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論張錫勤先生對中國近代儒學地位的研究

      2021-09-15 18:59邢在陽
      學理論·下 2021年9期
      關鍵詞:儒學

      邢在陽

      摘 要:在中國近代,儒學喪失獨尊地位,最終被邊緣化,這是一件具有深遠歷史影響的大事。張錫勤先生在《儒學在中國近代的命運》一書中,將這段歷史分為六個階段:“清代(鴉片戰(zhàn)爭前)”“太平天國時期”“洋務運動時期”“戊戌變法時期”“20世紀前十年”“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并結合近代社會結構的演變和社會文化的沖突,深入分析了儒學在中國近代時期地位不斷衰落的過程和原因,并且指出了這種現(xiàn)象的必然性,對于人們正確對待儒學以及樹立文化自信有著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關鍵詞:張錫勤;中國近代;儒學

      中圖分類號:B26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21)09-0049-03

      在歷史的長河中,儒學一直占據(jù)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地位,而孔子則是儒家的創(chuàng)始人,有著“至圣先師”和“圣人”等稱號。我們可以說,儒學和孔子對于中國古代社會政治、經(jīng)濟以及文化各個方面都產(chǎn)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而在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學遭遇了災難,它的統(tǒng)治地位受到?jīng)_擊,不斷削弱,甚至結束。面對這樣的史實,先生以自己獨特的、“以述為作”的方式對新文化運動時期儒學地位的變化做了深入研究。先生認為“在中國獨尊了兩千多年的儒學是被一批新學家為數(shù)并不很多的批判文章批倒的”[1]1,這樣的觀點是有所偏頗的。先生認為,儒學是我國古代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近代之后,隨著社會的變遷,儒學必定受到一定的波動,它的實際影響力也會削弱,其地位的變化是歷史的必然。

      一、新文化運動前

      先生認為,儒學的地位在近代的變化經(jīng)歷了一個漸進的過程,每個時期都有自己的特點。

      (一)清代

      先生認為,儒學能在中國歷史上長期占據(jù)主流地位,其自身必然有根據(jù)時代的特性進行自我完善、自我調(diào)整的能力,而這一能力在清代尤為突出。但是到了清代中期,中國社會長期存在的“自給自足”的小農(nóng)經(jīng)濟開始瓦解、資本主義經(jīng)濟萌芽產(chǎn)生。儒學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難以有理論上的創(chuàng)新,此時的調(diào)整也只是儒學內(nèi)部相互的攻擊。先生稱為儒學的內(nèi)訌與嬗變,并分四個方面,分別是程朱理學對陸王心學的攻擊;漢學與宋學之爭;今文經(jīng)學和“以經(jīng)論政”風氣的興起和諸子學受到關注。

      晚明時期經(jīng)過農(nóng)民起義戰(zhàn)爭,重建社會秩序,一些人將禍亂的根源歸結于陸王心學。于是在清初,出現(xiàn)了攻擊陸王心學的潮流,涉及的階級也十分廣泛,官、民、隱士甚至前朝元老,都排斥陸王心學,先生指出:“顧炎武便將‘王伯安(陽明)之良知與‘王夷甫(衍)之清談‘王介甫(安石)之新說并列,指責陽明之學釀晚明之亂。”[1]11這種批判下極大削弱了陸王心學的地位和影響,與此同時,朱學興起,先生在此處將此“尊朱子”與漢代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舉相對比,認為其極端程度有過之無不及,畢竟“尊朱子”要比“尊儒術”的范圍小很多,這極大限制了人們的思想。在這里,我們能夠清楚認識到:第一,陸王心學較程朱理學具有更強的創(chuàng)新性與進步意識,雖然明末時期出現(xiàn)一些學術不端的心學者,但是不能以偏概全,歸結為陸王心學的錯誤,而全盤否定心學。第二,朱學的興起也只是在于朱學,而不是在于儒學。兩者是有區(qū)別的,當時出現(xiàn)很多只知注釋卻不知經(jīng)的學者,這是非常諷刺的事情。第三,陸王心學沒落,盲目尊朱學,儒學整體受到了極大的傷害。

      (二)太平天國時期

      在鴉片戰(zhàn)爭這樣外患之際,中國爆發(fā)了農(nóng)民起義——太平天國運動。這場起義不僅反對統(tǒng)治階級,而且對于儒家和孔子進行了猛烈的批判,程度之深、影響之廣,引人深思。

      先生指出,太平天國運動之所以影響范圍如此之大,除了太平天國領導者洪秀全的態(tài)度,更是因為具有一定的民眾基礎。長期以來“勞力者”與“勞心者”的矛盾日益加深,可以說這時候的反孔反儒是“農(nóng)民與地主的矛盾斗爭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內(nèi)的尖銳表現(xiàn)”[2]。在中國古代社會長期存在著“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的觀念,下層百姓沒有機會接觸到儒學用來指導生活,對于這樣的“無一念及于用”的思想,在特定歷史時期,百姓進行批判,也是可以理解的。基于此次波折,儒學受到了極大的創(chuàng)傷。在這個時期,先生提出了文化和制度雙重危機的信號,中國封建社會制度已經(jīng)到了無法挽回的地步,制度變革是時代的需要。

      (三)洋務運動時期

      先生指出,洋務運動時期,伴隨著西學東漸和知識分子的覺醒,中國近代化進程開啟,并且出現(xiàn)了資本主義經(jīng)濟。中國封建社會結構發(fā)生改變,作為傳統(tǒng)儒學應對起來顯然力不從心。

      洋務派在經(jīng)歷了兩次鴉片戰(zhàn)爭后,深刻認識到,以中國傳統(tǒng)思想抵御外強是不可能的,務必向西方學習先進的技術,于是提出了“自強”“求富”的追求目標。同時中國近代出現(xiàn)了基督教等傳教士,在人們對儒學的經(jīng)世功能產(chǎn)生懷疑時,基督教為了在中國本土傳播,大肆攻擊儒學,企圖成為中國文化的主流,當時公開發(fā)行的《萬國公報》刊登了很多抨擊儒家的言論,雖然閱讀人群受限,但是也給儒學帶來了很大的沖擊和影響。

      (四)戊戌維新時期

      主張學習西方的洋務派還是尊孔崇儒的,但是到了戊戌維新時期,學者們將社會問題的根源歸結于原始儒家的典籍中。就像先生提出:“在戊戌時期……一項突出的,具有關鍵意義的理論成就乃是否定了‘天不變道亦不變的傳統(tǒng)觀念,明白宣示‘道也是必然要變的?!盵1]103

      而康有為等人主要認為孔子之后的儒學皆有偏頗,像曾子、孟子、荀子、董仲舒等皆沒有幸免于此次抨擊。先生對于康有為等人對儒學的改造進行了明確的說明,其一,康有為等人試圖以儒學為外衣包裝西學;其二,通過神化孔子,使儒學宗教化。前一個改造目的在于把儒學思想中與違背或者阻礙現(xiàn)代化進程的內(nèi)容拋棄,同時“托古改制”。他們試圖強將西方的進步思想說成孔子本來就有的,曲解儒學。在這個基礎上形成了十分可笑的觀點:中國本土歷經(jīng)大儒的學說是偽孔子學說,而西學才是真正的孔子學說。后一個改造,康有為等人明確倡議建立孔教會,使儒學宗教化。在今天看來,康有為對于儒學的改造是基于時代性的一種選擇,但是總體來說,這是一次不成功的改造。經(jīng)過他改造的儒學,只是披著儒學的外衣,其內(nèi)在是西學。但是也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先生指出,康有為乃是中國近代對傳統(tǒng)儒學做自覺改造的第一人,并且對儒家經(jīng)典做了新的注釋,對于后世的學習依舊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五)20世紀前十年

      近代中國經(jīng)歷一系列侵略,清政府開始以“變”求生,第一個變化就是經(jīng)濟改革。工商業(yè)在此時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資本主義經(jīng)濟得到較為快速的發(fā)展。第二個變化是中國產(chǎn)生許多新型知識分子,他們與傳統(tǒng)知識分子接受的教育不同,并且快速成為中國改革過程中的主力軍。這個時代,中學和西學此消彼長的情況日益突出,連國人的價值觀也有了強烈的變化:一是廢除跪拜禮;二是厚葬之風明顯弱化;三是自由戀愛形成風氣;四是神道設教逐漸失靈。這些反映出當時的人們向新思想、新文明的轉(zhuǎn)變。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與生產(chǎn)方式的轉(zhuǎn)變是一致的,這樣的變化越來越明顯,和人們的思想相互滲透、相互作用。它標志著中國封建社會秩序的瓦解,而傳統(tǒng)儒學在人們?nèi)粘I钪械膶嶋H作用不斷減小,這是歷史選擇的結果,也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

      二、新文化運動時期

      先生指出,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伴隨著維護儒教和批判儒學的較量,儒學的主流地位走向終結。

      (一)孔子和儒學遭到抵制

      先生指出,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反孔反儒的群體與20世紀前十年的群體是一脈相承的,他們在經(jīng)歷兩次復辟后,高舉著“德先生”和“賽先生”兩面大旗,對于儒學以及孔子的批判更加猛烈。

      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制度,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而人們對長期束縛自身自由的舊社會、舊習俗、舊禮制產(chǎn)生了強烈的抵制情緒。清帝退位后,整個社會呈現(xiàn)出前所未有的新氣象。人們對于自由、平等充滿了熱情和渴望。這個時候,是中國氣象更新,是新文化取代舊文化,新秩序取代舊秩序的時代。當?shù)壑谱優(yōu)楣埠椭?,尊孔崇儒的政治根基便不復存在?/p>

      面對這樣的情況,先生在這里列舉了袁世凱在政權方面做出六次復辟帝制的努力。他企圖利用傳統(tǒng)儒家思想,打著孔子的旗號為自己復辟帝制制造輿論,營造氣氛。在這樣的鼓吹下,社會上一些守舊小團體開始迎合。先生舉出孔教會為例子,孔教會最大的一項活動便是呼吁孔教為國教,試圖使孔教得到國家的保護。這樣的舉措背后,我們可以看到他們的目的并不是單純從學術或者文化上考慮,不是因為擔心文化的傳承性,不是出于知識分子的良心,而是出于“私利”??捉虝囊晃还歉沙蓡T李時品在日記中寫到“明為教會,陰為政黨”。這些人希望通過努力,使社會退回帝制,并且謀取一官半職。

      這樣的尊孔復古并沒有給傳統(tǒng)儒學帶來真正的益處,這些不合時宜的舉措,恰恰加速了儒學地位的喪失,到1915年,新興力量以《新青年》為陣地,對這股逆流進行了全面反擊。先生總結以下兩個原因:第一,中國資本主義經(jīng)濟發(fā)展,推動社會變革。第二,科舉制度廢除之后,中國知識階層發(fā)生了轉(zhuǎn)型,青年人看到了西方文化和制度的優(yōu)越性,他們要求按照西方模式改良中國制度的呼聲越來越高。以陳獨秀為首的民主主義者便是新文化運動的倡導人。同時我們應該將五四新文化運動放入歷史的長河中分析,它不是孤立的,而是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的延續(xù),又明顯超越了前者,因此影響空前。

      (二)論批儒批孔是社會的需要

      批儒批孔是捍衛(wèi)民主共和、反對帝制復辟的需要。先生指出,“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所以較前更激烈地批儒批孔,首先是為了捍衛(wèi)民主共和,反擊帝制復辟的逆流。”[1]231這也是康有為等人盲目復孔產(chǎn)生的消極后果。另外,這也具有理論上的原因。自古以來,傳統(tǒng)儒學和封建王朝是相依相存的,儒家所倡導的“名”“三綱五常”“禮制”等觀念都是為了鞏固封建統(tǒng)治者的管理、維護社會穩(wěn)定而提出的。所以當?shù)壑票煌品?,儒學勢必遭到劫難。所以人們對于儒學和孔子的排斥態(tài)度是非常堅決的,他們認為只要它們存在一天,便是對共和制度的威脅。

      批儒批孔是批判舊道德的需要。儒家倡導的以“三綱”為核心的舊道德歷經(jīng)千載,人民長期生活在禮法尊卑的影響下,已經(jīng)失去了人的價值,已然變成使子、婦、臣淪為父、夫、君沒有獨立人格的附屬品。在新文化運動倡導者看來,舊道德奉行的制度根源于儒家,兩者的宗旨都是一樣的,是密不可分的。中國社會之所以沒有自由、平等等觀念,都是拜孔子所賜。在這樣的“道德革命”下,批儒批孔的潮流更為洶涌。

      批儒批孔是反對文化專制的需要。在歷史上,我們知道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定孔子為一尊”的主張,結果形成中國長期以來文化專制的局面。這也是新文化運動倡導者激烈批孔批儒的重要原因。他們指出,“儒教專制”所造成的危害:一是長期以來諸子之學受到排擠,難以流傳,幾乎失傳,成為絕學(例如墨家);二是儒學專制會阻礙西方文化的傳播,不利于社會進步和發(fā)展;三是儒學適用于封建社會,鞏固君主政權,而不適用于當今社會;四是中國自古以來是一個多民族多宗教的國家,文化專制會侵害其他宗教信仰,不利于民族統(tǒng)一和社會團結。

      (三)論批儒批孔是時代的需要

      首先有一個問題需要說清楚。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雖然在當時極力地反孔,但是并沒有否定孔子在中國歷史上發(fā)揮的作用和影響。先生列舉了李大釗、陳獨秀、胡適、錢玄同等人的語錄,并且說明“他們之所以激烈反孔,以至時有片面偏激的言辭,并非一時激動,感情用事,而是基于時代需要所做的理性選擇,是出于一種改造中國社會,推動中國社會進步的使命感。”[1]240

      我們說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儒學不僅不符合時代的潮流,而且變成了守舊派用來阻礙社會進步的武器,所以新文化運動倡導者只能不得已而攻之。中國在近代遭遇了千難萬險好不容易看到了一絲曙光,這些新興力量是絕對不容許別人破壞,讓之前的努力功虧一簣的,反孔只是一種無奈之舉。我們應該立足于歷史事實,進行客觀、理性的評價。

      在新的時代條件下推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zhuǎn)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社會上一些民間組織倡導恢復“讀經(jīng)”傳統(tǒng),他們認為五四新文化運動是時代的“罪人”,五四運動的倡導者全盤否定儒學和孔子的地位,使儒學斷絕。還認為五四運動時期的“用白話文取代文言文”是錯誤的認識,是使中國人看不懂中國古書,與自己的文化斷絕。顯然這種觀點是具有片面性的。首先,從歷史的角度來看,中國歷經(jīng)千年,更朝換代,商朝的甲骨文、商周的金文、秦朝的小篆,以及漢代的草書、行書、隸書、楷書等。伴隨著文字的變化,語言習慣和書寫習慣也發(fā)生變化,所以如果單純認為“白話文運動”使中國文化斷絕,這樣的觀點是不可取的。其次,中國古代,平民百姓是目不識丁的,只有貴族才有接受教育的權利。在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為了使文化普及,加大百姓接受教育的程度,新興力量選擇了最快的方式,就是用簡單的白話文代替拗口難懂的文言文,這是時代發(fā)展的趨勢所致。

      所以,批孔批儒乃是時代的需要,是社會進步的需要。

      (四)儒學獨尊的時代終結

      先生提出以五四新文化運動為界限,儒學長期的獨尊地位、統(tǒng)治地位最后終結,儒學也不再是中國意識形態(tài)的主干。儒學的一套行為準則也不再是人們思想行為的最高標準。而孔子在人們心中的地位也發(fā)生了變化,甚至有些人認為古代社會尊崇的“四書五經(jīng)”等儒學經(jīng)典是時過境遷、腐朽愚昧的。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之后的百年時間內(nèi),以圣人之道治國的時代已然結束。

      同時我們應該認識到,儒學并沒有徹底消失,這種存在于兩千多年的學說早已潛移默化地滲透到人們的行為規(guī)范中?!兑捉?jīng)》中有一卦為“復卦”,它是由五個陰爻和一個陽爻組成,且陽爻在最下面?!皬?,亨。出入無疾,朋來無咎。反復其道,七日來復,利有攸往?!保ā兑捉?jīng)·復》)儒學只是獨尊的時代結束,但并不是斷絕,如復卦說的一樣,它只是暫時隱去了自己的光芒,終有一天會“一陽來復”,使人們發(fā)現(xiàn)其價值,找到它精準的定位。

      三、正確對待傳統(tǒng)儒學

      中國近代對傳統(tǒng)儒學的批判留給我們許多啟示,我們應該以理性、客觀的態(tài)度對待儒學。在《儒學在中國近代的命運》的結語中,先生表達了自己的一些基本觀點:第一,傳統(tǒng)儒學在近代時期,地位和影響力不斷削弱,最終被邊緣化,乃是中國社會變革的必然結果,不能將原因簡單歸結到近代思想家的批判。第二,近代的革命者反對神化孔子、神化儒家經(jīng)典,反對儒學獨尊,反對孔學成為國教。概言之,中國近代對于儒學的批判總體而言具有合理性。第三,近代對儒學的批判確實存在過激的成分。這給后人留下了深刻的歷史教訓。儒學是倡導“入世”的,主張“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近代一些思想家對儒學的理論認識沒有觸及很深,很少關注其內(nèi)核的思想。正如有些學者所說,當時的人們是要讓儒學和孔子來承擔舊制度、舊禮教的種種罪惡,這是不公平的。他們用西方文化作為參照來批判中國文化,這樣對比出的結果只有“時代差”,而沒有“民族差”,這樣用西方文化之所長比中國文化之所短是錯誤的。西方文化與中國文化,不應該是對立的“二元”文化。

      概言之,傳統(tǒng)儒學具有多重意蘊和價值,既具有時代性,又具有民族性。無論“全拋棄說”還是“全接納說”都是不可取的,因為這兩種思想都是極端的,對于今天的文化建設是有害的。我們應該從中國基本國情出發(fā),批判繼承,綜合創(chuàng)新。

      參考文獻:

      [1]張錫勤.儒學在中國近代的命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2]李澤厚.中國思想史論[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9:351.

      猜你喜歡
      儒學
      儒學視閾下芻議簞食瓢飲的顏回之樂與現(xiàn)實意義
      2020年儒學研究關鍵詞:闡釋、應用與地域化
      淺談儒學發(fā)展
      淺談近代日本儒學的發(fā)展及影響
      中國文化的當下精神
      儒學、詩社與景東文風摭談
      中國文化的當下精神
      2015 年新儒學“一體兩翼”發(fā)展格局
      山東省曲阜市為每村配一名儒學講師
      復興國學要“返本開新”
      于田县| 南投市| 南通市| 宜丰县| 林芝县| 崇文区| 六枝特区| 江山市| 牙克石市| 南城县| 蒙阴县| 天峨县| 乌兰察布市| 晋城| 登封市| 黄龙县| 元江| 乐平市| 巴中市| 贵南县| 沙湾县| 辽宁省| 波密县| 宜春市| 密山市| 大邑县| 庆安县| 井研县| 贞丰县| 文化| 碌曲县| 鸡泽县| 辉南县| 嘉兴市| 浦东新区| 泗阳县| 临潭县| 马尔康县| 阆中市| 永德县| 共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