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陽
(洛陽理工學院外國語學院,河南洛陽 471000)
2015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就人民日報海外版創(chuàng)刊30年做出重要批示,希望人民日報海外版以創(chuàng)刊30年為起點,總結(jié)經(jīng)驗、發(fā)揮優(yōu)勢、銳意創(chuàng)新,用海外讀者樂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語言,講述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努力成為增信釋疑、凝心聚力的橋梁紐帶。
河南古都文化的譯介研究從一定程度上來說屬于外宣翻譯的范疇,經(jīng)過筆者文獻資料查閱發(fā)現(xiàn),目前對于河南古都文化的譯介研究寥寥無幾,很多方面都有待深入探討。基于此,筆者以傳播學為理論指導,以河南古都文化外宣文本的英譯為例,探討采用怎樣的譯介策略讓外國讀者理解和接受,起到對外宣傳的效果。本研究有助于講好河南故事,傳播好河南聲音,促進河南文化英譯的標準化研究,增強河南省的文化軟實力。
目前,中國古代83個王朝,在洛陽、開封、安陽、鄭州定都的就有33個。由此可看出河南的古都文化源遠流長,其研究價值重大?!白g介”和“翻譯”二者之間既有相同也有差異。“譯介”中的“譯”主要可以解釋為“翻譯”,而“介”則是翻譯以外的層面,更多指的是一種“媒介”,屬于跨文化交際活動,或者可以說與“對外傳播”活動類似。因此,河南古都文化的譯介從核心本質(zhì)上來說屬于中國文化對外傳播的范疇,從某種程度而言也屬于外宣的范疇。對于此類文本的譯介活動,同樣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則。
為了讓世界更多地了解河南,讓河南更好地走向世界,2018年以來,河南省外事辦編譯了“中華源?河南故事”中外文系列叢書,涉及少林功夫、太極拳、中醫(yī)、漢字、文物、古都、農(nóng)業(yè)、絲綢之路等多個主題?!吨腥A源?河南故事?古都》主要是圍繞我國八大古都中的洛陽、開封、安陽、鄭州四個城市的都城發(fā)展歷史及地區(qū)歷史名人軼事展開。
在傳播學中著名的5W傳播模式是由哈羅德?拉斯韋爾(Harold Lasswell)在《社會傳播的結(jié)構(gòu)與功能》一文中提出的,主要涉及傳播過程中的五大基本元素,即:傳播主體(Who)、傳播內(nèi)容(Say What)、傳播渠道(In Which Channel)、傳播受眾(To Whom)以及傳播效果(With What Effect)?;趥鞑W的這5個方面,可將譯介模式分為5個基本元素,即譯介主體、譯介內(nèi)容、譯介途徑、譯介受眾以及譯介效果。結(jié)合所選古都文化文本的內(nèi)容,具體的譯介方法分析如下:
1.譯介主體分析
譯介主體主要指文本內(nèi)容翻譯與傳播的主體,可以是翻譯機構(gòu)也可以是譯者個人。對于《中華源?河南故事?古都》而言,該文本的譯介主體從機構(gòu)層面來看主要是河南省人民政府外事辦公室,其譯介目的主要是弘揚中華文化,推廣河南元素,對外宣傳中原地區(qū)的古都文化;從譯者個體層面來說主要是參與此項工作的譯者個體,其譯介目的主要是正確傳播文化信息,有的放矢地傳播中華文化與河南古都文化。針對《中華源?河南故事?古都》,譯介主體應(yīng)注重對其中中華文化元素的積極正向傳播,對于一些富有感情色彩的內(nèi)容,可采用弱化的方法來處理,對于不必要的信息也可省略。例如:
原文:商王太甲在執(zhí)政的第三年,開始變得腐敗昏庸,經(jīng)常越過法律制度任意欺壓百姓,橫征暴斂,百姓怨聲載道。(P6)
譯文:Commencing with the third year of King Taijia’s reign,excessive taxation and political corruption had stirred discord across the country.
此句內(nèi)容是對商朝時期商王太甲的描寫,對于商王太甲的執(zhí)政描寫用到了“腐敗昏庸”四個字來形容,是對商王太甲的負面描寫,包括后面的“經(jīng)常越過法律制度任意欺壓百姓”這一信息同樣帶有一定負面傾向的感情色彩。對于此類信息可以采取弱化的方式,不宜過度宣傳或?qū)ν鈧鞑ゴ祟愋畔?,因此在此處則直接省略不譯,該句的處理策略就體現(xiàn)了譯介主體對于信息的選擇性弱化。
2.譯介內(nèi)容分析(say what)
譯介內(nèi)容主要是對外傳播的文本內(nèi)容本身,目前以文學類作品居多,同樣涵蓋影視類作品等其他形式。對于中華文化“走出去”的作品而言,其譯介內(nèi)容必定涉及中國特色內(nèi)容,外譯的目的是幫助外國讀者了解和傳播中國文化。從傳播的層面而言,在譯介時對信息的處理應(yīng)具備一定的全球化視野,其信息傳播不應(yīng)有悖于受眾的主流價值觀。對于《中華源?河南故事?古都》的內(nèi)容而言,不管文字描寫的風格、方式及信息均具有典型的中國特色,因此在譯介時可以意譯為主,同時適當?shù)剡M行補充說明。例如:
原文:程顥(1032-1085),又稱明道先生。程頤(1033-1107),又稱伊川先生。程顥、程頤長期在洛陽講學,故他們的學說亦被稱為洛學。(P50)
譯文:Cheng Hao(1032AD-1085AD),also called Mr.Mingdao,together with his brother Chengyi(1033AD-1107AD)……Becase they were natives of Luoyang and often taught their philosophy in Luoyang,their school of philosophy was called the Luo School.
本例子中主要是對洛陽“二程理學”的介紹。原文內(nèi)容的文字簡單羅列,簡練明了。但在翻譯時,譯文巧妙地將程顥、程頤二者的關(guān)系體現(xiàn)出來,增補上了兄弟關(guān)系,還進一步增補了背景信息;對于內(nèi)容中體現(xiàn)中華文化的“講學”二字,意譯為“teach their philosophy”;在結(jié)構(gòu)上句子之間增補了“together with”“Because”等邏輯關(guān)系。這些均體現(xiàn)了對于中華文化類文本處理的典型方式,采用意譯為主,適當增加解釋說明的方式,不僅符合譯入語受眾對信息的識別方式,而且讓受眾讀者更容易明白和接受所傳遞的信息,起到較好的譯介效果。
3.譯介途徑分析(in which channel)
譯介途徑主要是指對外翻譯和傳播的具體實現(xiàn)方式和路徑,是在譯介最終得以實現(xiàn)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而對于古都文化文本,不外乎遵守在忠實于原文內(nèi)容的基礎(chǔ)上采用靈活多變的翻譯策略,除了前文提到的弱化、刪減、增補、異化等策略外,在處理一些修辭手法的時候則可以保留相同效果的形式及內(nèi)容。例如:
原文:……武丁的行為實際上是在這些地區(qū)播撒了文明的種子。
譯文:Wuding’s behavior actually sowed the seeds of civilization in these areas.
此句中采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將武丁的行為描述為是播撒種子,實際上表達的就是為文明的發(fā)展打下了基礎(chǔ)。在漢語中此類表達較為常見,而此處的修辭對于英文讀者而言同樣可以接受,采用歸化的策略對于讀者而言能夠起到相同的功能和作用,可以有效傳遞信息,因此在此可以保留原文中的修辭手法。但對于其他的內(nèi)容而言,仍需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在忠實于原文的基礎(chǔ)上,可靈活采用不同的策略來實現(xiàn)有效的對外傳播。
4.譯介受眾分析(to whom)
譯介受眾主要是文本作品在對外譯介后的主要讀者群體。對于古都文化的譯介受眾而言,與普通文學作品受眾不同,更多是對中華文化的愛好者抑或是研究者,這類人群對于信息傳遞的準確性與理解性要求較高,因此在譯介時不需要拘泥于原文結(jié)構(gòu)及文字,可以靈活進行。
5.譯介效果分析(with what effect)
譯介效果可視為是最終文本作品譯介之后所實現(xiàn)的最終效果,它主要關(guān)注譯介受眾對文本作品的反饋,和譯介受眾息息相關(guān),此部分的外譯策略可以采用同譯介受眾方面一致的方法來處理相關(guān)信息。
河南古都文化是河南省具有典型代表的文化之一,其譯介策略關(guān)乎河南的國際影響力。但目前,我國大多文化類文本作品的譯介核心都集中在“譯”的層面,而忽略了“介”的重要性,因此,作者建議針對河南古都文化的外譯活動,在有效翻譯基礎(chǔ)之上,可在譯介五元素方面分別加強“介”的力度。在譯介主體方面,可通過政府機構(gòu)來進行譯介活動,則更具權(quán)威度和影響力;其次可選擇中華文化外譯領(lǐng)域?qū)<襾韺ψg本內(nèi)容進行審核,同時可以選擇懂得古都文化的外籍人士來對翻譯進行修正以提升語言表達的準確性與地道性。在譯介內(nèi)容方面,要注重傳播積極地中華文化,樹立良好的中國形象,注重提升河南古都文化的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在譯介途徑方面,中華文化實現(xiàn)對外傳播的最主要途徑是在開放包容的世界大環(huán)境背景下進行出版和發(fā)行。目前對于中華文化類作品的傳播途徑主要分為兩種,一是紙質(zhì)出版物,二是數(shù)字媒介,二者應(yīng)有機結(jié)合;此外,還應(yīng)當有廣泛的外媒宣傳,包括知名出版商或作者的評論,以此擴大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在譯介讀者和譯介效果方面,從某一層面來說,譯介效果關(guān)注譯介受眾的體驗感受及反饋意見,最終會反饋至譯介主體,再對譯介內(nèi)容及譯介途徑進行新一輪的提升完善,來實現(xiàn)更好地譯介效果,最終類似一個循環(huán)體,這對于河南古都文化的對外傳播而言是一種有效的“良性循環(hu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