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1)-29-359
高中語文學習,不管對學生還是老師,最頭疼的恐怕是論述類文本的閱讀和寫作。就論述類文本閱讀,對學生而言,面對的閱讀文本遠遠超出初中學得的議論文體式特征和論述內(nèi)容;用“論點”“論據(jù)”“論證”相關(guān)知識“依葫蘆套瓢”,很少有“合套”的文章;一篇文章讀下來讀得暈頭轉(zhuǎn)向,不知所云。對老師而言,論述類文本也是“變化莫測”,抓不住其本形。
造成這種困惑、迷茫的原因有很多,筆者在這里從議論文構(gòu)成要素、論證等角度來說說造成論述類文本閱讀困惑的原因。
首先需要形成一個認識——論述類文本的構(gòu)成要素不只是“論點”“論據(jù)”“論證”。
福建師范大學潘新和教授《“議論文三要素”批判》中指出,擁有完整“三要素”的議論文少之又少;熟悉的“舉例論證”“道理論證”“對比論證”在大多數(shù)議論文說理過程中,運用得少之又少。只能說,我們初中熟悉的那種議論文是整個議論文家族中極其個別的情況。
那么,絕大多數(shù)的議論文是怎樣?
潘新和教授《“議論文三要素”的重構(gòu)》一文中提到“不是所有的議論文的觀點都需要創(chuàng)新,有的只要做一些歸納概括或闡明自己的感受感悟就夠了”……“以下三類文本在創(chuàng)造性程度上有較大差別,但都可以歸入發(fā)現(xiàn)性的范圍”“綜述、歸納類……演繹、應用類……發(fā)展、創(chuàng)新類”【1】。通過這些論述信息的重要詞,我們可以梳理出議論文本有這幾種類型:1.對他人見解進行陳述、梳理、概括、闡明性的論述類文本;2.有運用他人理論進行運用、實踐的而成的論述類文本;3.梳理或反駁他人認識(觀點)形成自己新認識、新觀點的文本。
這樣看起來論述類文本的特點好像太過寬泛,我們不妨縮小范圍,聚焦于高中階段的議論文。
部編版高中語文教材中有大量論述類文本,就必修上、下冊而言,有:《勸學》、《師說》、《反對黨八股》、《拿來主義》、《中國建筑的特征》、《說木葉》、《諫太宗十思疏》、《答司馬諫議書》、《阿房宮賦》、《六國論》等文章。這些文章在內(nèi)容上有,背景的介紹、現(xiàn)象的陳述、概念的界定、歷史的引用、權(quán)威的印證、原因的探討、發(fā)現(xiàn)的羅列、未來的推斷……具體以《反對黨八股》“黨八股的第一條罪狀”論述內(nèi)容為例,這一部分內(nèi)容包含:明確黨八股第一條罪狀是什么,概述一些同志愛寫長文的現(xiàn)狀,分析并明確這種行為背后的實質(zhì)(從正反兩方面舉例論證),明確寫文章的宗旨,正反陳述寫得短而精的原因,再一次重申反對黨八股的真正原因和目的。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到,同初中文章相比,舉例論證、道理論證、正反論證的能容不多,更多內(nèi)容(也是關(guān)鍵信息)實在羅列情況或分析原因。作者行文的內(nèi)在邏輯是緣何而發(fā)?就必須提到另一個詞“論說系統(tǒng)(說理)”。
說一說“論說系統(tǒng)(說理)”。
在這里重提一下前文提到的“論證”,“論證”是一種說理方式,并且知識諸多說理方式之一。而論述類本文最基本的說理方法不是“論證”,而是“分析”——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像界定、闡釋、闡述、分類(說明)、比較、論述、同中求異、異中求同等說理方式可以說是“具體分析”的手段;“論題”“論點”中所包含的矛盾、條件、因果、過程、本質(zhì)、實質(zhì)等是“具體分析”的內(nèi)容?!?】
由此我們可以知道,作者毛澤東要明確地傳遞出自己的觀點——寫文章要言之有物且短而精,就需要從“具體分析”的手段中,選用恰當?shù)姆绞絹怼胺治觥薄>唧w選擇哪些分析手段,需要根據(jù)駁論文的文體特點和作者個人的寫作習慣來定,在這里不做闡述。
通過上面的例舉,能感受到高中議論文可能會有以下的特點
1.所謂的運用事例、道理等進行論證(論證方法為舉例論證、道理論證)的文章,在論述類文本中本身就是特殊的、少數(shù)的存在;因此也可以知道規(guī)范的“觀點+事例+闡釋+重申觀點”的結(jié)構(gòu)在論述類文本中也是極少數(shù)。所以,請不要把特殊當普遍,以為它是議論文的全部。
2.議論文最重要的是其中的分析(說理)。而分析(說理)的方式不只有因果邏輯的論證,還有界定、闡釋、闡述、分類(說明)、比較、論述、同中求異、異中求同等。
3.論述內(nèi)容的呈現(xiàn),是文體知識和作者寫作個性的綜合;而論述文本的文體知識以及第二點中提到的分析方式,背后包含了嚴密的邏輯思維,還需要對對應的邏輯方式有一定了解。
以上三點僅是教材文本展示給我們的新特點,其實在高中階段的課外閱讀中,我們還接觸更多的論述類文本如前文所說,幾種不同類別的論述類文本。上面的分析和總結(jié)都是極其粗淺的,但通過這些內(nèi)容的展現(xiàn),認識到必須改變學生在初中形成的舊觀念,形成新的認識,才能在高中論述類文本有“縱橫馳騁”的可能。
參考文獻
[1]潘新和.“議論文三要素”的重構(gòu)[J].語文建設,2012(6)
[2]潘新和.試論“議論文三要素”之弊害[J].語文建設,2012(1)
作者簡介:汪敏,遵義師范學院附屬實驗學校,語文教師,中學一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