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雪雁
摘 要:研學實踐是教育部的要求,是各級教育部門和學校的教學任務。充分利用研學旅行實踐活動,可以有效激發(fā)學生的探知欲望,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研學是育人的有效方法,幫助學生在實踐過程中更健康的成長,是非??茖W的育人方式。研學實踐在創(chuàng)新中不斷發(fā)展,促進學生開闊視野、豐富知識,提高創(chuàng)新意識。文章從教育部的要求進行研究,闡述了把控引導學生思考的六個方面的問題,最后提出了相應的解決辦法。在解決的辦法中,設置許多場景問題,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并可以為其他老師提供有益的借鑒。
關鍵詞:實踐;探知;能力;研學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fā)展進步,社會對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素質教育的提出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素質教育涉及到思想道德、能力培養(yǎng)、個性發(fā)展、身心健康等方方面面的內容,可以說素質教育的效果如何,直接關系到中國現(xiàn)代化建設的全局,是教育的一項根本任務。為了把素質教育貫徹落到實處,國家推出了研學實踐的新課題。研學實踐就是讓學生到社會上去接受多方面的教育,通過親身參與社會實踐可以學習更多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也為將來走進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研學旅行實踐是教育部的要求
近日,教育部引發(fā)《教育系統(tǒng)“制止餐飲浪費 培養(yǎng)節(jié)約習慣”行動方案》,按照要求,各學校要有計劃地組織學生走出課堂,到少年宮等社會實踐基地或者走向田間地頭進行社會實踐,并形成制度化和常態(tài)化。
現(xiàn)在的家長都重視孩子的教育,知識面比較廣。盡管大蒜與大蔥、韭菜與麥苗、谷子與黍子、高粱與玉米這些文字他們都會讀,但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沒有幾個人能辨別的出來。這些都只是和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農作物,如果讓他們去識別喬木、灌木、中藥材難度會更大,所以開展研學旅行實踐不但是必要的,也是迫切的。
近年來,國務院辦公廳和國家教育部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文件。對研學旅行實踐提出了新的要求和部署:
2013年2月,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fā)國民旅游休閑綱要(2013—2020年)的通知全國印發(fā)了《國民旅游休閑綱要(2013—2020年)》,綱要中提出“逐步推行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設想。
2014年4月,國家教育部提出了研學旅行的定義:學生集體參加的有組織、有計劃、有目的的校外參觀體驗實踐活動。
2016年11月,教育部等11部門發(fā)布《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意見要求各地教育部門和學校有計劃地組織中小學生開展研學旅行活動。為了確保研學旅行、集中食宿等課外教育活動收到更好的效果,意見還對開發(fā)活動課程、建設研學基地、規(guī)劃研學旅行路線等方面提出了明確要求,納入教學計劃,請建立健全經費籌措和安全保障體制機制。意見明確指出學校組織研學旅行實踐活動情況將納入學校綜合考評范圍。
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意見》突出強調“整體優(yōu)化學校課程設置”,構建勞動教育課程體系,大中小學設立必修課程和勞動周,同時強調其他課程有機融入勞動教育內容和要求。
二、積極把控引導學生思考的六個方面的問題
在研學旅行實踐中。老師要把控好學生思考的6個方面的問題,以至于不會出現(xiàn)雜亂無章的情況發(fā)生,促進學生好習慣的養(yǎng)成。這6個方面的問題是:
(一)道德養(yǎng)成教育。研學旅行是學校有目的組織的集體活動,探究性、實踐性的特征比較明顯。老師要善于利用這種機會對學生進行集體主義的教育和生活常識的教育,讓學生學會做人做事,糾正他們“小皇帝”的不良習性,為樹立正確的三觀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社會教育。在平常的學習中,學生往往覺得歷史上的人物很神秘,可望而不可即。通過研學旅行實踐活動,讓學生們感覺到腳下的這片土地曾經就是歷史人物生活的地方,讓歷史人物的原貌更加接近真實。讓廣大學生感覺到成就一番事業(yè)并不是那么遙遠。通過研學旅行實踐活動,通過現(xiàn)實中的景色去理解文中出現(xiàn)的一些美句,讓學生更加理解修辭語法的作用,激發(fā)他們學習語文知識的愛好和興趣。在研學社會實踐過程中結合現(xiàn)實中的景象,向學生們講解社會的進步,向他們勾勒未來發(fā)展的宏偉目,標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三)國情教育。學校有目的的組織學生開展研學旅行實踐活動,讓學生走出校門融入到社會現(xiàn)實當中,感覺到祖國的滄桑巨變。在增長知識、開闊眼界的同時,增強他們的國情意識。
(四)愛國主義教育。走進名山大川,讓學生感受到祖國的大好河山。走進革命圣地,廣大學生緬懷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跡。在體驗和享受改革開放便利的生活的同時,激發(fā)學生愛黨、愛國家、愛人民之情,激發(fā)學生的民族優(yōu)越感和自豪感。
(五)個人素質教育。旅行實踐活動是學生與社會的親密接觸,在這個過程中,老師要教會學生生活的基本技能。比如面對許多新奇的食物,要虛心向別人請教。新到一個地方,要學會禮貌問路。在安全可控的情況下,鼓勵學生適度去“冒險”,滿足他們的好奇心。
許多現(xiàn)代的家庭,家長們承包了本該屬于孩子的一切事務,甚至剝奪了孩子發(fā)表獨立見解的機會。通過研學里社會實踐,可以讓孩子有了獨立自主的鍛煉機會,親手去做以前想做而又沒有機會去做的事情,增強他們的自信心。此外在研學旅行實踐過程中,他們可以認識新的朋友,學會與人交往的技巧。
(六)責任擔當教育。研學旅行實踐活動是一項有意義的團隊活動。為了提升活動的效率,老師可以對團隊的成員進行適當?shù)墓ぷ鞣止?,讓他們在活動中履行相應的職責,給他們提供實實在在的鍛煉機會,培養(yǎng)他們的責任和擔當精神。在履行職責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xiàn)各種各樣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老師不要代替他們去完成工作任務,而是給引導他們自己想出各種解決問題的方法,讓他們自己去完成。這樣的鍛煉機會在學生的生涯中是很少有的,因此顯得十分珍貴。
三、引導學生學會思考問題的方法
古代的文人墨客十分重視游歷,即便是滿腹經綸、學富五車的文人也要到社會上去體驗和豐富所學的知識,在秀美河山中體驗祖國幅員遼闊的魅力,在不同的民族中體驗豐富多彩的民俗,于是給后人留下了豐富的文學瑰寶,也就有了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說法。
時過境遷。作為一項特殊的教學內容,我們組織學生開展研學實踐活動不再純粹是為了寫作,而是為了增長知識。走出課堂的封閉圈,把教育的邊界無限拓展,實現(xiàn)學、思、游的融合統(tǒng)一,讓學生在廣闊的天地間體驗、合作、探究,為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打下堅實的基礎。因此引導學生在研學實踐中學會思考新問題,是老師必須要掌握的技術和方法。
引導學生學會思考新問題的方法主要有:
(一)利用生活信息激發(fā)學生的探知欲望。在現(xiàn)實生活中,許多生活場景都應用到物理學原理。秤桿的杠桿原理、水車的力學原理、相機的成像原理等等,無不激發(fā)學生對學好物理學的興趣,所以說生活是學習物理的最好教材。在研學旅行實踐中,老師要善于把生活中的一些場景引導學生往物理學原理上去思考,巧妙的將物理知識和生活實踐有機結合起來,讓廣大學生意識到物理知識在生活實踐中的價值,從而堅定他們學好物理的信心。在研學旅行活動中,看到河流可聯(lián)想到醫(yī)院打針的吊瓶,引導學生往壓強方面去解釋藥瓶比較高的原因。讓許多學生沒有想到的是,司空見慣的吊瓶居然隱藏著物理學原理,因此激發(fā)他們的好奇心,并激勵他們去探索求知。此外,還可以從菜的咸淡中聯(lián)想到食鹽,聯(lián)想到化學名稱氯化鈉;從桌椅等各種生活用品中聯(lián)想到幾何圖形??傊?,通過生活信息引導學生進行深入的思考,不但擴展他們的思維空間,而且還能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利用各種生活信息,創(chuàng)設探究學習的問題。古人說,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因此,利用研學旅行實踐活動激發(fā)學生思考新問題,關鍵在于科學地設計問題。如果學生沒有問題,就不會主動去思考,自然不會去主動探究。只有學生的腦子里有了新的問題,而解決問題的辦法又和他們的學習內容相關,他們就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因此在研學旅行實踐中,根據(jù)研學旅行的場景,科學設置各種適應的問題,是研學旅行實踐是否成功的關鍵。只有問題設計恰到好處,只要學生稍加努力就可以從現(xiàn)在的知識里面找到答案,學生的控制欲望就會倍增,從而增強他們的探究能力。例如在看雜技表演節(jié)目的時候,可以結合物理學的摩擦力知識來設置問題:演員在表演走鋼絲節(jié)目的時候,鞋底為什么不用光滑的材料做成呢?如果給鋼絲抹上油,那將會是什么樣的結果呢?在騎自行車表演的節(jié)目中,要科學設置這樣的問題:自行車在騎行的過程中,前輪的摩擦力方向和后輪的摩擦力方向各是怎么樣的?自行車在推行的過程中,前輪的摩擦力方向和后輪的摩擦力方向各是怎么樣的?
面對老師的提問,學生的回答會十分踴躍,有時候甚至到了比較激烈的程度,都想用自己激昂的聲音來表明自己觀點的正確,以此來征服其他學生。遇到這種情景,老師應該感到高興,因為你設計的問題情景已經把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了,從此以后他們會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學習的效果會大大提升。
(三)利用各種科技信息,激發(fā)學生的探知欲望。如今的社會科技突飛猛進,一些科技產品瞬間就實現(xiàn)更新?lián)Q代。而這些高科技產品,都是物理學原理的實際應用,核能技術、激光技術、納米技術、信息高速公路等等高科技產品都是如此。由于水平有限,同學們并不完全知道其中的原理,于是很想探知其中的奧妙。比如,在參加科技館實踐的時候,結合世界上第一列磁懸浮列車的錄像,科學設置了以下問題:是懸浮列車沒有車輪,它是怎么實現(xiàn)快速行進的呢?磁懸浮列車有沒有安全保障?最先提出建造磁懸浮列車的科學家是誰?針對這樣的問題,學生在現(xiàn)場不一定能夠回答得出來,但這時候老師也不急于去解答,而是讓學生自己去查閱資料、尋找答案。為了確保學生真正查找資料,老師可以提出寫小論文的要求,從而激發(fā)學生的探知欲望。只要用心去想,生活中類似的信息是很多的,只要善于利用這一類信息,學生的探知欲望就一定得到加強。
結語
研學實踐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課堂教育的有益補充,研學實踐和課堂教育相輔相成共同推動教學質量的提升。教師要善于利用研學旅行實踐,科學設置場景問題,激發(fā)學生的探知欲望,培養(yǎng)學生思考新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曾敬.研學旅行的發(fā)展及我國圖書館的機遇與挑戰(zhàn)[J].圖書館建設,2019年02期.
[2]楊天軍.淺議“研學旅行”對提升高中學生綜合素質的有效策略[J].教育革新,2018年12期.
[3]徐永生.依托敦煌歷史文化資源開展研學旅行活動[J].教育革新,2019年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