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哲
摘要:“課程思政”背景下,應用型高校不僅要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國際視野,更需要培養(yǎng)他們的民族歸屬感和家國情懷。但是,作為語言的傳授者和文化的傳播者,應用型高校外語教師的跨文化教育能力卻跟不上新時代的步伐。為適應新時代對人才的需求,高等教育要把價值觀引導于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yǎng)之中,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外語教師,作為語言的傳授者和商務、文化的傳播者,跨文化教育能力非常重要。
關鍵詞:課程思政;高校;外語教師;跨文化
隨著全球化、國際化的深入發(fā)展,各個國家之間經濟貿易日益頻繁,西方各種社會思潮也紛至沓來,東西方文化和意識形態(tài)既相互交融,相互碰撞交匯。當代大學生作為社會發(fā)展新生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外語專業(yè)的學生,也受到來自西方意識形態(tài)及各種思想潮流的影響,這些社會思潮正在各個領域影響大學生的思維方式及生活習慣。大學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的人才后備軍,也是東西方意識形態(tài)爭奪的主要群體,他們對社會思潮感應最靈敏,受其影響也最大。大學生正處在學習和完善自我的特殊階段,具有思想活躍和易于接受新鮮事物的特點,但是青年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及價值觀還未成型,加上自身經歷淺薄,文化沉淀不足,鑒別和認知能力不夠,面對各種價值觀沖突,很難辨別是非。
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戰(zhàn)略舉措,是全面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首要任務。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就是要寓價值觀引導于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yǎng)之中,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一、跨文化教育的產生與發(fā)展
20世紀70年代,跨文化教育最早出現(xiàn)在歐美國家。1992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于1992年在國際教育大會建議書《教育對文化發(fā)展的貢獻》中正式提出了“跨文化教育”的概念,認為“跨文化教育(包括多元文化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和公民而設計的,促進文化多樣性的相互尊重與理解和豐富多彩的教育?!边@是人類社會第一次在國際范圍倡導跨文化教育,具有重要的意義。
2006年發(fā)布的《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跨文化教育指導綱要》對跨文化教育的相關概念、歷史發(fā)展脈絡、指導性原則進行了梳理??缥幕逃↖ntercultural Education)指的是在承認文化多樣性的基礎上,以主動的姿態(tài)通過不同文化群體之間的相互理解,溝通對話達成多元文化和諧共存??缥幕逃哪康氖浅较麡O的文化共存,通過不同文化群體之間創(chuàng)造性的理解、尊重和對話共同構建多元社會中有利于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共同的生存方式。跨文化教育是對某一文化的受教育者輸入本國文化和異國文化為契機而培養(yǎng)其跨文化能力的教育活動,不僅包括個人的文化態(tài)度、民族歸屬感、思維方式,還包括多元文化意識、人文情懷。
我國在1998年出版的《教育大辭典》中也編入了“跨文化教育“這一詞條,該詞典對跨文化教育給出了這樣的定義:(1)在多種文化并存的環(huán)境中,同時進行多種文化的教育或者以一種文化為主,兼顧其它文化的教育;(2)在某個文化環(huán)境中成長的孩子到另一個語言、風俗、習慣和價值觀、信仰都不相同的文化環(huán)境中去接受教育;(3)專門設置跨文化的環(huán)境,讓學生接受非本民族語言、風俗、習慣和價值觀的教育。
基于跨文化教育以上發(fā)展歷程,結合我國“課程思政”精神,我對跨文化教育的理解是:跨文化教育(Intercultural Education)是指的是在學好自己文化的基礎上,承認文化的多樣性,通過文化平等和相互理解的方式,達成多元文化和諧共存??缥幕逃纫囵B(yǎng)本民族的文化自信,又要樹立國際視野和人文情懷。
二、“課程思政”背景下跨文化教育在外語教學中的重要意義
“課程思政”建設致力于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huán)節(jié),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xiàn)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把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yǎng)三者融為一體。外語專業(yè)課程思政其實就是跨文化教育。首先,中國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有獨特的優(yōu)秀文化,要堅定社會主義信念,樹立正確的社會主義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用中國的眼光看世界,這就是家國情懷。其次,我們要樹立多元文化觀,以主動的姿態(tài)學習和理解其它文化,與其它文化和諧相處,這就是國際視野;最后,當我們面臨跨文化沖突時,我們要包容異域文化,這就是人文情懷。
1.家國情懷
“課程思政”的本質是培養(yǎng)社會主義接班人,所以跨文化教育首先要培育和踐行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即“家國情懷”。家國情懷是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基本內涵之一。所謂的“家國情懷”,是主體對共同體的一種認同,并促使其發(fā)展的思想和理念。其基本內涵有家國同構和共同體意識和仁愛之情,強調個人修身、鄉(xiāng)土觀念、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愛國主義、心懷天下。既重視傳統(tǒng)文化,又是對這些又要超越傳統(tǒng)文化?!凹覈閼选痹谠鰪娒褡迥哿?、提高公民意識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時代價值。
2.國際視野
中國正在走向世界,世界也在走向中國。所以當我們深度挖掘我國優(yōu)秀文化內涵的時候,應將自己置身于一個更高、更廣闊的臺階之上,將我國傳統(tǒng)文化傳達給整個世界。這就要求我們要樹立全球化的眼光和胸懷,培養(yǎng)國際意識,增進對不同文化的理解認識,培養(yǎng)跨文化交流能力,向世界講述精彩的中國故事。
3.人文情懷
當然國際視野的背后其實隱含著平等的思想和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關注,這就是人文情懷。我們需要從中國古代的自負和近代的自卑中走出來,平等的去關注世界上的文明和人群,了解他們的想法,找出文明間的共性和不同,識別并抵制各類偏見,從更大的地理層面和更久的歷史層面上進行思考。
三、“課程思政”背景下應用型高校教師跨文化教育能力培養(yǎng)路徑
“課程思政”的根據(jù)目標就是立德樹人?;诹⒌聵淙藢W科育人觀的高等學校課程目標,“跨文化教育”對于課程思政建設具有先導性的作用,因為外語課程思政其實就是跨文化教育。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就是要寓價值觀引導于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yǎng)之中。
1.明確教育目標,完善跨文化教育的課程設置
跨文化教育的主要實施者是學校,學校教育對社會文化、多元文化的貢獻巨大。要真正實現(xiàn)跨文化教育的培養(yǎng)目標,改革外語課程設置是關鍵。首先,將跨文化教育納入我國高等教育總體課程目標,并且在教育目標中要細化跨文化能力要素:學好本土文化,樹立文化自信;了解文化的多樣性,具有文化多元認同心理;平等對待異域文化,培養(yǎng)全球公民意識;培養(yǎng)學生對不同文化的適應能力和溝通能力。其次,跨文化教育課程中增加其它學科內容,建立包括語言、文化、政治、歷史和人文等各學科課程的立體化跨文化教育體系,有利于培養(yǎng)具有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應用型和國際化交流人才。
跨文化教育的吸收者是學生,所以如何對學生進行引導,培養(yǎng)其正確的跨文化心態(tài)是跨文化教育的關鍵。要設計各種活動,激發(fā)學生參與的興趣。一方面,幫助學生在活動中習得語言知識,運用語言技能,闡釋文化內涵,比較中外文化異同,評析語篇意義;另一方面,通過對不同觀點的討論,提高學生的鑒別和評判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和批判性思維,引導學生具有多元文化意識和視角,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和積極的情感態(tài)度,進而嘗試在新的語境中運用所學語言和文化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創(chuàng)造性地表達個人觀點、情感和態(tài)度。
2. 改變教學觀念,提高教師跨文化教育的意識
要想培養(yǎng)出具國際視野和高素質跨文化交際人才,高校教師作為跨文化教育的推動者和傳播者,要更新教學觀念。高校教師要站在學科本質觀和學科“育人“觀的角度,積極有效改變以孤立地傳授語言知識、機械地訓練語言技能為主的教學模式,努力優(yōu)化學生現(xiàn)行的學習方式。具體來說,所設計的英語學習活動應基于學生已有的社會閱歷、認知水平和發(fā)展愿望,以促進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為目標;能激發(fā)學生參與的興趣,具有一定的挑戰(zhàn)性;能夠學用結合,學以致用;倡導知行合一,以行踐知。
高校要更好地實施跨文化教育,提高學生的跨文化能力,必須提升高校教師的跨文化能力素質和“政治素養(yǎng)”素質。只有教師具備了較高的跨文化能力和“政治素養(yǎng)”,才能真正實現(xiàn)跨文化教育的培養(yǎng)目標。提升教師跨文化教育能力就需要學校的支持---繼續(xù)教育。通過繼續(xù)教育,不斷學習社會主義理論和黨的綱領,堅定社會主義理想和對黨的忠誠;學習現(xiàn)代教育理論,跨文化理論知識,豐富學科理論知識;增加其它學科知識,拓寬文化視野;學習現(xiàn)代教學技術和方法,提升教師的綜合素質。此外,要盡可能創(chuàng)造親身探索和親身體會異域文化的機會,通過各種國際交流項目或通過與國外高校的合作關系,將教師外派到國外高校進修有關跨文化交際相關課程,加強對外學術交流,使他們親身體驗到目的語國家的民族文化、風土人情,感受目的語國家的文化、歷史等,不僅可以該學科發(fā)展的信息和最前沿的動態(tài),還可以增強教師跨文化教育的適應和實踐能力。
3.改進教學方法,提高跨文化教育的效果
要有效地實施跨文化教育,教師的教學方式和方法也要改變。教師應從英語學習活動觀的視角重新審視課堂教學設計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整合課程內容,改變教學方式,為學生設計有情境、有意義、有層次、有實效的英語學習活動。首先,教師應以學生為中心呈現(xiàn)課程內容,開展以學生發(fā)展為目標的教學活動,使學生基于已有的知識,依托不同類型的語篇,在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促進自身語言知識學習、語言技能發(fā)展、文化內涵理解、多元思維發(fā)展、價值取向判斷和學習策略運用。這人過程既是語言知識與語言技能整合發(fā)展的過程,也是思維品質不斷提升、文化意識不斷增強、學習能力不斷提高的過程。其次,使教師在以學生發(fā)展為中心的學習活動中落實英語課程內容和素養(yǎng)發(fā)展要求,使學生通過體驗式、互動式、建構式的生動有趣而且富有挑戰(zhàn)的學習活動,逐步實現(xiàn)發(fā)展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具體目標和成為具有中國情懷、國際視野和跨文化溝通能力的時代新人的課程總目標。
此外,教材是課程的現(xiàn)有的跨文化教材,因為傳統(tǒng)教材多是用固定模式,表面化的方式展現(xiàn)目的語的文化和語言的社會文化功能,因此,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首當其沖就是減少外語教學課本教材的使用,只選用教材里文化內容豐富、富有時代氣息的部分課文與練習內容;其次,教師或學生采用存檔法自己收集一些“原汁原味的”目的語的文字或印刷材料,然后,按照要求對所收集的材料按主題等分類、歸檔、整理,以此取代部分傳統(tǒng)教材。
四、結語
“課程思政”作為一種高等學校課程指導綱要,是中國政府著眼于高校“育人”作用提出的戰(zhàn)略舉措,跨文化教育是“課程思政”建設的切入點。通過跨文化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通過跨文化教育,幫助學生理解和辨別中西方兩種價值觀,培養(yǎng)學生多元文化認同感,并以開放的態(tài)度、批判的思想和包容的胸襟對待多元文化現(xiàn)象;通過跨文化教育,幫助學生提高價值層次:個人、社會、國家、世界,服務于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宏大目標。
參考文獻:
[1]黃志成. 《國際教育新思想新理念》[M].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1
[2]陳正,錢春春. 德國跨文化教育的發(fā)展及對中國的啟示[J].高線教育管理. 2011
[3]王鐵. 跨文化教育的內涵、意義和原則[J].中國教育學刊,2012
[4]徐斌艷. 跨文化教育發(fā)展階段與問題研究[J].比較教育研究,2013
[5]袁小陸. 大學教師的跨文化教育[J].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2006
【基金項目】本文系廣州商學院“課程思政”專項課題《基于課程思政理念的<跨文化商務溝通>案例教學設計研究(2021XJKCSZ0026)階段性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