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建造的房屋大都是坐北朝南的。有地位或富裕的人家,房子的正中是客廳,在廳中朝南擺放兩個座位,一東一西。接待客人時,主人總是先把客人迎到西邊的座位上,然后自己才在東邊的座位上坐下。有的人家更講究,他們在廳門外修東、西兩條并排的路,進(jìn)廳門的臺階也分東、西兩處。迎接客人時,將客人引到西邊的道路,主人則走東邊的道路。主人又被稱為“東道主”,簡稱為“東”。做“主人”,自然就變成“做東”了。如果某個國家舉辦國際性的運(yùn)動會或?qū)m?xiàng)比賽,也可以自稱為“東道主”或“東道國”。
天安門前的那對華表上各有一頭蹲獸,頭向?qū)m外;天安門后的那對華表上,蹲獸的頭則朝向?qū)m內(nèi)。這些蹲獸有什么含義呢?傳說,這些蹲獸名叫“犼”,喜歡四處張望。犼頭向內(nèi)是希望帝王不要成天待在宮內(nèi)吃喝玩樂,希望他經(jīng)常出去看望他的臣民,它的名字叫“望帝出”;犼頭向外是希望皇帝不要迷戀游山玩水,快回到皇宮來處理朝政,它的名字叫“望帝歸”。
笄禮,就是古代女子的成年禮。笄禮俗稱“上頭”“上頭禮”。笄,即簪子。自周代起,規(guī)定貴族女子在訂婚(許嫁)以后出嫁之前行笄禮。一般在15歲舉行,如果一直待嫁未許人,則年至20也行笄禮。受笄即在行笄禮時改變幼年的發(fā)式,將頭發(fā)綰成一個髻,然后用一塊黑布將發(fā)髻包住,隨即以簪插定發(fā)髻。貴族女子受笄后,一般要接受成人教育,授以四德——婦德、婦言、婦容、婦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