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濤
每個時代,書寫的字體不止一種,功能自不同。啟功《古代字體論稿》說:“每一個時代中,字體至少有三大部分:當時通行的正體字;以前各時代的各種古體字;新興的新體字或說俗體字?!睔v代正體字、古體字有“詳而靜”的特點,俗寫體則“簡而動”。
在字體演變期,正體字的字體幾經改變。大體說,商周到秦朝是古篆時代,正體字是篆類字體。漢朝時,戰(zhàn)國秦時古隸演變?yōu)榉綇V的漢隸,且有蠶頭燕尾,取代篆書的正體字地位,文字書寫進入今文字的隸書時代。至晉朝,東漢后期出現(xiàn)的楷書完成進化,正體字進入楷書時代。正體字發(fā)生變更,古體字,特別是俗體字,也有相應變化。
秦漢時稍顯復雜。秦朝書體有八種,名為“秦書八體”。按正體、古體、俗體劃分,正體字是小篆,古體字是大篆,新興的俗寫體是隸書。因用途命名的刻符、蟲書、摹印、署書、殳書,不是裝飾性的小篆就是古體。這八體,西漢前期仍襲用。
西漢末王莽所定書體六種,后人名為“新莽六書”。其中“佐書”即隸書,已升格為正體;而古文、奇字、篆書、鳥蟲書、繆篆皆古體,而未列俗寫體。我們知道“漢興有草書”,出土的漢簡也見到西漢草書,就是漢代的俗體。東漢后期,出現(xiàn)兩種新的俗寫體,行書與楷書。
晉朝以來,楷書是正體字;篆類書體皆古體,隸書也成古體;舊有的草書、新興的行書則是輔助性的俗體字。至今依然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