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燕
[摘 要]文章依據(jù)陶行知先生的“教學做合一”理論,提出其在高中生物學教學中的重要現(xiàn)實意義,并嘗試探討該理論在高中生物學教學實踐中的應用。
[關鍵詞]教學做合一;高中生物學教學;應用
一、“教學做合一”的界定
陶行知先生是近現(xiàn)代中國教育史上偉大的人民教育家,他以“捧著一顆心來,不帶走半根草去”的奉獻精神把自己的一生毫無保留地獻給了人民的解放事業(yè)、教育事業(yè),為中國教育的發(fā)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他所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論是其教育思想的重要基石,包括三大主張“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薄敖虒W做合一”。其中“教學做合一”屬于生活教育理論的方法論,是對生活教育理論在實踐層面上的闡述。它的含義是:教的方法根據(jù)學的方法,學的方法根據(jù)做的方法。事怎么做便怎樣學,怎樣學便怎樣教。教與學都以做為中心。理論強調,在教學過程中,教、學、做是一個有機的統(tǒng)一整體,不可分割,并凸顯了“做”的中心地位,重視在“做”上下功夫,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主張學生在實踐的基礎上進行思考,進而產生新的思想,這樣才能發(fā)揮教與學的實效。
二、高中生物學課程標準與“教學做合一”理論
《普通高中生物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確立“教學過程重實踐”是生物學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提出要“高度關注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實踐經歷,強調學生學習的過程是主動參與的過程,讓學生積極參與動手和動腦的活動”,通過實踐學生能夠 “加深對生物學概念的理解,提升應用知識的能力,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進而能用科學的觀點、知識、思路和方法探討或解決現(xiàn)實生活中的某些問題”。該理念強調生物學課程以生為本,即學生主動參與,強調與社會、與學生現(xiàn)實生活的聯(lián)系,強調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一思想與陶行知先生的 “教學做合一”理論交相輝映,一脈相承。由此可見,在經濟、科技迅猛發(fā)展,社會生活深刻變化的當今世界,“教學做合一”理論仍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是與時俱進的教育思想,用其來指導教學實踐有著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三、“教學做合一”在高中生物學教學實踐中的應用
“教學做合一”強調教、學、做的三位一體性,是一件事而不是三件事,“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學的是學生”。那么“教學做合一”是如何融合為一的呢?這個媒介就是“做”?!安辉谧錾舷鹿し颍坦什怀蔀榻?,學也不成為學?!本透咧猩飳W教學這件事來講,我們如何在“做”上下功夫,通過“做”達到真正的“教”與真正的“學”呢?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從以下三個方面展開探討。
1.從生活中尋找問題情境,注重目標引領
陶行知先生將不能引導人做之教育稱為假教育,不能引導人做之學校為假學校,不能引導人做之書本為假書本。他指出在“做”上相教相學是人生普遍的現(xiàn)象,但盲行盲動和胡思亂想都不是做,“做”是在勞力上勞心[3]。
在生物學教學中如何使得“做”具目標性,并且使學生主動投入思考呢?生物學既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在教學中盡可能地讓學生回歸生活、服務生活,帶著生活中的問題學習生物學知識,提高生活質量。自2003年教育部開始推廣課程改革到2017年進入以核心素養(yǎng)為導向的教學改革新階段,我國的中學生物學教學有了很大的提升,以使用最廣泛的人教版生物學教材來講,在編排上已極大地體現(xiàn)出生物學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如“問題探討”“與生活的聯(lián)系”以及課后練習的“拓展題”、邊欄的小問題等部分,處處體現(xiàn)著生活化。教師要結合教學實際,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這些欄目。與此同時,還需清醒地認識到“教學做合一”理念下,教材只是“做”的工具,不能就教材來講教材。例如,“有絲分裂過程中染色體的行為變化”這一教學內容涉及的概念多,內容抽象,就“過程”講“過程”,學生往往提不起勁,覺得既枯燥乏味又空洞。一些教師參照參考資料將其編制成“口訣”,讓學生進行機械化的背誦和記憶,但最后學生對該部分知識的掌握是不牢固的。我們每個人都是有絲分裂的“產物”,筆者在講解該內容時,先請學生觀看一段人體生殖和發(fā)育的視頻,然后問學生:“受精卵中有多少條染色體?你身體的絕大部分細胞中又有多少條染色體?隨著細胞分裂次數(shù)的增多,染色體數(shù)目發(fā)生變化了嗎?由結果能否推測有絲分裂過程中染色體可能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呢?”一場熱烈的討論開始了。又如,進行“種群的數(shù)量特征”內容的教學時,筆者結合學校所在地的特色,提出問題:小剛是一名陽澄湖大閘蟹養(yǎng)殖專業(yè)戶,在養(yǎng)蟹過程中他最關心的問題是什么呢?為增加經濟效益,你能給小剛提出哪些建議?貼近學生日常生活的問題能夠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及探究欲望,從生活中來又回歸到生活中去的問題情境讓學生感受到學有所用。教師在平時多留心身邊的生物學現(xiàn)象,積累生物學熱點問題,定會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生物學問題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
2.倡導“實戰(zhàn)演練”,注重過程體驗
陶行知先生提出“教學做合一”是生活現(xiàn)象之說明,即是教育現(xiàn)象之說明[2]。他曾打比方解釋:“種田這件事要在田里做,便須在田里學,在田里教;游泳這件事要在水里做,便須在水里學,在水里教。”又指出:“行動生困難,困難生疑問,疑問生假設,假設生試驗,試驗生斷語,斷語又生了行動,如此演進于無窮?!碑斀裆鐣?,人們的生活方式已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以“做菜”這件事來講,以前不會做菜的人買“菜譜”之類的書籍來學習,剛開始書籍上只有文字,慢慢地,書籍上開始呈現(xiàn)圖片,而現(xiàn)在通過“抖音”“快手”等多種APP平臺可觀看視頻直播。教學手段不斷地完善和改進,然而學習者倘若不做“做菜”這個事,無論其腦子里對該過程記得多清晰,他是真正會做菜嗎?而經?!白霾恕钡娜送鶗葟恼{料的比例、品種等方面嘗試改變來探索更好的口味,然后嘗試改變烹飪的順序及方式,再用其他材料來進行類似烹飪,尋求創(chuàng)新。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實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生物學作為一門自然科學,在發(fā)展的一百多年中,積累了豐富的知識體系,這些幾乎都來自科學家們的觀察和實驗。實驗教學既是生物學教學的重要內容,又是一種能讓學生親身體驗的教學手段?!皺z測生物組織中的糖類、蛋白質”是學生高中階段接觸的第一個實驗,筆者在教學時不做任何講解而讓學生直接進行實驗,大部分學生看到實驗室里那么多儀器、試劑、實驗材料,都按捺不住興奮之情,沒怎么搞明白實驗步驟就風風火火地做起實驗來。等到做完實驗,靜下心來完成實驗報告時,學生就開始納悶了:剛剛實驗過程中加入斐林試劑時沒有先等量混合啊,加入雙縮脲試劑時先混合了啊,加試劑的量、步驟、順序好像也不對,加入雙縮脲試劑后居然去水浴加熱了……但這些“錯誤”操作怎么沒有影響實驗結果呢?一場激烈的討論開始了。在親身經歷的實驗中,學生對知識產生深刻的感悟,并且發(fā)現(xiàn)新的問題,并渴望去解決問題,而不囿于教材知識的獲取。
高中生物學的很多概念是微觀而抽象的,學生既無法用肉眼觀察也無法借助實驗進行操作。通過構建物理模型的方法可以簡化的形式幫助學生了解研究對象的復雜結構、功能及聯(lián)系,讓學生在親歷模型構建的過程中加深感悟,同時還能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能力。高中生物學教材中,有很多涉及物理模型的應用,如真核細胞三維結構模型、生物膜模型、減數(shù)分裂過程中染色體行為變化模型、DNA雙螺旋結構模型等。在構建模型的活動中,筆者發(fā)現(xiàn)大部分學生是愉悅的、興奮的、積極參與的,但有時也會有個別學生選擇“冷眼旁觀”,這樣的體驗對這些學生來說便是“假體驗”。筆者在組織學生制作真核細胞三維結構模型時,用過橡皮泥、超輕黏土,后來用大米、綠豆、蕓豆、芝麻,再后來用果凍、水果制作可以吃的“真核細胞”,最后干脆讓學生自己來選擇實驗材料,讓他們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此外,生物學教學中還可以通過開展調查、社會實踐、組織辯論賽、角色扮演等多種形式來增加學生的“實戰(zhàn)演練”機會。
還需明確,“教學做合一”中強調的“做”不一定非要是實實在在的親身實踐。陶行知先生指出:想把種稻教得好,要講什么話就講什么話,要看什么書就看什么書,為種稻而講解,講解也是做,為種稻而看書,看書也是做。這是種稻的“教學做合一”。由此可見,“教學做合一”的對象是事情本身,即教、學、做什么事?;谏飳W主要以觀察和實驗建立起來的學科特點,因此強調教學的體驗性。
3.構建師生共同體,注重教學相長
“教學做合一”理論認為,教師和學生沒有嚴格的界限,每個人都在教做,每個人也都在學做。陶行知先生認為“如果你不肯向你的學生虛心請教,你便不知道他的環(huán)境,不知道他的能力,不知道他的需要,那么,你就有天大的本事也不能教導他”。在教學中,大多數(shù)教師教學時考慮的順序往往是教材上有什么,我就教什么,學生就學什么,這樣的安排學生成為學習的被動接受者。從“教學做合一”的理論來分析,教師應當多思考學生想學會什么,想怎么學,進而思考我們該怎么教。例如,學生第一次使用顯微鏡時,教材和教師希望學生使用高倍顯微鏡觀察幾種細胞,并比較細胞的異同。而學生想做什么呢?他們愿意把自己的頭發(fā)拔下來看看它在顯微鏡下是什么樣的,把手指放上去瞧瞧上面的細菌,在紙上寫個字放上去看看呈什么樣,顯微鏡最大能放大到什么程度……在好奇心的驅動下,他們主動探索顯微鏡的使用方法,思考探索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產生了強大的學習動力。尊重他們的選擇和愿望,鼓勵他們進行探索,在他們需要幫助的時候進行點撥,并引導他們解決更多的問題,這樣于教師、于學生都會得到更多的收獲。
綜上所述,用陶行知先生的“教學做合一”理論來指導高中生物學教學,不僅切合生物學學科特點,而且能夠為新課程改革實施過程中產生的問題指明解決方向。
[? ?參? ?考? ?文? ?獻? ?]
[1]? 侯懷銀,李艷莉.“教學做合一”述評[J].課程·教材·教法,2013(8):16-23.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2.
[3]? 陶行知.教學做合一下之教科書[M]∥方明.陶行知名篇精選(教師版).北京:科學教育出版社,2006:120-121.
[4]? 陶行知.答朱瑞琰之問[M]∥方明.陶行知全集:第2卷.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9:19.
[5]? 陶行知.思想的母親[M]∥方明.陶行知全集:第2卷.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9:114.
[6]? 華中師范學院教育科學研究所.陶行知全集:第3卷[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30.
(責任編輯 黃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