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育卓
摘要:在20世紀30年代,林語堂離滬赴美,此后長達20年的時間均旅居海外,進行了大量創(chuàng)作。這些創(chuàng)作本著傳播中國文化的宗旨,以英語進行寫作或編譯,其優(yōu)秀代表為《生活的藝術》?!渡畹乃囆g》中蘊含了林語堂先生在20世紀30年代的國民性書寫,這種國民性書寫可以用現實、中庸、悠閑加以概括,國民性的特征源出于中國的中庸哲學,中庸是國民性的核心特性,現實是國民性的基本特性,悠閑是國民性的外顯特性?;凇渡畹乃囆g》文本,簡要概括林語堂先生海外書寫階段的“國民性”表述,從中可以看出,林語堂先生的國民性書寫是20世紀國民性研究的另一種聲音,值得研究者投以特殊的關注。
關鍵詞:林語堂;海外書寫;國民性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2177(2021)12-0027-03
0緒論
“兩腳踏東西文化,一心評宇宙文章”[1]是林語堂先生對自身的評論,作為一名中國作家,卻用英文完成和出版了《吾國與吾民》《生活的藝術》《京華煙云》《中國與印度之智慧》等著作。在林語堂先生的一生中,出現了1919-1923,1936-1966兩個旅居海外階段,但在1919-1923這一期間,他與夫人赴美,主要進行碩士學位及博士學位攻讀,文學創(chuàng)作主要是在1923年之后。1936-1966期間,先生用中英文發(fā)表了多種文體(如小說、傳記、論著、時評等),在其論著作品《生活的藝術》中包含有較多先生對于“國民性”的書寫。
“國民性”這一觀念是隨著現代民族國家意識產生而形成的,“國民性”源出于英語national characterisic的日譯,從語言學角度判別,屬于日源外來詞,由梁啟超等知識分子引入。有過海外學習和旅居海外經歷的林語堂先生,在其海外書寫中充分的展現了他眼中的“國民性”,雖然帶有強烈的個人色彩,飽含亦真亦假的夸張,但也不失為對“國民性”的精彩展示。海外書寫意指作家于某些時期旅居海外時從事的創(chuàng)作,“從時間而言,海外書寫貫穿了自晚清至新中國建立這半個多世紀,從空間而言,作家們的足跡遍及日本、美國、歐洲、蘇聯、東南亞及中國香港等地”[2],以向外國人展示中國文化為創(chuàng)作的出發(fā)點,林語堂先生在旅居生活中進行了大量創(chuàng)作,甚至可以說先生的大部分作品,都可以被納入到海外書寫的框架之下。
由于本文篇幅有限,筆者學習時間尚短,故僅選取《生活的藝術》進行研究,不足之處,敬請方家指正。
1現實的“吾民”
在海外書寫領域,“從周樹人呼喚摩羅詩人、胡適提倡‘作詩如作文的白話詩歌到全面抗戰(zhàn)爆發(fā)之前,現代作家的海外書寫不管就其藝術取法還是影響社會的目標而言,基本都貫穿著學習西方,嘉惠中國這樣一種明確的思路”[2],早期林語堂先生的國民性書寫也基本遵循著這一思路。在20世紀20年代林語堂先生投身啟蒙運動,積極進行社會批評,關注國民性改造。在這一時期,林語堂先生的書寫與五四時期改造國民性的思想相契合,傾向于通過“暴風驟雨”狂飆突進式的改造方式,以全盤西化的途徑完成對國民性的改造。到了30年代,林語堂先生的觀點發(fā)生了重大轉變,中國國民精神的發(fā)現,使“國民性”書寫出現了另一種聲音。1937年11月,林語堂先生出版了《生活的藝術》,以其個人經驗陳述了中國人的生活觀。
《生活的藝術》開篇寫道:“我也想以一個現代人的立場說話,而不僅以中國人的立場說話為滿足”“一切取舍都是根據于我個人的見解[3]?!币虼?,筆者認為在《生活的藝術》中,作家所闡釋的觀念,是個人化的,是“林語堂風格”的。他的擬想讀者范圍,是世界的和現代的。這種創(chuàng)作的風格與氣派,的確受到了讀者的歡迎。
在《生活的藝術》第一章中,作家拋出了 “準科學公式”—— “現實”加“夢想”加“幽默”等于“智慧”,并認為中國人的理智構造正是偉大的現實主義、不充分的理想主義、很多的幽默感和對人生和自然的高度詩意感覺性。林語堂先生用“現四,夢一,幽三,敏三”[4]來解釋中國民族性,先生自己解讀,說是“現四來代表中國人,是說中國人是世界上最現實化的民族,夢一的低分數則表示他們在生活類型或生活理想上似乎缺乏變遷性”[5];“敏三去代表豐富的敏感性,這種豐富的敏感性產生一種對人生的適當藝術觀念,使中國人很肯定地感到塵世是美滿的,因此對人生感到熱誠的愛好”[4];“我們用現四來代表濃厚的現實主義,這種濃厚的現實主義就是指一種安于人生現狀的態(tài)度,是一種‘二鳥在林,不如一鳥在手的態(tài)度”[4]。由此可見,在林語堂先生筆下,中國人是現實的,在生活理想和生活類型上追求穩(wěn)定,安于現狀,對生活則抱有熱忱的態(tài)度。
在“醒覺”中作家一反對“識時務”和“無理想”的批判,對中國人的“現實”給予了肯定,并把這種現實與中國輕逸的、近乎愉快的哲學相聯系,認為中國人的生活哲學是智慧和快樂的?!爸袊说恼軐W因為具有這種現實主義和極端不相信邏輯及智能,就變成了一種對人生本身有直接親熱感覺的東西,而不肯讓它歸納到任何一種體系里去。因為中國人的哲學里有健全的現實意識,純然的動物意識,和一種明理的精神[4]?!被谶@種哲學與文化,中國人的生活便具有這接近大自然和兒童時代的色彩,本能和情感的自由得到彰顯,雖不太重視智能,卻具有深沉的智慧、輕松的快活和世故卻孩子氣的天真感。同時這種哲學,也造就了中國的哲學家,他們用愛和譏評心理來觀察人生,用自私主義和仁愛的寬容心混合起來觀照世界,以哲理的眼光去看待事物。
在《生活與藝術》中,讀者不難發(fā)現作家對于人生之樂的推崇,追求實際的快樂,在作家筆下,中國國民具有現實性,注重現實生活的享受,以放浪者為理想人,以陶淵明為“愛好人生者”。作家在自序中書寫,希望將《生活的藝術》命名為抒情哲學,筆者認為這種哲學輕快,具有幽默感,是智慧與歡樂的哲學,它使人的氣質可以變得比較合理、和平、比較不暴躁。作家以為,這種哲學可以稱為“中國民族的哲學”,它“超越這兩個哲學家以及其他的哲學”,由這些哲學中汲取、調和、融洽成為一體,是一種實際的生活藝術,使人生可以盡量的享受,也是聰慧的醒悟哲學,正是因為“吾民”的現實,才形成這種現實的生活藝術。而這種哲學的形成,恰恰又體現了“吾民“的第二個特性——中庸。
2中庸的“吾民”
《生活的藝術》一書中,林語堂對人的“動物性”和人類的尊嚴進行了探索,認為人類具有與生俱來的動物性,同時在對人類的尊嚴進行探索后,得出了“人類的尊嚴是放浪者的四種特質造成功的。這四種特質就是,一種嬉戲的好奇心,一種夢想的能力,一種改正這些夢想的幽默感,和行為上一種任性的,不可測度的質素”[6]這一結論。在動物性和人的尊嚴問題上,林語堂是站在人類這一大視角上進行論述的,在此之后,林語堂將自己的視線聚焦到了古老的中國先賢身上,“誰最會享受人生”這一疑問的提出,引出了“吾民”的第二個特性——中庸。
在第五章中,作家意圖介紹中國哲學家對生活圖案的觀念,提出“孟子那種比較積極的人生觀念和老子的那種比較圓滑和順的觀念,協(xié)調起來就成為一種中庸的哲學,這種中庸的哲學可說已成了一般中國人的宗教”[7],并認為這種人生哲學是智慧而愉快的。作家認為,生活的最高典型應屬子思所倡導的中庸生活,中庸精神是在兩個極端中的一種調和的、有條不紊的均衡,中庸哲學是最近人情的。
這種對中庸哲學的書寫,帶有著林語堂的個人色彩,結合林語堂自己的人生經歷和文化背景,帶著這“兩腳踏東西文化”的背景,便不難明白,林氏家教中浸染的道家享樂主義哲學和林語堂目睹的“中國人仍是最勤勉的民族”[8],造就了林語堂筆下對中庸文化的書寫和追求?!傲终Z堂以虛構幻想的形式,不經意間揭示與弘揚了中國文化最為根深蒂固、同時也是最‘本質的特征,即中國人的樂生、好生與養(yǎng)生哲學”[9],這正是國民性中“中庸”的體現,一方面,中國人仍舊保持著勤勉、期盼得到社會人士的喝彩;另一方面,在中國人的精神深處卻有著對無憂慮和心地坦白的執(zhí)著追求。
而對中國人思想的討論,作家在“思想的藝術”一章中提出了合于人情、回向常識,這一主張也暗合了中庸哲學。正所謂“當一個人檢視中國的文學和哲學界時,他將得到一些什么東西呢?他會察覺那里面沒有科學,沒有極端的理論,沒有假說,而且并沒真正的性質十分不同的哲學”[10],這種去極端化的例子,正和中庸的調和、均衡是相一致的。
中庸哲學對于國人生活還具有著指導性的意義,它使中國的國民形成了一種消閑的浪漫崇尚,作家認為這種消閑的浪漫崇尚根本是平民化的,是空閑的產物。這種消閑的浪漫崇尚,呈現了中庸哲學對國民所產生的影響,也使悠閑成為國民性的一部分。
3悠閑的“吾民”
悠閑這一國民性,與中庸哲學互為表里,表現為國人的享受生活。這一點集中體現于第六章“生命的享受”,第八章“家庭之樂”,第九章“生活的享受”,第十章“享受大自然”,第十一章“旅行的享受”,第十二章“文化的享受”之中。對國民悠閑的肯定,體現了林語堂觀點的變化,即從早期的“暴風驟雨”式的狂飆突進轉向“和風細雨”式的中立探討,從學習西方轉向輸出中國。
對于“悠閑”的論述,更多見于作家獨辟一章的“悠閑的重要”之中。在“悠閑的重要”一章中,作家開篇便用辛辣的筆觸點出人類是唯一在工作的生物,接著又寫下“??!聰明智慧的人類!我頌贊你。人們?yōu)榱松疃蝿谌卧沟毓ぷ?,為了要活下去而煩慮到頭發(fā)發(fā)白,甚至忘掉游息,真是不可思議的文明[11]!”這一反語充分表現了作者對勞碌的批判。在《中國的悠閑理論》一節(jié)中,作家開篇將美國人的勞碌與中國人的悠閑對立起來,并開始承認客觀因素與主觀因素同樣重要,強調物質環(huán)境的改善可能會產生較為悠閑的性格,作家對美國人的勞碌和疲憊報以同情,對中國人的喜閑散、優(yōu)游歲月、樂天知命懷有無與倫比的推崇。
這種對于享受生活和悠閑的描寫,固然是作者自己的觀點,帶有濃厚的個人色彩,因而語帶的夸張和亦真亦假,中國的讀者是可以看得出的。林語堂先生作為一名英語寫作者,其著作再次翻譯后被納入研究視野,即其原本的擬想讀者是非漢語母語者,因而其書寫的內容是將傳統(tǒng)的中國與國民呈現在其讀者面前,具有輸出中國的創(chuàng)作目的,考慮到這一點,并結合《生活的藝術》的創(chuàng)作年份,筆者認為作家宣揚中國國民的悠閑具有顯示“非攻”的意味,“以在世界上獲得文化認同,以及道義和物質支持”[2]。
4結論
在經過了對國民劣根性的激烈抨擊后,海外書寫時期,林語堂先生的書寫轉向了和風細雨式的中立探討,是一種較為和緩的論述,其研究兼有中國及國民的智慧和流弊,具有較為全面的特點,主要是以整體的國人為研究對象。由于林語堂先生中西合璧的家庭環(huán)境和求學經歷,較多的選用了中西對比的方式,以西方文化作為參照,具有較為寬廣的視野。同時由于作家倡導以閑適為格調,其文風輕快明朗,即便偶有針砭,亦以幽默包裹之,使廣大讀者得以接受。
林語堂先生海外創(chuàng)作期間關于國民性的書寫,主要見于《生活的藝術》,而《生活的藝術》又承擔著輸出中國的創(chuàng)作目的,因而其中對于國民性的書寫肯定居多。從中庸哲學的角度來論述,林語堂先生認為中國人的性格特征是儒道互補的,進一步分析則會發(fā)現,儒家講究入世,這造就了中國人熱愛世俗生活,現實實際的基本特性;道家則講究出世,這使中國人注重生活的享受和自身的感受,崇尚修心養(yǎng)身,因而形成了中國人講究優(yōu)游,樂天知命的外顯特性;正統(tǒng)儒學與道家思想相協(xié)調均衡,正是中國人最為古老的生存智慧,圓融自在的處世哲學正是中國人的核心特性——崇尚中庸。
以上大致基于《生活的藝術》文本,簡要概括了林語堂先生海外書寫階段的“國民性”表述,從中可以看出,林語堂先生的國民性書寫是20世紀國民性研究的另一種聲音。這種聲音的形成,與林語堂先生的個人經歷與觀點,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以及作家的創(chuàng)作目的有關。在當代社會的語境下,現實、中庸、悠閑的國民特性仍大行其道,對于林語堂先生創(chuàng)作中的國民性研究依然具有重要作用,我們更不應因為林語堂受到魯迅的批評而將他排除在研究視野之外。對林語堂先生創(chuàng)作中的“國民性”研究已經引起了一部分研究者的重視,但其海外創(chuàng)作階段的國民性書寫,仍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參考文獻
[1]張立國.速讀中國現當代文學大師與名家叢書林語堂卷[M].北京:藍天出版社,2004.
[2]侯桂新:中國現代作家的海外書寫[J].文藝爭鳴,2014 (10):102-107.
[3]林語堂.生活的藝術[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1:5.
[4]林語堂.生活的藝術[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1:10.
[5]林語堂.生活的藝術[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1:7.
[6]林語堂.生活的藝術[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1:76.
[7]林語堂.生活的藝術[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1:93.
[8]林語堂.生活的藝術[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1:108.
[9]沈慶利.林語堂的“一團矛盾”:《吾國吾民》《生活的藝術》之細讀[J].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11(12): 109-118.
[10]林語堂.生活的藝術[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1: 356.
[11]林語堂.生活的藝術[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1: 142.
(責編:王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