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薇薇 高 帥 李 丹 譚秋艷
1.廣州市民政局精神病院康復科教部,廣東廣州 510430;2.廣州市民政局精神病院救治三區(qū),廣東廣州 510430;3.廣州市民政局精神病院五區(qū),廣東廣州 510430;4.廣州市民政局精神病院女二區(qū),廣東廣州 510430
精神分裂癥是以感知覺、情感、思維障礙為主要癥狀的一種復發(fā)性高、致殘率高、經濟負擔重的慢性嚴重性精神疾病[1]?;颊吲R床癥狀復雜,單純采用藥物治療雖能改善癥狀和預防復發(fā),但對患者社會功能、社會適應、疾病認知等的康復效果不理想,部分患者仍存在傷人或自傷行為[2-3]。因此,提高康復治療效果,改善患者的自知力與治療態(tài)度,幫助患者更好地回歸社會是精神分裂癥患者治療護理的重點問題。人文關懷是將生物-社會-心理的現(xiàn)代醫(yī)學模式融入到護理中,讓患者在個體化的康復護理中感受到尊重與溫暖,進而建立起良好的護患關系,增強治療依從性,有效促進康復效果[4]。研究顯示,精神分裂癥患者有多樣化的高水平人文關懷需求[5]。時間理念是根據人體生物鐘節(jié)律,強調因時施護,即在最佳時間點為患者提供相應的護理,使其盡可能達到最佳的效果[6]。本研究將人文關懷與時間理念相結合,運用于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康復護理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選取2019年7月—2020年6月廣州市民政局精神病院住院治療的116 例精神分裂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58 例)和觀察組(58 例)。對照組中,年齡19~58 歲,平均(37.14±3.25)歲;男35 例,女23 例;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22 例,高中23 例,大專及以上13 例;病程1~10年,平均(5.05±1.83)年。觀察組中,年齡21~60 歲,平均(36.52±3.48)歲;男37 例,女21 例;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21 例,高中24 例,大專及以上13 例;病程1~8年,平均(4.87±1.76)年。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參與研究者知情同意。納入標準:①符合《ICD-10 精神與行為障礙分類》中的診斷標準[7];②年齡18~60 歲;③處于康復階段;④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嚴重軀體或精神障礙者;②患者有毒品、酒精等依賴或濫用史。
對照組按常規(guī)護理,包括基礎護理、用藥護理、病情觀察、心理疏導及行動指導等。觀察組接受以時間理念結合人文關懷護理,具體措施如下。①基于時間理念的個體化生活護理:結合時間理念,綜合患者的作息習慣,做好飲食、睡眠、活動等方面的護理。飲食以清淡、易消化為原則,注意色香味搭配;對錯過規(guī)定用餐時間的患者,可在護理人員監(jiān)督管理下適量加餐。睡眠不佳可能會誘發(fā)患者精神癥狀,因此在7 點前和21 點后不安排治療護理,為患者創(chuàng)設安靜舒適的睡眠環(huán)境。有失眠癥狀的患者可在睡前1 h 服用助眠藥。10~11 點和14~16 點是患者精力較為充沛階段,在該階段安排適量健康操等康復活動。②基于時間理念的個體化用藥護理:科學合理用藥時間是保障藥效的關鍵[8]。根據生命體征測量的最佳時間進行監(jiān)測,如在7 點和19 點進行體溫測量,在10 點和18 點進行血壓測量,以更好地為用藥提供依據。對于需服用多種藥物患者,應把握恰當用藥時間,以保證充分發(fā)揮藥效,且做到盡量不影響患者休息和日常康復活動,提高患者治療配合度。③基于時間理念的個體化病情觀察:精神分裂癥患者易受刺激而出現(xiàn)各種精神癥狀。護士應總結患者住院期間精神癥狀發(fā)作規(guī)律,結合患者的病史資料,以預見性護理思維為指導,在關鍵時間點加強對患者的面部表情、語言、肢體活動等傳遞出的信號進行觀察、預判,以減少傷害、自傷等危險行為的發(fā)生。④基于時間理念的個體化康復訓練:在9~10 點,16~17 點是患者情緒較平靜、愿意與人溝通的時間,較易接收外界新信息。在此階段可通過沙盤游戲、個體心理輔導等方式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對患者耐心引導并提供個體化的情感支持。
實施干預前和干預4 周后,評價兩組的康復療效、自知力與治療態(tài)度及護理滿意度,發(fā)放問卷116 份,回收問卷116 份,有效回收率100%。①康復療效:采用精神分裂癥陰性與陽性量表(schizophrenia negative and positive scale,PNNSS)評價患者的康復療效,該問卷共30 個條目,各條目由“無癥狀”到“極重度癥狀”分別賦予1~7 分,得分越高,表明其精神癥狀越嚴重[9]。本研究該量表Cronbach′s α 系數為0.846。②自知力與治療態(tài)度:采用自知力與治療態(tài)度問卷(insight treatment attitude questionnaire,ITAQ)進行評價。該問卷共11 個條目,從“無自知力”到“全部自知力”分別賦予0~2 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的自知力與治療態(tài)度越好[10]。本研究該量表Cronbach′s α 系數為0.784。③護理滿意度:采用自行設計的護理滿意度調查表進行評價,共10 個條目,滿分100 分。該量表Cronbach′s α 系數為0.868。
采用SPSS 20.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
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干預前的康復療效得分、自知力與治療態(tài)度得分和護理滿意度得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的康復療效得分低于對照組,自知力與治療態(tài)度得分和護理滿意度得分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干預前后康復療效、自知力與治療態(tài)度及護理滿意度得分的比較(分,±s)
表1 兩組干預前后康復療效、自知力與治療態(tài)度及護理滿意度得分的比較(分,±s)
與本組干預前比較,aP<0.05
組別康復療效自知力與治療態(tài)度護理滿意度對照組(n=58)干預前干預后觀察組(n=58)干預前干預后82.27±6.55 56.29±4.62 8.77±2.26 9.49±2.12*68.33±9.34 78.31±9.17*t 干預前組間比較值P 干預前組間比較值t 干預后組間比較值P 干預后組間比較值83.15±6.81 53.15±4.67*0.709 0.480 3.640 0.000 8.63±2.58 13.24±2.18*0.311 0.756 9.392 0.000 70.22±9.26 84.38±9.68*1.094 0.276 3.467 0.001
本研究干預后觀察組的康復療效得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即干預后觀察組的康復療效高于對照組,提示時間理念結合人文關懷的護理能提高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康復療效,這與相關研究結果[11-12]相似。通過時間理念結合的個體化日常生活護理、個體化用藥護理、個體化病情觀察和個體化康復訓練,遵循最佳的護理措施執(zhí)行時間,使其發(fā)揮最佳的效果,促進了康復效果。此外,時間理念結合人文關懷護理措施均是在結合患者心理需求的基礎上制定,患者對其有更高接受度和認可度,能更好地配合醫(yī)護人員進行治療護理,從而提高了康復療效。
大多數精神分裂癥患者擔心藥物副作用影響其工作能力和社交能力,部分患者認為電擊療法會損害智力和身體功能,加之對疾病缺乏正確的認知,因此對治療用藥存在著抗拒行為,影響其康復進程[13]。本研究干預后觀察組的自知力與治療態(tài)度得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時間理念結合人文關懷的護理能提高患者的自知力與治療態(tài)度,這與相關研究結果[14]相似。實施以時間理念結合人文關懷護理后,在患者較平靜狀態(tài)下對其進行疾病相關知識指導、用藥指導、康復訓練、心理疏導等干預措施,增強健康教育的效果,有效改善患者的自知力。本研究干預組的護理措施是在充分評估患者身心需求的基礎上制定的,因此患者更愿意接受,這也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自知力與治療態(tài)度。
護理滿意度是檢驗優(yōu)質護理質量的重要指標。本研究干預后觀察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該護理措施較常規(guī)護理措施能夠改善患者的滿意度,與既往研究結果相似[15]。時間理念與人文關懷結合,能體現(xiàn)以科學指導下的“以患者為中心”的護理內涵。由于精神分裂癥患者病程長,與家庭、社會長期隔離,疾病病恥感重,以時間理念結合人文關懷的各項護理措施,更好地滿足了患者的人文關懷需求,從而改善患者對護理工作的認知,增加了患者對醫(yī)護人員的信任感,從而有利于護理滿意度的提高。該護理模式有效提高了護理質量,增強了護理人員的責任心,改善患者的康復療效,因而使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得到提升。
綜上所述,時間理念結合人文關懷的護理體現(xiàn)出因時施護和個體化的特點,體現(xiàn)出時效性與科學性的內涵,該護理措施能夠有效提高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康復療效,改善患者的自知力與治療態(tài)度,進而提高護理服務質量和護理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