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彩利 楊文敏
摘要:目的 分析對糖尿病患者實施院外院外延續(xù)性護理在改善其生活質量中的效果;方法 采用簡單隨機方式將72例糖尿病患者分為36例對照組和36例研究組,對照組僅給予出院前指導,研究組則是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院外延續(xù)性護理;結果 兩組患者FPG、2hPG水平、生活質量評分無明顯差異(P>0.05),但是6個月后,研究組FPG、2hPG水平低于對照組,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且P<0.05;結論 針對糖尿病患者實施院外延續(xù)性護理,能夠提高血糖控制效果,改善生活質量。
關鍵詞:糖尿病;院外延續(xù)性護理;生活質量
【中圖分類號】R24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107-2306(2020)01-116-02
糖尿病已經成為繼腫瘤、心血管疾病之后的第三大威脅我國人民健康的慢性疾病,血糖長時間得不到控制,極易導致嚴重并發(fā)癥,如視力受損、糖尿病足、腎臟病變等,從而增加了致殘、致死的風險。目前,醫(yī)學界主流觀點認為治療糖尿病有“五駕馬車”,分別是血糖監(jiān)測、飲食、運動、藥物、教育。大量研究發(fā)現(xiàn):大部分糖尿病患者在住院接受治療期間血糖水平穩(wěn)定但是出院后控制不佳,其主要因為出院后缺乏有效的護理干預[1]。近年來,我院對離院后的糖尿病患者實施院外延續(xù)性護理,在控制血糖水平和提高生活質量方面效果顯著。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于2018年1月~2019年1月從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第七十二集團軍醫(yī)院選出72例符合納入及排除標準的糖尿病患者作為本研究一般資料。(1)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符合1999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頒布的糖尿病的診斷標準;均自愿參與本次研究,并于研究前簽署了知情同意書。(2)排除標準:排除合并有嚴重心、肝、腎、腦血管疾病、其他代謝性疾病以及不愿主動配合本次研究患者。應用簡單隨機方式將患者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36例。研究組:男性20名,女性12名,最小年齡60歲,最大年齡88歲,平均(72.9±3.8)歲,最短病程2年,最長病程12年,平均病程(5.5±1.7)年。對照組:男性18名,女性14名,最小年齡為62歲,最大年齡為81歲,平均(72.8±3.8)歲,最短病程1年,最長病程10年,平均(5.4±1.6)年。將上述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應用數(shù)據統(tǒng)計軟件開展統(tǒng)計分析,結果顯示差異不大(P>0.05),具有可對比的價值。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給予對應的降糖藥物治療,對照組患者在患者即將離院時給予常規(guī)指導,指導內容包含:血糖監(jiān)測、藥物指導、飲食指導、運動指導等等,待患者離院后不給予指導。研究組患者則是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實施院外延續(xù)性護理,實施步驟如下:
1.2.1成立院外延續(xù)性護理小組。由擁有多年糖尿病護理經驗的護士組成院外延續(xù)性護理,由護士長擔任組長,共同收集患者臨床資料,結合患者各種情況制定護理計劃。
1.2.2建立院外延續(xù)性護理護理檔案。為每位糖尿病患者建立詳細的護理檔案,記錄他們的經濟狀況,本人的文化程度,健康狀況,平時飲食,運動情況以及服用藥物的名稱,劑量,效果及不良反應,也要記錄他們對糖尿病知識的了解情況然后針對每個人的具體情況分別制定具體的護理措施。
1.2.3院外延續(xù)性護理方式。(1)定期交流。每月院外延續(xù)性護理小組成員要組織患者及家屬參與交流座談會、健康知識講座等,糾正其錯誤的認知和行為,并解答患者及家屬提出的疑問,評估患者身體狀態(tài),針對性給予健康指導。(2)電話隨訪。待患者出院1d后,對患者進行1次電話隨訪,此后每周1次,隨訪的內容主要包含詢問患者運動情況、飲食情況、用藥情況、血糖水平等,提醒患者吃低糖,低脂,適量蛋白質,高維生素,高纖維的食物。在電話隨訪過程中注意評估患者心理狀態(tài),告知他們良好的情緒在促進病情穩(wěn)定中的重要性。結合患者病情,為其制定科學的運動方案。運動主要以有氧運動為主,常見的如慢跑、太極拳、散步等等。(3)成立微信群。針對糖尿病患者建立微信群,鼓勵他們討論病情相關知識,并將糖尿病相關知識,藥物使用方法,低血糖預防方法分享到微信群中,及時解答患者的疑問,提醒患者到醫(yī)院復診。
1.3觀察指標
兩組患者均于6個月后上門復診,對比護理前后的血糖水平和生活質量評分。其中血糖水平包含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水平(2hGB),生活質量評分借助SF-36量表進行,各項分值均為滿分100,分值與生活質量水平呈正相關。
1.4統(tǒng)計學方法
使用SPSS21.0數(shù)據統(tǒng)計軟件對數(shù)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進行統(tǒng)計描述,計數(shù)資料用百分數(shù)檢驗,獨立樣本的計量資料用t檢驗,獨立樣本的計數(shù)資料用卡方檢驗,檢驗水準為α=0.05,當P<0.05時提示對比的數(shù)據存在明顯差異。
2.結果
2.1護理前后兩組患者FPG、2hPG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FPG、2hPG水平無明顯差異,但是6個月后,研究組FPG、2hPG水平低于對照組,且P<0.05,如表1所示:
2.2護理前后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對比
護理前,研究組、對照組生活質量評分分別為(65.46±4.54)分、(65.53±4.37)分,無顯著差異(P>0.05),6個月后,研究組、對照組生活質量評分分別為(88.74±5.74)分、(73.56±5.27)分,差異明顯(P<0.05)。
3.討論
糖尿病作為一類內分泌系統(tǒng)疾病,也是臨床上常見的慢性疾病,伴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趨勢加劇,糖尿病發(fā)病率也呈現(xiàn)出急劇升高的趨勢。大量研究發(fā)現(xiàn):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的控制效果主要跟飲食、運動、心理、藥物等方面有關,在住院時患者的血糖水平控制滿意主要是在進行糖尿病診治時給予針對性的護理干預,一方面可以有效控制病情,另一方面也可讓患者的臨床癥狀得到有效緩解,使預后效果更佳,促進患者生活品質的提高[2]。護理干預則是立足于相關護理理論,配以準確的護理診斷,基于事先預定的方法開展相關活動。但是由于很多患者在離院后缺乏對糖尿病相關知識的了解,存在錯誤的行為和習慣,導致血糖水平控制效果不佳。因此必須注重患者出院后的護理干預,由此誕生了院外延續(xù)性護理。
在上文中,通過對36例糖尿病患者實施院外延續(xù)性護理,相比于實施常規(guī)出院指導的對照組患者,其空腹血糖水平、餐后2h血糖水平控制效果更佳,而生活質量評分更高。其中院外延續(xù)性護理作為一類現(xiàn)代護理方式,是對傳統(tǒng)住院護理的有效延伸,旨在為有需求的院外患者提供護理支持與指導,將離院后患者的病情和身體情況聯(lián)系起來,制定具有較強科學性與合理性的隨訪計劃,將院內護理干預延伸到患者家中,進一步有效鞏固臨床效果。院外延續(xù)性護理能夠通過定期對患者的身體狀況和心理狀況進行評估,糾正患者錯誤的認知和不良的生活習慣,保證他們在飲食、運動合理,用藥正確,從而幫助他們更好的控制血糖水平,提高生活質量[3]。
綜上所述,針對離院后的糖尿病患者,實施院外延續(xù)性護理,能夠幫助患者提供血糖控制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肖江紅.基于微信平臺的院外延續(xù)性護理對老年糖尿病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研究[J].中外醫(yī)學研究,2018,16(20):95-97.
[2]肖耀玲.院外延續(xù)性護理對糖尿病患者的臨床效果觀察[J].實用婦科內分泌雜志(電子版),2018,5(19):176+180.
[3]殷雪蓮.延續(xù)性護理在糖尿病患者院外使用胰島素泵治療中的應用[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7(09):154+156.
作者簡介:顧彩利 (1985.12)女,浙江長興,漢族,本科,護士長,研究方向:內科護理。
(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第七十二集團軍醫(yī)院 浙江 湖州 31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