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靜 李文思
【摘要】目的:探究臨床護理路徑對病毒性肝炎患者心理狀態(tài)及康復進程的影響。方法:選取2018年7月~2020年7月本院接治的病毒性肝炎患者120例。納入標準:符合病毒性肝炎診斷標準;未合并其他嚴重疾病者;無凝血功能障礙。排除標準:精神異常者;中途自愿退出者;妊娠期女性。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納入患者分為兩組,各60例。結果:兩組心理狀態(tài)比較:干預后兩組SDS.SAS評分均大幅降低(P<0.01),但觀察組降低幅度大于對照組。兩組康復進程比較:觀察組出院時間早于對照組,患者滿意度高于對照組。結論:臨床護理路徑干預聯(lián)合常規(guī)護理可改善病毒性肝炎患者不良情緒,加快其康復,提升患者滿意度。
【關鍵詞】臨床護理路徑;病毒性肝炎患者;心理狀態(tài);康復進程;影響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2332/j.issn.2095-6525.2021.03.083
引言
慢性乙肝是臨床發(fā)病率較高的慢性疾病,其傳染性對患者和患者家屬乃至社區(qū)具有很大影響。在目前的研究資料中,慢性乙肝病情復雜,治療難度較高,且不易完全治愈,對治療方法和護理措施具有很高的要求。傳統(tǒng)的常規(guī)護理難以滿足患者的大部分需求,對治療和恢復難以起到理想的效果。通過前期分析,需采用有效的護理干預與治療方法相配合才能完美發(fā)揮治療效果,起到加快康復進程和改善患者生活質量的作用。臨床護理路徑使護士在規(guī)劃護理活動過程中通過謹慎、合理的科學理論結合臨床經驗更好地實行護理工作。在臨床護理路徑中,所有的護理活動都有理可循,都有專業(yè)科學研究支持,對患者在護理期間的病癥表現對癥下藥,使得護理活動更具有針對性。現有的所有科學報告均可為臨床護理路徑提供可靠的理論支持,一改以往護理人員憑工作經驗進行護理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態(tài)度,故探究臨床護理路徑在病毒性肝炎患者心理狀態(tài)及康復進程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7月~2020年7月本院接治的病毒性肝炎患者120例。納入標準:符合病毒性肝炎診斷標準;未合并其他嚴重疾病者;無凝血功能障礙。排除標準:精神異常者;中途自愿退出者;妊娠期女性。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納入患者分為兩組,各60例。對照組:男32例,女28例;年齡48~61歲,平均(56.24士3.08)歲;甲肝24例,乙肝16例,丙肝20例。觀察組:男31例,女29例;年齡45~62歲,平均(55.98士3.57)歲;甲肝25例,乙肝17例,丙肝18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取得患者知情同意書及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方法
對照組采取常規(guī)護理方法,定期監(jiān)測患者的呼吸、心率和血壓及其他重要生命體征,并做好發(fā)生異常時及時報告醫(yī)生,以確保能夠及時正確地處理出現的癥狀。在給藥過程中,將各藥物的藥理學機制和副作用可能性詳盡地告知患者,發(fā)現異常后及時進行治療。在飲食上,囑咐家屬盡可能給患者提供富含維生素、高品質蛋白質的食物。給予恩替卡韋0.5mg/次,1次/d口服;同時采取抗纖維化、抗炎等輔助治療手段。對患者實施心理干預,慢性乙肝具有較長的治療周期,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容易出現消極、厭倦的心理,護理人員通過談話進行心理輸入、傾聽進行心理輸出,幫助患者正確認識病情,以往治療成功的案例給患者作為目標,幫助患者建立起對疾病治療的信心。觀察組在此基礎上采取臨床護理路徑,具體內容如下:護理人員評估患者實際情況,為其制訂針對性護理路徑圖,主要包括入院指導、健康教育、治療方式和護理措施等。護理人員主動與患者詳細講解護理路徑圖作用及實施護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耐心解答患者疑慮,若患者及家屬同意,在護理路徑圖上簽字;主治醫(yī)生和責任護士評估理路徑、患者病情和既往病史等,分析病情狀況,向患者及家屬詢問過往有無出現情緒高漲或自殺傾向,有無環(huán)境不適應狀態(tài);護理人員根據臨床路徑為患者制訂護理目標,使患者在住院期間能生活自理,能明確將自身需求表達出來,能處理好人際關系;責任護士與主治醫(yī)生共同評估患者護理情況,包括評估其有無自殺及自殘、身體基本狀況和情緒狀態(tài);護理人員為患者提供較好的住院環(huán)境,根據其實際情況制訂科學合理的飲食和運動方案,提高其機體抵抗力;鼓勵患者主動與人溝通交流,指導其控制情緒,若患者有自殘及自殺傾向,需加強巡視,并給予心理疏導;主管護理人員每天評價護理效果,檢查護理人員是否完成當天護理任務,同時根據患者實際情況調整護理流程;患者出院時,告知患者注意事項和用藥方法等,囑咐其定期復查。
1.3觀察指標
兩組心理狀態(tài)比較,兩組康復進程比較。
1.4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對研究對象采集的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量數據采用(x±s)表示;計數資料采用%表示,使用x2對數據進行校檢;P>0.05為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兩組心理狀態(tài)比較
干預后兩組SDS.SAS評分均大幅降低(P<0.01),但觀察組降低幅度大于對照組。見表1。
2.2兩組康復進程比較
觀察組出院時間早于對照組,患者滿意度高于對照組。見表2。
3? 討論
本次研究中,護理人員對患者實施臨床護理路徑,評估患者實際情況,為其制訂針對性護理路徑,通過講解護理路徑的重要性,提高患者及家屬配合度;另外,給予患者良好的環(huán)境護理、合理的飲食和運動指導等,鼓勵患者加強溝通,給予患者針對性心理疏導,嚴格遵循護理方案,每天按時檢查,發(fā)現問題及時調整,以有效保障護理方案的高效實施,從而縮短住院時間及住院費用。臨床護理路徑屬于一種新型的護理模式,主要借助不同專業(yè)協(xié)作,為患者提供全面且持續(xù)的護理服務,提高護理人員的日常工作效率,使不同醫(yī)護人員間的差異顯著縮小,縮短患者住院時間,減少醫(yī)患糾紛的出現,促進醫(yī)患之間有效溝通。
4? 結束語
總之,在治療病毒性肝炎患者過程中應用臨床護理路徑干預的效果顯著,可增加患者對疾病的認知,共同參與到治療過程,提升依從性,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田秀梅.臨床護理路徑對病毒性肝炎患者的干預效果研究[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9(14):163-164.
[2]宋麗萍.臨床護理路徑在病毒性肝炎患者中的應用[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9,17(14):252-253.
[3]金丹.臨床護理路徑在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并消化道出血患者中的應用效果研究[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9,17(08):225-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