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貝貝?崔丹
【摘要】為滿足當今社會對復合型外語專業(yè)人才的需求,新文科教育理念逐漸受到青睞。其對傳統(tǒng)文科進行學科重組,強調技術融入文科教學,打破學科壁壘。然而這些目標能否實現(xiàn)直接取決于是否擁有符合新文科建設和發(fā)展需求的外語學科師資隊伍。本文旨在挖掘新文科背景下高校英語教師專業(yè)化轉型內涵,即回答教師“如何轉”的問題。
【關鍵詞】新文科;專業(yè)化轉型;高校英語教師;跨學科
【作者簡介】賈貝貝(1996-),女,河南濮陽人,吉林外國語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學科教學(英語);崔丹(1982-),女,遼寧沈陽人,吉林外國語大學,教授,博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
【基金項目】吉林省民辦高校教師發(fā)展研究基地專項課題“‘新文科背景下民辦高校英語專業(yè)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轉型研究”(項目編號:JWKY2020JSZX004);吉林外國語大學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課題“高校英語專業(yè)《英國文學》課程教學實踐改革與學生跨文化能力培養(yǎng)研究”。
引言
“新文科”于2018年提出以來備受關注。對于新文科“新”的內涵,眾多學者已作出界定。陳躍紅從建設目的方面明確“新文科的新在于創(chuàng)新,為了未來創(chuàng)新性人才培養(yǎng),對文科提出的提升要求”。張銘玉、張濤從學科體系角度分析新文科是“突破傳統(tǒng)文科的思維模式,促進多學科交叉與深度融合”??傊?,新文科重在強調學科交叉,技術融合,以調整為同當前社會發(fā)展所需相一致的人才培養(yǎng)方向為目標。新文科建設與其目標達成必會涉及教師這一教育行為實施主體。然而就知識體系結構和技術融合能力兩方面來說,當前的師資隊伍水平難以滿足新文科要求,高校英語教師的專業(yè)化轉型迫在眉睫。教師專業(yè)化指專業(yè)精神、專業(yè)學科知識、專業(yè)能力三方面,但目前對教師專業(yè)化轉型內涵無明確界定。本文將從知識結構交叉化、研究領域跨學科化、教育實踐技術化三方面對此進行詳細論述。
一、知識結構交叉化
英語學科包括文學、語言學、跨文化研究、翻譯學、區(qū)域與國別研究五個重要方面。從學科專業(yè)內容來看,其可分為學科內交叉和學科外交叉。教師需首先實現(xiàn)自身知識結構的交叉,即利用學科交叉特征來實現(xiàn)知識“嫁接”。
1.語言學交叉化。語言學研究主要語言本身。學科內交叉如語言學與國別區(qū)域研究的融合,通過國別要素研究洞悉某特定國家語言存在及變化原因。學科外交叉如社會語言學,交叉融合社會學與語言學兩大學科,旨在描述社會、文化、政治、經濟變化所引起的語言本體變化規(guī)律。除此之外,計算語言學、神經語言學、工程語言學等都是為解決某一具體領域的語言問題而產生的“語言學+”交叉學科。在新文科背景下建設精通此類交叉學科知識的英語教師隊伍具有重要意義。外語教育不局限在語言本體語法知識范圍內,而是在基于國家新時代發(fā)展這一更高層面的進行改革,即“要求在中國與世界各國的交流互鑒、參與全球治理體系的建設高度上,去認識語言學的內容交叉”,如通過研究語言與民族之間的關系來分析語言多民族化現(xiàn)象。
2.文學交叉化?!拔膶W研究是關于文學文本特征、文學與社會和文化以及與文學活動相關的人類精神和情感等領域的相互關系研究”。當下的英語專業(yè)有外國語言文學方向,對文本體裁、語言風格、詞匯選擇等的研究均圍繞語言知識展開,但一部完整的文學作品與很多非語言本體知識息息相關,如作者生活年代的政治背景、風俗習慣、精神信仰等。不考慮眾多文化因素的文學分析是不徹底的??梢?,高校英語教師在文學講授時也需要做好其他層面的知識準備,如心理學中的弗洛伊德人格理論、社會學中的平庸之惡論、歷史學中的歷史主義和新歷史主義論等,以完成教學上的文學交叉化。
3.跨文化研究交叉化??缥幕芯渴抢梦幕尘袄斫庹Z言使用及日常交際規(guī)則,而跨文化交際能力又是文化意識的重要分支。我國高校學生通過英語課程的學習不僅掌握語言基本的聽說讀寫譯能力,還能夠獲得跨文化交際能力??缥幕浑H能力是認知能力與行為能力的結合體,是語言學習者多維度素養(yǎng)的重要體現(xiàn),也是促使經濟社會發(fā)展的重要因素。跨文化交際絕不是單純的語言研究,它涉及宗教、社會學、文學、藝術等各專業(yè)領域。英語教師需注意其與相關學科的交叉,從不同角度深化學生對跨文化領域的認識并在教育過程中對學生加以引導,拓寬并完善學生的跨文化研究知識體系。
4.翻譯學交叉化。翻譯學在中外文化交流方面起著直觀而又顯現(xiàn)的作用。譯者如果沒有相應的背景知識,不可能達到信達雅的翻譯要求。專業(yè)領域的背景知識儲備不能被高超的翻譯技術所代替,高校英語教師不應為翻譯而翻譯,而要有意識地給學生進行引導,使其服務于社會各領域。這需要在研究領域、教學內容和講授方法上作出調整,適應新文科背景下的交叉學科理念。比如翻譯倫理學是倫理學原理在翻譯領域的具體應用,是關于譯者的權利、責任和義務,以及譯者所遵循的價值準則和規(guī)范的研究。從國家層面看,翻譯旨在對外傳播中國聲音、講好中國故事、樹立國際形象,其文本內容涉及文學、歷史、政策、經濟等。教師做好翻譯學知識交叉化,以確保翻譯內容的真實性和準確性。
5.區(qū)域與國別研究交叉化。區(qū)域與國別研究是對某特定國家、民族、區(qū)域的政治、經濟、歷史、軍事、地理、宗教等的研究。當前各國經濟貿易聯(lián)系日益緊密,我國又處在發(fā)展上升關鍵期,在國際事務中的參與度也在大幅升高。這一形勢下,區(qū)域國別研究成果及人才對我國極為重要。區(qū)域與國別研究本身極具學科交叉性,如與政治學、經濟學、宗教學、軍事學、地緣學等的交叉。英語專業(yè)教師可將關鍵性國別與區(qū)域研究與語言學知識相融合,并且注重思考中國文化走出去戰(zhàn)略??赏ㄟ^查找文獻、閱讀書籍、銜接各維度知識在頭腦中建立完整的知識體系。教師的這一轉型會使學生對專業(yè)知識的態(tài)度發(fā)生轉變,學生會以一個更全面的視角進行深度學習。
二、研究領域跨學科化
跨學科化是交叉的表現(xiàn)與結果,在交叉后會使各個學科趨于豐富化,逐步形成新的學科,以此實現(xiàn)學科跨越的目標。下面將從學術課題研究跨學科化和教育實踐研究跨學科化兩方面進行詳細闡述。
1.學術研究跨學科化。由于學科壁壘,學術課題申報內容大都局限在特定領域內。跨學科化絕非簡單的知識疊加或羅列,而是不同學科系統(tǒng)間基本要素的融合。大外語及特殊用途的外語是當前的研究熱點。以外語與其他學科知識的系統(tǒng)結構性融合作為研究起點,符合新文科跨學科理念及外語復合型人才培養(yǎng)目標。學術研究跨學科化也分為學科內交叉和學科外交叉。在文學中探索語言知識及其本體發(fā)展歷程,實現(xiàn)語言學與文學的交叉,即為學科內交叉;而跨文化與藝術的融合研究及理工科英語學術論文的結構特點研究均實現(xiàn)英語學科與其他學科的綜合專業(yè)屬性,為學科外交叉。蔡基剛指出:“對于英語教師而言,雖他們無法深入了解理工科類的專業(yè)知識,但可以用其他學科的專業(yè)內容作為媒介去分析語言結構,幫助學生掌握學術領域的語言交流能力。”
2.教育實踐研究跨學科化。新時代新文科的感召下,跨學科性人才培養(yǎng)戰(zhàn)略對我國高校跨學科教育提出更高要求。跨學科教育不同于傳統(tǒng)分科教育,要引入交叉學科知識,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對此學者有不同定義。韓大元解釋稱跨學科教育旨在改革教學方式、教學內容,以跨學科知識人才為培養(yǎng)目標的一種理念。蔣盛楠認為其是利于學生掌握跨學科方法、培養(yǎng)跨學科思維、形成跨學科素養(yǎng)的教育。高校英語教師是跨學科教育的真正實踐者、真正落實者,只有拓寬教師的培訓途徑,形成外語跨學科教育的教師隊伍,這種新型教育理念的踐行才會成為可能。如工程學術英語教學,教師擬解決的兩個關鍵問題是跨學科課堂教學如何安排講授內容,又配以何種教學方式。
三、教育實踐技術化
信息技術的融合是新文科建設的突出特征,是指教師在教學科研工作中融合現(xiàn)代化信息技術,以使轉型后的專業(yè)教學凸顯信息化、應用化、現(xiàn)代化特征。教師在科學研究、教育實踐中需具備有效運用信息技術手段的能力。
1.科研方法技術化。信息時代的優(yōu)勢在當前科研過程中并未得到充分利用。數據搜集手段局限在觀察法、對照實驗法、訪談法、測試法及問卷法,其可更新為當前頗為前沿的Python軟件;對于某一特定語言使用情況的調查,耗時費力的文本分析可更新為電子語料庫的即時檢索;對于研究對象某一特定能力變化的判斷,易受因素干擾的測試法可更新為人工智能的即時測量。這些技術化方法可極大提高科研的效率及準確度。新文科背景下,“科技能力+”是當代人才培養(yǎng)戰(zhàn)略的定位之一。這些新技術手段能成為科研高效工具的前提是教師熟知它們的運轉原理及使用方法??梢?,科研方法技術化是高校英語教師在新文科背景下專業(yè)化轉型必須考慮的問題。
2.教學手段技術化。如今大數據時代,但學校教育依然沿用傳統(tǒng)的師生面對面授課模式,不利用信息技術這一時代優(yōu)勢來優(yōu)化教育教學模式與新文科“互聯(lián)網+”理念背道而馳。傳統(tǒng)課堂教學形式與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可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寬師生互動空間,引發(fā)更深層次的學習?,F(xiàn)在各高校試圖探索更高效的教學組織方式,如微課、翻轉課堂、抖音、多模態(tài)等。利用網絡資源內容也是當下的趨勢,如中國大學生MOOC、精品課程、金課建設等。然而,這些技術化教學手段及網絡資源還需依靠一線教師的力量發(fā)揮其最大作用。換言之,只有高校英語教師受到相關知識培訓并且能夠熟練運用各種技術化教學手段,新文科背景下的人才建設工作才能得到進一步推動。
結語
新文科建設的重要特點是它具有創(chuàng)新性、主動性、發(fā)展性、融通性和卓越性。培養(yǎng)具備創(chuàng)新能力的融合型卓越人才是新文科建設追求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為完成時代賦予的育人使命,高校英語教師可根據以上專業(yè)化轉型內涵作出調整與努力,以加快新文科建設。
參考文獻:
[1]蔡基剛.學術英語再認識:學術英語或通用英語[J].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2019(1):7-11.
[2]陳躍紅.新文科:智能時代的人文處境與歷史機遇[J].探索與爭鳴,2020(1):11-13.
[3]韓大元,杜煥芳,路磊,宮世霞.跨學科教育與研究:新時代法學學科建設的實現(xiàn)路徑[J].中國大學教學,2018(4):17-24.
[4]郭英劍.對“新文科、大外語”時代外語教育幾個重大問題的思考[J].中國外語,2020(1):4-12.
[5]胡開寶,李濤,孟令子.語料庫批評翻譯學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6]蔣盛楠.美國本科生跨學科教育探究及啟示[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5(5):58-61.
[7]寧琦,社會需求與新文科建設的核心任務[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2):13-17.
[8]楊利英.新時期中國文化“走出去”戰(zhàn)略的意義[J].人民論壇, 2014(23):186-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