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鸝山房
欄目主持人:翟文鋮
卷首語:
本期提供了一篇小說、一首詩和兩篇評論。
劉國卿的《鱈魚的海洋》是一篇帶有哲理性的小說,以鱈魚的海洋隱喻生活的海洋。每個人看起來如魚得水,實際有時被困在自己的雞毛蒜皮里寸步難游。日常生活是可愛的,但有時也是可怕的,就看我們?nèi)绾稳シ健?/p>
馮帥《女性主義與趙孟? 》是一首滿是警句的短詩。詩中緊密纏繞著的是兩個主體,女性主義者的遭際和趙孟? 的命運在某一時刻達成近乎復(fù)刻般的同構(gòu)。他們用語言作為武器,卻總是為語言所累;他們渴求平等,卻一而再地陷在“分而治之”的泥淖里;他們與一個時代的潮流搏擊,卻飽受“必也正名”的困擾……詩人正是從這個角度出發(fā)展開寫作。
馬璐瑤《赴死與受死——〈文城〉的悲劇書寫》指出,《文城》在歷史大敘述中透視個人命運,將英雄悲劇與命運悲劇置于同一個敘事空間中交叉展示,并闡釋了悲劇背后蘊含的哲思。
邱彥琦的《對峙與倒錯——〈行過洛津〉的對位式書寫》選取了施叔青代表作“臺灣三部曲”的首部《行過洛津》予以重讀。前人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作品存在伶人性別倒錯、商港興衰倒錯兩種“倒錯”,她進一步指出還存在第三種“倒錯”——階層權(quán)力倒錯。文章關(guān)注施叔青如何系統(tǒng)化地書寫鄉(xiāng)土意識與社群經(jīng)驗,并將作品放在后殖民知識分子寫作的譜系中,展現(xiàn)其獨特的價值。
——北京師范大學(xué)教授,北京師范大學(xué)國際寫作中心主任助理 翟文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