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達 田建榮
摘? ?要
統(tǒng)籌推進高考綜合改革和普通高中改革的本質是以高考綜合改革促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并進而實現高考綜合改革與普通高中教育的和諧共震。我國具有深厚的應試教育社會背景,而尊重人之主體性、遵循人之差異性、堅守人之過程性、恪守人之發(fā)展性是高考綜合改革的本質內涵。由于普通高中教育長期困于“以分數論英雄”的應試教育文化背景之下,形成了“一刀切”和“兩手抓”的應對手段。因此,必須依據循證實踐的技術路線,立足我國現實證據,做好“招考教學”的頂層設計,并借鑒國外有益證據,做好“基于證據”的協(xié)同創(chuàng)新,從而開辟一條統(tǒng)籌推進高考綜合改革和普通高中改革的循證路徑。
關鍵詞
高考綜合改革? 育人方式改革? 素質教育? 應試教育? 循證實踐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把“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作為重點任務,強調構建引導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考試內容體系;《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新時代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導意見》,要求統(tǒng)籌推進普通高中新課程改革和高考綜合改革,而普通高中改革是新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其核心是新時代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因此,統(tǒng)籌推進高考綜合改革和普通高中改革的本質是以高考綜合改革促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進而實現高考綜合改革與普通高中教育的和諧共震,這就需要依據循證實踐的技術路線,以持續(xù)推進高考綜合改革為前提,以實現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為目標,探索統(tǒng)籌推進高考改革與普通高中育人方式變革的循證路徑。
一、統(tǒng)籌推進高考綜合改革與普通高中改革的社會背景
1.普通高中改革難以繞開應試教育的文化背景
我國具有深刻的應試教育社會背景,在特定歷史時期具有積極意義,客觀上為推動社會發(fā)展、促進社會公平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自公元591年隋煬帝設立了進士科,奠定了我國科舉制度的基礎,經歷唐代的不斷完善,成為我國封建社會選拔人才的重要渠道。科舉制伴隨著封建社會的發(fā)展,出現了考試目的單一、考試內容陳舊、考試方式落后等弊端,甚至成為統(tǒng)治者禁錮知識分子思想的枷鎖與工具,直到1905年清政府下詔廢除科舉制,在我國存續(xù)了1300多年的科舉制才終于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
“科舉猶如古代的高考”“高考猶如現代的科舉”[1];科舉制造就了古代的應試教育,高考必然形成了現代的應試教育。原因在于“考試”是升學的唯一途徑,“分數”是繼續(xù)深造的“通行證”。在特定社會背景下,“應試”在客觀上起到了個體社會地位自下而上的“合乎情理”的流動,其本質上反映了特定歷史時期人們對優(yōu)質教育資源的追求與幸福人生的期待。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時代的到來,高考壓力其實并沒有絲毫減輕,由于社會用人單位對招聘員工“唯學歷”“唯重點”的標限與推崇,更激發(fā)了人們對升入重點大學的極大熱情與興趣,而事實上也確實存在著高學歷與低學歷、重點大學與非重點大學畢業(yè)生在工作、婚戀、生活等方面存在的巨大差異。這種社會需要、人心所向對學校教育的最大要求,就是實施應試教育,以便踐行并實現高考考出高分、入讀心儀大學、將來擁有美好人生的思維邏輯,而學校教育作為向社會提供的一種特殊服務,就勢必鑄就了“辦人民滿意的教育”就是“素質教育高喊不止、應試教育常抓不懈”之景觀。
2.高考綜合改革是對普通高中教育的有效回應
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正式博弈始于1994年,中共中央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強調“基礎教育必須從‘應試教育轉到素質教育的軌道上來,全面貫徹教育方針,全面提高教育質量”,自此揭開了一場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曠日持久的拉鋸戰(zhàn)。高考綜合改革本質上是對應試教育的徹底否定,更是對素質教育的熱情呼喚,這是由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初衷決定的。我國是一個教育大國,更是一個考試大國,但不是一個考試強國,科舉制在我國延續(xù)了上千年,沉淀并形成了我國根深蒂固的應試教育文化。新一輪考試招生制度改革迎來了我國“新高考”時代,賦予了高考以科學的目的、鮮活的內容與先進的形式,同時也反映了新時代的要求。
高考綜合改革不是取消考試,更不是否定高考,而是充分尊重在我國長期存在的以科舉制為基本形式的應試教育之現實,順應時代要求,遵循改進應試教育、改變應試教育、改革應試教育、實施素質教育的“漸進革命”路線,不是先破后立,而是一邊依舊吸新,一邊立新退舊,不回避,不逃離,積極應對,力求穩(wěn)妥,最終歸于“新”,這是基于“新高考”本質要求的普通高中教育決策智慧,更是順應時代要求的學校特色發(fā)展的戰(zhàn)略選擇。在《國務院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所明確的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目標中,高考分類考試是“新高考”改革的核心內容,也是“新高考”時代最重要的戰(zhàn)略目標,因為綜合評價是高考分類考試的重要形式,而多元錄取是高考分類考試的必然結果。
具體來說,高考分類考試的現實表現是專本分類考試、強基計劃、不同科目組合考試、國家與地方免費師范生項目、地方農村專項計劃,音體美飛空招考、軍公招考以及加分政策調整等,而尊重人之主體性、遵循人之差異性、堅守人之過程性、恪守人之發(fā)展性是“新高考”改革的本質內涵。但是,由于教育資源尤其高等教育優(yōu)質資源與廣大人民群眾的現實需要之間的矛盾將長期存在,在沒有或找不到更好的人才選拔方式之前,采行高考分類考試無疑是必然的科學的正確的戰(zhàn)略選擇,因為高考分類考試直接引導考生的合理分流發(fā)展、科學分類深造,也有利于學校教育的分類施教、分流培養(yǎng),以實現培養(yǎng)社會發(fā)展所必需的不同層次、不同級別、不同類型的人才。
高考綜合改革的本質內涵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上述目的的實現,而家長依據孩子特點、學生依據自身特長、高中學校依據現實需要作出相應的取舍成為“新高考”時代的現實要求,這就促使普通高中教育教學在教學目的、教學內容、教學方式等方面作出恰切的調整,以滿足與平衡諸多教育利益相關者的現實訴求。
二、統(tǒng)籌推進高考綜合改革與普通高中改革的現實挑戰(zhàn)
1.普通高中改革亟需高考綜合改革的持續(xù)推進
普通高中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入口”和基礎教育的“出口”,升學率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應試教育文化在我國四處蔓延,但“新高考”時代的到來,高考分類考試的本質與要求決定了高中學校原有的以應試教育為核心的教育系統(tǒng)面臨著徹底崩潰與重新改造,普通高中教育由于長期困于“以分數論英雄”的應試教育文化背景之下,形成了“一刀切”和“兩手抓”的應對手段,因而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面臨著嚴峻的挑戰(zhàn)與難得的發(fā)展機遇。
首先,普通高中教育的所謂“一刀切”具體表現為高考考什么就教什么,高考怎么考就怎么教,把分數作為評價師生的唯一標尺,把考試訓練作為教學的重要手段,把升學率作為評價班級、學校的唯一指標,把封閉式管理作為教育教學的強力保障,把強化年級組權力、削弱教研組作用作為提升升學率的重要手段,以名校辦分校政策為契機搶占、擴大應試教育地盤等等,集中體現在課程建設、課堂教學模式、教學管理等方面向分數看齊,而假借素質教育之名而推行應試教育之實是高中學校教學的慣常做法,由于“學校是一個相對獨立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導致“成為幾十年來始終因循守舊的重要陣地”[2],甚至出現了課間不允許離開座位、課外活動正常上課、非高考科目被強行擠占、教師教書不育人、自習檢查“抬頭率”、師生串通考試作弊、動輒體罰學生等非常景觀。
其次,普通高中教育的所謂“兩頭抓”具體表現為抓“優(yōu)等生”與“差等生”,把“優(yōu)等生”視為實現學校辦學目的、擴大學校知名度、提高學校影響力的重要資源,而把“差等生”僅當作學校“創(chuàng)收”的“物品”,“差等生”只要不“違紀”就不管不問,而一旦“違紀”就嚴厲打壓且確保不使之退學以便繳納高額學費。
上述普通高中教育“一刀切”與“兩頭抓”的手段,違背了人性發(fā)展,違反了教育本質,戕害了師生健康,侵害了學生權益,影響了學校聲譽,破壞了教育公平,扭曲了黨和國家的教育政策、方針、路線,阻礙了教育強國夢的實現。因此,普通高中教育亟需發(fā)揮高考的“指揮棒”功能,以高考綜合改革來實現普通高中教育的根本改觀。
2.高中育人方式變革需要高考綜合改革的助力
當然,新一輪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盡管“符合人才選拔基本規(guī)律”,但也要對此有正確的“理性認識”,英語即使退出統(tǒng)考也不意味著英語不重要,一年多考機會也幾乎無法打破“一考定終身”,推行分數等級制也不大可能減輕學業(yè)壓力[3],而因材施教、因材施管、因材導學、因材報考才是“新高考”時代的客觀要求。
首先,高考分類考試以及專項計劃招生促使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專本分類考試體現了分層選拔人才,節(jié)省考試成本,這就要求高中學校實施分層教學;“強基計劃”主要是為了選拔培養(yǎng)有志于服務國家重大戰(zhàn)略需求的綜合素質優(yōu)秀或基礎學科拔尖的學生,這就要求高中學校要做好科學引導;不同科目組合考試體現了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之理念,同時也照顧到學生的個性差異,不分文理科,這就徹底打亂了普通高中教育原有的一套教育體系,按照《國務院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之規(guī)定,推行“選課制教學”與“走班制教學”;國家與地方免費師范生項目旨在提高教師新生力量的優(yōu)化,這就要求高中學校按照學生的意愿率先做好職業(yè)發(fā)展教育,實施職業(yè)規(guī)劃教學;地方農村專項計劃目的在于實現基于城鄉(xiāng)教育差別的教育公平與公正,這就要求高中學校針對農村生源搞好宣傳,并將愛國主義教育融入課堂教學之中。
其次,各類特色人才招生機制催生普通高中由升學指導轉為生涯發(fā)展規(guī)劃教育。音體美飛空等招考旨在為有某一專長的學生提供繼續(xù)深造的機會,由于對音體美考生專業(yè)要求較高,對飛行員、空中服務員的身體素質要求較高,這就需要對音體美考生實施文化課與專業(yè)課“雙線”教學,對飛行員、空中服務員考生做好遴選與引導;軍公招考旨在培養(yǎng)軍公人才,優(yōu)化軍公人才隊伍,對文化課與身體素質要求都比較高,這就要求高中學校根據學生的志愿與身體素質有針對性地實施教學,尤其軍校、公安等招生,要做好宣傳與指導;加分政策調整,“并不意味著被取消競賽類、獎勵類等測試項目不重要”,而是要高中學校教學“重視學生特殊能力的培養(yǎng)”[4]。
由此可見,高考綜合改革對于普通高中改革的作用機制是通過普通高中育人方式變革來實現的。“新高考”背景下的普通高中教育面臨的最大挑戰(zhàn)在于應試教育,而最大機遇在于自身的“突圍”與“重塑”,“突圍”與“重塑”構成了“新高考”時代普通高中改革的兩大主題。當然,普通高中改革不要僅希望于高考綜合改革,因為普通高中改革歸根結底是要通過自身無數次的“調適”來適應高考變革。
三、統(tǒng)籌推進高考綜合改革與普通高中改革的路徑選擇
1.立足現實證據,做好“招考教學”的頂層設計
突圍的目的是重塑,而重塑的是學校教學育人之回歸。英美德等國都是教育強國,似乎并不存在“應試教育”之困擾;與我國同處東亞的日韓等國,盡管與我國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與深刻的社會聯(lián)系,也都存在著類似“應試教育”之困境,但日韓高中學校教學正在走向脫亞入歐,在教學實踐中十分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這與我國普通高中教育實踐強調“題海戰(zhàn)術”不可同日而語,因為日韓高中學校教學所強調的實際操作能力本質上是對在“做中學”的尊崇與解決實際問題的追求,而我國普通高中教育所采行的“題海戰(zhàn)術”只是一種類似情景模擬的僥幸心理,目的是提升“應試”能力。
首先,重新規(guī)劃中小學教育制度,改革學制安排并推行彈性學制。小學基本學制為5年,初中與高中合并,將職業(yè)高中、職業(yè)中專等中等職業(yè)學校并入中學組建為“綜合中學”,基本學制為5年,實行中小學10年制免費義務教育;中小學的教學內容以通識教育為主,重視生涯發(fā)展教育,為學生提供豐富的選修課程,只要學生通過了中學學業(yè)水平考試、獲得了中學畢業(yè)證書,“綜合中學”就完成了自己的使命,這樣就從根本上解決了當前普通高中教育升學壓力問題。
其次,要實現大中小學學制的有效銜接與精準匹配。中學畢業(yè)生的升學有兩條途徑,一是注冊接受高等職業(yè)技術教育,一是參加高考接受普通高等教育,而要參加高考就要先接受一年的大學預科教育,被錄取者繼續(xù)沿著學術研究之路走下去,沒被錄取者則可注冊接受高等職業(yè)教育,這就解決了當前普通高中教育的應試教育問題與“一刀切”問題。
第三,深化高考制度改革,推行高考社會化。從根本上來說,是否參加高考,如何參加高考,參加何種高考,都是考生自己的事情,國家與社會只為考生提供一種平臺而已,這就徹底斷裂了高考與中學教育的聯(lián)系,更不會出現在高考期間一切為高考讓路的非常景觀。
面對應試教育文化之根基與素質教育文化之成長,“新高考”背景下普通高中改革與“新課改”背景下的高考綜合改革的目的都是為了滿足學生自主化發(fā)展,而教學在普通高中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決定了教學的突圍與重塑,成為實現高中學校轉型發(fā)展的核心內容與重要因素,這就需要高中學校立足國情,善于借鑒國外有益經驗,有效整合校內外資源,勇于走出一條能夠平衡各方力量、滿足諸多教育利益相關者利益的轉型發(fā)展之路。我國普通高中教育存在的問題,不僅是高中教育的問題,也是整個教育系統(tǒng)的問題,更是一個重大的社會問題,因而要徹底解決普通高中教育存在的問題是一項復雜的系統(tǒng)性工程。
2.借鑒國外證據,做好“基于證據”的協(xié)同創(chuàng)新
循證實踐所秉持的研究者、管理者、實踐者以及實踐對象一體化的指導思想,為高考綜合改革與普通高中改革提供了一個可資遵循的實踐框架,這就需要在統(tǒng)籌推進高考綜合改革與普通高中改革的行動中重視“證據”,既要充分尊重研究者所生產的證據,加強相關研究,又要重視管理者對證據的規(guī)范,保證證據的可行性,還要注重實踐者對證據的驗證、持續(xù)改進與完善,更要從實踐對象那里直接獲取一手材料。針對高考綜合改革與普通高中改革的統(tǒng)籌推進而言,必須在立足國情的基礎上,有效借鑒國外先進經驗,并將該經驗吸收為統(tǒng)籌推進高考綜合改革與普通高中改革的“證據”。從根本上來說,一切改革都是由問題倒逼而產生的。盡管英美德日韓等國高考大都是社會化報名、高校自主招生,這與我國國情存在差異,但這些國家普通高中改革經驗也為我國普通高中教育突圍現實困境提供了新的思路,因為我們要做的就是為統(tǒng)籌推進高考綜合改革與普通高中改革探索循證路徑。
英國高中學校辦學模式日益具有“多樣性、選擇性、實用性與協(xié)調性等特點”[5],很好地解決了英國普通高中教育需求與供給之矛盾。美國高中學校教學質量的提升,得益于高中與高中后教育有效銜接,完善的學習系統(tǒng),實施分層分類教學,推行多元評價機制。而我國高中學校在長期的應試教育文化影響下形成了適宜于應試教育的一整套辦學機制:教育目標單一,年級設置死板,教學步調整體推進,生涯教育缺失,課程設置不合理,教學方式陳舊,評價機制僵化,等等。德國高中教育推行“雙規(guī)制”,高中學校也相應地形成了兩個不同發(fā)展方向的教學范式,我國目前高中教育基本上是采取的德國的雙軌制,即從初中就把學生分流到普通高中與職業(yè)中專(或職業(yè)高中),但德國普通高中實施的關鍵是文科中學,“二戰(zhàn)”后又形成了完全中學,德國職業(yè)中學強調學用結合,重視社會力量的支持與參與。
亞洲教育強國日本,20世紀90年代以來出現了大量綜合高中,推行高中教育、高等教育以及高校招生選拔一體化改革,而重點實施教學改革與學習革命,以實現學生的自主學習與個性發(fā)展。當前日本已全面引進遠程教學系統(tǒng),努力打造與國際接軌的56所“超級全球高中”(Super Global High School,SGH)。鄰邦韓國一直都致力于高中教育改革,高中教育辦學多樣化、培養(yǎng)目標多元化、教學方式靈活化、課程內容時代化是其重要特點,特別重視精英教育,力推考試招生制度改革以改變應試教育之魔咒,韓國高中入學采用“人性與動機”評價辦法,盡管韓國高考向來被比喻為“考試地獄”,高中學校教學采用“魔鬼式訓練”,但韓國一直推行多樣化招考方式,盡量滿足人們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英美德日韓等國高中教育改革與教學革新,不回避普通高中教育存在的問題,而是采取外圍切入完善制度設計、微觀透視推行特色發(fā)展、緊抓關鍵推進招考改革、圍繞核心實現多維銜接,為我國統(tǒng)籌推進高考綜合改革與普通高中改革提供了有益經驗與啟示。
總之,要實現統(tǒng)籌推進高考綜合改革和普通高中改革,必須正視我國應試教育文化背景,深入分析“新高考”改革的本質要求,直面普通高中教育的挑戰(zhàn),參悟普通高中教育的機遇,尤其要借鑒國外先進經驗并實現中國化改造,而只有重新規(guī)劃中小學教育制度、實現大中小學學制的有效銜接與精準匹配、推行高考社會化,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否則只是治標不治本。
參考文獻
[1] 劉海峰.高考存廢與科舉存廢[J].高等教育研究,2000(02):39-42.
[2] 田建榮,尹達.論我國“后新課改”時代的學習革命[J].當代教師教育,2016(02):1-6.
[3][4] 李木洲.新高考改革與基礎教育的應對[J].現代教育管理,2016(06):49-53.
[5] 孔凡琴.試論英國高中辦學模式選擇的特色與經驗[J].外國教育研究,2010(11):23-28.
【責任編輯? 關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