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安詳哲學與詩性文化

      2021-10-01 03:16陳劍暉
      揚子江評論 2021年5期
      關鍵詞:現(xiàn)場感詩性現(xiàn)代人

      陳劍暉

      郭文斌是一個安詳?shù)?、有堅定的信仰、明確的創(chuàng)作目標和追求獨特性的寫作者。從長篇小說《農(nóng)歷》、小說集《瑜伽》、散文集《永遠的鄉(xiāng)愁》,到文化隨筆集《尋找安詳》 《回歸喜悅》 《〈弟子規(guī)〉到底說什么》、詩集《潮濕年代》,以及郭文斌在全國各地面向不同聽眾群的講課視頻集,等等。讀郭文斌,第一個感覺是新奇、有點神秘和不可思議,覺得郭文斌的確是一個獨特的存在,在國內(nèi)尚未見到這樣“獨特的”寫作者。第二個深刻的印象,是他的作品有一種安詳、寧靜的內(nèi)蘊,一種溫暖、詩性的氛圍。他的作品沒有太多華麗炫目的辭藻,沒有深奧繁冗的哲理,也沒有刻意去追求藝術技巧,卻自有一股靜水深流、照亮人心的力量。本文以郭文斌的文化隨筆為考察對象,重點探討他的安詳哲學與詩性文化。

      郭文斌文化隨筆的價值和貢獻,在于他建構了一種“安詳哲學”。正如汪政所說:“郭文斌的寫作應該是‘建構性的。”這是“一種‘正面的,面對價值的寫作?!盿考慮到中國當代文學真正有“建構性”,敢于宣示“正面”寫作的作家不是很多,所以像郭文斌這樣有立場、有鮮明的寫作倫理和正面價值觀的作家,理應獲得我們的重視和尊敬。

      筆者肯定郭文斌的正面價值觀和安詳哲學的建構,蓋因我們所處的時代,不但是一個天災人禍頻繁發(fā)生的時代,也是一個失根、喧嘩浮躁、全民焦慮的時代??茖W技術的進步一方面給現(xiàn)代人帶來了無窮多的好處;另一方面也使現(xiàn)代人的內(nèi)心體驗變得單調(diào)、空洞與蒼白。在奔騰不羈的現(xiàn)代科技和商品經(jīng)濟這兩匹野馬的驅(qū)趕下,現(xiàn)代人的精神生態(tài)出現(xiàn)了種種病灶和危機:人類變得越來越貪婪、自私和冷漠,生命的質(zhì)量被肢解為名與利,追求快節(jié)奏、高速度則成為時代的共識,而沉溺于外在的快樂和物欲的滿足,無視天地萬物和傳統(tǒng)文化,忽略內(nèi)心的體驗和精神的提升,乃是現(xiàn)代社會的困局和危局的根源之所在。正是在這樣的“危機時刻”,郭文斌提出了“安詳哲學”的命題,并通過小說、散文、文化隨筆和詩歌等多種文體,進行了多層次、全方位的建構。顯然,這樣的建構既是“正面”的價值建構,也是適時的,是當前我國正在進行的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郭文斌安詳哲學的內(nèi)涵十分豐富。“安詳”本是一個形容詞,但在郭文斌的安詳哲學里,安詳還包含了因果的關系,即只有“安”才能“詳”,只有“大安”才能“大詳”。構成安詳哲學有幾個層次:一是“給”,即與天地精神相呼應,把“小我”給“大我”,將自己的光明“給”更需要光明的人;二是“守”,即守住內(nèi)心,守住本位和現(xiàn)場體驗;三是“勤”,即珍惜時間,提高行動力,同時注重細節(jié);四是“靜”,靜既是狀態(tài)和能量,是生命力,也是一種回家的方式;五是“信”,即心中存有“天意”,遵守道德、倫理、因緣及程序。按郭文斌的理解和構想:

      通過“給”,我們把心路騰開,把心的空間放大,從“小我”轉(zhuǎn)變到“大我”;通過“守”,我們回到現(xiàn)場,回到本質(zhì),回到根;通過“勤”,我們給自己不斷“升級”,同時不給習氣以空間和機會;通過“靜”,我們的心湖能映照明月,能夠明察秋毫;通過“信”,我們的心得到大定。

      最終,通過“給”“守”“勤”“靜”“信”,我們走進安詳。b

      概言之,郭文斌的安詳哲學的內(nèi)涵,包含了從容、平靜、穩(wěn)重、和氣、理解、包容;包含了愛、無私、奉獻、感恩、敬畏、化育;包含了農(nóng)歷精神、簡約精神、祝福性、喜悅性,以及天人合一、詩意棲居、正能量培育、經(jīng)典誦讀,等等。更為重要的是,在郭文斌看來,安詳哲學是一種自然生成、不需要任何條件做保障的快樂。它是一種來自生命本身的快樂,也是一種只有向內(nèi)、向心才能真正得到的快樂。郭文斌的安詳哲學,源頭是中國古代的經(jīng)典傳統(tǒng)和民間傳統(tǒng),也融入了外國的生活哲學和道德倫理,比如古希臘的簡樸主義、羅素的道德哲學和現(xiàn)代生態(tài)文明思想。可見,郭文斌的安詳哲學是有根的、廣博的:他一方面皈依大地、親和鄉(xiāng)土、貼近心靈;一方面又連接世界,熱情關注思考人類共同的命運和當下的社會問題。因此,他的安詳哲學提供給現(xiàn)代人的,是一種整體和諧、純粹澄明的根本性快樂。

      更為可貴的是,郭文斌的安詳哲學固然植根于中國古代典籍和民間傳統(tǒng),但他認知中的傳統(tǒng)文化并不是凝固的、僵死的,而是不斷發(fā)展、充滿著活力和生命的色彩。因為郭文斌是通過個人的體驗,通過禪悟的內(nèi)心觀照和實踐活動來感受傳統(tǒng)文化,因此在他的文化隨筆中,隨處可見關于傳統(tǒng)文化的創(chuàng)新性表達,特別是對于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司空見慣的詞語,他一般都能結合“此時此地”的現(xiàn)實語境,對這些詞語作出現(xiàn)代的闡釋。茲舉幾例:在《〈弟子規(guī)〉到底說什么》的《人生之規(guī)》這一篇中,郭文斌重點闡釋了“素”這一詞語。他先從“原初”入手,引用《論語》中孔子與子夏的對話。子夏問:“‘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后素?!惫谋笥纱私忉專骸斑@個‘素,應是那個原初,也即大美之洋。無論是形容的動人,還是眼神的動人,都來自那個根本的美,或者說是本體的美。當本體的美消失,一切都化為零。就像一朵再美麗的花,假如離開了根,也無法保持它的美麗。保持花的美麗的,是它的根。人也一樣,保持他的美麗的,是他的‘根性。”是的,“根性”,這是人之所以為人的規(guī)定性,也是郭文斌整個安詳哲學的基礎。因有“根性”,他的安詳哲學就像沒有染色的絲綢,能夠從總體上引導現(xiàn)代人扎下人生之根。

      在對“素”和“根性”進行了一番釋義后,郭文斌筆調(diào)一轉(zhuǎn),聯(lián)系到現(xiàn)代人尤其是青少年特別喜歡的“麻辣燙”。郭文斌認為“麻辣燙”這種流行小吃不能小看。因為“那不單單是一種菜,而是一個時代的口味,那就是足夠的辣,足夠的麻,足夠的燙,才能讓人舒服,讓人過癮”。從“麻辣燙”這一日常生活現(xiàn)象,郭文斌敏感地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這就是從現(xiàn)代人的味覺產(chǎn)生錯位變異開始,現(xiàn)代人的欲望也在不斷升級:他們小時在味覺上追求麻、辣、燙,長大后必然會在感情上追求麻、辣、燙,在事業(yè)上也追求麻、辣、燙,從而再也無法從“素”,從“平淡”中體會到安詳、快樂與幸?!,F(xiàn)代人追求“麻辣燙”的刺激,不但導致了味覺上的錯位,使他們的飲食失去了“根”,而且使他們的聽覺和視覺也產(chǎn)生了錯位。比如,現(xiàn)代人喪失了欣賞天籟與地籟的能力,卻對聲嘶力竭、大喊大叫的“反傳統(tǒng)音樂”趨之若鶩。再比如,為什么現(xiàn)在的人那么熱衷于追逐美色,因為現(xiàn)代人已找不到“色”的根本,他們的身心已被眼睛掌控。由于味覺、聽覺和視覺的全面錯位,這樣現(xiàn)代人便不可避免地產(chǎn)生集體的焦慮,處于沒有方向感的巨大茫然中。換言之,現(xiàn)代人最大的痛苦,一是無家可歸;二是找不到回家的路。所以現(xiàn)代人需要回家,需要歸位,因為只有回家歸位才不會喪失根性,才能安詳,才會“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

      如果說“素”是人生之根,那么“順”與“孝”則是人生之門。在《〈弟子規(guī)〉到底說什么》里,郭文斌對“順”“孝”這兩個詞的解釋也頗具新意,別出機趣。在解釋了“順”與生命,與中醫(yī),與自然環(huán)境,與親友以及事業(yè)的關系后,郭文斌進而指出,一個人要順流而下,因為只有順流而下,才能到達人生的大海:

      “順”本身就是一種生命力。一個逆流而上和順流而下的人,到達目的地的成本我們不難推算。逆流而上者,生命成本中的相當一部分要抵消水流的速度。而順流而下者,水流的速度也變成了他抵達目的地的動力,成為他走向成功的加速度。對于順流而下者來說,即使止于水面,他也在前進。c

      將“順”看作一種生命力,并置于河流中,通過“逆流而上者”與“順流而下者”抵達目的地所付出成本的比較,說明“順”之于“抵達人生的大?!钡闹匾浴_@種借助情景、意象或比喻來闡釋詞語,從而使抽象的詞語具象化、通俗化,更易于為一般的讀者所理解和接受,這正是郭文斌安詳哲學在修辭上的一個特點。對“孝”的闡釋也是如此:

      孝是順,因為孝是一條大河。不孝意味著一個人己經(jīng)拒絕了順流而下,拒絕了走向大海,走向整體。而整體是能量之源,也是幸福之源。人為什么睡一覺會精神倍增,就是通過睡眠我們進入了整體,睡眠在本質(zhì)上是一種“順”,因為睡眠意味著“自我”睡眠,“自我”睡眠之后“無我”開始工作,而“無我”即是生命力。d

      “孝”本質(zhì)上是感恩。而“感”上面一個“咸”,下面一個“心”,就是全部的“心”?!岸鳌鄙厦嬉粋€“因”,下面一個“心”。可見,“心”的源頭就是“恩”。因此,在郭文斌看來,“感恩”意味著我們接通了源頭,連接了源頭的能量,“感恩”就是孝;而在中華民族的節(jié)日中,“農(nóng)歷”就是一次行孝?!稗r(nóng)歷精神”是中華民族生命力之所在,是中華民族文化精神的凝聚。不獨從整體性,從源頭上來闡釋孝,郭文斌還將孝分為三個層次:一是小孝,即“養(yǎng)父母之身”;二是中孝,即“養(yǎng)父母之心”;三是大孝,即“養(yǎng)父母之志”。概括起來,三孝就是養(yǎng)身、養(yǎng)心與養(yǎng)德。在這里,孝也是倫理上的一種順,同時也包涵著天理。它既維內(nèi),也維外;既是心念,更是行動??v觀古今關于“孝”的解釋,郭文斌可謂另辟蹊徑,獨具一說。之所以能從傳統(tǒng)文化中發(fā)掘出新的價值、新的智慧,皆因郭文斌是身體力行來感受孝,踐行孝。

      不僅對“素”“順”“孝”等詞的解釋讓人耳目一新,對孔子的核心思想“仁”的闡發(fā)同樣饒有興味。千百年來,對“仁”的解釋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迄今沒有定論。郭文斌從日常生活和切身經(jīng)驗出發(fā),認為“仁”與“反動”大有關聯(lián)。在現(xiàn)代,“反動”是一個貶義詞,但在古代,“反動”卻是個褒義詞。孟子說:“人之初,性本善?!钡S著人的成長,各種欲望也在不斷積聚成長,故而需要“克己”。“‘克己就是一個往回走的過程,克服生命慣性的過程,‘反動的過程?!眅所以老子《道德經(jīng)》有言:“反者道之動。”這樣不囿于舊說的解釋,是郭文斌對于傳統(tǒng)文化的發(fā)現(xiàn),也體現(xiàn)出他不從眾、不人云亦云,有自己的思考和獨立見解。這方面的例子很多。如“感知”,他認為這個詞包含著兩個境界:感和知?!案惺切撵`的冷暖,知是客觀的認識。一個來自生命的天然,一個來自課堂和書本?!倍馁|(zhì)量恰恰來自“感”?,F(xiàn)代社會的普遍問題,是“知”多“感”少,甚至有“知”無“感”。這樣的思考與發(fā)問,的確富于啟發(fā)性。再如“緣”,大家說了很多,但郭文斌卻有獨特的理解視角:

      緣是什么?相對于種子來說,緣是土壤;相對于魚來說,緣是湖海。如果魚進入土壤,就是不隨緣;如果種子進入湖海,就是不隨緣。

      但是看看現(xiàn)代人,拼命經(jīng)營的是不是讓種子進入湖海,讓魚進入土壤?

      我們口口聲聲說隨緣,但是我們真正懂得“緣”嗎?

      緣是一個規(guī)律背后的規(guī)律,要想弄懂它,就得首先弄懂“因”,弄懂種子和魚,只有如此,我們才不至于張冠李戴,才不至于飲鴆止渴,才能夠“隨心所欲而不逾矩”,才能進入一種大安詳。f

      像這樣結合日常生活和切身踐行,以足夠的細心去體味傳統(tǒng)文化,并通過獨特的角度和感悟來解釋詞語的例子,在郭文斌的散文隨感中還可舉出很多。在這些詞語中,我們看到,郭文斌的散文隨感在承續(xù)傳統(tǒng)文化,堅守中華民族美德和智慧的同時,又注進了不少新的理解和原初的生命原素。這樣,他所建構的安詳哲學便不僅僅是一種鄉(xiāng)村宗教,而是將文化、哲學、歷史、鄉(xiāng)俗與祝福、快樂、博愛寫滿散文的時空。這種帶有濃厚理想主義色彩的寫作,一方面充滿溫暖與活力,給人以樸實、透徹、明慧之感;一方面又貼近日常,讓散文真正回歸本體,回歸它的原初狀態(tài),從而成為一種面向內(nèi)心、貼近靈魂的從容樸素的敘事。

      我們說郭文斌是一個帶有理想主義氣質(zhì)的寫作者,一個浸染著西海固山川氣息的獨特存在,是因為從郭文斌的文化隨筆中,我們的確讀到了一些獨特的、與一般同質(zhì)化寫作者不一樣的東西。

      首先是靜。靜緣自兩方面:一是安詳哲學特別強調(diào)“安”,講究“詳”,而“安”與“詳”都離不開靜的環(huán)境和心境;二是郭文斌是一個安靜之人。他有立場,有見識,有慧根,不浮躁,不喧囂。這樣的為人之道轉(zhuǎn)化為為文之道,自然也就講求靜的境界了。在《靜是一種回家的方式》這篇散文中,他從一次熱鬧的聚會中聽到一個安靜的故事,由此引發(fā)出對于靜的思考:“靜是最重要的。沒有靜,我們感受不到世界的富有和美麗;沒有靜,根本智慧無法起作用,詩意無法發(fā)生;沒有靜,心神無法安寧,而心神不寧的直接結果是災疾。對于整個社會來講,沒有靜,就意味著沒有和諧,沒有幸福。”但對于身處喧鬧社會環(huán)境中的現(xiàn)代人來說,要像古人那樣找到一個“九里之內(nèi)聽不到牛叫聲”的“靜地”實在是太困難了。為此,郭文斌給尋求安靜、尋求回家的現(xiàn)代人設計了幾個方案:一是要懂得“鬧中取靜”;二是通過“現(xiàn)場感取靜”;三是在“農(nóng)歷精神”中感受靜。假如一個現(xiàn)代人做到這三點,他就找到了“回家的方式”,即便在爆竹點燃的那一刻,也能感受到“寂靜”。而當你的心中有了“大靜”,你也就獲得了幸福,尋找到了快樂。這是從現(xiàn)代人如何才能擁有安詳心境和幸福的角度說,如果從散文寫作的品格來講,“靜”也是一種很高的境界,它是一種大道至簡的淡定與從容。這一點郭文斌看得很清楚。所以他說:“對于作家來說,這個‘靜和他的手法沒有關系,如果他的心是靜的,那他即使寫意,讀者看到的也是靜,如果他的心是鬧的,即使他用工筆,讀者看到的也是鬧。”g正因郭文斌生活在“靜”里,且對“靜”有著深刻的理解,如此,他的語言自然也就樸素安靜、波瀾不驚,但這靜水深流的文字卻有一股無法抗拒的力量吸引你讀下去,而且直抵內(nèi)心與靈魂,使人變得善良、柔軟與美好——這就是“靜”的力量。

      與靜相對應、相輔相成的是“慢”。慢是郭文斌的人生哲學,也是他文化散文的一個關鍵詞。在許多文章和演講中,他都反復強調(diào)慢。在郭文斌看來,“‘慢是對人的一種關懷,就文學來講,我認為,只有回到心跳的速度,才有可能接近真理,因為那是‘感動的速度,感動只有在心靈同頻共振的時候才能發(fā)生,為此,‘慢是歸途”。h因為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人們在欲望戰(zhàn)車的驅(qū)逐下四處奔忙,一味追求快節(jié)奏。其結果就如郭文斌《〈弟子規(guī)〉到底說什么》中所描述的那樣:本來,一只蝴蝶落在你的肩膀上,你只要靜靜地與它共處,慢慢地欣賞它、感受它,這就是幸福,就是快樂!不幸的是,現(xiàn)代人偏偏相信汽油和輪胎的速度,滿世界去追蝴蝶,結果蝴蝶沒抓到,汽油卻用光,輪胎開爆了,來到身邊的幸福和快樂也就溜走了。這正是現(xiàn)代人的悲劇與宿命。通過這則寓言,郭文斌告訴我們:對處于焦慮中的現(xiàn)代人來說,慢是多么重要!當然,慢只是歸途,是過程;靜才是歸宿,是現(xiàn)代人的“家”。散文惟有將“靜”和“慢”融為一體,相輔相成,才能真正打動讀者,真正成為尋求靈魂的現(xiàn)代人的有益之津梁。

      “靜”和“慢”是療救現(xiàn)代人欲望膨脹、追求速度、急功近利、心浮氣躁的良藥,那么,如何才能做到“靜”和“慢”呢?這是郭文斌的文化隨筆著力探求的核心命題。在《點燈時分》中,他寫道:“老家的元宵夜沒有湯圓,也沒有眼下這絢麗多彩的華燈和開在天空的一樹樹銀花,更沒有震耳欲聾的炮聲和比肩接踵的人流,而是一片奪人的寧靜,活生生的寧靜,神一樣的寧靜,似乎一伸手就能從臉上抓下一把來?!边@神一樣、帶有靈性的寧靜是從哪里來的呢?接下來,作者告訴我們:“那寧靜,是被娘的薺面燈盞烘托出來的?!蹦憧矗盁舯K拳頭一般大,上面有一盞芯,可盛得一勺清油,捻子是半截麥桿上纏了棉花。夜幕降臨時分,幾十個燈盞便被點燃,端到當院的月光中,先讓月神品賞。如果沒有風,幾十尾燈焰靜靜地在乳樣的月光中泊著,那種絕塵之境,真是用文字難以表達的?!闭窃谶@“絕塵之境”的寧靜中,那些石磨、石磴、水井、耕犁等都仿佛帶有神性靈性,甚至老牛也用微笑向我表達了它的心情,而那只小黑狗更是歡欣鼓舞了。這里的描寫,可謂細致具體,體物入微,且處處圍繞一個“靜”字展開?!饵c燈時分》這篇散文的妙處和吸引讀者之處,在于它不僅僅寫了表面的靜,而是透過“顯在結構”進入了“潛在結構”,即由外視轉(zhuǎn)向內(nèi)傾,由外在的“看”進入內(nèi)心的感悟體味。所以,當“我”問父親,到底是油在著呢,還是棉花在著呢,父親示意“我”不要說話。因為如此重大的話題,只能靠心去感受。燈盞“一旦點燃,則需真心守護,不得輕慢。就默默地守著,看一盞燈苗在靜靜地趕它的路,看一星燈花漸漸地結在燈捻上,心如平湖,神如止水,整個生命沉浸在一種無言的福中、喜悅中、感動中。漸漸地,覺得自己像一朵花一樣輕輕地輕輕地綻開”。顯然,郭文斌是將“靜”置于民俗,置于鄉(xiāng)村,置于娘的燈盞,特別是置于“我”的內(nèi)心感受中,并且這個“靜”里安放進了他全部的生命,同時與神性靈性,與樸素深厚的真善美結緣。這就難怪當“我”在內(nèi)心擁有了“靜”和“慢”的真諦之后,即便“我站在這個城市的陽臺上”,也能“穿過喧嘩和騷動”,感受到“寧靜中的大善大美”,感受到安詳、快樂與幸福。

      值得指出的是,郭文斌極力倡揚的“靜”和“慢”的生活理念,以及“內(nèi)心觀照”物象場景的方式,都是建立在“天道”之上的。長期以來,我們過于張揚“人道”,信奉人是宇宙的中心,萬物的靈長,結果導致“天道”淪喪,許多人為了一己私利為所欲為,無法無天。郭文斌不但對“以人為中心”的理念與行為保持著高度的警惕,而且一直在探索、思考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之道。他認為:“首先要相信有天道存在。一個人只有相信有天道存在,才會相信在宇宙中有一種看不見的力量在制約著我們的行為……除了要相信有天道存在之外,我們還要明白宇宙本質(zhì)上是一種合作……而人倫是天倫的相應?!眎其次,要重新打量“敬畏”這個詞,因為現(xiàn)在很多人,根本不知“敬畏”為何物。第三,以“敬畏”為前提,重建“誠信”的“大邏輯”。在《“天人合一”的演義》中,他由老家古寺廟門“古寺無燈明月照,山門不鎖白云封”的對聯(lián),從“月圓之夜”天地四野的靜寂,從點燈時分燈在燃燒的狀態(tài),不但感受到一種難以言說、超塵超凡、深入骨髓的美,似乎整個心靈一塵不染,進入了虛空,進入了一種巨大的靜;而且從搖曳的燈苗,感悟到“也許這燈,就是靈魂的形狀,或者說是生命的形狀,或者說是天人合一的形狀。它本身給人一種召喚。我想每一個人在看到燈的時候、火的時候,都會有這種回到自身的感覺”。是的,看到“搖曳的燈苗,一種莫名的溫暖就從心底升起”。“它是一種懷念,更是一種引領”。正是“借助那些搖曳的燈苗,我們得以走進生命的原初,得以看到釋家所講的那個‘在”。為什么郭文斌那么沉迷于書寫傳統(tǒng)節(jié)日?因為在他看來,“節(jié)日是屬于中國古人的非常典型的一種天人合一的方式,一種回到歲月和大地的方式”。比如“大年”,它是歲月又超越了歲月。它一方面帶有儀式感、神圣感,是大安詳、大幸福的象征;一方面又連接著中華民族的精神源頭“巫”傳統(tǒng),其核心是“天人合一”。的確,讀郭文斌的文化隨筆,我們總能從他的“靜”和“慢”,以及“農(nóng)歷精神”中感受到他的天地之心與自然之道。郭文斌懷著感恩之心,以獨特的看取世界的方式和途徑,既讓散文回歸傳統(tǒng),回到中國精神的元氣時代,又讓散文在一定程度上傳達出當下復雜的時代經(jīng)驗。如此,郭文斌的文化隨筆便具有一種不同于別的散文家的精神質(zhì)地。

      郭文斌的安詳哲學特別重視“常識”。與沒有“誠信”,缺乏“敬畏”之心一樣,現(xiàn)代社會和現(xiàn)代人的另一個致命問題,就是不尊重或漠視常識,結果做出了許多“讓種子進入湖海,讓魚進入土壤”的荒唐事情。郭文斌認為安詳就是常識中的常識。在《常識的價值》里,他以小偷入室行竊為例,說明防小偷最好的方法是“戒”,而亮著燈是最好的“戒”,這就是常識。他還以兩個射手比賽射箭的過程和結果,探討“知道”之于整個社會和個人的重要性:“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重新理解了一個詞‘知道:只有當你‘知了那個‘道,才是真正的‘知道。我們口口聲聲說‘知道知道,其實什么都不知道?!蹦敲?,如何才能回到常識?在郭文斌看來,首先要回到閱讀的常識,比如《弟子規(guī)》 《朱子家訓》 《了凡四訓》這樣的書,看起來十分簡單,“但正是這些‘簡單,可能離成長最近,也離真理最近,因為它們是常識,是根”。要之,“常識”是郭文斌建構安詳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傳統(tǒng)典籍和民風民俗、中國經(jīng)驗則是常識的根和土壤。

      郭文斌在重視“常識”的同時,還特別強調(diào)現(xiàn)場感,這是郭文斌文化隨筆的一個顯著的特色。在不少文章中,他都談到了“現(xiàn)場感”。所謂現(xiàn)場感,“就是不要離開本體,或者說和本體保持同步。這個‘感,近似于‘感覺,又不同于‘感覺,它是感覺的總部,比感覺更自覺、更主動、更永恒”。j在《通過“守”走進安詳》里,郭文斌將現(xiàn)場感分為幾個層次:一是當下感;二是喜悅感;三是享受感;四是同味感;五是超然感;六是整體感。而要達到這六個層次,真正獲得現(xiàn)場感,需要通過幾條途徑和方法:第一是找到現(xiàn)場感,即吃飯時感到飯菜的味道,喝茶時感到茶甘和苦澀的存在,睡覺時能聽到自己的心跳;第二是“后退”,即從“想法層”后退,退到一個“沒有想法的地帶”,因為一切的欲望、焦慮都產(chǎn)生于“想法”;第三是進入“不允許分心環(huán)境”,即在日常生活中時時“強行”體會“準現(xiàn)場感”,而后再將其“感化”,讓“這時”“這事”與“身”“心”“感”發(fā)生關聯(lián)。郭文斌堅信:“當我們體嘗過一段時間‘現(xiàn)場感之后,就會發(fā)現(xiàn)‘感覺比‘思想離本體更近,離本安詳更近,離喜悅更近,也離能量更近。就是說,它更有價值?!辈华毴绱?,郭文斌還認為,只有心回到現(xiàn)場,我們才能獲得真正的智慧,生命才能獲得和諧,生活也因此變得有詩意。可見,郭文斌是從整體,從大本體,大安詳,大快樂,從生命的本質(zhì)來強化推崇現(xiàn)場感的,因而他的“現(xiàn)場感”理論既有面向事物本身,強調(diào)經(jīng)驗的直接性的“在場”特征,又能“介入”現(xiàn)實,展示真相,消除了當代散文寫作與現(xiàn)實隔膜的弊端。在當代散文寫作者中,還沒有人像郭文斌這樣沉迷于“現(xiàn)場感”,不僅從理論上進行系統(tǒng)闡釋,同時身體力行,以自己的創(chuàng)作實踐加以印證詮釋。

      郭文斌的文化隨筆之所以難能可貴,之所以是一種獨特的存在,是因為他在建構安詳哲學思想內(nèi)涵的同時,還一直在傳統(tǒng)典籍和民間文化,在鄉(xiāng)土與人文之間尋找一種詩性的表達;或者說,他一直在尋找、建構一個詩性的價值體系。

      在筆者看來,郭文斌的詩性價值體系,首先具有一種內(nèi)在的整體性和綜合的美。它是散文作家心靈的顫動和情緒起伏的內(nèi)在旋律,是作家對安詳、快樂與幸福,對生命、社會人生與天地萬物的總體性感受。這種整體的詩性有兩個特征:一是它不完全是邏輯的、理性的、可分析的,更多的時候,它是混沌的、感悟的、想象的,且周而復始不斷循環(huán),有點類似于維柯在《新科學》一書中所描述的詩性智慧。二是郭文斌的整體詩性既連結著鄉(xiāng)村、大地,又是在傳統(tǒng)典籍,在民俗的價值譜系中呈現(xiàn)出來,故而這種整體詩性具有“元話語”的意味;因此,在某種意義上,它是反現(xiàn)代知識體系的。其次,郭文斌的詩性價值體系,源于他的好奇心與想象力,以及天性中與生俱來的“禪意童趣”。更難得的是,郭文斌善于借助“禪意童趣”的獨特視角來傳達他內(nèi)心深處的詩意。這在他的小說《農(nóng)歷》 《大年》 《吉祥如意》里都有著十分出色、令人擊節(jié)的表現(xiàn)。在文化隨筆方面,總體看作品中的“禪意童趣”味道不及小說那樣濃郁和耐人尋味,但滲透進“禪意童趣”的作品也不少。比如,《點燈時分》 《守歲》 《靜是一種回家的方式》等等,都既有“童趣”的天真無邪、率真純凈,又有“禪意”的智慧機巧、玄妙幽深、明心見性。正是這如詩如夢、若實若虛,既清晰又朦朧,既寫實又空靈的“禪意童趣”,給人以無限的遐想。第三,通過比喻、意象的營造,一方面使作品更具體可感;一方面又形成了詩性的氛圍。郭文斌在建構安詳哲學時,喜歡借助比喻來闡釋道理。比如上面提到的通過河流中“逆流而上者”與“順流而下者”的不同效果,來說明“順”;通過“種子進入湖海,讓魚進入土壤”來印證“緣”及批判違背常識的荒謬;通過靜靜感受肩上的蝴蝶與滿世界去追蝴蝶,來闡釋“靜”之于現(xiàn)代人的重要性,這樣的比喻在郭文斌的文化隨筆中可謂舉不勝舉。事實上,比喻已成為郭文斌文化隨筆的紋章印記。另一方面,由于喜歡談禪論道話圣,在郭文斌的文化隨筆中,便自然出現(xiàn)了大量的燈、燈光、燈籠、火苗、月、月光、水、蓮等意象,這些意象,既有一種神秘的味道,又營造出一種虛靜超脫的詩的意境。第四,詩性語言。誠如一些論者所言,郭文斌的文字是樸素的、溫暖的、寧靜的。的確如此。他的文字的特點是不追求詞藻的華麗,也不刻意炫技,講究各種修辭的配搭,追求文體上的新尖。他只是讓文字“回家”,回歸內(nèi)心,回歸安詳與寧靜,而后按照生活的本相,用最樸素自然的文字,安靜地說出幸福與快樂的本質(zhì),同時創(chuàng)造出一個可以感知的生命現(xiàn)場,讓天、地、人、神融匯一爐,渾然一體。這實在是經(jīng)由柔軟的心營造出來的高妙詩性。正是在這樸素、溫暖、寧靜的文字細流里,讀者的愛與良知被喚醒,曾經(jīng)被厚厚積垢包裹的心被洗凈,千瘡百孔的靈魂得以修復。

      總體看,郭文斌的詩性價值體系固然離不開意境的營造、細節(jié)的描寫和個別字詞或句子的創(chuàng)設,但它呈現(xiàn)的是一種抽刀斷水水更流的整體美學風范,你很難將其中的某個細節(jié)、某個詞句孤立拆開來進行分析。此外,還應看到,郭文斌并不拒絕抒情,但他的抒情不是毫無節(jié)制的傾訴,更不是夸張和表面化的空喊,而是一種看似不動聲色、踏雪無痕,實則深藏于文字底下的涓涓細流。換言之,這種詩性的呈現(xiàn)是含蓄的、內(nèi)斂的,它是散文家的精神、氣質(zhì)、閱歷、修養(yǎng)、才情和審美趣味化為精血在作品中無處不在的流蕩。由于郭文斌皈依“天人合一”,相信“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k的“誠意正心”寫作,如此他的詩性價值體系背后,實際上有一個籠罩并滲透進大地的理想,有一個感應天地自然的才情和形而上的精神緯度。

      盡管有的論者認為郭文斌的安詳寫作展示的是一個封閉的價值體系,生命的意義和最高境界也不全在安詳和快樂中,從生命哲學的角度看,我贊同上述的觀點。因為生命中除了安詳和快樂,還有一種揮之不去的悲劇意識,以及人生的種種不確定性,希望郭文斌的安詳哲學能寫出安詳中的不安詳,展示生命中的喜樂意識與悲劇意識的矛盾與緊張沖突,以及人生確定性中的不確定性。同時,在闡釋安詳哲學時再增加一些日常生活細節(jié)以及審美性,如此,郭文斌的安詳哲學內(nèi)涵將更加豐厚,精神緯度將更高,“散文性”也會更加凸顯。雖然還存在某些不足或有待提高的地方,但筆者仍然認為,郭文斌的文化隨筆之于當代散文創(chuàng)作有著不容忽視的啟示價值:其一,面向現(xiàn)實,面向價值,面向世界和人類的正面寫作。郭文斌抱著感恩之情,敬畏之心,將寫作視為神圣的行為,“祝?!钡氖聵I(yè),而且以“修身齊家”嚴格要求自己,恪守“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的原則,并以“治國平天下”“家國情懷”為寫作理想。他不玩深沉,不故弄玄虛,更不屑于玩弄文學,玩弄技巧。他為人低調(diào),行事謙虛,卻意志堅定,充滿自信。他有大視野、大格局,卻文思細密,既關注日常生活的小事,又善于挖掘民間文化的價值,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真善美。這樣有德性的正面寫作,在當下的寫作中實在是太少了,因此有大力倡揚的必要。其二,溫暖的寫作。長期以來,中國當代文學包括散文寫作有一個很不好的現(xiàn)象,就是冷硬與荒寒的作品太多。作家們熱衷于寫苦難,寫人的欲望,寫丑陋的東西,寫扭曲的人性,寫內(nèi)心的黑暗,而敘述和文字則冷漠堅硬,沒有絲毫的感情溫度。這樣的作品當然也能轟動一時,但從長遠,從民族的復興,文學“止于至善”,療救世道人心的角度看,人們更希望讀到褒有大情懷與大愛,既滲透進中國的文化與人情之美,又有人性的真與善,同時文字又是溫暖入心的作品。我以為,溫暖正是郭文斌最為寶貴的品質(zhì),也是他的散文暢銷的內(nèi)在秘密。其三,“人道”與“天道”的融合。這是散文研究者兼散文家王兆勝提出的一個觀點l,我以為將其用來評價郭文斌的散文寫作也很合適。即一方面,散文家要有宅府仁心,具有積極進取的使命感、達觀快樂的人生態(tài)度,以及對于真善美和安詳幸福的追求;另一方面又要有天地之寬、宇宙之大、人性之美、人生之趣的開闊高遠的境界。郭文斌站在仰天俯地的開闊境界與視域,來觀照世間萬物萬事,體味生命和感悟人生親情,以及思考人與天地的關系。于是,他的寫作便不但是德性的、有理想和有信仰的寫作,而且是有根的、有力量的寫作。這便是郭文斌之于當代散文創(chuàng)作的意義。

      【注釋】

      a汪政、曉華:《面向價值的寫作》,見郭文斌:《永遠的鄉(xiāng)愁·代序》,中華書局2015年版,第1頁。

      befjk郭文斌:《尋找安詳》,中華書局2015年版,第37頁、74頁、69頁、14頁、134頁。

      cdi郭文斌:《〈弟子規(guī)〉到底說什么》,中華書局2015年版,第28頁、28頁、65-66頁。

      gh郭文斌:《幸福的內(nèi)涵是安詳,文化的尊嚴是醒著》,《天津日報》2011年10月21日。

      l參見王兆勝:《天道與人道:中國新文學創(chuàng)作與研究反思》,河南大學出版社2018年版。

      猜你喜歡
      現(xiàn)場感詩性現(xiàn)代人
      卷首語
      現(xiàn)代人的避難所
      寫出新聞的現(xiàn)場感
      詩性啟蒙,最基礎的藝術教育
      智珠
      淺論電視新聞特寫的關鍵要素
      電視新聞報道如何擺脫平淡
      現(xiàn)代人的手機“依賴癥”
      神數(shù)據(jù)
      匠心與詩性
      富宁县| 广河县| 阜平县| 裕民县| 西平县| 延庆县| 岳阳市| 临猗县| 武宣县| 历史| 广德县| 白银市| 电白县| 扎赉特旗| 武鸣县| 江源县| 桐梓县| 正定县| 台州市| 什邡市| 庆阳市| 叶城县| 兴和县| 广德县| 苏尼特左旗| 天门市| 广州市| 泸西县| 阳山县| 色达县| 水城县| 镇康县| 陆丰市| 金川县| 盐源县| 古蔺县| 大连市| 中阳县| 阿瓦提县| 天津市| 信宜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