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順紅
摘要:目的:從實際出發(fā),分析討論精神科高危護理風險標準化管理的實施以及臨床效果。方法:抽取時間范圍在2019年5月-2021年5月期間,于我院接受治療的精神科患者50例作為本次對比實驗的研究對象,做兩組處理,即對照組、觀察組。兩組患者在接受相同臨床治療前提下,給予對照組患者精神科常規(guī)護理,而觀察組則接受精神科高危風險標準化管理,對護理后的最終效果進行臨床的比較。結果:觀察組患者在接受高危風險標準化管理后,暴力、自殘自殺事件的發(fā)生率出現了明顯下降,與對照組相比下降趨勢更加顯著(P<0.05);患者及其家屬對護理人員滿意度,同樣以觀察組患者更佳(P<0.05)。結論:通過精神科高危護理風險的標準化管理實施,能夠大大提升精神科患者的護理質量,減少患者不良風險事件的發(fā)生率,緩解患者、家屬與護理人員之間的關系,進一步提升醫(yī)院精神科的護理水平與質量。
關鍵詞:精神科;護理風險;標準化管理;實施效果
【中圖分類號】R473.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1)09-287-01
精神科患者由于自身疾病的原因,治療期間非常容易出現情緒失控、認知障礙等情況,甚至還會出現自傷、自殺以及暴力傷人等護理風險事件[1]。另外,由于精神科護理風險事件具有一定的隱蔽性與突發(fā)性,需要通過預見性護理風險評估,實施高危護理風險標準管理,才能夠進一步的提高精神科護理風險管理的規(guī)范性以及標準型,減少不良事件發(fā)生,保證患者健康安全。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隨機抽取同一時間范圍內的50例精神科患者分為對照組、觀察組。其中對照組25例,男女比例為13∶12,年齡范圍在32-54歲之間,平均年齡為(39.58±2.03)歲;觀察組患者25例,男女比例為14∶11例,年齡范圍旨在35-56歲之間,平均年齡值(40.02±1.04)歲。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的比較上并不存在顯著差異,可進行臨床對比。
1.2方法
本次研究對照組患者除接受與觀察組患者一致的臨床治療以外,將接受精神科常規(guī)護理,而觀察組則接受高危風險標準化管理,具體如下:
首先,由精神科護理部根據科室實際情況健全關于護理風險的管理預案、高危風險防范管理制度,統一制定關于風險評估的評分標準、風險級別的劃分標準等[2],針對所有護理人員展開統一的培訓;
其次,實現護理風險標準化管理。在制定了相對統一的護理風險評估標準后,所有精神科的患者在進入醫(yī)院接受治療時,都能夠進行以此常規(guī)的評估,護理人員將患者的評估結果詳細記錄在患者的病情記錄中。其中,所有新入院的患者都需要進行三級評估。一級評估有責任護士完成,將所有關于高?;颊叩淖o理風險以及特殊護理方式詳細告知家屬,令其知曉簽字[3];二次評估由院內責任組長完成,主要目的在于完善一級評估沒有完成的事項;三級評估由精神科護士長完成,最終評估完成后將高危護理風險患者上報備案,接受高危風險的標準化管理。
最后,嚴格執(zhí)行責任制的相關標準及規(guī)定。所有高?;颊叨紤斣O立相應的責任護士,由責任護士負責高?;颊叩呐R床護理工作,比如:病情觀察、康復指導、心理護理以及臨床治療等。責任護士每天將高?;颊叩娘L險進行復評與記錄,直到患者評估降至低危。
針對精神科高?;颊叩臉藴使芾?,首先在面對具有暴力高危風險的精神科患者時,責任護士應當定期實施健康教育,幫助患者樹立信心[4],并幫助患者尋找到代替暴力解決的方法;另外,在接觸患者時應當注意方式方法,與患者始終保持在安全范圍內,避免刺激患者;其次,面對具有出走高危風險的患者,責任護士應當做好患者的心理護理,患者在接受外出檢查與治療時,責任護士應當做好相應的防范工作,避免患者在此期間擅自出走。最后,加強對護理人員的培訓與教育,精神科內部做好相應的安全意識教育以及學習護理風險防范知識,減少護理不良事件的發(fā)生。
1.3觀察指標
對研究過程中患者所產生的暴力、自殘自殺事件發(fā)生率以及患者、屬對護理人員滿意度進行進一步的統計與分析。
1.4統計學分析
該文的實驗數據均使用 SPSS 19.0 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與處理。
計量資料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 X2檢驗。
若P< 0.05,則表示組間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患者護理風險事件發(fā)生率對比
詳見表1,兩組患者護理后在護理風險事件的發(fā)生率比較上,對照組患者發(fā)生概率明顯高于觀察組患者,對比差異顯著(P<0.05).
2.2患者、家屬對護理人員滿意程度對比
患者、家屬對護理人員滿意程度統計詳見表2,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獲得患者、家屬的認可程度更高,且P值<0.05.
3.結論
所謂護理風險,指的是患者在住院接受護理人員的護理管理期間可能發(fā)生的不良事件[5]。通過護理風險標準化管理,能夠積極、有效提高醫(yī)護人員、患者以及家屬安全的預防措施,同時還能夠早期對可能發(fā)生的風險事件進行評估與識別,之后通過及時、有效的干預,減少不良事件的發(fā)生概率。
通過本次研究結果發(fā)現,在面對精神科高危患者時,通過護理風險標準化管理能夠做到提前預知不良事件的發(fā)生,并通過及時的預防與解決,降低了精神科臨床不良事件的發(fā)生概率,同時提高了患者、家屬對護理人員的滿意度,可以在臨床范圍內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王月燕,范喜英. 精神科高危護理風險標準化管理的實施及效果[J]. 當代護士(中旬刊),2020,27(8):168-170.
[2] 鄧蓉林,岳玉川,吳冬梅. 精神科患者護理風險標準化評估及管理[J]. 齊魯護理雜志,2019,25(1):129-131.
[3] 崔淑敏. 高危藥品管理在精神科的應用及對策分析[J]. 中國衛(wèi)生產業(yè),2018,15(34):113-114.
[4] 張仲霞,董春玲,孫立娟,等. 精神科患者入院高危因素評估表的應用研究[J]. 健康大視野,2020(13):257.
[5] 何成添,李小畫,李洪波,等. 精神科住院病人跌倒相關因素及護理對策的研究進展[J]. 全科護理,2019,17(9):1046-1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