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曉麗
本文所謂的“動”,是指課堂教學中學生活動量較大的學習方式,如表演、討論、游戲及操作等。新課程改革實施以來,學生課堂學習中的“動”越來越多——“動”的時間增長,“動”的形式增多,“動”的頻率增快。這在一定程度上意味著學生主體地位的落實和學習方式的改變,給原本“慢差偏廢”的語文教學注入無限的生機和活力。
但是,語文課堂教學在出現(xiàn)了許多令人欣喜的“靈動”的同時,也存在著大量不合時宜的“盲動”,應(yīng)引起我們警覺與反思。
(一)淺——缺少靜思的“動”
“思”是“動”的基礎(chǔ)和指南,“動”是“思”的表達和深化?!八肌薄皠印被ハ嘟Y(jié)合,搭配恰當,才能相得益彰。但目前的語文課堂中,常常出現(xiàn)沒有靜思的“動”或靜思與活動的剝離。請看某?!靶抡n程實驗開放周”中的一個教學片斷(二年級《難忘的潑水節(jié)》):
(初讀課文,學習生字,指導(dǎo)看圖,初步感知內(nèi)容后)
師:周總理是怎樣和傣族人民一起過潑水節(jié)的?課文的哪段寫了這些內(nèi)容?
生:讀出相應(yīng)的段落(“開始潑水了……健康長壽”)。
師:現(xiàn)在你們邊朗讀,邊把周總理的動作表演出來。
生1.2:朗讀,做灑水的動作。
師:現(xiàn)在你們讀,老師為你們配上動作(和學生一起朗讀并用柏枝從杯中蘸水、灑水)。
師:請大家自己邊讀邊表演。
生:全班自由表演讀。
師:這時周總理會對傣族人民說些什么祝福的話呢?(學生沉默,教師接著啟發(fā))你們過節(jié)時,會對自己的親朋好友說什么祝福的話?
生l:祝大家節(jié)日快樂!
生2:祝傣族人民過個好節(jié)日!
生3:傣族人民好!
師:傣族人民會對周總理說什么?
生1:祝周總理健康長壽!
生2:祝周總理工作順利!
生3:周總理,您是我們的好總理!
師:請你們同桌之間,一個當周總理,一個當傣族人民,互相祝福。
朗讀是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點之一,而有感情朗讀是其中的難點,需要教師創(chuàng)設(shè)各種情景進行指導(dǎo)與訓練。針對低年級學生的特點,讓他們在朗讀中,根據(jù)文章的內(nèi)容適當?shù)刈鲂﹦幼?,來增加學習的趣味性,促進他們對課文的理解,增加他們的情感體驗與表達,是完全必要并且值得提倡的。閱讀教學承擔著培養(yǎng)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多重任務(wù),在課文的教學中,適當挖掘“說”的內(nèi)容,穿插“說”的訓練,也無可非議。但問題是,這些“動”和“說”從何而來?它除了在學生潛心研讀文本,理解課文內(nèi)容的基礎(chǔ)上進行外,別無他法。但上例的教學,在學生剛剛初讀課文,表層地感知課文時,教師就要求學生進行有情感的表演朗讀,就讓學生說祝福的話。這時,學生的所“做”所“說”,不是理解課文后的有感而發(fā),而是對課文表層內(nèi)容的簡單比劃和對平時生活中有關(guān)場景的機械搬套——如果學生不學本文,他們同樣說得出許多祝福的話。而教師的示范表演,也是對課文內(nèi)容的簡單圖解,與“教師分析”沒有什么兩樣。周總理與傣族人民一起過潑水節(jié)的激動場面及其所蘊涵的情感,絕非這浮于表面的“動動”“說說”所能體會。
(二)虛——游離目標的“動”
和許多教學方法一樣,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動”,只有在有利于學習任務(wù)的完成和學習目標的達成,且符合課文的特征和學生的實際時,才能使課堂和學生的學習錦上添花。否則,它便形同虛設(shè),甚至是畫蛇添足??墒悄壳?,那種游離了教學目標,或不符合課文特點的“動”,也常常出現(xiàn)于語文教學的課堂,而且有時還會因為它的“時髦”與“新穎”,而眩暈我們的眼睛。請看一次“評優(yōu)課”中《威尼斯的小艇》“船夫技術(shù)好”的教學片斷:
(1)師:請一位同學朗讀,其余的同學邊聽邊想像。
師:(學生朗讀與想像后)你們看到了什么呢?
生1:船夫不手忙腳亂。
生2:建筑物不斷從眼前閃過,船開得很快。
(2)師:現(xiàn)在你們自己當船夫,在桌面上表演開船,體會船夫的駕駛技術(shù)。同桌之間一個朗讀,一個表演。
生:(用文具盒當建筑物,排出一條河道,用橡皮擦等作船,在桌子上表演)。
這節(jié)課的教學進行得很順利,課堂氣氛也比較熱烈。學生的表演,使筆者想起其他公開課中有關(guān)本段的教學——也采用表演的方式,只是有的讓學生在教室的過道上表演,有的讓學生到黑板上表演。所以,對于本節(jié)課中的表演,也就覺得習以為常,順理成章。后來反思,才發(fā)現(xiàn)這實在是一種虛設(shè)。理由是:課文中船夫的技術(shù)好,是在船只擁擠、河道窄或彎也能穩(wěn)而快地駕駛中表現(xiàn)出來的;船的速度快,是從兩岸建筑物飛一般往后退中感覺出來的。而這些情景,要讓學生在旱地上“駕駛”單條船去體驗,是完全不可能的。而且,學生想像體驗后,已經(jīng)理解了內(nèi)容,接下來應(yīng)引導(dǎo)學生體會課文的語言形式了。所以,學生這時的“表演體驗”是一種游離于教學目標之外,且不符合課文特點的“蛇足”——它在理解的層次上是前一步驟的重復(fù),甚至比它還膚淺。那么,幾位教師為什么會不約而同地采用“表演”呢?因為它“時髦”,能增加學生的活動量,能活躍課堂氣氛,而且船夫的動作也好表演。所以,語文教學中的某些“動”,不能因為時髦而硬用,不能因為好用而套用。否則,除了造就虛假之外,別無好處。
(三)亂——不加規(guī)范的“動”
“動”是學生思維活躍、學習氣氛濃厚的表現(xiàn),也是課堂充滿生命活力的體現(xiàn)。但課堂是一種有組織、有紀律、講秩序的學習場所,它的“動”,必須有適當?shù)囊?guī)范,否則便會演變成“亂”。課程改革中的語文課堂,由“動”而“亂”的現(xiàn)象經(jīng)常發(fā)生。比如,教師剛剛提出問題,學生還沒有獨立讀書思考便討論起來;教師的問題還沒提完,學生就迫不及待地高舉右手,要求回答;為了得到回答的機會,學生常常從座位上站起來,有時還把桌子敲得乒乓響;當沒有被允許回答時,便垂頭喪氣,或干脆做起小動作;一位同學的話還沒有說完,另一個學生就站起來插話,而且,這時他的回答也不是對剛才那位同學的回應(yīng)……凡此種種,不一而足。課程改革剛剛開始時,由于被傳統(tǒng)理念統(tǒng)治的課堂沉悶壓抑得太久了,人們對這種現(xiàn)象,往往懷著寬容的心態(tài)給予諒解,有時還可能青睞和贊揚。
語文課堂教學中“動”的種種弊端,既說明我們對新課程精神領(lǐng)會不到位,也暴露出課程改革中的虛假浮躁。課程改革是一場長期、復(fù)雜而又艱苦的攻堅戰(zhàn),任何的急功近利、浮躁心理,只會導(dǎo)致它的假成功,甚至流產(chǎn)。我們只有加強理論學習,勇于實踐,善于反思,敢于糾正,才能使新課改與時俱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