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玲娥
內(nèi)容摘要:在高校非英語專業(yè)學生的美國文學教學中融入課程思政就是將學生的能力培養(yǎng)、價值塑造和知識傳授有機融合,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達到教書育人,思想服人,情感動人,文學感人的目的。本文將選取美國文學教學中的三個典型作家及其作品,旨在探討在充分尊重課程和學科特點的基礎上如何高效地將課程思政融入到美國文學的教學中。
關鍵詞:美國文學教學 課程思政 路徑
課程思政是在傳統(tǒng)思政課程基礎上進一步提出新理念,進而與其他學科有機融合,實現(xiàn)“1+1> 2”的教育目標。確切的說,課程思政是以構建全員、全程、全課程教育人的形式將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同向開展、有序結合,既創(chuàng)新教學載體又拓展教學內(nèi)容,使兩者之間形成協(xié)同效應,通過發(fā)掘并有機融合其他課程中隱藏的思政教育資源,實現(xiàn)“教書育人、立德樹人”的綜合型教育目標。但是,課程思政并不是將思想政治理論課程與各專業(yè)課機械式的融合,而是要有選擇性,采取合理的方式將教學過程進行融合,最終保證在教授其他科目的過程中伴隨有思想政治理論的影子。[1]
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fā)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xié)同效應。”這就需要我們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融入到各門課程之中。
中國作家、北京大學教授曹文軒指出:“文學應有道義擔當,道義于社會,不可有須臾缺失。而文學具有培養(yǎng)人之道義的得天獨厚的功能。文學之所以被人類選擇,就是因為它對人性的改造和凈化,起到了無可估量的作用?!弊鳛橐婚T針對綜合型院校非英語專業(yè)大二學生的英語后續(xù)課程,《美國文學》的課程思政目標就是將學生的能力培養(yǎng)、價值塑造和知識傳授有機融合,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達到教書育人,思想服人,情感動人,文學感人的目的。
要在美國文學課堂上導入思政元素,首先,對于文學文本的選用要做到細致的歸類和劃分,以便導入針對性的思政教學元素。其次,要做到對課程教學內(nèi)容了如指掌,能在有限的教學時內(nèi)適時、恰當?shù)厝谌胨颊?,讓學生體驗文學課中的思政“大餐”。思政導入不能成為文學教學的主體,否則有喧賓奪主之嫌。如何在專業(yè)課程中導入思政教學元素是尤其要注意的,若勉強加入或強行加入,都會導致本門課程教學主體的偏移和施教目標的錯位。因此,本文將從三個方面探討在充分尊重課程和學科特點的基礎上如何高效地將課程思政融入到美國文學的教學中。
一.文化批判:蓋茨比美國夢的破滅
20世紀美國著名小說家菲茨杰拉德(Francis Scott Key Fitzgerald,1896-1940)的代表作《了不起的蓋茨比》通過對一個個鮮活人物的形象刻畫,揭示出美國夢的根源及意義,講述了一戰(zhàn)后紙醉金迷的社會環(huán)境所造成的變質的美國夢注定破滅的悲劇,對美國文學史影響深遠。
主人公蓋茨比是美國夢的忠實追隨者,也是菲茨杰拉德對美國夢最完整而真實的闡釋。蓋茨比的“美國夢”由兩個部分構成:“財富夢”和“愛情夢”。戰(zhàn)爭期間出身貧寒的年輕軍人蓋茨比愛上了戴西,對她一往情深但卻沒有錢娶她。戰(zhàn)后蓋茨比得知戴西已經(jīng)嫁給了富豪子弟湯姆。為了重新贏回戴西的愛情,他把從丹·科迪那里繼承的一大筆遺產(chǎn)作為發(fā)家的本錢,為了達到目的背離了道德與法律,在追求財富的道路上不斷丟失做人的基本原則,否定自己的出身,捏造身世,加入黑社會販賣私酒,聚斂了大筆財富,一躍成為腰纏萬貫的暴發(fā)戶。此時的蓋茨比已經(jīng)實現(xiàn)了他的“財富夢”,并為他的另一個夢想“愛情夢”作了鋪墊。他選擇在黛西住所對岸買別墅,用每晚舉辦宴會來吸引戴西,并通過朋友尼克見到了昔日的情人,渴望能重溫舊夢。但是,結局并未如他所愿,他的死亡宣告了他所追尋的美國夢不過是一場幻夢,原因之一就是“爵士時代”特定社會背景下人格的喪失及金錢至上的價值觀。道德感的缺失,夢想與現(xiàn)實的落差,金錢至上的社會環(huán)境,扭曲了早期清教徒們創(chuàng)造的美國夢的原始精神。
而“中國夢”與“美國夢”的不同是必然的,這是由歷史、文化、經(jīng)濟、地理等各種因素決定的。2012年11月,習近平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第一次闡釋了中國夢的概念。他說: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中國夢”的中國精神當代解讀就是“凝心聚力的興國之魂、強國之魂,是振奮起全民族的‘精氣神。”[2]“美國夢”和“中國夢”最根本的區(qū)別在于主流價值取向的不同。美國夢以個人主義為哲學基礎,強調個人通過自我奮斗就能實現(xiàn)夢想,突出個人與金錢要素,這就使得極端的個人主義與拜金主義在一定社會背景下加劇了美國夢的變質和扭曲,正如《了不起的蓋茨比》中主人公為得到財富與地位而背離法律與道德,最終夢想破滅。中國夢則以集體主義為哲學基礎,更注重追求集體的最大整體利益,將個人與國家命運緊密相連,是中華民族共同的價值理想。在實現(xiàn)途徑上,美國夢傾向于主動性、攻擊性強的方式,往往易使人走上急功近利的彎路;中國夢強調和平崛起,向真求善是實現(xiàn)夢想的理想途徑。
隨著現(xiàn)代科技的發(fā)展,西方資本主義的生活方式,意識形態(tài)大量涌入,青年一代越來越認同資本主義的文化,中國社會出現(xiàn)了意識形態(tài)的滲透危機。因此,在美國文學的課堂上融入中國夢和美國夢的對比研究,學生在了解文學知識的同時,抵制西方不良思潮的沖擊,以愛國主義情懷去辨別、吸收和學習新的歷史文化,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加強學生對社會主義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增強文化自覺。
二.文化自信:龐德的儒家文化情結
埃茲拉·龐德(Ezra Pound, 1885-1972)是二十世紀英美詩歌發(fā)展史上舉足輕重的詩人,對中國儒家文化情有獨鐘。埃茲拉·龐德與中國文化的邂逅可以追溯到1905年,勞倫斯·比尼翁的一系列以“東方與歐洲藝術之化較”為主題的講座激起了龐德對東方的強烈興趣,龐德從此開始接觸中國文化。1913年9月,龐德在倫敦遇見了美國東方學家費諾羅薩的遺孀瑪麗·麥克尼爾·費諾羅莎,瑪麗將她丈夫研究中國文化的遺稿交給龐德整理,龐德從此踏上了真正意義上的中國文化之旅,親身體會到了中國古典文化的獨特魅力,與中國文化就此結下了不解之緣。
龐德提出的“意象派詩人三原則”的第一條是“直接描繪主客觀事物”,即中國古典詩歌常說的“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他認為“意象”就是一剎那間理智和情感的綜合體?!对诘罔F站》這首詩,龐德花了一年多的時間,將原本30多行的詩,改成這樣簡短的兩行詩。龐德深信“自然物體都飽含足夠的象征意蘊”,第一行面龐的涌現(xiàn)到第二行黑枝上的花瓣的轉變,正是詩人面對繁忙擁擠的地鐵站,突然發(fā)現(xiàn)一張美麗的臉龐時內(nèi)心的主觀感受,花瓣這一意象正是詩人在那一瞬間的思想和感情的復合體。龐德倡導詩歌要直接描繪不評論,這首詩僅通過“臉龐”和“花瓣”這兩個簡單的意象,向我們傳達在壓抑的地鐵站內(nèi)見到一張美麗的臉龐時一掃陰霾的喜悅。這就是“意象”的獨特功能與魅力。
艾略特曾問龐德:“你信仰什么?”龐德在經(jīng)過多年的思考和論證后回答:“我信仰《大學》?!饼嫷碌幕卮鹱阋宰C明中國儒家文化對其有深刻的影響,這種影響也同樣反映在他的詩歌創(chuàng)作與翻譯之中。龐德的鴻篇巨著《詩章》是一部關于人類文化的史詩,通過從中國古典詩歌營造詩歌意象的審美藝術、中國語言意象表意的漢字中汲取的跨文化跨語言詩歌表現(xiàn)手段與技巧,結合自身對儒家思想的理解與闡釋,將中國儒家文化視覺化地呈現(xiàn)了出來,充分體現(xiàn)了其希冀以中國儒家文化醫(yī)治西方社會弊端的社會理想。從《詩章》的第85章一直到結束,龐德從不同的角度贊揚孔子的仁義思想和對禮的推崇。據(jù)統(tǒng)計,龐德在《詩章》中,引用了《大學》兩次、《中庸》四次、《論語》一次、《孟子》九次,漢字九十三個,由此可見儒家文化對龐德的影響之深遠。
龐德一生都在進行著儒家文化和中國詩學鍥而不舍的理解與全力推介,努力將中國古代文化之花原汁原味地帶到西方,讓儒家文化得以在西方傳統(tǒng)語境中找到了根基,開成“杏花”。“龐德在風聲中找到了天堂,這風從東方吹到西方,吹來了儒家思想的杏花?!盵3]儒家文化所推崇的中國古代仁政和德治的理想社會,成為龐德視覺化呈現(xiàn)出的人間樂園與天堂,成為他心中建造的飄滿杏花、詩情畫意的烏托邦。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曾在多個場合提到文化自信,指出:“我們要堅持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還有一個文化自信”。那么,何謂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以及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并對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堅定信心。我們有博大精深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它能“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是我們文化發(fā)展的母體,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在美國文學教學中教師充分引導學生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獨特魅力和世界地位,教導學生只有不斷從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汲取力量,挖掘適合當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文化因素,才能實現(xiàn)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積極展開宣傳,營造一種充滿生機活力的社會主義文化氛圍,最終提升文化自信。
三.文化融合:賽珍珠的中西文化橋梁
賽珍珠(Pearl S. Buck, 1892-1973)是美國歷史上首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女作家。父母都是住在中國的傳教士,具有理想主義和人道主義的觀念,對賽珍珠的思想成長起到了重要作用。她一生寫了70多部作品,其中最引人矚目的就是她的中國題材的小說,包括《東風·西風》、《大地》、《龍子》、《群芳亭》等。賽珍珠生活在跨文化的雙重世界里,她受過西方文化的教育,卻又從小生長在中國,對中國有著深厚的感情,并在她的諸多小說里展現(xiàn)了中國農(nóng)民的淳樸敦厚、堅忍不拔等優(yōu)良品質。作為中西文化溝通的橋梁,賽珍珠從根本上改變了西方人對中國人的態(tài)度和看法。誠如諾貝爾文學獎頒獎評語所言:“為西方世界打開一條路,使西方人用更深的人性和洞察力,去了解一個陌生而遙遠的世界。”美國總統(tǒng)尼克松在1973年賽珍珠去世后的悼詞里也贊譽她為“一座溝通東西方文明的人橋”。
1.中國“原型”的重塑。1931年,賽珍珠推出了她的第一部描寫中國農(nóng)民的小說《大地》,作為一部家世小說,描繪了出身貧賤的王龍與其結發(fā)妻子阿蘭傾其充沛的精力和韌性視土地為生命,辛勤勞作,終于從農(nóng)民變?yōu)榈刂鞯倪^程,把中國農(nóng)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真實生活展現(xiàn)給了世界,揭示了悠久中國文化熏陶出來的各種人物形形色色的心態(tài)歷程,為我們編織了一幅中國農(nóng)村社會的長卷。她向西方人展示了中國人并非天生有著種種陋習,倒是在他們受盡煎熬的麻木的面孔后面,蘊藏著不可預知的驚人的生存力量,使他們能用一種尊重、同情、理解的心態(tài)看待這個遙遠的東方文明古國,從而體會到這個有著5000年文明積淀的民族博大雄渾、深邃醇厚的民族特質。1933年1月16日《紐約時報》在評論里指出:“布克夫人使我們看到并贊賞一個還在遭受磨難的人民的耐心、簡樸、勤勞和堅韌不屈……”
2.民俗文化的展示。文化多元主義認為人們“能學會理解他人的意向寶庫,能夠而且理應擺脫偏見,撥開假象,超越種族、文字、性別、年齡等障礙”。[4]賽珍珠恰如其分地利用民俗這一“意向寶庫”,生動展示人物形象的同時,也向世人展示了中華文化的獨特精神和魅力,這種展示本身就體現(xiàn)出多元文化相互容納和理解的思想。像女人裹小腳這種封建時代的審美陋習,隨著封建制度的被推翻,也因其殘害女性身體健康而被廢止了。但是,某些西方人卻仍以為中國女人裹小腳,賽珍珠借《大地》中王龍的孫子王源之口說:“那是陳年八代的風俗習慣了,就像你們也有過女人束腰的習俗一樣。現(xiàn)在這早已成了過時的事了,隨便什么地方都看不到這種現(xiàn)象了。”[5]長期生活在中國又深諳漢語的賽珍珠擯棄了西方偏見,能夠以客觀、辯證的視角來看待和描寫中國人以及中國文化,通過對中國民俗文化的傳播極大地促進了中西文化的融合。
3.中西文化的聯(lián)姻。賽珍珠的雙重文化背景使她了解了兩個世界——傳教士雙親的美國世界和令人心醉神迷的東方世界。賽珍珠對中美兩種文化有著同樣的摯愛,她提倡超越種族的結合,而兩者之間親密無間的融會,在通常意義上來講,莫過于聯(lián)姻。婚姻與家庭在一個社會、一種文化中具有相當重要的位置,婚姻家庭觀代表了一種重要的文化觀。在賽珍珠的創(chuàng)作中,她以異族通婚來作為跨文化交流方面最有效的方式之一?!稏|風·西風》中桂蘭和從美國留學回來的丈夫,《龍子》里老三離開游擊隊根據(jù)地追隨從美國歸來的中國駐美大使館一等秘書的千金小姐梅麗,無不間接地反映了中西文化之間的吸引力和親和力。
賽珍珠受中國儒家“天下一家”思想和西方博愛思想的影響,以天下為己任,她一生都在忙于中美文化交流和各民族的情感交流。她認為人與人之間應該“沒有種族偏見、信仰偏見、國籍偏見”,應該“盡我們所能,去創(chuàng)造一個合理歡樂的世界”。在中國抗日戰(zhàn)爭時期,賽珍珠為中國搖旗吶喊,呼吁世界和平,始終站在正義的立場上,以世界公民的姿態(tài)謀求人類的共同發(fā)展。她的中西文化融合思想不但可以維護并推進世界范圍內(nèi)的多元文化發(fā)展,同時也有利于人類社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及人類精神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建設,共謀和諧發(fā)展,共創(chuàng)人類更美好的未來。通過賽珍珠的中西文化融合理念,教師在美國文學課堂上引導學生以跨文化的思維,在充分了解兩國文化異同的基礎上,以傳播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為目的,實現(xiàn)兩國文化的交互與融合。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的《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中明確指出:“要加強對課堂教學和各類思想文化陣地的建設管理,充分發(fā)掘和運用各學科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睹绹膶W》的性質決定了教師不僅要進行文學知識的傳遞,將提高學生的文學審美和寫作能力與精神提升結合,更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完善學生的價值觀體系,課程思政的教育目標在潛移默化中得以實現(xiàn),進而實現(xiàn)美國文學課程教學與馬克思主義價值觀教育的有效統(tǒng)一。
參考文獻
[1]彭靜:《課程思政視角下英美文學課程教學模式初探》,《課程教育研究》,2018年第39期,第108頁.
[2]陳錫喜主編,張曦主審,丁曉萍、汪雨申、黃慶橋編著.平易近人——習近平的語言力量[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4.
[3]伊茲拉·龐德著.黃運特譯.龐德詩選:比薩詩章[M].桂林:漓江出版社,1998:319.
[4]羅伯特·休斯.抱怨文化:美國的紛爭[M].美國:牛津大學出版社,1993:148.
[5]賽珍珠:大地三部曲[M].王逢振等譯桂林:漓江出版社,1998:774.
(作者單位:江漢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