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立鐘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對理論知識進行教授,還要利用活動型課程的構建幫助學生形成核心素養(yǎng),促進關鍵能力的提升。但是,活動性課程的設計要講究方法,否則不僅會使課堂教學變得枯燥乏味,還會使學生喪失學習的興趣。文章從概述、特點、方法三個方面入手,闡述了高中政治活動型學科課程的設計方法探究。
關鍵詞:高中政治;活動型學科課程;設計方法;探析方法
高中政治學科的最終任務是立德樹人,讓學生形成良好的三觀。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基礎上,構建起學科邏輯與實踐邏輯、理論知識與生活關切結合在一起的活動型學科課程。這樣一來,不僅可以將知識以活動的形式進行呈現,還可以使課堂活動變得更加豐富,使學生產生極大的學習興趣。同時,活動型學科課程可以落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所以,教師要將活動型學科課程重視起來。文章提供了幾種簡單有效的方法,教師可以運用于實際教學中。
一、 活動型學科課程的概念
活動型學科課程簡單來說就是把教材中的內容通過思維活動、社會實踐活動等形式呈現在學生面前。因為這樣的課堂教學可以將課程內容變得生動形象,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落實素質教育,所以被教師當成了最實用的教學方法。
在進行活動型學科課程設計的時候,教師需要對教材內容進行深入地挖掘,總結出教學內容的主題和相關的議題,并基于此設計出多樣化的課堂教學。在實際教學中,教師不能直接對知識進行教授,要借助一些手段創(chuàng)設出相應的教學情境,設計一些可以讓學生的思維呈現出活躍狀態(tài)的學習任務。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將引導作用發(fā)揮出來,讓學生反思模擬決策的過程、模擬決策的結果。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的求知欲被激發(fā)出來,才能讓學生主動對知識進行探究,從而將現象背后蘊含著的規(guī)律總結出來,讓學生形成相應的邏輯思維能力、收集重要信息的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還需要在課堂教學中增加辨析環(huán)節(jié),要借助有積極意義的價值路徑帶領學生進行學習。只有學生對案例進行了深入分析、探究,并將相關的觀點進行了展示、辨別,才能讓學生將建設性批判思維主導辨析的過程自主地構建起來。政治學科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科目,所以教師不僅要對理論知識進行教授,還要考慮到學生的成長需求,適當地帶領學生走出課堂、進行實踐。具體來講,教師可以讓學生參加志愿者服務活動、職業(yè)體驗活動、社會調查實踐活動。只有這樣,課堂教學的內容才能呈現出多元化特征,才能讓學生加深對社會的理解、認知。
二、 活動型學科課程的特點
(一)綜合性特點
1. 學科內容
在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下,課程設計、課程內容發(fā)生了巨大的改變,所以政治學科的綜合性特點越發(fā)地突出了。從宏觀知識構成上來看,分為了必修、選修、選擇性必修三個模板,教材中涉及了歷史知識、社會知識、經濟知識、政治知識、法律知識、哲學知識、文化知識、邏輯學知識、邏輯學知識等。就高中政治必修一中的知識而言,是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主的,從人類歷史、中國實踐兩個方面入手,讓學生可以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有一定的了解。這部分內容中涉及的知識有歷史知識、政治知識和社會學知識。在高中政治中的模塊四中涉及了哲學知識、文化知識,講述的是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有關價值判斷的意義、有關文化自信的意義。但若是站在微觀視角上進行思考,可以發(fā)現具體的知識是很多學科的綜合。
例如,高中政治模塊三中有一個議題是這樣的:“為什么說司法公正是社會公正的最后防線?”在這樣的議題中,學生需要對司法公正的相關內容進行探究,探究的內容包括但不限于相關的意義、價值,所以這部分知識將政治知識、法律知識結合在了一起。又如高中政治模塊一中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議題是這樣的:“科學社會主義為什么科學?”在這樣的議題中,學生需要對科學社會主義進行探究,所以這部分知識將政治知識、歷史知識結合在了一起。
2. 能力要求
素質教育明確提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對理論知識進行教授,還需要對學生的各項能力進行培養(yǎng),而這部分能力的培養(yǎng)要求是具備綜合性特征的。具體來講,教師要對學生的學習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進行培養(yǎng)。那么教師怎么才能落實能力培養(yǎng)呢?具體來講,教師可以將議題當作活動主題,并將相關的知識呈現在學生面前,適當地給予學生活動建議,讓學生的能力得到培養(yǎng)。
3. 課程評價
評價體系的構建可以給學生一定的鼓勵,讓學生將相關的知識、技能利用起來,并且說出不同的答案。這樣一來,不僅可以對學生整合知識的能力進行培養(yǎng),還可以對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行培養(yǎng)。
(二)開放性特點
1. 教學方式
開放性的教學方式可以讓學生成為主體,可以讓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可以讓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進行有效互動。所以,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需要給予學生一定的時間與空間,讓學生進行思考、探究。
2. 學習方式
很多教師有錯誤的觀念,認為只有教師才能進行教學。但其實,生活中處處有知識。所以,教師可以將學習方式以開放式的形式呈現,比如可以利用社會中的某個場景或校園的某個地方進行教學。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實踐,也可以借助問題情境讓學生進行合作探究。為了給予學生一定的自由,教師可以在議題中提出相關的探究任務,并給予學生一定的建議,從而讓學生針對自己的情況進行活動的選擇來完成任務。
例如,在教學必修模塊三中有這樣一個議題:“我國各族人民怎樣和睦相處?”而探究任務是這樣的:“我國處理民族關系的原則的意義是什么,要對我國的形式——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產生一定的認同感?!苯處熆梢跃瓦@一議題給出一定的活動建議,比如:讓學生去參觀一下民族地區(qū)的展覽,讓學生對民族歌舞進行觀賞,在課后搜集相關的資料。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對每個民族中的杰出人物有一定的了解。教師給予相應的活動建議后,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活動的選擇,積極地參與到活動過程中。這樣一來,學生就可以獲得相應的體驗,就會與他人進行有效的交流、溝通、合作、探究。在這樣的課堂教學中,學生的思維可以呈現出活躍狀態(tài),實踐能力得到了培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