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雯雯
摘 要:語文教學中,高效的備課是重要環(huán)節(jié),更是鑄造優(yōu)質(zhì)課堂的基礎(chǔ)。如果備課的過程僅僅是一個人的思考,那思維和關(guān)注面必然受限,因此常態(tài)化的備課以及學校的教研管理,都在積極倡導集體化備課??v觀當下集體備課,空有形式,而鮮有其效, 存在著隨意化、虛泛化、形式化、功利化的問題,那如何才能撥亂反正,為鑄造高效課堂而助力。本文提出要依托實際教學,提煉統(tǒng)一主題;強化演課再現(xiàn),展開扎實過程;借助裸備渠道,落實個體價值;注重個人反思,形成個人收獲。
關(guān)鍵詞:集體備課;推薦策略;問題分析;統(tǒng)一主題 個體價值
有人說:一個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可以走得很遠。語文教學中,高效的備課是重要環(huán)節(jié),更是鑄造優(yōu)質(zhì)課堂的基礎(chǔ)。如果備課的過程僅僅是一個人的思考,那思維和關(guān)注面必然受限,因此常態(tài)化的備課以及學校的教研管理,都在積極倡導集體化備課??v觀當下集體備課,空有形式,而鮮有其效, 存在著隨意化、虛泛化、形式化、功利化的問題,那如何才能撥亂反正,為鑄造高效課堂而助力。
【問題一】集體備課隨意化
很多學校教研組、備課組的一種常態(tài),就是最近一段時間要教什么內(nèi)容,集體備課就備什么內(nèi)容,看似很具有針對性,但教師備課研究的始終是教學的內(nèi)容,教師之間共同研究也僅僅是:這一內(nèi)容該如何解決?即便解決教學的需求,但換作另一個內(nèi)容,其解讀和設計能力,都沒有得到應有的提升。
這種隨意化的集體備課,注定了所有教師只能將自己的思維放置在所要教學的內(nèi)容上,在所謂的研討和交流中,也是想到什么,就說什么,缺少相應的主題統(tǒng)領(lǐng),更缺乏專一的研究方向,這就造成了很多教師只獲得解決問題的方法,而并沒有形成教學能力的發(fā)展。
【對策一】依托實際教學,提煉統(tǒng)一主題
鑒于上述問題,集體備課就需要依托于具體的教學實際,提煉出統(tǒng)一的研究專題,明確教研組、備課組集體備課的方向。
首先,這種主題的構(gòu)成,可以以集體備課成員的能力為依據(jù)。一般來說,要選擇與自己能力相匹配的主題,比如年輕教師居多,可以選擇以“站穩(wěn)講臺”為目標的研究主題;成熟型、骨干型教師居多,就可以將主題定位在科研型的層面上;其次,集體備課的主題應該源自于實踐、服務于實踐、回歸于實踐。隨著統(tǒng)編版教材在全國范圍內(nèi)全面實施,圍繞著統(tǒng)編版教材,就設置了一系列的研究主題,比如如何解讀和落實語文要素、如何將語文要素轉(zhuǎn)化為學生的語文能力、如何定位統(tǒng)編版教材中各個欄目、這些欄目都應該采用怎樣的教學策略……這些主題就是源自于教學一線的實踐性問題,具有更高的價值和思考內(nèi)涵,能夠讓所有教師都帶著問題和設想走進集體備課,不僅解決所要教學的內(nèi)容,更能從中獲取能力的發(fā)展。
【問題二】集體備課虛泛化
由于教師常態(tài)化的事務繁多,一些零碎的小事、雜事,占據(jù)了老師們很多的精力,導致原本應該成為教師最重要的教學工作,變成了一種敷衍、應付性的工作。即便在當下積極倡導集體化備課下,人們其實已經(jīng)認識到教師教學精力的有限,試圖通過集體備課,提升備課效益,但最終這種形式還是走向了虛泛化。很多教師面對所要教學的內(nèi)容,所謂的交流和探討,其實更多地是觸及皮毛的泛泛而談,幾乎都是一些不疼不癢的正確廢話。這種虛泛化的集體備課,不僅沒有能夠解決教學精力被沖擊的問題,甚至養(yǎng)成了教師不追問、不深究、不反思的陋習。
【對策二】強化演課再現(xiàn),展開扎實過程
筆者以為,集體備課呈現(xiàn)出虛泛化的現(xiàn)象,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師的思維并沒有深入到備課的內(nèi)容中去,這就改變傳統(tǒng)備課你一言、我一語的雜亂無序交流狀態(tài),可以在每次集體備課時,確定一位中心發(fā)言人,深入解讀文本,并就教學目標、重難點進行全面分析,介紹自己擬定設置的板塊和設置的相應活動,針對教學中的重難點突破,可以由中心發(fā)言人采用演課的形式,將自己擬定設計的板塊和環(huán)節(jié)展示出來,以更加直觀化的方式,將預想中的課堂展現(xiàn)給其他老師觀摩,旨在為所有參與集體備課的老師,提供一個直觀性的可供研究與辯論的深度探究空間,更好地展示扎扎實實的課堂結(jié)構(gòu),從而在集體備課中,形成深入化、過程化的研討結(jié)構(gòu),真正助力教師教學能力地不斷發(fā)展。
【問題三】集體備課形式化
隨著集體備課在教學體系中的不斷實施,很多教師已經(jīng)衍生了嚴重的審美疲倦,都將集體備課看成了一種走過場的形式,主要原因就在于他們并沒有能夠從集體備課的形式中,形成該有的認知,獲取應有的收效。久而久之,集體備課就成為了一種形式,該集中的人員集中一下,該走的流程走一下,至于能夠起到多大的作用,并沒有人太多的關(guān)注。
這種越來越趨向于形式化的集體備課,嚴重消耗了教師的參與熱情,只會更多地磨損教師參與教科研的動力,有百害而無一利。
【對策三】借助裸備渠道,落實個體價值
造成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教師在集體備課中未能獲得展現(xiàn)自我價值的契機,更多地只是坐在那里聽聽,沒有任何有價值的參與感和互動感。要想解決這一問題,就必須要從落實個體化價值入手。雖然我們積極倡導集體備課要有中心發(fā)言人,但并不意味著其他教師就可以無所事事。集體備課的核心價值,就在于發(fā)揮每一位教師的參與動力,融合所有教師的集體智慧。如果僅僅是一位教師的參與發(fā)言,而無其他參與者的共同智慧,集體備課就難以形成應有的效果。因此,我們積極倡導要在參與集體備課之前,教師進行自我“裸備”,即教師不參考任何資料,自主解讀文本、自主確定目標、自主厘定重點,并針對教學重難點,自主性設置教學板塊。帶著自己裸備時的解讀和思考,走進集體備課,并在聆聽中心發(fā)言人的發(fā)言之后,積極參與交流互動,或者補充拓展,或撥亂反正,或建議獻策……
由此就可以形成以一個中心發(fā)言人為紐帶,其他參與教師積極互動的良性局面。要想避免集體備課的形式化,其核心就是要彰顯每個參與教師的自身價值,將集體備課所形成的成果中,都融入了不同教師的思考和智慧。
【問題四】集體備課功利化
集體備課的本質(zhì),就應該是研究、探討、提煉,是通過集體化的備課形式,激活每位參與教師的主觀能動性,對教學獻計獻策的過程。很多教師其實并沒有認識到集體備課“研”的層面,他們總是帶著一種功利化的色彩,走進集體備課,并試圖通過集體備課,直接獲取自己想要的東西,比如這篇課文究竟怎么教、這節(jié)課的練習究竟該如何設計,集體備課要直接獲取到能夠在課堂教學中直接運用的做法。
細細考量,如果集體備課是這樣的狀態(tài),教師就成為了“拿來主義”的奉行者,一個簡單的執(zhí)行者和受益者,而不能真正融入到自身的教學思維,其真正的教學能力并沒有提升的可能。
【對策四】注重個人反思,形成個人收獲
鑒于上述分析,集體備課應該摒棄過于功利化的色彩,不僅要直接獲取、運用集體備課的成果,更需要融入自身的思考,要強化自身在教學之后的反思。眾所周知,語文教學應該以學生為主體,任何方法和策略,并不一定合適自己班級中的學生。集體備課中所得提倡的設計和策略,也并不完全適用于自己班級中實際情況,因此教師帶著集體備課的結(jié)論走進課堂,更需要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習反應和最終的學習成果,形成巧妙地體驗和認知,或者成功的經(jīng)驗,或失敗的教訓,或改進的策略……這些都可以成為教師在實施之后反思的方向和維度。教師還需要將自己的這些反思,帶進集體備課,在下一次交流中提出自己的看法,分享自己班級中所達成的情況,與其他老師一起分析原因,從而將后續(xù)的集體備課形式進行有針對性的修改與調(diào)整。
很多教師都有一種誤解,即集體備課就是上課之前的集中研討,其實真正研究性的集體備課,應該貫穿于整個教學活動的始終,從解讀文本到交流設計,到課堂實施,到鞏固練習,直至最后的反思調(diào)整,都應該作為集體備課所關(guān)注的范疇和方面,通過實實在在的嘗試,獲取和收集最為關(guān)鍵的文本信息,從而為后續(xù)集體備課更有針對性的研討奠定基礎(chǔ)。
總而言之,集體備課作為一種獨特的備課形式,不能泛泛而談,需要有專門的主題、扎實的過程、個人的價值和深入的反思,要在凸顯個人智慧的基礎(chǔ)上,聚沙成塔、積少成多,并在巧妙的統(tǒng)整和融合之中,形成豐富的價值意蘊,助推學生認知能力地不斷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郭小琴.學生語文閱讀能力提高的策略探究[J]. 課外語文. 2020 (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