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華平 陳劍泉 尹莉
摘 要 語感是對語言文字運用靈敏的、直覺的感知,具有流暢性、規(guī)范性、準確性的特點;語識是能夠言傳的語文知識,具有言說性、可傳遞性的特點。語感與語識緊密聯(lián)系,與語文思維相互依存。語識、語感制約著語文思維發(fā)展,語文思維又發(fā)揮著反作用,支撐著語識、語感。
關鍵詞 語感;語識;語文思維
影響語文思維的因素很多,其中語感、語識尤其需要注意。不僅語感、語識影響語文思維的發(fā)展,語文思維也影響語感、語識的發(fā)展。它們糾纏在一起,又相互支撐、相互制約、相互助推。這種相互影響的狀態(tài),亟需從學理的層面予以厘清。
一、語感與語識
1.語感
1924年,夏丏尊在一篇文章中認為,學生國文成績總不見顯著進步的重要原因是學生對文字感受膚淺;決解問題的辦法是教師“自己努力修養(yǎng),在知的方面,情的方面,各具有強烈敏銳的語感,使學生傳染了,也感得相當?shù)挠∠蟆盵1]。1990年代,王尚文先生從哲學的高度認為,“如果說語言是人之為人的直接源頭,那么語感就是人之為人的基本特征。人的成長、發(fā)展過程,同時也就是他的語感不斷廣化、深化、美化、敏化的過程”。[2]特級教師洪鎮(zhèn)濤深入開展語感教學實踐,形成了廣為人知“語感教學”(亦稱語文本體教學)模式。
(1)什么是語感
“語感”的“語” 是指語言文字運用,“語感”就是對語言文字運用的靈敏感覺。語言文字運用包括理解與表達兩個方面,理解指讀得懂、聽得明白,表達指寫得好、說得清楚,所以“語感”就是對聽說讀寫的靈敏感覺。靈敏指的靈活、敏捷;感覺指直接通過感覺器官獲得,不需要理性思考。由此,我們也可以認為“語感”就是對聽說讀寫的直接的、靈活的、快速的感知。比如,嬰幼兒想吃糖時馬上就發(fā)出“我要吃糖”的話語,根本不需要經(jīng)過篩選語詞、考慮詞序、選擇語氣等思維過程,嬰幼兒能夠瞬間用恰當?shù)脑捳Z表達出自己的意愿,這說明他(她)在“說”的方面有一定程度的靈敏感覺,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具備了“說”的語感。
不同的人對聽說讀寫的靈敏感覺有程度強弱之分,這說明語感也有強弱之分。語感強的人對復雜的聽說讀寫問題處理得既快又好,語感弱的人只能處理一些結構比較簡單的聽說讀寫現(xiàn)象。嬰幼兒處理聽說讀寫問題常常不如成年人,就是因為嬰幼兒的語感還處在比較低級的階段。
(2)語感的基本特征
夏丏尊先生指出,語感是對于普通文字所具有的“正確豐富的了解力”,對于文字應有的“靈敏感覺”[3]。葉圣陶先生也認為,語感是對于語言文字所具有的“正確豐富的了解力”或有“靈敏的感覺?!盵4]可見,對語言文字的靈敏感覺是語感的本質特征。
從語言文字運用過程來看,語感具有流暢性特點。對聽說讀寫某個層次或某種類型具有語感的人,一旦遇到相應層次或類型的理解和表達,就會如行云流水般通暢,如同熟練的駕駛員一樣——只要在自己熟悉的路段上開著自己熟悉的車,啟動、加速、減速、轉向、會車等系列操作就如條件反射一般自然而然完成,根本不需經(jīng)過大腦去仔細分析、比較和判斷。
一個人在語言文字運用的速度快于他人卻在理解別人話語時不正確或表達時不清不楚,我們就不能說他具備了相應的語感。具有語感的人不僅語用速度快而且效果好,能夠準確實現(xiàn)交際目的,這樣的人才能稱得上具備了某種語感。所以語感又一特征是語用的規(guī)范性與準確性。所謂規(guī)范性,即在語用過程中使用了人們普遍認可的語言形式,如句法規(guī)則、交際原理、詞語搭配規(guī)則等。所謂準確性,即語用效果好,能準確無誤地理解別人的話語或傳達出自己的思想情感或觀點態(tài)度。
語感的流暢性、規(guī)范性、準確性的特點是靠什么來支撐的呢?
語感的流暢性是靠語用主體對語言形式、意義及其相互關系的下意識來支配的。一個人在滔滔不絕地講解過程中,想表達某種意義時,對于該用哪個詞語、該提取哪個句式、該用何種語氣等都是一種本能式的反應,不需要仔細思考即可信手拈來,如魚得水,水到渠成,一氣呵成。正如一個人走路一樣,跨出左腳后右腳跟著就邁出,遇到梯級自然要抬腳,碰到障礙就繞行,都是一種下意識行為。所以,只有形成了對某類語用現(xiàn)象的下意識處理方式,才能保證語用過程的流暢性。
語感的規(guī)范性、準確性是靠語用主體對語言形式、意義及其相互關系的直覺意識來支配的。語感好的人,只要自己的語用過程一結束,憑直覺就會發(fā)現(xiàn)自己的語用符不符合規(guī)范,語用效果能不能實現(xiàn)交際意圖。這是通過語用者的直覺意識來支配的,雖然說語用主體有時并不能清晰的說出自己判斷語用效果好不好的標準,但其心理上已經(jīng)對語用效果正確與否、好壞與否進行了直接的判斷,這證明這個標準已經(jīng)存在,只是語用主體沒有注意到而已。所以,語用主體只有對某類語用效果形成了直覺判斷,才能保證語用過程的規(guī)范性與正確性。
2.語識
(1)什么是語識
劉大為先生認為,具有語感的語用主體在語感發(fā)揮作用的過程中,主要靠潛意識、下意識和直覺意識等無意識行為來展開其流暢的言語過程。如同正常的成年人進餐一樣,握筷、夾菜、咀嚼、吞咽等一系列動作都是在下意識地提取潛意識中本已存在的握筷方法、夾菜方法、咀嚼方法、吞咽方法,并通過直覺意識判斷目前所使用的握筷、夾菜、咀嚼、吞咽等方法是符合規(guī)范且是有效的,否則就會相應地改變這些方法。這些進餐的程序及采取地相應動作符合什么原理、該如何調節(jié)和控制、動作幅度該多大才合理等等,進餐者常常說不出來,也無法說出來,但卻實實在在地存在于自己的潛意識中。那么哪些人說得出來存在于潛意識中的這些原理、方法呢?研究神經(jīng)生理學、心理學的專家或許能夠將其中的一部分原理、原因、原則、方法等探索出來,然后解釋給大家。其中必然也還存在著尚未完全弄清楚的地方,沒有弄清楚的地方仍然一個未解的謎。
語感也一樣,語感過程中的原理、原因、原則、方法等因素,也許語用主體意識不到,無法清楚明白地說出來,但一些語用研究專家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語用行為、語用效果,然后借助語文思維這個工具,通過分析、比較、概括、推理等思維過程,或許能夠探索出語感中所涉及到的語文知識,當然也未必能夠完全揭示出語感涉及到的所有語文知識。那些被語用學家探索出來的語文知識被劉大為教授命名為“語識”。[5]簡單地說,“語識”指說得清、道得明的顯性化的語文知識。
(2)語識的基本特征
語識的第一個特征是其言說性,即可以被明確地用語言文字言說出來。由于語識是被語用分析專家對語感心理、語感過程、語感效果施加注意,并借助一定的思維工具加以邏輯分析而總結、概括、梳理出來的,是理性思維的結果,具有明晰性的特點——凡是理性的、明晰的,都是可言說的。
通過語識的言說性特征可推出語識的另一個特征——可傳遞性。能夠言說意謂著能夠被語言文字清晰明白地表達出來,因此語識能夠通過說話者與聽話者之間、書寫者與閱讀者之間清晰明白地遞傳下去。也就是說,語識是可教的、可學的,可以在課堂上按一定的教學模式高效地讓學生掌握。
我們知道,語感是語用主體對語文知識無意識地支配行為,語用者也說不出自己語感形成的機制、原理、原則、方法等,因此學生想通過語感好的榜樣示范來學習語感,就只能靠領悟、感悟、頓悟、醒悟、徹悟,靠漫長的語用實踐,速度是緩慢的,效率是低下的。如果將語感中不可言說的知識、程序、策略等語文知識借助一定的思維工具加以揭示出來,形成可以言說、可以傳遞的語識,則語感學習便會有規(guī)律可循,此時便會大大提高語感學習的效率,縮短學習的時間。
3.語感與語識的關系
(1)語感通過思維加工,可將潛意識中部分語文知識轉化為語識
語感是對語用過程的靈敏地、直覺地感知,那么語用研究專家可以通過對語用者下意識的言語行為和直覺意識的判斷表現(xiàn)進行觀察、分析、比較、概括,借助語文思維對語用規(guī)則進行推理、判斷,就會逐漸挖掘到存在于語用者潛意識中的部分語文知識,從而將其揭示出來,再在語感過程中對揭示出來的語文知識進行檢驗、糾正、完善,從而獲得可以言說的語識。
比如,有人說:“站在城市的郵筒旁,我們不知道該把自己的孤單寄往何方。”語用研究專家會迅速地對“把自己的孤單寄往何方”這種與眾不同的表達施加注意,將這種表達與常見的表達“把自己的孤單向誰傾訴”進行比較,同時借助語義搭配規(guī)則進行分析:“孤單”這種抽象的情感是否能當作具體的實物一樣郵寄到別處,這種處理方式是否違背了語用規(guī)則,語用者是不懂語用規(guī)則還是故意違背語用規(guī)則等。最后依據(jù)文學的表達原理,歸納、總結、概括、梳理出相關的語文知識:故意通過比擬的修辭手法,使用錯位的詞語搭配,能產(chǎn)生出陌生化的表達句子,這種句子能夠吸引讀者的注意,產(chǎn)生意想不到的效果。這樣,通過語用研究專家的探索,語感中某些無法言說的語文知識就轉化為可以言說的語識了。
(2)語識通過反復訓練,可轉化成直覺性的語感
在獲得語識的基礎上,語用者通過語文思維工具,按照語用研究專家揭示出來的原理、規(guī)律、方法、策略等進行反復操練,直至高度熟練化、自動化的程度,此時語識便轉為語感了。語用者如果要實現(xiàn)靈敏地、直覺地理解或表達“站在城市的郵筒旁,我們不知道該把自己的孤單寄往何方”這樣的句子,就需要把語用專家所揭示出來的語識“故意通過比擬的修辭手法,使用錯位的詞語搭配,能產(chǎn)生出陌生化的表達句子,這種句子能夠吸引讀者的注意,產(chǎn)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反復理解、掌握,并在語用實踐中反復操練,直至高度自動化的程度,那么下次遇到類似句子就能直接理解其內容,或遇到類似情境也會不假思索地生產(chǎn)出類似的句子。高級語感往往就是通過對語識的反復操作直到自動化、自覺化的結果。
(3)語感與語識之間密不可分共同作用
語感是語識的基礎,只有在具備一定語感的基礎上才能有效接受語識。比如對幼兒的語言訓練只能是在潛移默化的語感熏陶中進行,而不可能越過語感直接進行語識教育。語識是對語感進行分析概括的結果——沒有語感,語識就無法形成。而通過傳授而來的語識,只有轉化為語感后才能在語言運用中起作用。我們無法想象,一個人以語識來控制自我語言的意義表達與結構組織——這樣的表達一定是拙劣的,不流暢的。只有轉化成“不假思索”式的語感,語言活動才是有效的,且溝通順暢的。
在語言運用過程中,語感和語識是密不可分且共同作用的。一個人的初級語感可以在語識作用下形成高級語感。比如在病句辨析中,假如我們要對“我們看不上世界杯足球賽”這個歧義句進行辨析,有的人不能辨析出歧義,有的人能辨出歧義。前者語感與語識都很弱,后者可能語感能力強,或者語識能力強,或者語感與語識綜合能力強。而在辨析出歧義的人中,有的人能說出辨析的思維證據(jù)——能說出“看不上”的兩種意義,一種是“瞧不起”,一種是“沒有條件”,這是語識能力強的突出表現(xiàn)。如果有人能發(fā)現(xiàn)歧義而并不靠語識的細致分析,僅憑語感“不假思索式”的直覺思維,那么對語言的敏感度就更高了。
再如在教學杜甫《登高》“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兩句“奇句”時,可以從語識角度學習古詩中層遞的技巧手法,引導學生借此進行語感分析,體會詩人通過層遞把悲情抒發(fā)得無比深沉的藝術:說“作客”“登臺”,已言出客中思鄉(xiāng)之感;“?!薄蔼殹倍?,又加深久客和孤獨之意,這就進了一層;再寫“悲秋”“多病”,以時序和個人境況更顯悲苦之情,再進一層;復言“萬里”“老年”,則有漂泊天涯、年衰無助之傷悲,又進一層。如此層層深入,哀不可絕也。在“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的學習過程中,語識的明確與詩歌內容情感的體驗可以幫助學生更快地內化相類的言語形式。當學生讀到類似寫法的詩歌如李清照《聲聲慢》時便可以形成自己的語感理解圖式,并用之解決問題了。
二、語感、語識與語文思維的相互為用
1.高級語感是語文思維追求的目標
前面我們說過語感有強弱之分,是因為語感分為低級語感和高級語感?!耙话銇碚f,初級語感是由刺激、強化而形成的語感,人們對言語行為的直接感知的程度要借助于人們對言語的見多識廣和反復操練表現(xiàn)出來。如果人們對初級語感所感知到的內容進行語文思維加工,并對這種思維加工進行反復操練并達到高度熟練化的程度,當后面再遇到類似情況時,就能不假思索地完成這一系列的語文思維加工過程,此時人們的高級語感就形成了。”[6]也就是說,高級語感是蘊含了直覺思維的語感,是語文思維追求的目標。
所謂直覺思維,是指把一系列前后連續(xù)的思維過程以“打包”的方式形成一個“思維集成塊”,在這個集成塊內思維操作行為已經(jīng)高度自動化、自覺化了,無需再像初次探索那樣一步步地演繹。這正如下象棋一樣,從某種局勢到結果的所有招數(shù)(包括各種可能性的奇招、變招)演化都已在下棋者的心中高度自動化、自覺化了,即已形成了思維集成塊,每當棋局出現(xiàn)了性質類似的形勢時,下棋者就會立即知道該采取什么樣的對策了,并能準確預判棋局變化形勢與最后的輸贏。思維集成塊如面粉機一樣,一頭輸入小麥,經(jīng)面粉機一運轉,另一頭就輸出白面了——面粉機的運轉已經(jīng)高度自動化了,輸出的白面中已蘊含著面粉機的運轉程序了。高級語感與初級語感最大的不同之處,就是高級語感中集成了高度自動化、自覺化的一系列連續(xù)思維過程,語用者可以用此集成塊下意識地提取相關語文知識對言語環(huán)境、言語過程、言語效果直接作出判斷,或采取相應的言語行為。語文教學就應該培養(yǎng)學生的高級語感,這是語文思維發(fā)展所追求的目標。
2.語識是語文思維的結果和內容
(1)語識是語用研究專家對言語現(xiàn)象進行語文思維加工的結果
語文知識首先要被意識到才能言傳——語識是存在于人們觀念層面的東西,而觀念層面的東西來源于人們對語文現(xiàn)象的提煉、概括、歸納、總結、歸類、分類等語文思維加工。從這個角度來看,語識是語文思維的結果。
語用研究專家對語感過程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言語行為、所產(chǎn)生的言語結果進行語文思維加工處理,從而獲得最初的語識。對最初語識的語文思維加工又會獲得新的語識,新的語識又可能成為下一次語文思維加工的內容。如此循環(huán)提升,直至形成語識的網(wǎng)狀系統(tǒng)。
(2)經(jīng)過語文思維加工獲得的語識又成為語文思維加工的對象
語文思維是一種認知加工活動,是人們的一種有意識的活動,這種有意識的加工活動只能加工那些已經(jīng)意識到、注意到的語文知識,即只能加工語識。對于那些無法意識到的、不可言傳的、隱性的語文知識,是無法進行語文思維加工的。語識包括語文領域內的陳述性知識(知識、規(guī)則、規(guī)律)、程序性知識(過程、方法、策略)、動力性知識(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即語文表象、語文概念、語文規(guī)律。這些語識是語文思維的材料、內容。也就是說,語文思維通過對語識加工來獲得解決語文領域內問題的辦法。這樣看來,經(jīng)過語文思維加工獲得的語識又成為語文思維加工的對象。
比如,我們要解決這樣一個語文問題:如何鑒賞文本的表現(xiàn)手法?此時,我們就要對表現(xiàn)手法的概念、表現(xiàn)手法的種類、表現(xiàn)手法的作用、表現(xiàn)手法的審美效果等語識進行比較、組合、取舍、驗證等思維加工,加工的結果是獲得鑒賞文本表現(xiàn)手法的方法體系。
三、語感、語識對語文思維的制約
1.語感強弱制約語文思維的創(chuàng)新性
劉大為教授認為,“語感是直覺的、跳躍的、橫向的,具有格式塔的特征。而創(chuàng)造性語言活動所需要的靈感、頓悟、直覺、想象等心理過程都首先發(fā)生在語感中”,“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語言能力,還得從語感入手”[7]。創(chuàng)造性語言能力體現(xiàn)背后最突出的思維就是創(chuàng)新性思維。因此,在語文學科培育中,學生思維的創(chuàng)新性的實現(xiàn),要依賴語感水平的高級化。
思維的創(chuàng)新性是指打破固有的思維模式,從新的角度、新的方式去思考,得出不一樣的并且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結論,常常表現(xiàn)為求疑、求異、聯(lián)想等特征。作為下位概念的語文思維,也明顯具備上述特征。如前所述,語感水平低,語文思維的創(chuàng)新性就難以實現(xiàn);語感水平高,語文思維的創(chuàng)新性便非常容易被激活與培養(yǎng)。正如夏丏尊先生所論:“在語感銳敏的人的心里,‘赤不但解作紅色,‘夜不但解作晝的反對吧。‘田園不但解作種菜的地方,‘春雨不但解作春天的雨吧。見了‘新綠二字,就會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氣概等等說不盡的旨趣,見了‘落葉二字,就會感到無常、寂寥等等說不盡的意味吧。”
筆者在教學高中語文人教版必修四宋詞單元時,以體驗學習方式進行柳永詞《望海潮》專題學習:朗誦《望海潮》——品讀《望海潮》意象——把握《望海潮》意境——繪畫展現(xiàn)《望海潮》的意境——吟唱《望海潮》——以《望海潮·成都賦》為題模仿創(chuàng)作。學生能用圖畫展示出《望海潮》的畫面美,這是對宋詞語言的二次創(chuàng)造性的理解與表達。少年情懷也是詩,在經(jīng)過理解、鑒賞,讀、悟、聽、唱、思等與高級語感有關的體驗活動后,學生的創(chuàng)作才能被激活,寫作思維的創(chuàng)新性也被激活。試分享以下例子:
天府之城,蜀國之都,蓉城自古繁華。楊柳堆煙,曉風殘月,少陵惜情浣花。青城望天下,金頂賞浮云,佛鎮(zhèn)四海。北市荷花,東市春熙,競豪奢?;疱伌Ъ?,有四季麻將,萬人飲茶。歌撒滿城,舞盡人散,嬉嬉踱步回家。望世之閑城,唯有錦官最佳。
從格律、遣詞用句說,該詞固然顯得有點粗糙;不過,學生能在學完宋詞之后,基本構建起《望海潮》的詞格樣式,并且靈活地選擇能體現(xiàn)成都獨特地域風俗的意象,像模像樣地創(chuàng)作出詞來,這是對已有知識能力的突破,更是在語感強化后思維創(chuàng)新性得到提升的表現(xiàn)。
2.語識寬窄制約語文思維的系統(tǒng)性
語識常常蘊含在言語形式之中,是“顯性的語文知識”,比如修辭造句、表達技巧、表現(xiàn)手法、謀篇布局等。掌握的語識越多,在聽說讀寫語文活動中對材料之間聯(lián)系便把握得越好,思維的系統(tǒng)性也便體現(xiàn)得更充分。例如,在學習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時,學生能關注到“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的文眼句統(tǒng)攝全篇,這是“片言居要式”開頭的語識運用;了解課文的“圓形”游蹤及情感表達(從家出發(fā)經(jīng)過小煤屑路到荷塘,“受用”了無邊荷香月色后回到家的行蹤線索;從不平靜到暫得寧靜再到不寧靜的情感過程),這是行文思路語識的運用。二者構成一個語識系統(tǒng),達到了對文本的整體性把握。同時,在具體細讀中,學生也很容易發(fā)現(xiàn),除了寫“荷塘月色”之外,還補充了“江南采蓮”部分,會自然產(chǎn)生疑問——“作者為什么要寫這個部分?”“這個部分與荷塘月色有什么關系?”經(jīng)過對文本內容選擇與主題表達關系、創(chuàng)作構思等語識圖式的深入探究,會明白作者借由這些材料營造了“實”與“虛”的兩個世界,在兩個世界中“穿梭”的靈魂想要卸下束縛、追求自由的愿望。這樣看來,語文思維的系統(tǒng)性必然需要較豐富的語識的促動,而以豐富的語識圖式促動的語文思維必然是高級化的整體性語文思維。
四、語文思維對語識、語感的反作用
要提升語感水平,就得豐富語文知識,并把這種知識轉化為潛意識,成為語感的背景知識。那么如何才能更快地、高效地豐富的語文知識并轉化為潛意識呢?其答案便是語文思維。
1.通過語文思維加工,可以豐富語文知識并轉化為潛意識
語文知識涉及到語言的形式、意義及其相互關系,包括語文領域內的陳述性知識、程序性知識、動力性知識。要把這些語文知識以結構化的形式牢牢地固化在學生頭腦中,有兩條途徑:一條途徑是經(jīng)過反復強化、刺激,在學生頭腦中將語言符號與相應的語言意義形成牢固的聯(lián)結,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機械記憶;另一條途徑,則是運用語文思維加工,學生將語文的各類知識納入自己的認知結構之中,形成相應的認知圖式。
第一種途徑做起來簡單,但卻花時長,見效慢,且建立起來的聯(lián)結往往達不到牢固的程度,死記硬背便是如此,剛剛背過的內容沒幾天就全忘了,是很難固化成為潛意識中的語文知識。一般情況下,頭腦中沒有多少認知圖式的嬰幼兒或低段的小學生,運用這種機械記憶的方式要多一些,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腦袋里貯存的東西不多,記憶的東西相互干擾的可能性要少一些,所以死記硬背的效果比成年人好得多。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頭腦中的認知圖式越來豐富多樣,認知結構越來越復雜,認知事物的方式也越來越多樣,如果再采取機械地強化記憶,所獲得的各類知識相互干擾的程度越來越強烈,那些游離于認知結構之外的各類知識很快就會被自己的大腦排除掉,就更沒有機會轉化成為潛意識中的語文知識了。所以對于邏輯思維能力越來越強的孩子,我們更多需要引導他們通過語文思維加工的方式,將語文知識納入認知結構,形成系統(tǒng)性的、結構性的語文知識,并通過實踐強化,進一步轉化為潛意識中的語文知識。
比如,當我們想把閱讀理解的“還原比較法”涉及到的相關語文知識轉化為學生潛意識中的語文知識,并使學生在閱讀過程遇到需要運用“還原比較法”理解的文段時就能夠下意識地提取這些語文知識,就可以通過引導學生進行語文思維加工,進而從“還原比較法”的原理、方法、實踐三個環(huán)節(jié)來認識和掌握。首先,經(jīng)過概括思維加工,將“還原比較法”的原理揭示出來,使學生理解為什么要用“還原比較法”來理解文本,將文學文本寫作中涉及到藝術加工的一些原理轉化為學生的潛意識。其次,借助語文思維工具對實例進行分析討論,將“還原比較法”的具體方法(包括感知還原比較法、邏輯還原比較法、價值還原比較法、詞語還原比較法和句式還原比較法)轉化為學生的潛意識。最后,教師提供相應的文學文本供學生解讀,孩子們借助語文思維工具反復操練,逐漸理解和把握“還原比較法”中所涉及的陳述性知識、程序性知識、策略性知識、動力性知識,并把這些知識根植于意識深處,成為文學文本解讀的潛意識。
2.通過語文思維操練,可以將思維集成塊轉化為潛意識
如前所述,低級語感在語文思維作用下可轉化成高級語感,低級語感與高級語感之間區(qū)別在于,高級語感中蘊含著有思維集成塊。因此,要形成學生的高級語感,我們幫助學生借助語文思維工具,對一系列的連續(xù)思維環(huán)節(jié)進行反復訓練,將閱讀與寫作的各類方法,分別打包為思維集成塊,并給每個思維集成塊命一個名字,并轉化為學生的潛意識。這樣學生只要一遇到相應的情境,相應的思維集成塊的名字就會聯(lián)想起來,進而就會自然而然地、不假思索地、條件反射式地將思維集成塊中的各個思維環(huán)節(jié)瞬間完成,此時學生的高級語感就已經(jīng)形成了。
所以,我們有必要把閱讀與寫作中涉及到的各類思維操作進行分析、梳理、比較、歸類,然后通過語文思維加工,形成多個思維集成塊,再通過訓練,轉化成學生的直覺意識,融入到學生的語感中,提升學生的語感水平。目前,我們已整理出以下幾種思維集成塊。
總之,語文學習著重于培養(yǎng)學生語感,特別是高級語感,而語感與語識又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把這種聯(lián)系梳理清楚,有助于我們認識語感機制,助力語感教學。無論是語感還是語識,都需要語文思維來助推,同時語感和語識又是發(fā)展語文思維的重要支撐。我們厘清楚語感、語識與語文思維之間的關系,可以幫助我們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
〔本文系全國教育科學“十三五”教育部規(guī)劃課題“正道語文:百年語文教育規(guī)律的探索與堅守”(FHB170592),四川省普教科研資助金項目“語文思維學建構研究”成果〕
————————
參考文獻
[1]夏丏尊.文章作法[M].北京:作家出版社,2021:156.
[2]王尚文.語感論(修訂本)[M].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00:3.
[3]夏丏尊.夏丏尊文集文心之輯[M ].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83:117.
[4]葉圣陶.文藝作品的鑒賞[C].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 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上.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267.
[5]劉大為.語文知識、語言能力與語文教學[J].全球數(shù)育展望,2003(9):16.
[6]曹俊林.語感、語識與語文思維關系摭議[J].新課程研究,2020,(13):4.
[7]劉大為.作為語言無意識的語感[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1):110.
[作者通聯(lián):李華平,四川師范大學文學院;陳劍泉,四川雙流中學;尹 莉,成都市第十八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