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A就A在P”中含有現代漢語的一種特殊的回聲拷貝結構。近些年來,備受語言學界廣大研究者關注。本文基于“A就A在P”的已有研究成果,在構式語法理論的指導下,以“構式壓制觀”與“詞匯壓制”為理論建構,嘗試性對構式和構件的互動關系做較為全面地分析,以期推動該構式進一步的研究和發(fā)展。
【關鍵詞】“A就A在P”;構式語法;互動關系;壓制
【作者簡介】王姝雅(1995.08-),湖北十堰人,三峽大學外國語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認知語言學。
一、引言
“A就A在P”中含有現代漢語的一種特殊的回聲拷貝結構,為漢語中常見的構式。近些年來,該構式備受語言學界廣大研究者關注。經歷時文獻查證及BCC(北京語言大學)語料庫的搜尋,我們發(fā)現,“A就A在P”這一格式的最早雛形可以追溯到明代,先后歷經了明代、清代、民國、現當代四個階段的演變。在明、清、民國三個時期,人們對這一句式限于口頭及書面形式的表達,成文記錄頻率較低,且對此句式本身的考查語焉不詳。但發(fā)展至現當代后,隨著其用例頻次大幅增加,覆蓋不斷擴大,“A就A在P”格式的結構也逐步從松散轉向緊湊,這一構式逐漸從口語化表達轉向語法化的連續(xù)體,形成“A就A在P”的新構式。后文為避免歧義,統(tǒng)一將此構式表示為“A就A在P”。
迄今為止,學界對“A就A在P”構式的已有研究集中于其構式義的研究以及從句法、語義、語用、認知等多視角對該構式進行整體性探究,取得了豐碩成果,但在研究角度和方法上仍有深入探究的空間,尤其在理論構建方面,缺乏較大的突破。大多數研究者側重于對“A就A在P”構式進行分類和解釋性的描述,而相對忽略了其內部機理和生成動因的闡釋。鑒于此,在構式語法理論的指導下,本文嘗試性對構式和構件的互動關系做較為全面地分析,以期推動該構式今后研究的進一步發(fā)展和完善,進一步促進現代漢語特殊句式的研究。
二、構式語法
“構式”是構式語法的核心概念,“構式”的概念能直接體現構式語法的理論內涵。Goldberg認為,構式是形義的配對體(Goldberg:1995),任何長度的象征單位都是構式,Langacker認為構式是兩個或兩個以上象征單位。由于對構式的定義不同,學界研究者對構式語法的研究方法和側重點各不相同,認知語言學迄今為止主要形成了四種構式語法理論:Fillmore、Kay等人的觀點最接近形式主義理論,主要對構式的內部結構做了詳細的分析,系統(tǒng)地描寫了語法的形式和功能屬性的表征,對構式壓制現象做了許多描述和研究的合一構式語法;Croft提出的激進構式語法,主要用來解釋構造語法框架中類型變異和句法論元分析問題。Goldberg較為系統(tǒng)地論述了構式語法理論,并用這一理論分析了語言的題元結構。Langacker認為,語法應為研究語言系統(tǒng)的心理表征,其目標就是要研究人們心智中的內部語法,它也是一種研究句法表征的構造語法,但與Fillmore等人的區(qū)別在于,注重描寫形式與意義想配對結合的象征單位。Croft和Cruse則論述了四種構式語法中句法成分范疇在構造語法中的地位、句法關系的類型、構式之間的關系類型以及語法信息如何儲存于構式分層的分歧。
三、“A就A在P”中構式與構件的互動關系
Goldberg(1995)在構式語法中論述了構式與構造之間的關系,包括兩項原則和構式壓制,體現其雙向互動關系。陸儉明將構式與構件關系分為四類,即精細化關系(elaboration)、動態(tài)作用力關系(force-dynamic relation)、前提條件關系(preconditions)和伴隨行為(co-occurring activity)關系。王寅(2001)基于Goldberg、Croft和Jackendoff等人的研究提出了“詞匯壓制”,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分析方法有機結合起來,兼顧構式和構件兩個方面,真正體現了兩者之間的互動關系。筆者將采用王寅的構式壓制觀和詞匯壓制觀來探討A就A在P中構式與構件之間的雙向互動關系。
1.構式對構件的影響。Goldberg在論述題元結構和動詞與構件之間的關系時,提出的兩項原則是指動詞的參與角色與整個構式的語義一致,兩者相互說明、相互加強,與陸儉明在構式與構件關系中提出的“動態(tài)作用力關系”有異曲同工之妙。在語料收集中我們發(fā)現,在“A就A在P”這一構式中,變項“A”會受到構式義的限制,具體表現為,“A”若為性質形容詞和動詞便能順利進入該構式,若為狀態(tài)性形容詞則無法進入。例:
(1)這件衣服貴就貴在那些鑲嵌的珠片上面。(CCL語料庫)
(2)這種世界觀妙就妙在能使人的頭腦變得極為簡單。(張賢亮《綠化樹》)
(3)戴修亭說:“咱村窮,窮就窮在鄉(xiāng)親們沒有文化?!保S傳會《不滅的燭光》)
(4)*你傻乎乎就傻乎乎在不懂得這條做人的基本規(guī)則。(*為錯誤表達)
(5)*這些蔥水靈靈就水靈靈在剛剛被撒過水。(*為錯誤表達)
例(1)、(2)、(3)中的“貴”“妙”“窮”均為性質形容詞,其特征為[+程度][+靜止][+恒定],在程度上存在差異性。例如“貴”一詞,可表現為“很貴”“有一點貴”“不是很貴”“不貴”等,具有潛在的可變性、穩(wěn)定度較低。語料(4)和(5)中的“A”為性質形容詞,其特征為[-程度][-靜止][-恒定],“傻乎乎”“水靈靈”本身的詞義已經表示程度不低了,體現為恒定的、靜止的屬性。而“A就A在P”的構式義本身表示說話者評價某物或某事,并做進一步強調,構式義本身已經得到了加強。根據語言運用的經濟性原則,構式義已經強調,構件就不必再做強調。因此例(1)、(2)、(3)中的性質形容詞可進入構式,而(4)和(5)中的狀態(tài)形容詞無法進入。因而,從該構式對“A”詞性的選擇,可體現出構式對構件的限制作用。
另一方面,趙靜貞較早對此構式中的“A”進行研究,發(fā)現“A”可以為謂詞(形容詞、動詞)和名詞,但名詞用法較為少見。因此,名詞進入該構式屬于非常規(guī)進入,可看作特例情況,且受構式壓制才得以成立,例:
(6) 雷瘋子在陜北這座縣城里,可算得一位名人了。名就名在他那“瘋”勁上。
例(6)中“名”本身指名詞“聲譽”“名譽”的意思,而名詞后加補語“在”是不符合漢語語法規(guī)則的,即出現了構式與構件之間的矛盾沖突。當構式義形成后,構式對會對構件產生壓制作用,激活或突顯構式中起輔助作用的構件,同時壓制了沖突因子。如例(6)“名”一詞在“名就名在”構式中受構式義的壓制,可看作名詞活用,即上文中“名人”中的“名”拈來,從而更突出地肯定了名人之所以出名的原因,使得整體構式在上文語境中符合語法規(guī)則,可體現出構式對構件的壓制作用。
2.構件對構式的影響。王寅構式壓制主要指題元結構可改變動詞的論元結構,迫使構件意義做出適當調配的壓制。也就是說,在一個句子中若構式起主導作用,則為構式壓制。而一個句子中若詞匯成分起主導作用,甚至不可或缺,則為詞匯壓制。“A就A在P”這一構式中,“就”和“在”為該構式的常項,是整個構式的框架結構,二者在構式中不會因為構式義而發(fā)生形式上的改變。“就”和“在”常項即不變部分,集中反映格式的特點和語法意義,可變部分“A”“P”雖變化,但要受不變部分的影響和制約。由于構式“A就A在P”中的“A”為謂詞性詞語,因此我們將構式中的“就”判定為副詞?!熬汀睂嬍絹碚f必不可少,若缺少了“就”,構式的強調義無法存在,例:
(7) 貝爾格萊德并無考究的樓臺亭閣,但許多人說這里美,依我看,這里美就美在兩個字:人少。(BCC語料庫)
(8) 青海的美,更多的卻美在 “大”。(BCC語料庫)
例(7)和(8)分別為“美就美在”和“美在”,例(8)中缺少“就”一詞后,構式的意義為“美”的原因在于“大”,而相對忽略了對“美”本身的強調意義,較例(7)而言,(8)中語義和情感效果有明顯削弱,不具備該構式的強調義。而例(7)中“美就美在”中的副詞“就”,既強調突顯了“美”這一評價本身,又呈現出限定這一評價的原因,即“在”之后的“人少”,因而突顯出“A就A在P”構式強調義。因此,“就”對構式義的表達起著不容忽視的作用,缺少“就”構式義的強調作用便不復存在了,實現了構件“就”對構式的壓制作用。
“A就A在P”中“P”的成分可以為名詞、指示代詞、謂詞、單句、復句等,“P”的形式多種多樣。但從語義角度出發(fā),構式中的“在”這一介詞的存在則限定了“P”的意義,宛文中對“P”的分析最為系統(tǒng)和全面,他將“P”分為三類:第一類,表示具體空間概念;第二類,表示抽象空間;第三類,表示通過簡單或復雜的判斷來表示事物的某種性質。我們認同宛文對“P”的分類,介詞“在”使“P”的語義局限為以上三類。由于介詞“在”對“P”的選擇具有限制性,在構式中也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可看做為構件對構式的壓制作用。
四、結語
本文基于“A就A在P”的已有研究成果,在構式語法理論的指導下,以王寅的“構式壓制觀”和“詞匯壓制觀為基礎”,詳細描寫了構式對構式中“A”的限制和壓制以及構式中常項“就”“在”對構式的壓制,進而實現了構式對構件的影響以及構件對構式的影響兩方面的探討。本文從一定程度上加強了該構式的理論構建以及其內部機理的描寫和解釋,對其他構式的相關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導價值。研究過程中,筆者還發(fā)現了該構式中有其他可進一步研究的問題,如構式中為什么“A”存在不對稱性現象?該構式的生成動因是什么?等問題。這些問題,筆者會在今后的學習中做進一步的探究和分析。
參考文獻:
[1]Chomsky N. Lectures on Government and Binding[M]. Dordrecht: Foris,1981.
[2]Croft W. Syntactic Categories and Grammatical Relations[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1.
[3]Croft W. Radical Construction Grammar[M]. Oxford: OUP, 2001.
[4]邵敬敏.論漢語語法的語義雙向選擇性原則[J].中國語言學報, 1997(8):108 -109.
[5]沈家煊.復句三域“行、知、言”[J].中國語文,2003(3):5-1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