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鑠 鮑長勇 呂凌志
關鍵詞:螺母;跟轉;預緊扭矩;摩擦系數(shù)
0 引言
螺紋聯(lián)接是汽車零部件之間4 種常用聯(lián)接方式(螺紋聯(lián)接、焊接、鉚接和粘膠聯(lián)接)之一,它具有精度高、拆裝方便和具有互換性等優(yōu)點。螺紋緊固件是汽車制造技術的基礎,并已成為必不可少的機械零件。除了保證緊固零部件的安全需求,裝配方便性也是主機廠的需求之一。
某車型在后縱臂總成與車身裝配工序為先預緊扭矩,再在后續(xù)工位打緊(圖1)。但在螺母扭矩打緊過程中,螺母跟隨螺栓一起轉動,造成打扭矩困難,比率約為50%。工人需對發(fā)生跟轉的車輛進行雙扳手二次打緊,嚴重影響生產(chǎn)效率,并導致人力和時間成本的增加。
2 影響跟轉的主要因素
針對螺母跟轉問題,本司從人、機、料、法、環(huán)等方面,對影響因素進行分析。
人指的是操作者。操作者對擰緊質量影響不言而喻,尤其是手動操作,更要借助于人來降低錯誤率。而操作者的工作態(tài)度、熟練水平對提高裝配質量及效率有著一定影響。
機指的是工具,包括擰緊工具和裝配輔助工具。擰緊工具要求具有良好的測量精度,甚至防錯機制;裝配輔助工具是為了防跟轉、改善人機特性等特殊需求時增加的設施。
料指的是零部件(這里指緊固件)。要求裝配的緊固件能滿足設計要求,且批量產(chǎn)品的一致性也應較好,保證夾緊力。
法指的是擰緊策略。選擇合適的擰緊策略,如是否預緊、預緊與打扭力的間隔時間、擰緊扭矩等,對于夾緊力一致性來說意義重大。
環(huán)指的是工作溫度。對于涂膠的緊固件來說,工作環(huán)境溫度對其凝固時間和狀態(tài)有著一定影響。
對關鍵因子進行識別,形成因果圖(圖2),據(jù)此系統(tǒng)排查找到真因以解決該問題[1]。
3 因素排查
3.1 人——操作者分析
通過生產(chǎn)線現(xiàn)場調查,各個生產(chǎn)環(huán)節(jié)中無人員變動,均為培訓上崗的熟練工,無不熟練、違規(guī)操作問題。
3.2 機——工具分析
后縱臂總成與車身支架先通過電動扳手預緊,然后在下一個工位用定扭矩扳手打扭力。根據(jù)設計要求,有跟轉風險位置需使用防跟轉工具,但因為本車型吊裝抱具及車輛結構限制,無法增加防跟轉工具。這是導致問題產(chǎn)生的根本原因,需在設計或工藝上考慮解決。
3.3 料——緊固件分析
通過對后縱臂總成、車身支架、螺栓和螺母的尺寸和性能排查,包括表面處理后的摩擦系數(shù),均滿足設計要求,制造一致性也良好。為解決問題優(yōu)化設計,需提高裝配面的摩擦力。因其他零部件更改涉及模具報廢等損耗,所以首要對通用緊固件進行計算分析。
3.4 法——擰緊策略分析
裝配預緊扭矩約30 N · m,同批次零部件的條件下,提高預緊扭力,可以抑制跟轉趨勢。這也是優(yōu)化手段之一。
3.5 環(huán)——工作溫度分析
螺栓的螺紋涂有螺紋膠,緊固過程也就是螺母內旋時,摩擦生熱融化螺紋膠,通過膠體粘性增強緊固。一般來說,溫度高的工作環(huán)境膠體凝固快。通過“法”的分析可以看出,預緊和打緊工位相連,故環(huán)境影響可忽略[2]。
通過對人、機、料、法、環(huán)的因素分析可知,無防跟轉工具,是導致問題產(chǎn)生的根本原因。但要解決該問題需要從設計或工藝上考慮,在生產(chǎn)線上實現(xiàn)不太現(xiàn)實。因此決定從提高裝配面摩擦力、加大裝配預緊扭矩兩方面改進優(yōu)化,解決跟轉問題。
4 設計整改
4.1 螺母反作用扭矩分析
當預緊力施加到螺母上時,螺母會產(chǎn)生反作用扭矩,即螺母接觸面摩擦扭矩。當螺母接觸面摩擦扭矩小于預緊扭矩時,螺母就發(fā)生跟轉。根據(jù)螺母反作用扭矩:
根據(jù)式(1)可知,螺母接觸面摩擦扭矩與夾緊力、螺母接觸面摩擦系數(shù)和等效摩擦圓直徑相關。也就是說,在當前螺母條件下,提高夾緊力(預緊扭矩),可以抑制跟轉趨勢;在夾緊力(預緊扭矩)相同情況下,增大螺母接觸面等效摩擦圓直徑,也可以降低螺母跟轉趨勢。
4.1.1 螺母接觸面等效摩擦圓直徑分析
螺母接觸面等效摩擦圓直徑計算公式如下:
式中 Dw——接觸面等效摩擦圓直徑
dw——接觸面等效摩擦圓外圓直徑
dh——接觸面等效摩擦圓內圓直徑
由式(2)可知,螺母接觸面等效摩擦圓直徑與螺母接觸面外徑和內徑相關。已知螺母接觸面外徑19.80 mm,內徑12.00 mm ;車身支架孔徑13.00 mm ;則螺母接觸面等效摩擦圓直徑為16.64 mm。緊固螺栓螺母為標準件,根據(jù)車身支架孔徑選擇,重新更換螺母會增加成本,而且需要重新更換緊固工具。
4.1.2 螺母接觸面摩擦系數(shù)分析
對同批次螺母的摩擦系數(shù)進行測試, 滿足設計標準0.10 ~ 0.20 的要求。
當前螺母的接觸面不帶齒,采用帶齒螺母驗證。在緊固過程中,其法蘭面的花齒結構與車身的配合面相互相咬合,花齒卡入車身配合面后形成限位凸起,有助于抑制螺母跟轉。但其成本要高于普通螺母。
4.1.3 預緊扭矩/ 軸向力影響分析
電動扳手預緊扭矩設定為30 N · m,采用50 N · m 進行驗證。驗證結果顯示,同批次螺母條件下,提高預緊扭扭矩可以有效抑制跟轉趨勢。
通過上述分析可知,增大螺母摩擦圓直徑、選取帶齒螺母以及增加預緊扭矩,均可抑制螺栓打緊過程中螺母跟轉。
4.2 螺紋副摩擦扭矩分析
4.2.1 螺紋副摩擦系數(shù)分析
螺母跟隨螺栓一起轉動,除了跟螺母接觸面摩擦扭矩相關外,還與螺母與螺栓之間的螺紋副摩擦扭矩相關。螺紋副摩擦扭矩理論計算如下:
式中 Ts——螺紋副摩擦扭矩
Ff——夾緊力
P——螺距
μs——螺紋摩擦系數(shù)
d2——螺紋中徑
α——牙型角
當螺紋副摩擦扭矩大于螺母接觸面摩擦扭矩時,即Ts-Tw >0 時,螺母就會跟轉。螺栓規(guī)格為M12×1.25,P 為1.25 mm,α為30°,d2 為11.19 mm,取螺母接觸面摩擦系數(shù)μw=0.14。將這些參數(shù)代入式(1)和式(3)中,可計算出在當前條件下,螺紋副摩擦系數(shù)μs > 0.15 時,螺母就有跟轉趨勢。
4.2.2 螺紋膠對螺紋副相互作用扭矩的影響
裝配的螺栓涂有螺紋膠,涂膠牌號P80(高強度膠),其摩擦系數(shù)為0.12 ~ 0.18,需優(yōu)化。經(jīng)供應商內部選型,牌號P30(中高強度膠、自潤滑),其摩擦系數(shù)0.10 ~ 0.15,可作為驗證方案實施[3]。
5 整改措施及效果
綜合上述分析,解決方案可行性對比如表1 所示。
先選擇方案1,將電動扳手預緊扭矩增加至50 N · m。通過跟線觀察,螺母跟轉問題明顯改善,跟轉率降至5%。該方案作為臨時措施可接受。
在方案1 基礎上同時實施方案4,變更螺紋膠牌號為P30,通過跟線觀察,再未發(fā)現(xiàn)螺母跟轉問題。經(jīng)路試驗證,該緊固部位無扭力松退,永久措施妥善解決該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