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珍
摘要:河南省洛陽市南郊的龍門石窟,與甘肅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的云岡石窟,并稱為中國三大石刻藝術(shù)寶庫,都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chǎn)委員會評定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是我們國家輝煌燦爛文明的標(biāo)志和象征。由于其呈現(xiàn)出來的獨特文化面貌,龍門石窟不僅文化含義深刻,深厚的歷史底蘊也引人探究。眾多石雕佛像中奉先寺的盧舍那佛最具神秘色彩,其和女皇武則天的淵源也引人探究。
關(guān)鍵詞:龍門石窟;盧舍那佛;武則天
前言:
中華文明歷史悠久,給人類留下了非常多的寶貴財富,位于河南省洛陽市的龍門石窟是我們民族文化瑰寶的典型代表,這些石刻穿越了千年歲月向我們呈現(xiàn)了歷史的脈絡(luò),它們不僅承載了極其特殊的歷史文化信息,還為后人留下了眾多耐人尋味的謎團。其中,因獨特魅力而被西方學(xué)者譽為“東方的蒙娜麗莎”“東方的維納斯”的盧舍那佛更是充滿了神秘色彩。相傳,盧舍那佛是按照中國歷史上唯一女皇武則天的樣子建造的,那么,這究竟是傳說還是事實?如果是事實的話,為什么要按照武則天的形象建造這么一尊石佛呢?
一、關(guān)于龍門石窟
龍門石窟位于洛陽市南郊,這里香山與龍門山兩座青山對峙,伊水緩緩北流。仿佛一座天然門闕,古時成為“伊闕”。隋朝建都洛陽后,宮城城門面對“伊闕”,此后便有了“龍門”之稱,唐詩人白居易曾說過:“洛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龍門石窟開鑿于北魏孝文帝建都洛陽(公元494年)前后,后來,歷經(jīng)東西魏、北齊、北周,到隋唐至宋等朝代又連續(xù)大規(guī)模營造達(dá)400余年之久。密布于伊水東西兩山的峭壁上,南北長達(dá)1公里,共有97000余尊佛像,1300多個石窟?,F(xiàn)存窟龕2345個,題記和碑刻3600余品,佛塔50余座,造像10萬余尊。 其中最大的佛像高達(dá)17.14米,最小的僅有2厘米。這些石窟充分體現(xiàn)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高超的藝術(shù)造詣。
龍門石窟中有百分之六十的石窟就是雕造于唐代,著名的賓陽南洞、賓陽北洞、奉先寺洞、萬佛洞、極南洞等都是唐代佛教石窟的典型之作。到唐代武則天時期,雕出了舉世聞名的龍門盧舍那佛,這尊高17.4米,頭高4米,耳長 1.9米,面相圓滿,頭頂高髻,波狀發(fā)紋的大佛,獲得了中國佛教藝術(shù)史上最高的評價。古人云:“相好希有,容顏無匹。大悲,如日如月。瞻容垢盡,大慈祈誠愿畢。正教東流,七百余載。佛龕功德,唯此為最?!盵1]今人則認(rèn)為他是“中國佛像最典范的作品,而且是人類藝術(shù)寶庫最閃光奪目的瑰寶之一”。從它建成之時,除了它的藝術(shù)價值,還和女皇帝武則天緊密結(jié)合在一起,供后人無數(shù)遐想。
二、武則天和盧舍那佛
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也是偉大的政治家,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時人稱“亶聰成德,濬哲應(yīng)期,用初九之英謨,開太一之宏略”,[2]《資治通鑒》也贊揚到:“武后政由己出,明察善斷,故當(dāng)時英賢亦競為之用?!笨v觀武則天的一生,沒有顯赫的出身,沒有強大的后援,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會中,排除萬難,走上權(quán)力巔峰,成為一代明君。因此,日本作家原百代在比較歷史上東西方女王后,認(rèn)為武則天才是名符其實的女王。作為帝王的武則天也和佛教有極深的淵源,她曾出家為尼,成為皇后后“助脂粉錢兩萬貫”修建了龍門石窟最大佛像盧舍那佛。據(jù)佛經(jīng)說,盧舍那意即光明遍照。這尊佛像,豐頤秀目,嘴角微翹,呈微笑狀,頭部稍低,略作俯視態(tài),宛若一位睿智而慈祥的中年婦女,令人敬而不懼。 而武則天對盧舍那“情有獨鐘”也讓世人更認(rèn)為這個佛像的原型就是武則天本人。對此,歷朝歷代都有不同的見解。
有人認(rèn)為,在古代,皇帝的威嚴(yán)是非常重要的,例如,正月的正字,因為避秦始皇的名諱而將讀音變成了第四聲,皇帝的名字不能隨便稱呼,因為這會冒犯皇帝的威嚴(yán),皇帝如果失去了威嚴(yán),那么他們在治理天下的時候,就容易出現(xiàn)有人不聽命令的情況,這對于當(dāng)權(quán)者的統(tǒng)治來說是十分不利的事情。
既然連皇帝的名諱都需要避諱,那么,如果盧舍那佛真的按照武則天的樣子來建造的話,武則天本人的威嚴(yán)不也同樣被冒犯了嗎?這樣的事情很明顯很難出現(xiàn)在專制主義高度強化的古代社會里,這么一分析,感覺盧舍那佛按照武則天樣貌建造的說法似乎站不住腳,不過,究竟是否是事實,還需要根據(jù)一些歷史資料的記錄來進行考證,如果歷史資料中沒有記載,那么這件事就是人們杜撰的傳說。
其實,建造盧舍那佛的事情在史料之中有所記載,不過并沒有確切記載盧舍那佛是按照武則天的形象建造一事。根據(jù)《造像銘》中的記載,在奉先寺進行建造的時候,武則天曾經(jīng)給奉先寺的建造出了兩萬貫錢的資助,而盧舍那佛的開光儀式武則天也參與其中,這是武則天和盧舍那佛之間見諸史料的聯(lián)系,至于是否按照武則天的形象建造的盧舍那佛,我們現(xiàn)在還沒有確切的證據(jù)能夠表明。
三、盧舍那佛神似武則天的原因分析
雖然沒有確鑿的證據(jù)能夠表明盧舍那佛的形象就是武則天,但是既然出現(xiàn)了這樣的傳說,那么就一定具有一定的道理,如果經(jīng)過仔細(xì)分析的話,可以發(fā)現(xiàn),盧舍那佛的形象就是武則天的說法是有充足的理由支撐的。
1.工匠自作主張
工匠要進行佛像的建造,佛像的形象是非常講究的,工匠在思考盧舍那佛的形象時,恰好發(fā)現(xiàn)武則天到寺里進行布施,也有一種說法是武則天曾經(jīng)在奉先寺召見過大臣,所以工匠是見過武則天的,而武則天無論是容貌還是氣質(zhì)都是出類拔萃的,很符合工匠心中的盧舍那佛的形象,于是工匠在苦思冥想找不到合適的形象的情況下,就擅做主張,將盧舍那佛的形象建造成武則天的樣子,現(xiàn)在我們可以在龍門石窟看到盧舍那佛含蓄優(yōu)雅的微笑,就是武則天當(dāng)時的笑容[3]。
2.盧舍那的作用
《新唐書》卷76《武則天傳》記載,武則天作“曌等十二字”,關(guān)于“曌”字的意思,歷代字書都解釋為與“照”同,異議不多?!对娊?jīng)》中有“明明上天,照臨下土”,鄭玄釋曰“照臨下土,喻王者當(dāng)察理天下之事也”,此處的“照”,實際上譬喻國王,簡言之,中國文獻(xiàn)中早就有“照”喻國之意者。還有一層,武則天認(rèn)為自己當(dāng)皇帝就像日月當(dāng)空一樣,可以給世界帶來光明,而盧舍那的意思是光明普照,這二者之間含義如此相近,很難讓人相信僅僅只是一個巧合,或許武則天本人就是參照盧舍那的含義給自己造的這個字,那么,奉先寺的盧舍那佛是按照武則天的形象建造的說法也就站得住腳了[6]。武則天想通過這一尊大佛像,把自己光明偉岸的形象樹立在百姓心中,這樣她登基的時候就不會受到民眾的妨礙了。
結(jié)語:
洛陽城郊的龍門石窟,承載了很重要的歷史信息,是整個世界最重要的人類文化瑰寶之一,關(guān)于其中奉先寺的盧舍那佛形象的傳說深入人心,或許,千年之前,武則天借佛的形象神化自己,鞏固自己的統(tǒng)治,幫助自己稱帝,而千年之后,由于武則天的成就,人們反而因為她,對盧舍那佛更為尊敬。史料沒有明確記載武則天和盧舍那佛的關(guān)系,不過,包括盧舍那佛在內(nèi)的龍門石窟的許多瑰寶,都值得我們一起守護,守護那屬于我們的文明。
參考文獻(xiàn)
[1]洛陽市志 第15卷 白馬寺·龍門石窟志
[2]《全唐文》卷17第10頁
[3]郭紹林. 龍門盧舍那佛雕像造型依據(jù)武則天說糾謬[J]. 文史知識, 2016,23(11):92-96.
[4]張金峰. 龍門石窟造像的審美特質(zhì)[J]. 美術(shù)大觀, 2016, 1000(008):170-171.
[5]溫成玉,中國石窟與文化藝術(shù) 北京: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1993.
[6]佚名. 龍門石窟盧舍那大佛 為何被傳為武則天的化身?[J]. 中華民居旬刊, 2016,23(78):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