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云虎
到紹興,必去三味書屋和百草園,然后必去尋咸亨酒店,品嘗孔乙己吃的茴香豆。
大多數(shù)人知道茴香豆來自于魯迅的小說《孔乙己》,看來教材的普及作用比任何書籍都有威力。可是,書中只介紹過這種東西,而沒有解釋過這種東西是由何種食材制成。可能在魯迅家鄉(xiāng)一提茴香豆,大家都心知肚明,而對于我這樣一個千里之外的北方人來說,十分茫然。街上的茴香豆有蠶豆、青豆和黃豆三種,哪一種才是孔乙己食用的呢?若茴香豆是蠶豆制成,倒是符合“多乎哉,不多也!”之描述,孔乙己每次喝酒,都要分給孩子們每人一顆,說明他雖然窮困潦倒,但自身修養(yǎng)高于市井之人,蠶豆豆粒較大,一小碟沒有多少,每人分給一顆后真是“不多了”。而青豆和黃豆豆粒較小,數(shù)量可觀,食指和中指不能夾住,吃的時候還要有大拇指的幫助,沒有長長指甲夾起的快感??磥碥钕愣怪荒苁切Q豆加工才是正宗,后人增加青豆和黃豆與之搭配,是為了豐富旅游食品的多樣性。
五元三小袋,一樣一袋,每樣品嘗之后,我還是覺得蠶豆回味更濃烈些。厚厚的青黃色外皮頗有嚼頭,里面軟而不爛,五香馥郁,回味微甘。南方人偏于甜食,我覺得咸味不足,倒也可以當(dāng)作零食,多食幾顆,不至于口干舌燥。
另兩樣茴香豆是由青豆、黃豆做成,北方人并不是如此吃法。在兒時的記憶中,它們是大年必不可少的“大菜”。窮困的日子里,大年才可以大快朵頤,大魚大肉是期待已久的美味佳肴,對這種“大菜”無動于衷,可是家長非要分到小碟中一勺,用以沖抵對肉、魚的頻頻進(jìn)攻。青豆、黃豆中還要夾雜花生,而且按照家鄉(xiāng)的習(xí)俗,花生非要去掉外邊紅色的果皮才能入菜。除去緊貼在花生果肉的薄皮煞費工夫,而這一活計是兒童的份例,滾燙的熱水倒入盛滿花生的大瓷盆,一會兒花生就被燙得渾身起皺,水溫微燙便要下手,一粒粒的捏一下或兩下,讓花生露出白胖的身體。半盆捏下來,手指即被泡得發(fā)白起皺,越來越疼,后半盆簡直就如上了刑罰一般。白花生越來越多,紅紅的外皮遮住了許多未曾加工的紅花生,這時,好心的家長便說:“行了!出去玩吧!”便如釋重負(fù),兩手已傷痕累累,因此,幸福的大年很難忘卻捏花生皮的痛苦?,F(xiàn)代醫(yī)學(xué)證實,花生皮具有止血、散瘀、消腫等功效,我對為何去除花生皮一直納罕。是不是為了裝盤的美觀呢?心里就這么一直疑惑著。
豐盛的午飯選在聞名的咸亨酒店,我要了幾袋五香豆干、一份臭豆腐、一盤梅菜肉、一條熏魚,品著青花瓶裝的花雕酒,再來碗北方人愛吃的面條,有葷有素、有吃有喝,我們不是魯迅所寫的“短衣幫”吧?看窗外,幾艘小小的烏篷船穿行于窄窄的河道,見識著古老魯鎮(zhèn)今日的繁華。
我上網(wǎng)查詢后得知,茴香豆煮熟、煮透方能食用,也并不是人人皆宜,胃氣弱者不宜多食,過敏體質(zhì)者還有可能得上“蠶豆病”。青豆和黃豆倒是百無禁忌,混入茴香豆類別里,為自己增加了幾分斑斕色彩。
(選自《知識窗》2017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