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淑靜
摘要:如何從輸入到輸出一直是困擾英語學習者的問題,這篇文章重點探討了從輸入到輸出的一些有效途徑。
關鍵詞:語言輸入;輸出信息加工;提取;閱讀聽力口語寫作
我們平時說的語言“輸入”是指聽力和閱讀,“輸出”是指口語和寫作,兩者之間有沒有什么橋梁連接呢?如何做到從輸入到輸出?下面筆者就這個問題提出幾點建議。
一、輸入大量地道英語
回想我們學習漢語的過程,在剛開始學會說話之前,那時我們還不會書寫,但是周邊的父母等人一直在與我們交流,一直跟我們說話,這樣源源不斷的輸入就為我們說漢語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英語學習就是要接觸到大量的地道的英語發(fā)音方式、表達方式?,F(xiàn)在有很多以英文為載體的學習渠道,包括電影、電視劇、紀錄片、各種原版小說、社科類的書籍等,使得我們的英語學習有了廣泛性、選擇性和趣味性,一旦培養(yǎng)起自己的興趣,在內(nèi)需上獲得改變,遠比外力推動來得強大。語言是學出來的,背誦是我國語文學習的傳統(tǒng)方法,用在外語教學中,同樣適用。豐子愷先生學習英語一年就能看英語長篇小說并翻譯,他的學習方法就是背文章。許國璋先生的英語根基同樣始于啟蒙時期的朗讀與背誦。另外,讀與背是一種語言輸入,輸入越多,輸出也就越容易。許國璋先生就曾說過:“聽得懂,寫得好,背得熟就是學到英語了。”
在多讀多背增強語感然后多加訓練的前提下,要勤思考,多總結,這樣才能提高學習效率。正如孔子所言:“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殆?!币趯W多思,道理就在于此。聽教材上精心編制的內(nèi)容,然后做個有心人,把經(jīng)典的部分摘抄并背誦下來,這是一個很好的積累過程。當你的積累達到一定量后,由量變到質(zhì)變后,英語水平就會大大提高。
二、如何有效加工、提取信息
聽和讀都是在加工信息存儲信息,而輸出則是提取信息,這里最關鍵的就是如何有效加工信息、更好地提取信息。這個能力決定了你能把多少輸入轉化成為你輸出的養(yǎng)分。如果讀很多原版書,但不進行寫作,這樣有用嗎?有人認為如果不寫作,讀再多也沒有用;也有人認為讀原版書畢竟積累了閱讀能力和詞匯量,可以為輸出打下很好的基礎。實際上這個問題除了和自身的目標有關外,還在于你如何加工書里的信息。如果你能很好地汲取,該拿來的時候就能靈活運用,這樣的閱讀就等于給你的寫作不斷增加“煤礦石油”等基本材料,讓你的寫作變得容易。而且通過多寫,你能獲得更多的反饋循環(huán),會比單純不加思考的閱讀更有成就感,尤其是看到自己寫得越來越好的時候,對于學英語的興趣會增加很多。
當我們開口說話時就很順暢,這是一個自然過程,而閱讀速度提高、英語口語表達流暢,寫作水平也會提升,這也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你會發(fā)現(xiàn)英語學習的樂趣,學英語也就變成了一件快樂的事情了。所以接下來我們就要探討一下,該如何逐漸從閱讀和聽力過渡到輸出,尤其是寫作。
三、有效呈現(xiàn)所學
很多人都聽說過“費曼學習法”,這是物理學家費曼喜歡用的一種方法,是指如果能把你剛才學到的知識敘述出來,尤其是把它教給一個初學者,那么就能比較好地掌握這個知識點。實際上我們沒有必要真的找這個初學者,只需要自己把知識整理和敘述出來,然后換位思考,把自己想象成一個初學者,以旁觀者的角度去問問自己,能不能通過剛才的敘述理解這些知識即可。而且,這也是一個老師所需要掌握的一種素質(zhì),站在初學者的角度來思考。這個方法之所以能鍛煉輸出思維,根本就在于,如果想有效呈現(xiàn)自己所學,勢必要在頭腦中對這些知識進行“加工”,使之邏輯化、清晰化,才能夠把它有層次地表達出來,讓別人容易理解。很多理工科專業(yè)上使用這種方法學習效果很好,我們同樣可以把它放在英語學習上,然后再把自己的想法寫進以后的文章中。
輸出就是自己要按時給自己制定任務,如寫作、翻譯、口語表達等。也許剛開始訓練時,這個過程會比較痛苦,因為在腦海中要搜尋學過的東西加以整理,這本身就是一個需要思考的過程。等到思考多了,形成自己的思維體系及語言表達能力后,輸出就會得心應手,所以要經(jīng)歷這樣一個磨練的過程。
總之,正確的輸入和輸出,要相輔相成地進行,在前期學習英語的時候,廣泛涉獵各種材料,進行大量的聽力和閱讀輸入。達到一定的水平量之后,就可以嘗試一些口語輸出,特別是生活化的口語,先把它掌握好,然后等閱讀水平上升之后,再進行一些學術口語和寫作的訓練,那么提高就是一個水到渠成的過程。
參考文獻:
[1]楊發(fā)青,花秀粉.英語學習中的輸入與輸出——淺談背誦在英語學習中的作用[J].平頂山師專學報,2002,17(4):102-103.
[2]陳曉婷.英語教學如何平衡"輸入"與"輸出"[J].湖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10(03):114-115.
[3]劉彭愷.從"輸入"到"輸出"——背誦法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技術與創(chuàng)新管理,2011,032(004):42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