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民國時期狩獵立法與野生動物保護

      2021-10-09 13:46沈夢雨李榮華
      鄱陽湖學刊 2021年4期
      關鍵詞:民國時期

      沈夢雨 李榮華

      [摘 要]近代以來,國際毛皮貿易迅速發(fā)展,娛樂狩獵靡然成風,加上洋槍等應用于狩獵,致使中國境內的野生動物資源銳減。在此背景下,民國政府于1914年公布《狩獵法》,并在此后幾番修正。該法旨在通過規(guī)范狩獵行為,實現(xiàn)野生動物資源的可持續(xù)利用,既不同于傳統(tǒng)時期的山澤禁令,亦有別于今天的野生動物保護法律。它的頒布促使野生動物保護思想開始影響地方政府及民間社會,雖然由于法律本身的局限性,在當時的歷史情境下收效甚微,但在保護野生動物方面是一次難能可貴的嘗試。

      [關鍵詞]民國時期;狩獵立法;野生動物保護

      野生動物在自然環(huán)境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人類社會的發(fā)展史上同樣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傳統(tǒng)時期國家便以禮制、禁令的形式對野生動物實施保護,只是無論其出發(fā)點還是落腳點均與當代野生動物保護立法存在本質差異。如果追溯當代野生動物保護立法的淵源,恐怕需將視線轉向民國時期。這一時期不僅產(chǎn)生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狩獵法》,且圍繞該法試圖建立的近代野生動物保護制度體系在民國社會轉型的歷史進程中具有特殊意義。此前學界對民國時期野生動物保護的研究相對較少,僅在研究獸皮貿易的過程中涉及野生動物皮毛貿易;①近代野生動物狩獵立法的研究,只在狩獵管理的漫長歷史中稍加提及。②本文立足于野生動物保護史,系統(tǒng)分析民國時期狩獵立法的時代背景和發(fā)展脈絡,并深入探究《狩獵法》的地方實踐及實施困境,由此展示人與野生動物關系在歷史近源處的豐富圖景。

      一、狩獵立法的時代背景:任意狩獵加劇野生動物存續(xù)危機

      狩獵自古以來即是獲取野生鳥獸最直接的途徑,歷史時期由于諸種原因或多或少存在亂捕濫獵的現(xiàn)象。到了近代,這種情況似乎愈發(fā)普遍,野生動物數(shù)量因此急劇減少。究其根源,國際毛皮貿易的發(fā)展以及狩獵人群的變化應是主要影響因素,狩獵效率的提升可能同樣不容忽視。

      傳統(tǒng)觀念認為野生動物對人類最大的利益即是供給食料及皮毛,①尤其是珍貴的皮毛歷來頗受追捧。圍繞動物皮毛進行的跨地區(qū)貿易,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們參與其中?!霸缭谳喆㈣F路出現(xiàn)之前,毛皮貿易就和貴重金屬、絲綢、香料一樣,將斯堪的納維亞與波斯、庫頁島和江南聯(lián)系到一起。”②晚清開埠通商以后,外部市場的需求極大刺激了近代中國的皮毛出口貿易,其中珍禽異獸的皮毛尤受青睞。自1868年起,每年輸出外國的皮貨及毛類為數(shù)甚巨,且大致年有增加。③西人沙華培曾經(jīng)私下調查中國每年由通商口岸出口鹿皮的數(shù)量,得出的結果是不下10萬張。不但鹿的數(shù)量日減,羚羊、綿羊等也因獵人利欲熏心而遭到大肆殘殺。沙華培提到19世紀福建省盛產(chǎn)一種羽毛至美的白鷺,西方婦女對其情有獨鐘,當?shù)孬C戶發(fā)現(xiàn)出售白鷺羽毛乃是生財之道,于是在1899年大肆獵殺白鷺,從上海前來販賣鷺羽的商人絡繹不絕,福建省白鷺的聚居之地也因此被獵戶毀滅殆盡。他還提到當時歐洲曾經(jīng)無端掀起一股購翎之潮。翎是以孔雀或黑雉的羽毛制成,其中又以黑雉之羽尤佳,歐洲人狂熱的購翎欲望使得中國的獵人近乎瘋狂地射獵黑雉,黑雉的價格一時水漲船高,駭人聽聞,這讓本就稀少的黑雉幾近滅絕。④不難想象,在利益的蠱惑之下,不受約束的獵戶和毛皮商人在20世紀以前幾乎是任意妄為,許多野生動物由于市場需求強烈而慘死獵人之手。這種情況直到民國時期仍未得到改善,相反可能愈演愈烈。

      然而,致使野生動物數(shù)量驟減的禍首卻不限于獵戶及毛皮商人。受西方近代博物學的影響,彼時有相當一部分人對野生鳥獸充滿好奇,意欲捕獲以便近距離探究或賞玩。此類人等通常為社會中上層人士,包括洋商、教士、駐華外交官、海陸軍官以及中國有關階級。⑤他們將狩獵視作一項高尚的娛樂活動,竟以多殺為榮,并期望憑此傲視儕輩,⑥其狩獵態(tài)度與出于經(jīng)濟目而捕獵的獵戶完全不同。如上海怡和洋行職員歐文氏與其同伴便以打獵為行樂工具,在1876—1894年間連續(xù)數(shù)年至蕪湖附近游獵,平均每年獵殺飛禽1000多只。⑦學校、民間社團等也經(jīng)常不定期舉辦成員集中狩獵的活動,⑧其主要目的是通過狩獵這一項娛樂游戲發(fā)展社交,聯(lián)絡情感。此外,西方人在華進行狩獵旅行時近乎趕盡殺絕的姿態(tài)亦是導致野生動物大量消亡的重要原因。近代西方人在華旅行期間因受不平等條約的保護,得以肆意狩獵長達數(shù)十年,其所到之處,鳥獸哀聲不絕。到了20世紀初,西方獵者普遍抱怨中國獵物數(shù)量下降。他們一方面批評過度狩獵,指出中國政府應制定相關法律,另一方面又稱贊中國狩獵潛力巨大,并設法尋找新的狩獵區(qū)。⑨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這一時期狩獵器具的變革在上述諸種狩獵活動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傳統(tǒng)時期常用的狩獵工具大概有石器、棍棒、網(wǎng)罟、弓箭等,其中弓箭可以說是火器發(fā)明以前最重要的一種狩獵工具。“由于有了弓箭,獵物便成了通常的食物,而打獵也成了常規(guī)的勞動部門之一。”①近代洋槍火炮傳入中國,有的應用于狩獵活動當中,極大提升了狩獵的效率。許多民眾在外國獵者的示范下開始熟悉獵槍的使用,各地政府、民間為防虎患所設立的打虎隊也相繼更換獵具,從原先的弓箭、虎叉、斧頭、吊桿、棍棒等近身搏斗工具改為具有遠程攻擊效用的獵槍、手榴彈、炸藥等。②來復槍即因射程較遠且殺傷力較強,被認為是在山林中圍獵虎、豹、野豬等巨獸時最犀利的武器。③1906年3月21日,和記洋行某西人就曾使用獵槍擊斃一只重約400余斤的猛虎。④而晚清以后戰(zhàn)亂頻仍,導致民間武器大量存在。盡管官府一再重申槍支的禁令,但禁而不止,廣東省便是典型一例。⑤這些流落民間的武器,成為狩獵之時可資利用的高效工具。

      更重要的是,當時的狩獵活動幾乎不存在任何限制,無論何人皆可隨處行獵。來中國旅行的探險家對此深有感觸:“我們到處行獵,沒有狩獵規(guī)則,也無需狩獵許可,更不用注意保護(動物),我們面前的整個國家,方圓數(shù)百英里都是開放的?!雹捱@讓本就命途多舛的野生動物逐漸深陷滅種的絕境。此外,近代廣興墾殖,濫伐山林,致使鳥獸的生存空間日益萎縮,一些動物更是喪失棲息場所,⑦這也是導致許多野生動物漸至滅絕的原因之一。

      凡以上種種,無不加劇野生動物的存續(xù)危機。民國時期吉林省的野生動物存續(xù)狀況便可窺見一斑:“本省既多森林,故動物亦夥。惟自開辟以來,斧斤不時入山林,獵犬不時而奔馳。網(wǎng)罟頻施,牧業(yè)不講。鳥獸隨森林以漸稀,漁牧幾將絕無而僅有。蓋談漁獵,一任山農漁戶之便?!雹?/p>

      二、狩獵立法的發(fā)展脈絡:野生動物保護的制度設計及其變遷

      近代以來世界各國的狩獵事業(yè)均非常發(fā)達。為保護有益動物及處于繁殖時期的動物,⑨日本于1892年實施狩獵條例,明確了受保護鳥獸的劃分規(guī)章。1896年日本《狩獵法》施行,⑩該法禁止獵捕或出售應保護的鳥獸,{11}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了保護野生動物的理念。19世紀末以后,歐洲殖民者開始關注非洲野生動物瀕臨滅絕的問題。在各殖民宗主國之中,英國較早通過頒發(fā)許可證和規(guī)定禁獵季節(jié)來保護野生動物。{12}20世紀初,美國最早制定出了在聯(lián)邦范圍內通行的法規(guī)——《萊賽法案》,該法案禁止州際間對非法獵殺的野生鳥獸進行貿易;與此同時,大部分州建立了“漁及狩獵動物管理部”,旨在規(guī)范本州范圍內的野生動物獵捕及漁業(yè)活動。{13}

      (一)北洋政府頒布首部《狩獵法》:保護鳥獸的初步設計

      民國以前無序的狩獵活動導致野生動物大量減少,當時人們已經(jīng)意識到“保護鳥獸,實為急不容緩之舉”。①或許是受“歐風美雨”的洗禮,北洋政府于1914年9月1日公布了首部《狩獵法》。全文共14條,現(xiàn)錄之如下:

      第一條? 本法所稱狩獵,指以銃器、網(wǎng)罟或其他機械捕獲鳥獸者而言。前項狩獵器具之種類及限制,由各地方警察官署長官定之,但須詳報各地方最高級長官,轉咨陳農商部。

      第二條? 不論何人,非經(jīng)警察官署核準,不得狩獵。但在宅地內、不使用銃器時,不在此限。為前項之核準后,應發(fā)給狩獵證書,其程式依另表之所定。狩獵者受領狩獵證書,每年一次,每次納規(guī)費銀一圓。

      第三條? 狩獵者不得以左列各種方法,捕獲鳥獸。一、炸藥;二、毒藥;三、劇藥;四、陷阱。遇特別情事,須用前項各種方法時,應經(jīng)警察官署之核準,并先期布告。

      第四條? 狩獵者不得于左列各處從事狩獵。一、禁山;二、歷代陵寢;三、公園;四、公道;五、寺觀廟宇境內;六、群眾集聚之地;七、其他由農商部或警察官署指定或受土地所有者之稟請禁止狩獵之地。

      第五條? 鳥獸竄入他人所有之園地或柵欄內,非得所有者之同意,不得任意追捕。

      第六條? 受保護之鳥獸,一律禁止狩獵。但因研究學術或其他特別情事,經(jīng)警察官署核準者,不在此限。

      第七條? 狩獵者從事狩獵,時須攜帶狩獵證書。受該管官署之隨時檢查。

      第八條? 狩獵期間,每年自十一月一日起,至翌年三月末止。前項期間,如遇特別情事,經(jīng)警察官署之核準者,得延長之。但其延長期間,不得逾翌年四月末日。

      第九條? 違背第一條第二項警察官署所定狩獵器具之種類及限制暨第二條第三條第八條之規(guī)定者,處二十圓以下之罰金。

      第十條? 違背第四條第六條之規(guī)定者,處十圓以下之罰金。

      第十一條? 違背第五條第七條之規(guī)定者,處五圓以下之罰金。

      第十二條? 本法所定,屬于警察官署權限之事項,在未設警察官署地方,由縣知事處理;在未設縣知事地方,由該管地方長官處理。

      第十三條? 遇有特別情事,得于一定之區(qū)域內,不適用本法之規(guī)定,前項區(qū)域,由各地方最高級長官,咨陳農商部指定。

      第十四條? 本法自公布日施行。②

      該法前兩條限定狩獵的概念,涉及狩獵器具,但沒有限定具體獵具種類。第三至第八條詳列狩獵時的各項規(guī)定,包括從事狩獵須隨身攜帶狩獵證書以備查驗,以及狩獵方法、狩獵禁區(qū)、狩獵時間等相關內容。第六條明確指出禁止狩獵一切受保護的鳥獸,是整部《狩獵法》最能體現(xiàn)保護野生鳥獸思想之處,符合當時的社會需求,同時具有一定的科學性。所有禽獸皆需繁育雛子,只有這樣才可保子子孫孫無窮匱,因此法律規(guī)定的禁獵期為每年鳥獸哺育下一代的時期。第九條至第十一條規(guī)定違反狩律的處罰辦法。最后三條規(guī)定狩獵活動的管理部門。

      《狩獵法》公布以后,曾因法條規(guī)定較為籠統(tǒng)而在實施過程中頗遇阻礙,其中爭議較大的即是沒有對外國人狩獵這種情況作出說明。直至1921年9月14日,農商部才又制定《狩獵法施行細則》(以下簡稱“《細則》”)并對外公布。《細則》凡23條,對《狩獵法》涉及的有關事項進行了比較詳細的規(guī)劃,但外國人在中國是否享有狩獵權的問題并未因《細則》的相關規(guī)定而得到徹底解決,反而成為貫穿狩獵立法前后很長一段時間的重要矛盾?!都殑t》的另一個側重點是保護鳥獸,在1914年《狩獵法》的基礎之上詳細說明狩獵禁區(qū)的劃定,要求各地方官廳將受保護鳥獸的種類制表并布告大眾。①

      民國時期北洋政府制定的《狩獵法》及《狩獵法施行細則》不僅時人認為有保護鳥獸的功用,②在今天看來也可視作當代中國保護野生動物的濫觴。

      (二)1932年修訂《狩獵法》:將鳥獸分類以達成針對性保護

      為了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南京國民政府決議對1914年《狩獵法》進行修訂。1932年12月28日,新修《狩獵法》面世。新版《狩獵法》條目增加到19條,其內容大致與各國狩獵法的精神相符,③但與前部《狩獵法》相比存在明顯差異,總體而言更加詳備具體并切合時宜。其一,新法在狩獵定義中增加了以鷹犬捕獵鳥獸的行為。其二,新法將鳥獸分為四類,即傷害人類之鳥獸、有害牲畜禾稼林木之鳥獸、有益禾稼林木之鳥獸及其他可供食品或用品之鳥獸,并規(guī)定各類鳥獸的具體狩獵辦法:第一類鳥獸可以隨時狩獵且不需持有狩獵證書,其余三類鳥獸需持證狩獵。其中第二類及第四類鳥獸有狩獵時間的限制,第三類鳥獸除供學術研究經(jīng)特許之外任何人任何時間均不得狩獵。至于何種鳥獸分屬何類,該法并未進行說明,但要求市縣政府每年將禁止狩獵的鳥獸種類及名目在開獵之前布告。其三,新法新增不得利用汽車、汽船、航空器進行狩獵的規(guī)定。其四,新法新增禁獵人群,其中包括士兵、警察以及因違反新《狩獵法》受處罰未滿一年者,規(guī)定無中華民國國籍者應經(jīng)國民政府特許方可行獵。其五,新法新增禁獵區(qū)域為未收獲的耕地。其六,新法規(guī)定狩獵時間由原來的6個月變更為自11月1日起至次年2月末止共4個月。鳥獸眾多之地,其市縣政府需規(guī)定每種鳥或獸的開獵、閉獵時期。當遇到以下情形之一時應停止狩獵:宣布戒嚴時;發(fā)現(xiàn)盜匪時;準許狩獵之鳥獸有保護之必要時;準許狩獵之地有禁止狩獵之必要時。④以上諸條目的修訂,一方面體現(xiàn)了政府對于農業(yè)生產(chǎn)的重視,另一方面強化了對鳥獸的保護。

      新《狩獵法》第十八條聲明,該法施行規(guī)則由實業(yè)部制定。于是1935年10月25日實業(yè)部發(fā)文公布《狩獵法施行規(guī)則》,強調獵具種類、名稱和限制由內政、實業(yè)兩部依據(jù)各地情形分別確定,而新《狩獵法》所稱各類鳥獸的名目則由實業(yè)部另外制定。這便有了后來的《狩獵法獵具種類名稱及限制表》和《狩獵法鳥獸分類表》。《狩獵法獵具種類名稱及限制表》將狩獵器具大體分為九類,即銃器類、弓弩類、網(wǎng)索類、鏢矛類、刀叉類、鉤夾類、杠竿類、籠欄類、板輪類,每一類下又分別列舉若干種具體的獵具,表后附有說明。⑤《狩獵法鳥獸分類表》基于對人類生命及農業(yè)生產(chǎn)有益與否的原則將鳥和獸分別依照新《狩獵法》中相關規(guī)定分為四類。其中,傷害人類之鳥這一類別下沒有項目,傷害人類之獸被認定有獅子鼻猴、短尾狒狒、虎、豹、狼等動物,其余三類涉及鳥獸繁多,不一一列舉。那些攜帶致病因子容易傳染其他牲禽進而可能導致人類患病的禽獸,被劃分到“有害”的陣營。①“害獸害鳥,固宜驅除撲滅之;益獸益鳥,則宜設法律以保護之,禁止捕獵保存其種類,以資繁殖,而維護農作俾得農產(chǎn)物收入增加?!雹谶@大概便是當時普遍的認知。

      (三)1948年修正《狩獵法》:擴大受保護鳥獸的范圍

      隨著科學知識的傳播和發(fā)展,野生動物的價值得到更廣泛的認同?!犊偨y(tǒng)府公報》于1948年11月2日刊登“總統(tǒng)令”,公布修正1932年《狩獵法》,珍奇鳥獸被納入該法所稱范圍。至此,《狩獵法》所稱鳥獸種類增加到五類:第一類是傷害人畜之鳥獸,第二類是有害禾稼林木之鳥獸,第三類是可供食用或用品之鳥獸,第四類是有益禾稼林木之鳥獸,第五類是珍奇鳥獸。修正版《狩獵法》規(guī)定:前兩類鳥獸可以隨時狩獵,第三類鳥獸的狩獵時期限于每年11月1日至第二年2月底,后兩類鳥獸除供學術研究并經(jīng)農林部或省市政府特準之外,其他情況禁止狩獵。此項規(guī)定與前部《狩獵法》相比又有了較大的改動。前法僅第一類傷害人類之鳥獸得以隨時狩獵,本法另將傷害牲畜以及有害禾稼林木的鳥獸納入不限制狩獵時間的范疇,可知農業(yè)生產(chǎn)在彼時的重要性更進一步。珍禽異獸因數(shù)量稀少且不易存活而頗具科研價值,意識到這一點并對其加以立法保護不可不謂一種進步。除此之外,狩獵方式新增禁止縱火一項,獵槍以外的其他槍支同時禁用,③這兩項規(guī)定意在維持農林產(chǎn)業(yè)及維護人身安全,某種程度上也有益于野生動物棲息地的保全。只是國民黨政權在修正《狩獵法》公布不到一年的時間內便很快覆滅,因此該法在民國時期的效用可能微乎其微。

      三、狩獵立法評析:在野生動物保護方面的價值與局限

      近代中國在歷經(jīng)漫長的中世紀封建社會后進入了社會轉型時期,這個時期中國社會新舊雜陳,許多新事物、新思想亦是舊有傳統(tǒng)的延續(xù)和發(fā)展。誕生于民國背景下的《狩獵法》,有著較為鮮明的時代特征。它的制定與修訂從側面反映出社會追求的變化,它的價值與局限又與當時的社會境況密不可分。

      民國《狩獵法》是中國首部具有野生動物保護性質的法律,而野生動物保護制度的源頭卻大約可以追溯至先秦時期,如《禮記·月令》《呂氏春秋·十二紀》《淮南子·時則訓》等均曾記載“以時禁發(fā)”和“專山澤之利”制度。只不過,這些制度和農事、禮樂、兵刑、政教等制度結合在一起,共同構成先秦時期的社會治理制度。先秦時期的月令主要解決兩個問題:一是通過管理山林川澤實現(xiàn)動植物資源的可持續(xù)利用,解決黃河中下游地區(qū)農業(yè)經(jīng)濟確立過程中天然資源不足的問題;二是確保農忙時節(jié)農民能夠從事農業(yè)生產(chǎn),解決狩獵與農業(yè)生產(chǎn)爭奪勞動力的問題。④此后歷代統(tǒng)治階級對野生動物的保護,或是受佛、道思想的影響,或者宣揚帝系正統(tǒng)、強調君權神授,又或者在“德澤禽獸”的表象下因地制宜加強皇權。⑤民國《狩獵法》顯然不同,其核心要義是科學管理狩獵活動以維持野產(chǎn)動物的供應和助益農業(yè)生產(chǎn),它的出現(xiàn)是符合歷史情境的必然選擇。民國初期保護動物的運動在歐美國家推行已久,當時的政治領袖、學界名流等曾不遺余力地提倡該項運動。各國所訂立的狩獵法律,均與動物生命安全息息相關,且已獲得顯著效果。①在國際環(huán)境和社會輿論的共同影響之下,民國《狩獵法》的應運而生明確了野生動物資源為國家所有,國家依法對野生動物實施管理與保護,個人不享有私獵野生動物的權利。盡管該法對野生動物的保護范圍僅限于對人類有益及珍貴的部分野生動物,尚不具備當代野生動物保護法律的功效,但它在近代以來野生動物保護事業(yè)中所具有的開拓性指示意義值得肯定。

      (一)《狩獵法》的地方實踐

      北洋政府時期政局動蕩、思想爭鳴,制定《狩獵法》以保證狩獵活動有序進行是受到西方保護動物的科學思想的影響。伴隨新文化運動的開展,先進的科學知識及理念更加深入人心,《狩獵法》的動物保護功能逐漸得到社會的認可,保護野生動物亦受到多方關注。

      地方政府在國家政策的號召之下,紛紛訂立適應本地區(qū)發(fā)展的狩獵條例,如如青島市的《青島市狩獵規(guī)則》與《青島市禁止狩獵期間規(guī)則》、江蘇省的《江蘇省暫行狩獵條例》與《江蘇省暫行狩獵條例實施細則》、廣東省的《廣東暫行狩獵條例》和《廣東暫行狩獵條例補充辦法》等,這些法規(guī)是《狩獵法》地方化的具體體現(xiàn)。為保護野生動物,各地通常還以發(fā)布訓令的形式規(guī)范狩獵行為。1921年《狩獵法施行細則》公布后,膠澳商埠警察廳布告《膠澳商埠警察廳禁止狩獵期間規(guī)則》,以“鳥獸種類雖繁,生殖各有時期,若竟任意戕殺殊與蕃育有礙”為由,要求該埠中外人等一并遵照執(zhí)行。該規(guī)則第六條規(guī)定“凡為保護之鳥獸除禁止狩獵外并禁止販賣”,體現(xiàn)對受保護鳥獸的特別關照。②山西省為保護野生動物及生產(chǎn),特別修正《山西保護生產(chǎn)野物章程》,訓令各縣保護生產(chǎn),不得任意狩獵野生動物,如有私行狩獵或違反章程則從嚴處罰;③同時通告各縣縣長,狩獵期結束自應立即停止狩獵,以保護野生動物繁育,如在禁獵期間偷獵或販賣野生動物,同樣從嚴處置。④此外,因狩獵活動燃火燒林時有發(fā)生,為保護國家山林資源,松江省政府規(guī)定春秋兩季禁止任何人入山狩獵。⑤

      事實上,狩獵活動的地點不止于山林、田野等陸地,水上狩獵亦系尋常。民國時期水警總廳曾頒布湖北《水上狩獵暫行條規(guī)》,其中條例皆仿照1914年《狩獵法》擬定,包括狩獵器具、狩獵證書、狩獵方法、狩獵時期、狩獵禁區(qū)等各項規(guī)定,如有違背則依《狩獵法》進行處罰。⑥不僅如此,當時農商部考察水禽野雉等動物有益農事,于是發(fā)布部令,規(guī)定野雉、竹雞、水鳧、水鵝四種動物暫行禁捕,以保其繁殖。⑦

      值得一提的是,《狩獵法》對鳥獸進行分類,使當時民間社會意識到保護益鳥益獸的重要性,并自發(fā)對相關保護知識進行宣傳與普及。與當代多樣化的傳播手段相比,民國時期的信息傳播方式較為單一,主要為報刊、雜志之類的紙質出版物。這一時期的《東方雜志》《申報》《勸農淺說》《農民》《科學的中國》《農林雜志》《民眾周刊》以及兒童刊物《小學與社會》《兒童良友》《小朋友》《兒童世界》等,刊載大量與益鳥益獸保護知識相關的圖文,形式頗豐,有科普文章、小說、詩歌、漫畫、笑話等。譬如《科學的中國》曾辟專篇談保護益鳥,該文作者根據(jù)自身生活經(jīng)驗提出8項保護益鳥的方法,涉及保護益鳥的方方面面。①可見當時保護有益鳥獸的觀念已經(jīng)在社會中逐漸成型。

      (二)《狩獵法》的實施困境

      狩獵立法的出發(fā)點無可厚非,但是法律的實施效果卻不見得盡如人意。法律在推行的過程中遭遇諸多問題,其中有兩點爭議可能是造成《狩獵法》施行效果欠佳的主要因素:一是立法的科學性,二是法規(guī)對外國人的適用性。

      民國時期的狩獵活動是由正向現(xiàn)代化轉型的政府部門管理,《狩獵法》的內容亦是基于近代科學理論而擬定的,因受民國國情的限制,其科學性顯然不足,主要表現(xiàn)在狩獵時間、鳥獸分類和未盡事宜三個方面:首先,妥善安排輟獵時間被認為是保護鳥獸繁育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②然而在《狩獵法》擬訂和修正的過程中狩獵時間的規(guī)定一直存在頗多爭議。以1932年公布的新《狩獵法》為例,狩獵時間與北洋政府訂立的《狩獵法》相比縮短了兩個月,相應地輟獵時間自然延長,看上去減少了野生動物遭受獵殺的機會,但僅僅以縮短狩獵時間來加強對野生動物的保護畢竟浮于表面,并沒有充分考慮各地鳥獸種類的不同以及不同種類的鳥獸繁殖期亦有所差異的問題。盡管《狩獵法》說明依據(jù)各地情況可于規(guī)定狩獵期間提前或延后狩獵,但對于諸多時鳥而言仍不適用。錢天鶴的建議是另立專門條例以“對癥下藥”,③但是似乎并沒有引起立法部門的注意。其次,根據(jù)《狩獵法》,鳥獸被分為四類,歸結起來應該是兩大類,即對人有益或有害。實業(yè)部為制定《狩獵法鳥獸分類表》,也曾向當時國內各生物研究機構征求意見,然而當時國內對于鳥獸有相當研究的不過寥寥幾人,制定鳥獸分類表卻需要進行大規(guī)模的生物調查工作,可想而知這原本是一項極難完成的任務,況且當時國內僅有的六七所生物研究機構皆規(guī)模狹小、經(jīng)費緊缺,對于此種生物應用問題,實則心有余而力不足。不經(jīng)過大規(guī)模和長時期的調查與研究,根本無法確定鳥獸的益害之分。④在極其有限的科研條件下制定的《狩獵法鳥獸分類表》,其科學性本就值得懷疑,又如何指望依據(jù)此表對鳥獸進行科學的狩獵與保護。最后,如果說民國各時期頒布的《狩獵法》還存在什么科學方面的缺陷,那應該是制定的規(guī)則被忽略了,比如應規(guī)定允許狩獵鳥獸的數(shù)量以及限制鳥獸及其毛皮出口。豈不知即便鳥獸眾多,無節(jié)制地捕殺也會有窮盡的時候,而有需求的地方就有無數(shù)的人為逐利而造殺戮。正因民國《狩獵法》對此不加以限制,致使保護野生動物終究淪為空談。

      近代中國飽受西方列強欺凌,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簽署以后,外國人在中國行事更加無所忌憚。民國之時,外國人以中國地大物博,常于中國各地游獵,又經(jīng)通商口岸將中國物產(chǎn)運銷他國,其中不乏珍禽異獸。不僅如此,外國人借狩獵名義大肆屯備槍彈,尤為地方隱憂,⑤且外國人在華持槍狩獵,往往不顧惜國人性命安全,“誤傷”中國民眾的案例時常見諸報端。⑥在北洋政府公布《狩獵法》當年,外交、農商等部便對外國人在中國境內狩獵一事給出官方解釋:“查該法(指《狩獵法》)所稱不論何人應以具有中華民國國籍之人民為限,至外國人往來區(qū)域依條約規(guī)定限于通商口岸,其內地既無往來自由之權,當然不能享有狩獵利益。即或攜有護照游歷內地之外國人,偶爾獵取禽獸亦系出于暫時,并非以狩獵為業(yè),自不能因本法公布特授外國人以狩獵之權?!雹贀?jù)此解釋,外國人在中國不享有狩獵權,理當不得任意狩獵中國境內的野生動物。實際情況卻并非如此。此后頒布的《狩獵法施行細則》對外國人狩獵一項并未多設限制,只在外國人申領狩獵證書的問題上稍作說明。收取外國人狩獵證書的費用可以說是民國政府向外國人提出的最苛刻的要求。但即便允許外國人申領狩獵證書,仍舊有許多外僑無證偷獵,或以游歷護照企圖蒙混查驗。②圍繞民國《狩獵法》關于外國人申請狩獵執(zhí)照的爭議自始未絕,執(zhí)政當局朝令夕改亦屬司空見慣,再加上政治的腐敗,擅發(fā)狩獵證書、私收照費的情況時有發(fā)生,③致使《狩獵法》最終成為一紙具文。

      四、結語

      近代中國無序的狩獵活動由中外人士共同主導,其中西洋火器應用于狩獵極大加深了野生動物劇減的災難。民國《狩獵法》作為規(guī)范狩獵活動的單行法規(guī),目的在于通過立法修正不合理的任意捕獵行為,并試圖以此為基礎構建近代野生動物保護的制度體系,但因民國所處歷史環(huán)境特殊,內外交困,最終未能得到認真實施。囿于時代的局限,《狩獵法》對于保護野生動物所起到的作用遠遠沒有達到法律本身所期待的程度。無論是民國時期基于不同追求的狩獵行為,還是立法對野生動物進行分類狩獵或保護,均可視為人與野生動物關系演變的一種表現(xiàn),相關情況值得另外專門探討。

      特邀責任編輯:吳杰華

      猜你喜歡
      民國時期
      民國時期中學教育研究述評
      淺談民國時期中國畫發(fā)展
      民國時期商務印書館出版域外翻譯文學之探析
      民國時期二胡音樂研究
      從民國社會環(huán)境看文官考試制度的產(chǎn)生
      民國時期新蔡的圩寨
      民國兒童圖書館的發(fā)展及其當代啟示
      民國時期媒體問題應急管理的特點
      淺析民國時期“宛西自治”的歷史背景
      近代中英直接涉及西藏事務高級官員之比較
      洪泽县| 彝良县| 马关县| 凭祥市| 铜梁县| 鲁甸县| 疏附县| 荔浦县| 顺平县| 剑川县| 颍上县| 襄垣县| 霍林郭勒市| 微山县| 合阳县| 凭祥市| 大冶市| 青铜峡市| 同江市| 德惠市| 中山市| 溆浦县| 綦江县| 曲阜市| 五指山市| 大方县| 额济纳旗| 龙门县| 兴隆县| 高淳县| 新津县| 正阳县| 大安市| 临泉县| 内江市| 桐柏县| 临邑县| 西安市| 封丘县| 宁武县| 会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