邴格格
在我見過的“三天打魚,兩天曬網(wǎng)”的選手中,最能“曬網(wǎng)”的是我弟。每次學習的時候,要么就覺得學不完了來不及了,要么就很無奈地甩一句“我一學習就難受”,然后長嘆一口氣揚長而去,只留下一個不上不下的成績。一周里常常是前三天像打了雞血三更眠五更起,后四天像行走的僵尸不分晝夜昏睡。一節(jié)課荒廢了,心里開始焦慮,然后焦慮地過下一節(jié)課,更加焦慮,惡性循環(huán)。高考百日誓師那天,他發(fā)微信跟我說,他覺得自己沒有學習的天賦。
當然是被我好(迎)言(頭)安(痛)慰(擊)。我說別想了,高中教育還達不到看天賦的程度呢。
那為什么有些人越學越來勁,有些人如我弟,卻事倍功半學得如此不爽?
要想學會一個學科,我們大多數(shù)人是要經(jīng)歷如下三個階段的。
第一個階段,純新手,對于大多題目完全不會。因為這時我們對于課本的基礎概念和應用場景還不熟悉或者完全不理解,這時就需要把概念理解掌握扎實,否則之后就很難入門了。
度過了新手期,就進入了夯實基礎的階段。這時我們對于要考察的內容已經(jīng)有基本的理解和思路,但是由于不熟悉解題套路,或者遇到的陷阱題目跳進的坑還不夠多,所以會出現(xiàn)沒辦法將已經(jīng)掌握的基礎知識靈活正確地運用到題目中的情況,也許在每次老師講解的時候才會恍然大悟,原來這里用的是這個知識點??!這一階段需要做一定量的習題,達到見多識廣的效果,尤其是數(shù)學、物理,很多題有著固定的解題過程,只要刷夠題就能上手。
第二階段是最漫長的,也是像我弟這種最容易鉆牛角尖的人。我說我弟三天打魚,兩天曬網(wǎng),其中“打魚”那三天還喜歡死磕,遇到難題越挫越勇,不解出來不吃飯,兩個小時耗在幾條函數(shù)圖線上。然而,在時間已經(jīng)很緊張,而且還要同時面對那么多學科壓力的情況下,如果一道題10分鐘內毫無頭緒,繼續(xù)下去只會破壞自己的心情,最終得出自己“沒有學習天賦”的結論。
其實稍微觀察一下你會發(fā)現(xiàn),身邊好多學習不錯的同學,往往是善于利用答案的。沒思路的題果斷看答案并細致分析,是不是遺漏了一些重要因素導致自己沒有想出來?還是一些重要的知識點忘記了?看答案并不等于不思考,同閉門造車比起來,看和模仿往往是獲得進步的更好方式。
最后就進入了攻堅克難的沖刺期。在這個階段,80%的題目都能解出來,但是遇到區(qū)分度比較高或是比較新穎的題就沒有了思路。此時光靠刷題已經(jīng)很難提分,還需要仔細總結、拆解難題,找到萬變不離其宗的“宗”。如果說要邁過沖刺期的坎很費功夫,那么至少也要做到將每一門科目都達到80%。不偏科就已經(jīng)贏得了很大的勝利。
找到自己每個學科正處在哪個階段,制定一個循序漸進的計劃,才能有針對性地提高。相比于三分鐘熱度,更好的策略應該是“緩慢而穩(wěn)定地贏得比賽”。
如果我弟也能懂得這個道理就好了(無奈.jpg)。
編輯/張春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