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怡
摘? ?要: 《茶經(jīng)》是中華傳統(tǒng)茶文化典籍的代表,具有茶學、美學、哲學等多重價值,其對外譯介是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走向世界的有效途徑。在闡述茶知識的同時,《茶經(jīng)》充分地體現(xiàn)出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儒家、道家、道教、佛教的哲學思想,這些哲學內涵對應的文化專有項表達不可避免地成為翻譯的難點。對《茶經(jīng)》中的哲學文化專有項進行分類,探討翻譯策略。
關鍵詞: 茶文化? ?翻譯策略? ?文化專有項
一、文化專有項的概念及意義
文化專有項(Culture Specific Items)的概念于1996年由艾克西拉(Aixela)提出,指的是“文本中出現(xiàn)的某些項目,由于在譯語讀者的文化系統(tǒng)中不存在對應項目,或者與該項目有不同的文本地位,因此在源文中的功能和含義轉移到譯文時發(fā)生翻譯困難”。(張南峰)
隨著新時代中國文化自信的建立,我們應尊重中國文化的“異質”,保留中華文化典籍中特有的文化內涵。這就要求我們克服困難,對不同文化專有項進行分類并提出相應的翻譯策略,將目的語中缺失、含義完全不對應及不完全對應的文化專有項譯出、譯好。
二、《茶經(jīng)》中蘊含的宗教、哲學思想
《茶經(jīng)》作于唐朝,唐朝統(tǒng)治者對宗教和哲學思想進行寬松靈活的管理,出現(xiàn)了儒釋道各行其道、互相融合的境況,這一點充分地體現(xiàn)于《茶經(jīng)》的文本中。
(一)《茶經(jīng)》與道家和道教
道家思想在茶的發(fā)展歷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道家淡泊名利、無為而治的思想與茶清淡寧靜的自然性質極其吻合。道教徒為了“得道”發(fā)展出許多修煉方法,飲茶是其中一種,道教認為飲茶能夠除病養(yǎng)性甚至延命。在《茶經(jīng)》煮茶器具的使用中,陰陽八卦五行的思想隨處可見,選用飲茶杯碗時,陸羽倡導要使用與茶湯顏色相近的器具,體現(xiàn)了自然融合的思想?!恫杞?jīng)》作者陸羽少年時心慕儒學,但是最后還是堅定地辭退了太子文學和太常寺太祝的職務,隱居不仕,晚年居于江西洪州玉芝道觀,可見其一生受到了道學思想的深刻影響。
(二)茶經(jīng)與儒家
儒家思想自孔子創(chuàng)立以來逐漸成為知識分子人生觀的核心。儒學追求和諧自修,這也是中國茶道基本精神的核心?!恫杞?jīng)》中提出品茶者應為“精行儉德”的人,使“精行儉德”成為中國茶人普遍推崇的個人品德追求。再者《茶經(jīng)》中提出煮茶、飲茶的工具、環(huán)節(jié)缺一不可,要做到有禮儀。這些井然有序的步驟都顯示出儒家講求“禮”“修身養(yǎng)性”的中和風韻。
(三)茶經(jīng)與佛教
陸羽最初從寺廟中接觸茶、了解茶,并且與名僧交談出游,品茶寫詩。茶事興起后,煮茶飲茶逐漸貫穿于佛事環(huán)節(jié)當中。在《茶經(jīng)》中,陸羽將茶和佛教“醍醐”相比較,體現(xiàn)了茶在佛教飲品中的至高地位,同時,在煮茶器具的描寫中,陸羽提出用佛教用具用來過濾茶水,體現(xiàn)了慈悲的思想。
三、《茶經(jīng)》宗教、哲學思想對應的文化專有項
《茶經(jīng)》的翻譯涉及語內和語際翻譯,不理解《茶經(jīng)》背后的宗教、哲學思想,就不能很好地對其進行語內理解和翻譯,文化外譯傳播就更無從提起。在這個部分,作者將對《茶經(jīng)》各篇蘊含宗教、思想文化的文化專有項進行闡述和解讀,以便后期對這些項目進行分類和翻譯。
《茶經(jīng)》共有十篇,第一篇《一之源》描寫了茶樹和茶葉的來源。
第一篇寫道:“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边@一句的含義是“茶的性味至寒,作為飲料,最適合精心一志、儉以養(yǎng)德的人飲用”。學者對“精行儉德”作出了許多不同解讀。其中作者比較認可的解釋為:“精行儉德”的人就是專心實踐、時刻恪守傳統(tǒng)道德精神不懈怠的賢德之士。這個想法與儒家主流思想中“慎思篤行”的要求有著相似的內涵。
第一篇中寫道:“若熱渴凝悶、腦疼目澀、四支煩、百節(jié)不舒,聊四五啜,與醍醐、甘露抗衡也。”在描寫茶功效的部分,陸羽將茶與醍醐相提并論。醍醐來源于佛教,《涅槃經(jīng)》卷十四《圣行品》中寫道:“譬如從牛出乳,從乳出酪,從酪出生酥,從生酥出熟酥,熟酥出醍醐,醍醐最上?!庇《仍》饡r,佛教徒在佛的頭上澆酥油,也就是牛乳打出來奶油,奶油再打出的奶霜,這是醍醐的原意。
《茶經(jīng)》第四篇《四之器》中描寫了煮茶使用的工具。
“風爐”是煮茶過程中用來烹水的器具,也是道教用來煉丹的器具。在描寫風爐腳上的古文時,陸羽寫道:“巽主風,離主火,坎主水,風能興火,火能熟水?!痹诖说缹W的五行思想得到了體現(xiàn)。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五種元素,五行之間相生相克,體現(xiàn)于世間萬物的方方面面。同時,非常明顯地體現(xiàn)出了道家思想的影響。
“漉水囊”(梵parisravana),是煮茶過程中用來瀝水的器具,為比丘六物之一。比丘六物指的是佛指定比丘所必須蓄村的六種器物,其中就包括漉水囊。漉水囊是取水飲用時過濾水中蟲類以保全性命的用具,對于外出的佛教徒是非常重要的用具。
在描寫飲茶器具“瓢”(或稱“犧杓”)時,《茶經(jīng)》寫道:“永嘉中,余姚人虞洪入瀑布山采茗,遇一道士,云:‘吾,丹丘子,祈子他日甌犧之余乞相遺也?!闭f的是西晉永嘉年間,余姚人虞洪到瀑布山采茶,遇見一個道士,道士說:“我是丹丘子,希望你以后把杯杓中剩余的茶送給我喝?!惫旁娢暮偷兰椅墨I經(jīng)常提到丹丘,丹丘一詞出自《楚辭·遠游》,是傳說中神仙所居住的地方。陸羽先后四次在《茶經(jīng)》和《顧渚山記》中引述《神異記》提及丹丘子,余姚人虞洪遇丹丘子獲大茗的故事。此處,丹丘子應該是仙家道人的通稱或別號。
《茶經(jīng)》第五篇《五之煮》描寫了烹煮茶的過程及注意事項。
第五篇中寫道:“茶性儉,不宜廣,則其味黯澹且如一。”說的是茶本身的性質就不濃烈,不應該多加水,否則茶的味道就會淡薄且單一。這里的“儉”預示著飲茶人的為人處事要淡泊,不要過于激進,不要過多干涉事物本來的性質。符合道家“淡泊虛無、以適應天然為樂”的思想。
《茶經(jīng)》第七篇《七之事》描寫了歷代有關于飲茶的故事。
第七篇中記載梁劉孝綽《謝晉安王餉米等啟》中寫道:“小人懷惠,大懿難忘?!闭f的是在受到茶等食物的饋贈后感念這些恩惠,不忘記這份大德?!靶∪藨鸦荨痹谶@里是一種自謙的說法,出自《論語·里仁》:“君子懷刑,小人懷惠?!币馑际恰熬雨P心的是刑罰和法度,小人則關心私利”。
第七篇中還記載了陶弘景《雜錄》中的內容:“苦茶,輕身換骨,昔丹丘子,黃山君服之。”說的是“苦茶能夠使身體輕快放松,從前丹丘子、黃山君經(jīng)常飲用”。這里描述了道教將茶視為可以成道的仙藥,認為茶能夠使人輕身換骨、羽化成仙。
四、對《茶經(jīng)》中哲學文化專有項的分類及對應翻譯策略
《茶經(jīng)》一文中儒釋道元素的不斷出現(xiàn)說明我國的茶文化并不是一種孤立存在的文化,而是在從古代到唐代中國各類宗教、文化交融的結果,如果不向世界介紹影響了中國幾千年的宗教與文化,一味地用西方價值觀解釋其中的內涵,用同功能的詞匯替代文化專有項,那么即使中國茶文化傳播出去也是“變味”的。1996年西班牙翻譯家艾克西拉提出了文化專有項的十一種翻譯策略,包括重復、轉換寫法、語言翻譯、文外注釋、文內注釋、同義詞、有限泛化、絕對泛化、同化、刪除和自創(chuàng)。
對于《茶經(jīng)》中出現(xiàn)的文化專有項,作者將其分為幾類:含義基本對應、不完全對應及完全不對應。
對于含義在源語及目的語中可以實現(xiàn)基本對應的,作者將采用絕對泛化的翻譯策略。絕對泛化指的是譯者采用目的語種的非文化專有項代替源語文本中的文化專有項。使用這個策略,作者可以將“精行儉德”翻譯為“self-discipline and well mannered”。在第五篇描寫烹煮茶的注意事項時,陸羽再次提到了“儉”這個表達,用來描寫茶的性質。此處作者將其翻譯為“l(fā)ight”,取其淡泊清雅之義。根據(jù)這個策略,作者又將第七篇中的“小人懷惠”翻譯為“I am very thankful for your gifts”,“輕身換骨”翻譯為“l(fā)ight your body and loose your physics”。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文化專有項的文化內涵與目的語中的文化內涵有著大部分重合,不加以注釋也不會讓目的語讀者產(chǎn)生疑惑。因此,只要對這些文化專有項進行絕對泛化翻譯,表達出基本內涵即可。
對于含義在目的語中不完全對應的,作者將采用有限泛化與文內注釋相結合的翻譯策略。有限泛化指的是由于源語文本的文化專有項并不存在于目標語言文本中,因此譯者采用目的語讀者較為熟悉且相近的文化專有項代替源語文本中所出現(xiàn)的詞匯。使用這個策略,作者將“風爐”翻譯為“blast furnace in Taoism”,在英語中含義為“道教使用的吹風的火爐”。雖然在英語文化中,關于“風爐”沒有完全對應的文化專有項,但是爐子在中英文化中使用的基本方式和作用是一樣的。同時,可以將“漉水囊”翻譯為“filtration bag, which used to remove the little insects from water for keeping their lives”。 使用這個方法,可以在闡述器具功能時減少讀者對源語語言文化的陌生感,也可以標記出相應的宗教、哲學流派。
對于在目的語中缺失或完全不對應的文化專有項,作者將采用轉換寫法及文內注釋結合的翻譯策略。轉換寫法指的是用字母拼音或者音譯的方式表達特定文化詞匯,文內注釋指的是在譯文文本中解釋文化專有項的含義。這兩種翻譯策略結合起來能夠在不影響讀者閱讀連續(xù)性的基礎上,盡可能保留中文中的表達。使用這個策略,作者將《四之器》中的這一句:“巽主風,離主火,坎主水”翻譯為:“in Taoism,Xun represents wind, Li represents fire, Kan represents water. They are of eight diagrams from Taichi.”又比如體現(xiàn)佛教思想的這一句“與醍醐、甘露抗衡也”可以翻譯為“Tea is comparable to Tihu (the finest milk cream which Indian Buddhist use to bath the Buddha) and Ganlu (sweet dew in the early morning).”。根據(jù)這個策略,可以將第四篇中描寫的道家仙人“丹丘子”翻譯為“Danqiu Immortal (Danqiu,where Taoists immortals live in myths)”。這樣翻譯可以讓英語閱讀者減輕查閱相關資料的負擔,也可以使他們通過《茶經(jīng)》窺見古代中國人的信仰文化。
五、結語
《茶經(jīng)》的翻譯是中國茶文化傳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茶文化典籍的外譯是對中國茶葉的宣傳。只有在良好經(jīng)濟形勢和貿易政策下輔以適合本國國情的翻譯策略,中國茶貿易才能更上一層樓。本文簡要闡述了《茶經(jīng)》中哲學文化的體現(xiàn),探討了在文化專有項缺失及對應程度不同的情況下翻譯策略的應用,希望能夠為茶文化典籍翻譯提供一個新思路,促進我國茶文化文化自信的建立。
參考文獻:
[1]蔡定益.論《茶經(jīng)》的儒、釋、道美學思想[J].滄桑,2009(01):152-153.
[2]陳圓圓,宋陽,陳彥彥.中國特色文化專有項翻譯策略探討[J].黃山學院學報,2020,22(02):68-72.
[3]董譯蔓.淺析陸羽《茶經(jīng)》的哲學思想[J].青春歲月,2016(11):238.
[4]傅鐵虹.《茶經(jīng)》中道家美學思想及影響初探[J].農(nóng)業(yè)考古,1992(02):204-206.
[5]郭思遠,董藝璇.“一帶一路”上的茶經(jīng)[J].人民周刊,2017(21):36-37.
[6]何瓊.《茶經(jīng)》辭格的認知意象翻譯[J].福建茶葉,2020,42(10):346-348.
[7]姜斐斐.“一帶一路”背景下《茶經(jīng)》英譯策略研究[J].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20(02):152-155.
[8]賈曉剛.典籍《茶經(jīng)》中文化因素翻譯策略研究[J].福建茶葉,2017,39(07):356-357.
[9]李麗娜,施由明.機遇與挑戰(zhàn):“一帶一路”與中國茶葉和茶文化走向世界[J].農(nóng)業(yè)考古,2017(05):98-101.
[10]劉建偉.傳播茶文化,講中國故事——“一帶一路”背景下的中國茶文化傳播[A].浙江中華文化學院課題組、杭州師范大學國別研究中心.《“一帶一路”文明互鑒的浙江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浙江中華文化學院課題組、杭州師范大學國別研究中心:浙江省長三角城鄉(xiāng)社區(qū)發(fā)展研究院,2019:5.
[11]李亞芬.《牡丹亭》英譯本中文化專有項翻譯的比較研究[J].校園英語,2019(48):251.
[12]冉明志.《吶喊》三個英譯本中文化專有項英譯策略比較研究[J].譯苑新譚,2018(02):75-82.
[13]王陸.文化翻譯觀下無得《茶經(jīng)》英譯本的翻譯策略研究[D].大連:大連理工大學,2019.
[14]王筱斐.“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國茶文化的國際傳播研究[D].大連:大連理工大學,2019.
[15]韋健.《茶經(jīng)》的英譯與中國茶文化的對外傳播[J].長江叢刊,2018(14):80-81.
[16]姜斐斐.“一帶一路”背景下《茶經(jīng)》英譯策略研究[J].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20(02):152-155.
[17]楊紅梅.切斯特曼翻譯規(guī)范視角下《茶經(jīng)》(陸羽)兩個英譯本對比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學,2019.
[18]何瓊.《茶經(jīng)》辭格的認知意象翻譯[J].福建茶葉,2020,42(10):346-348.
[19]賀紫晗,詹全旺.中國文化特色詞語翻譯——以“蹴鞠”一詞為例[J].福建師大福清分校學報,2019(06):53-58.
[20]夏虞南.“精行儉德”之思想旨歸探微[J].茶博覽,2014(06):59-61.
[21]楊康.茶經(jīng)中的中庸思想對當代大學生的啟示[J].福建茶葉,2017,39(02):332-333.
[22]殷玉嫻,王峰.從《茶經(jīng)·四之器》看陸羽的佛教思想傾向[J].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03):93-95.
[23]寧銳.19世紀美國茶商吉迪恩·奈及其“茶經(jīng)”[J].農(nóng)業(yè)考古,2020(05):159-162.
[24]張若丹,張效瑾,郭石磊.文化專有項的翻譯策略——以《舌尖上的中國——主食的故事》為例[J].鴨綠江(下半月),2020(03):144.
[25]張之材.國內近十年《茶經(jīng)》英譯研究綜述[J].湖北開放職業(yè)學院學報,2019,32(16):176-177.
[26]朱授穩(wěn).中國古代典籍陸羽《茶經(jīng)》的外譯研究[J].北方文學,2019(21):182,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