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明珍 于浩 吳迪
【摘要】作格動詞具有及物用法和不及物用法相互轉(zhuǎn)換的能力,這使得中國英語學習者在使用作格動詞時感到困惑。本文將從及物性、題元角色、格位指派等角度考察作格動詞的特性及判斷特征,特別是作格動詞的轉(zhuǎn)換,以期對英語教師的英語教學和學生的英語學習有所啟示。
【關(guān)鍵詞】作格動詞;特性及判斷
【作者簡介】齊明珍,于浩,吳迪,山東藥品食品職業(yè)學院 人文社科部。
英語中的作格結(jié)構(gòu)由于作格動詞具有顯著的標記性而受到研究者的廣泛關(guān)注(Keyser&Roeper,1984;Fagan,1988;Garcia de la Maza,2008;Kang,2016; 南潮,2018),這種顯著的標記性很可能會導致中國英語學習者在使用相關(guān)結(jié)構(gòu)時出現(xiàn)大量錯誤?!皹擞浶浴敝傅氖亲鞲窠Y(jié)構(gòu)比其他結(jié)構(gòu)的派生方式更為復雜,因為它們具有兩種句法操作:“及物交替”和“內(nèi)部論元移動”。本文將從及物性、題元角色、格位指派等方面考察作格動詞的特性。
一、及物性
作格動詞被視為只有一個外論元,但是,這個外論元在深層結(jié)構(gòu)中實際上是一個內(nèi)論元(Keyser和Roeper,1984;Garcia de la Maza,2008)。內(nèi)論元移到作格動詞的右邊,占據(jù)邏輯主語的位置,以滿足擴展的投射原則 (Extended Projection Principle),即每個句子都應該有一個主語。作格動詞在表層結(jié)構(gòu)中是不及物動詞,但也可以出現(xiàn)在及物句中。
(1) a. She burst the balloon.
b. The balloon burst.
(1a)中的動詞是及物的,而(1b)中的動詞是不及物的。我們注意到在 (1b)中,“balloon”作為及物動詞的賓語已經(jīng)轉(zhuǎn)移到主語位置。根據(jù)Keyser和Roeper(1984)以及Fagan(1988)的觀點,(1a)是(1b)的深層結(jié)構(gòu),作格動詞的施事論元(agent)“she”被刪除,主語位置為空,因此,作格動詞內(nèi)論元“balloon”被移到主語位置。
有一個問題需要思考一下,作格動詞是及物動詞還是不及物動詞?Keyser & Roeper(1984)和Garciaa de la Maza(2008)將作格動詞視為不及物動詞,因為它們只有一個論元,在深層結(jié)構(gòu)中具有客體(theme)的題元角色。Kang Seung-man(2016)認為作格動詞是及物動詞。他認為外部論元存在于深層結(jié)構(gòu)中,具有一個非人類使役者(causer)的題元角色,而這個使役者(causer)的題元角色因為具有非人類性而被刪除(Kang Seung-man,2016)。筆者認為作格動詞是及物動詞,來源于表示狀態(tài)變化的致使動詞。漢語動詞可分為四類:及物動詞、作格動詞、不及物動詞和假及物動詞。不及物動詞包含及物動詞,這意味著所有及物動詞都有其不及物用法(王文麗&陳昌來,2017)。作格動詞并不是源生非賓格動詞,而非賓格動詞是真正的不及物動詞(Chomsky,1995),作格動詞是派生的不及物動詞,是內(nèi)在的及物動詞,其原因是顯性或隱性的(南潮,2018)。
(2) The stone moved.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在(2)中沒有施事(agent),但是致使的原因可以被清楚地感覺到。使役者(causer)可以是施事使役者,也可以是純使役者。
(3) a. John moved the stone.
b. The wind moved the stone.
(3a)中的外論元“John”是施事使役者,而(3b)中的外論元“wind”是純使役者。有趣的是,英語中作格結(jié)構(gòu)的主語可以是施事(agent)、工具(instrument)或自然力(natural force)(L&R 1995)。
二、題元角色
題元理論(Theta theory)是為論元分派題元角色的理論。題元角色(Theta role)作為一個句法概念,決定必有論元的數(shù)量、類型和位置。被廣泛接受的題元角色有實施(agent)、受事(patient)、客體(theme)、體驗者(experience人)、目標(goal)、受益者(benefactive)、來源(source)、工具(instrument)、位置(locative)和命題(preposition)。論元和題元角色之間的特定關(guān)系由題元準則(θ-criterion)控制,即,每個論元有且只有一個題元角色,并且每個題元角色都只分配給一個論元(Chomsky,1981)。
如前所述,作格動詞在表層結(jié)構(gòu)中是不及物動詞,但也可以出現(xiàn)在及物句中。作格動詞的主語是具有客體(theme)題元角色的邏輯賓語。
(4) a. The enemy sank the submarine.
b. The submarine sank.
(4a)中的謂語是及物動詞的,分別賦予主語“enemy”施事的題元角色,賦予賓語“submarine”客體的題元角色。然而,(4b)中的謂詞是不及物的,因為它們的表層賓語是空的。外論元“submarine”被認為是從具有客體題元角色的內(nèi)論元轉(zhuǎn)移而來。
三、格位指派
格位指派(Case assignment)是指中心詞(head),特別是一個動詞或介詞,或用INFL把格賦給一個論元。Burzio定律認為一個動詞有且只有能給其賓語賦賓格的前提下才能給主語賦題元角色(Burzio 1981),即,(i)沒有外論元的動詞不能授賓格。(ii)不能賦賓格的動詞沒有外論元。
(5) a. The heat melted the ice.
b. The ice melted.
(5a)中的中心詞(head)“melt”分別賦予外論元“heat”主格,賦予內(nèi)論元“ice”賓格。根據(jù)Burzio定律,(5b)中的中心詞“melt”不能在深層結(jié)構(gòu)里給它們的主語位置分派題元角色,因為他們沒有深層結(jié)構(gòu)主語;因此,他們不能在表層結(jié)構(gòu)中給其賓語分派賓格?!癷ce”在深層結(jié)構(gòu)中獲得客體題元角色,但是在表層結(jié)構(gòu)中,沒有動詞能賦予它們格,因此“ice”被迫移動到主語位置,得到由屈折時態(tài)特征賦予的主格。如前所述,筆者將作格動詞視為具有兩個論元的及物動詞:一個外論元作為邏輯主語,一個內(nèi)論元作為邏輯賓語。根據(jù)上面的觀點,(5b)中的作格動詞“melt”可以為他們的邏輯主語分派題元角色,同時也可以為他們的邏輯賓語賦格。由于題元角色飽和,邏輯主語在句法推導過程中消失,因此具有使役者題元角色的外部邏輯主語沒有出現(xiàn)在表層結(jié)構(gòu)中(Kang Seung man,2016)。
四、作格動詞的判斷特征
作格動詞具有明顯的事件特征,能描述具體的事件,所以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過去式中。如(6):
(6) a. The stone rolled down.
英語作格動詞沒有強制性顯性的形態(tài)標記,所以允許致使論元由from短語引導。如(7):
(7) a. The balloon burst.
b. The balloon burst from pressure.
英語始動性不及物句子缺乏施事性,不具允許目的性從句和施事副詞的存在,但允許動結(jié)式,如(8)所示:
(8) *a. The water boiled to make tea.
*b. The water boiled deliberately.
c. The water froze solid.
五、結(jié)語
本文主要圍繞及物性、格位賦值等問題,探討了英語作格結(jié)構(gòu)的一些有趣特征,能對英語教師在作格動詞的教學的過程中提供一些啟發(fā),同時也為學生在學習作格動詞的過程中減少一些困惑。
參考文獻:
[1]南潮.英語作格結(jié)構(gòu)中的動詞研究[J].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3):102-106.
[2]王文麗,陳昌來.基于及物性的現(xiàn)代漢語動詞再分類[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1):105-110.
[4]Chomsky Noam. Lectures on Government and Binding[M]. Berlin:De Gmy ter Mouton Foris, 1993.
[5]Chomsky, Noam. The Minimalist Program[M]. Cambridge, MA: MIT Press, 1995.
[6]Fagan, Sarah. The English Middle[J]. Linguistic Inquiry, 1988(2):181-203.
[7]Garcia de la Maza, Casilda. Intransitivity, Ergatives and Middles[J]. Estudios Ingleses de la Universidad Complutense, 2008(16):31-50.
[8]Kang, Seung-Man. Ergatives and Middles in Comparison and Contrast. The Journal of Modern British & American Language & Literature, 2016(1):289-307.
[9]Keyser, Samuel Jay and Thomas Roeper. On the Middle and Ergative Constructions in English[J]. Linguistic Inquiry, 1984(15): 381-416.
[10]Levin B, M. Rappaport Hovav. Unaccusativity: At the Syntax-Lexical Semantics Interface[M].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MIT Press, 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