(huán)境中,了解中國非遺文化。幼兒園的親子活動是家長參與下幼兒的學習交流活動,它能夠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的發(fā)展。非遺技藝體驗融入幼兒園的親子活動中,可以有效地搭建起非遺文化與幼兒及其家長、家長與傳統(tǒng)技藝教師、家長與家長之間進行交流和溝通的橋梁。從而能夠讓家長也參與到非遺傳承的了解隊伍之中,既滿足了幼兒對于非遺技藝的探索欲望,又能夠讓幼兒對于非遺技藝有進一步的了解,在制作過程中因為有親人的呵護而保證非遺技藝的順利實施。該活動也不僅僅限于幼兒及家長,少兒與大學生也可以實施。
(二)藝術人才培養(yǎng)與非遺體驗相結合的實踐
1.藝術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模式創(chuàng)新課程
我國藝術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涉及廣泛,工業(yè)造型、視覺傳達等。本科院校、??圃盒6加邢嚓P的藝術人才培養(yǎng)模式。“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采取認定、記錄、建檔等措施予以保存,對體現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具有歷史、文學、藝術、科學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采取傳承、傳播等措施予以保護?!蹦壳昂芏嗨囆g類高校讓“非遺”文化走進課堂,基本是在通識教育公選課中加入部分非遺類基礎課程,或者在專業(yè)基礎課中(必修和選修)加入非遺類專業(yè)課程作為專業(yè)的拓展課程。非遺傳承人的授課方式也基本以理論為主,非遺體驗(實踐)為輔。也不排除一些藝術類院校的專業(yè)就與“非遺”緊密相關,比如景德鎮(zhèn)陶瓷大學、陶都中等??茖W校等。
2.高校中校園文化“非遺”體驗活動
很多高校組織“非遺”進校園系列,學生成立 “非遺”愛好組群,部分大學生開展“非遺”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練計劃項目等,這些活動都離不開“非遺”體驗,同時也將“非遺”文化滲透到美育活動之中,使學生的視野更加開闊,專業(yè)能力得到提高。
(三)城市居住區(qū)老年活動中心
我國目前已有一定數量的老年人活動場所,老年活動中心的建設受到了政府的重視與扶持?!胺沁z”體驗走進老年活動場所,針對老年人的特點設置體驗流程,在相關工作者的協(xié)助下,在社區(qū)組織內開展“非遺”體驗交流活動,有利于增強老年人的肢體活動、培養(yǎng)老年人的興趣,也使非遺文化有了更加寬泛的傳播。
二、“非遺”體驗情境
(一)高校藝術人才培養(yǎng)課堂中線上線下培訓
當前高校,師生們對于“線上線下混合教學”的模式并不陌生。由于中國高校慕課課堂中資格考試、技能考級的人群較多,而導致“非遺”文化在慕課中比例較少。但還是有部分高校教師在校園網內開設了相關課程,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例如郭琳教授在江蘇理工學院開設SPOC課堂“留青竹刻鑒賞與技法”,同時,開設留青竹刻技法選修課程。在學生學習網絡課程中,利用線上答疑、線下指導等形式教授學生學習留青竹刻的刻作。有部分學生先是因為學分而來,看了部分的網絡課程,網絡課程中刻作的物品較為簡單、成效較快,就有了竹刻體驗的沖動,要求線下指導刻作。當學生完成一件完整的作品時,就會有一部分的學生喜歡刻作、愛好刻作。這些學生會繼續(xù)報名SPOC課堂,繼續(xù)刻作作品直到學業(yè)結束。還有少數學生,走向工作崗位后,繼續(xù)刻作,通過網絡與教師聯(lián)系,繼續(xù)制作留青竹刻作品。甚至于再次深入學習相關知識技能,完全以刻作謀生。
(二)社會組織的文藝活動
各地博物館、圖書館、文化(群藝)館等屬于社會文藝活動組織場館陣地,很多地區(qū)利用這些場館面向少年兒童舉辦非遺體驗,有的城市還在“老年大學”開設非遺體驗、非遺學習班。此類非遺體驗基于學員對于技藝本身的興趣,但是限于時間短促和場地的限制,不能夠形成體系化的培訓機制。但是,參與“非遺體驗”的人員越多,對于了解非遺的人也越深入,對于從事該非遺技藝人也有更多的尊重。實踐中,對于非遺技藝人良好的溝通,也是對非遺的進一步宣傳。上海嘉定竹刻博物館利用本博物館竹刻藝術的優(yōu)勢,經常舉辦關于竹刻文化的講堂、活動。在竹刻藝術親子活動中,利用10-15分鐘簡約介紹一下留青竹刻的刻刀用途,分發(fā)竹片,教導學生刻作。如果時間充裕,刻作圖形可由兒童自己決定,有的參加者就刻作出了海綿寶寶、銅錢等圖形?,F場氣氛融洽,參與者和舉辦者都收獲良多。
(三)旅游中的非遺體驗組織
現在的體驗基本上滲透在很多旅游之中,但作為非遺體驗還是一種新的旅游模式。這種活動滲入到體驗式旅游之中,又能夠將地域文化進一步宣傳。留青竹刻是常州市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前拉動旅游經濟的機遇下,外地游客來到常州,游玩恐龍園、嬉戲谷、春秋淹城,其他地區(qū)很少涉足。皆因為常州市沒有著力打造本地區(qū)的“常州旅游文化生態(tài)”。常州留青竹刻從業(yè)人數近百人,完全可以組織留青竹刻體驗旅游,邀請老一輩的刻作人講講刻作的歷程,看看中層刻作者的刻作室,體驗一下留青竹刻的刻作,結束時每人都有自己刻作的小作品,集游覽、鑒賞、聽講座、刻作體驗為一體,全方位地宣傳常州的非遺文化。
三、“非遺”體驗推進非遺傳承發(fā)展策略
(一)保留非遺技藝中實踐的特點與特色
本文所述的“非遺”體驗是指將繁復的傳統(tǒng)工藝簡化后,使之保留相應的趣味性流程,讓有好奇心的人們易于上手制作,讓人們在了解傳統(tǒng)工藝的基礎上,積極參與傳統(tǒng)技藝體驗。它有時效高、易操作、流程快的特點。
以留青竹刻為例,留青竹刻的刻作流程包括:采竹、煮竹、晾曬、保管、制器、回稿、刻作、上光等工序,其中的每一道工序又分為諸多小知識點,一件作品的成稿往往需要幾個月甚至十幾個月。如何將如此耗時的竹刻技藝傳達給參加體驗的人員呢?這就需要找出工序中最吸引人的部分:刻作。參加體驗的人員都是對于刻作有一定興趣的人員,有的人員刻作過木刻,有的人員學習過篆刻。體驗時效較短的狀況下,教師講解一下刻作的流程,刻刀的使用,注意的問題,就可以安排學員參與體驗了。有時面對來自不同年齡、不同背景的人員,刻作的圖形可以因人而異,基本以圖形簡單、內容單一為主??套鲿r沒有太多的圖形繪畫基礎要求。安排一個文字(如福)、一個簡單的圖案(如梅花、海綿寶寶)等較為適宜。
(二)著重突出非遺技藝體驗的互動性
把繁復的流程簡單介紹,重點講述非遺體驗中實踐操作的部分,能夠更多地吸引參與者。非遺體驗的核心是通過人們的參與,提高參與人員對該技藝的興趣,進而吸引更多的人員持久的刻作。如果講述文化內容太多,刻作時間太少,就無法達到預期的目的。互動性是非常重要的,在留青竹刻之中,竹刻歷史、竹文化、竹人介紹等內容繁復,如果非遺體驗中不能抓住重點,會讓聽眾一頭霧水。留青竹刻體驗中,教師應該講述簡短的開場白,重點講述刻刀的運用。詳細地講述刀具的刻作方法、刻作效果即可。安排更多的時間給參與者刻作,在其中進行良好的互動。只有參與者第一次刻作的作品較為完整,才能激勵參與者對該技藝的信心。
(三)非遺體驗需要依據非遺本身的地域性特色,才能夠提供具有特色的體驗活動
我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非遺文化也呈現出多層次、多類型的形態(tài),展現出了相應的地域特征。竹刻藝術基本上產生在南方竹林較多的區(qū)域:安徽、江蘇、浙江、上海等地方,地域藝術形式特征濃厚。安徽的竹刻藝術以陷地深刻、高浮雕為主,江蘇的竹刻藝術以留青竹刻、淺刻為主,上海的竹刻以薄地陽文、透雕為主。不同的地域,竹刻藝術呈現的形式也不一樣,使用的刀具也不同。非遺體驗也應該因地制宜,各個地區(qū)依據本地域的竹刻特征,設計不一樣的竹刻體驗形式。只有這樣,才能使得竹刻體驗者在不同的地區(qū)感受到竹刻藝術的魅力。
“非遺保護工作實際上就是一種文化自覺的培育過程,非遺是文化延續(xù)的根脈,一種文化要想長盛不衰,必須整理、保存并保護好這些真正能代表本民族或地區(qū)文化特色的非遺,才有條件在這個多元文化世界里確立自己的位置?!睙o論非遺用什么樣的形式傳播,非遺體驗的最終目的還是非遺的傳承。把非遺技藝中最引起觀眾興趣的部分、最有特色的部分簡化后與參與者互動,滿足參與者的成就感,繼而引導參與者愛好技藝,最終成為非遺技藝的傳承人。
參考文獻:
[1]劉鑫,蘇俊杰.非物質文化遺產真實性的內涵辨析與實現路徑[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1,(1).
作者簡介:
丁大元,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數字媒體藝術中外合作班2020屆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