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蓮 柯蘭
摘要:城鎮(zhèn)老舊小區(qū)改造是城市更新的一種典型類型,且覆蓋面、涉及面均較廣。隨著我國老齡化問題的日益嚴峻,城市更新過程中老舊小區(qū)的適老化改造成為社會各界普遍關注的民生工程。文章以銀川市老舊小區(qū)案例為研究對象,分析適老化改造中存在的問題,同時結合老人自身與社會外在的兩重需求,提出改造意見,為銀川市老舊小區(qū)適老化改造的發(fā)展提供一定借鑒與參考。
關鍵詞:老齡化;城市更新;老舊社區(qū);適老化改造
2019年,我國老齡化人口為2.41億人,預計到2025年,我國老齡化人口增加到2.55億人,占總人口的比重將提升至17.8%。研究發(fā)現,老舊小區(qū)是城市老齡化的集中地區(qū),是老年人日常生活的重要載體。城鎮(zhèn)老舊小區(qū)改造是重大的民生與發(fā)展工程,對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推動惠民生擴內需、推進城市更新和開發(fā)建設方式轉型、促進經濟高質量發(fā)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研究背景
由圖1可知,銀川市65歲及以上戶籍老年人口數量呈逐年增長趨勢,占戶籍總人口比重不斷增大。截至2019年底,全市戶籍總人口229.31萬人,65歲及以上戶籍老年人口43萬人,占總人口的18.8%。
二、銀川市老舊小區(qū)存在的問題
(一)公共設施配套不足,房屋建設標準低
老舊小區(qū)多為20世紀初建設的用于解決居民住房問題的房屋,屬于剛性需求,房屋結構多為土木、磚木及磚混結構,且多數房屋抗震等級不達標。水、電、暖、氣、電信等專營設施設備安裝不齊全,使用功能有缺陷。公共綠地、健身器械、環(huán)衛(wèi)、停車場、消防等方面,存在管理隱患,有待進一步提升解決。
(二)年久失修,設備老化
由于建成年代久遠,多數房屋都出現了外立面脫落的情況,門窗等部位也顯露出松動的跡象。公共部分缺少照明,樓梯扶手銹蝕,防滲漏功能退化,排水管道堵塞等問題也相繼浮現出來。
(三)戶外環(huán)境安全系數低
社區(qū)的戶外環(huán)境對于老年人的日常活動來說,存在著一些潛在的安全隱患,主要分為三類:一是墻面凸出物的防碰撞措施不到位及地面的鋪裝不平整;二是人車混行路段路況復雜,整體道路系統(tǒng)安排混亂;三是停車設施規(guī)模嚴重不足,擠占公共活動空間。
(四)適老化程度低
社區(qū)中無障礙安全設備不齊全,提供適宜老年人生活服務水平不足。例如,戶外與室內的空間缺少過渡,場地之間的高度差異沒有做出相應的坡度設計,導致輪椅出入存在困難;住房單元入口處和社區(qū)附屬設施中缺乏無障礙停車位;小區(qū)內缺乏緊急按鍵的設置,對突發(fā)情況的處置不及時;缺乏基本物業(yè)管理條件,管理機制失效;戶外活動空間不足,缺乏符合老年人身心需求的休閑項目。
三、適老化改造原則
(一)安全健康
伴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的各項身體機能都在逐漸衰退。因而,針對改建老年人房屋時必須保證安全問題。老舊小區(qū)重塑可預防和解決老年人面臨的風險,在重塑之前進行全面的風險評估,并避免留下盲點。
(二)因地制宜
每個老人的住房和所在小區(qū)都不盡相同,而且各個地區(qū)的情況也參差不齊。實行過程中不能搞一刀切,應當在充分尊重老人意愿的基礎上,根據每個家庭的不同需求進行改造。健康狀況有差異,低齡老人和高齡老人的需求也不同。具體操作中,可以按照年齡的增長逐步健全住宅的適老功能,不必一步到位。
(三)經濟實用
適老化改造的內容眾多,方面龐雜,僅靠一次改造就面面俱到存在著困難。老年人退休后的經濟收入減少,可以承受的改造支出有限度,應當結合國家出臺的相應適老化補貼政策,同時依據自身實際情況合理選擇改造項目,滿足當下最緊迫的需求,同時又兼顧經濟性與實用性,發(fā)揮最高最佳利用原則。
(四)舒適方便
適老化改造要遵循以人為本的核心理念,充分體現人性化設計,注意細節(jié)的改善。對于室內室外的改造來說,首先要滿足老人因衰老而產生的特殊需求,其次要充分提高居住的舒適度,提升幸福感,最后是給老人的日常生活帶來極大的便利,創(chuàng)造一個舒適的居住環(huán)境。
(五)保護傳承
在改善老舊小區(qū)居住條件、提高環(huán)境品質的同時,對于歷史文化街區(qū)來說,要加強對歷史建筑的保護和修繕。老舊小區(qū)改造要同時兼顧完善功能和傳承歷史,既展現城市特色,又能延續(xù)歷史文脈。
四、適老化改造措施
(一)室內改造
對于老年人來說,生活半徑較小,多數時間為室內活動。為提高房間的舒適性,可以按照自身需求選擇下列措施:一是注重住宅的通風、采光和日照;二是做好地面防滑處理,增添防滑墊與防滑瓷磚;三是拐彎過道處墻面增添扶手;四是加強輪椅空間的改造,方便輪椅的暫存與運行;五是增加起夜照明措施;六是起床撐扶物體的安裝;七是廚房適老化櫥柜;八是特殊衛(wèi)生間的改造;九是配置緊急呼叫器及煤氣警報裝置,防止意外情形。
(二)行道的改造
行道的適老化改造應注意以下幾點:
1. 盡可能降低高差,在路面鋪設防滑材料,增加盲道,使無障礙步行道更加連續(xù)、系統(tǒng)。
2. 步行道的設計應充滿趣味性,避免太過乏味,在步行道兩旁還要設置顯眼的指示標志,來增強導向性。
3. 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在外出會容易感到疲憊,經過研究老年人行走的舒適距離大約為150m,因此,在步行道的合適位置應設置座椅作為休息空間。
(三)配套設施補充完善
小區(qū)適老化改造,必須要配備必要的設施,形成相對完善的服務體系。針對住宅來說,為解決老年人上下樓梯難的現狀,可在民眾申請意愿的基礎上給原有住宅加裝電梯,盤活老舊樓,美好住宅環(huán)境;為了滿足老年人的基本需求,同時滿足居民多樣化的需求,配套設施的形式內容也有相應的標準(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