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春燈
關鍵詞:書法用筆;審美內涵;生命意識;動態(tài)和諧;秩序感與豐富性
一、鮮活、生動的“生命意識”
馬克思在論及美與藝術時說:“美的規(guī)律就是人的規(guī)律,即有意識的生命活動。”美國著名藝術學家蘇珊·朗格在其《藝術問題》中認為藝術的形式是“生命的形式”,他說:“愈是深入地研究藝術品的結構,你就會愈加清楚地發(fā)現藝術結構與生命結構的相似之處……正是這兩種結構之間的相似性才使得一幅畫、一支歌或一首詩與一件普通的事物區(qū)別開來—使它們看上去像是一種生命的形式;使它看上去像是創(chuàng)造出來的,而不是用機械的方法制造出來的……”[1]蘇珊·朗格指出,具備生命意識的藝術形式具有有機整體性、運動性、節(jié)奏性、不可侵犯性和生長性等特點,優(yōu)秀的書法作品如生命體一樣鮮活與生動。
劉洪流先生在其《技與道中國書法筆法論》中說:“所謂的生命意識,就是書家對宇宙萬物(包括自身)生生不息的活力之感悟?!盵2]210蘇軾說“書貴有神氣骨肉血”,就是以生命體譬喻書法,來說明書法作品中的生命意識。
書法作品中的生命意識在筆法上大概表現為一下幾個方面。
(一)“筆力驚絕”
王僧虔《論書》中說:“張芝、索靖、韋誕、鐘會、二衛(wèi)并得名前代,古今既異,無以辨其優(yōu)劣,唯見筆力驚絕耳。”[ 3 ] 5 8《筆陣圖》中也說:“多力豐筋者圣,無力無筋者病。”[3]22在古代書論中,“力”常常作為生命體的象征,而被歷代書家作為創(chuàng)作書法的準則。
(二)富有動態(tài)
筆畫形態(tài)寓有豐富的動態(tài),這是用筆中滲透生命意識的另外一個體現。點畫形式呈現在我們面前,嚴格來說是靜態(tài)的,然而我們可以通過一定的處理使其富于動態(tài)的“暗示”。我們在運筆過程中注重筆畫相互之間的連帶,以及單個筆畫間的形式變化,就能使靜態(tài)的筆畫中蘊含豐富的動態(tài)變化,使得作品生動、鮮活起來。古代書家所言“神氣骨肉血”,其中“血”說的就是筆畫中以及筆畫之間前后連接的動勢,這是生命體才具有的性質,而書法作品中通過藝術的手法能制造出這種“生命的形式”[1],以書法創(chuàng)造出一種生命的幻象。
(三)骨肉筋血
骨肉筋血的比喻在古代書論中時常出現,宋代蘇軾總結前人論述,說“書必有神、氣、骨、肉、血”,被后世書家奉為至論。明代豐坊《筆訣》繼承這種主張說:“書有筋骨血肉?!蓖蹁凇吨裨祁}跋》中也說:“筋骨、血肉、精神、氣脈,八者全具,而后可為人書?!盵4]骨肉筋血的論述是以生命體的特性來比喻書法,正如宗白華先生所言:“……有了骨、筋、肉、血,一個生命體誕生了。中國古代的書家要想使‘字也表現生命,成為反映生命的藝術,就須用他所具有的方法和工具在字里表現出一個生命體的骨、筋、肉、血的感覺來?!盵5]書法作品通過抽象的點畫、線條的形態(tài)使我們“從情感和想象里體會到客體形象里的骨、筋、肉、血,就像音樂和建筑也能通過訴之于我們情感及身體直感的形象來啟示人類的生活內容和意義”[5]。
縱觀書法史, 是先論及“ 骨、肉、筋” , 而后論及“ 血” 。如東晉《筆陣圖》中載:“善筆力者多骨,不善筆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謂之筋書,多肉微骨者謂之墨豬。多力豐筋者圣, 無力無筋者病?!盵3]22至唐代,張懷瓘《書斷》中便有論及“血”的表述,曰:“字之體勢,一筆而成,偶有不連,而血脈不斷,及其連者,氣候通其隔行?!盵3]166到了宋代,蘇軾“書必有神、氣、骨、肉、血”一語,全面總結了魏晉以降歷代書家對于點畫用筆要表現有機生命感的理論。后代書家如陳繹曾《翰林要訣》、豐坊《書訣》等都對如何表達生命意識有論述。
骨、肉、筋、血從根本上來說在點畫中是兼?zhèn)涞?,歷代書家強調“凡作書無論何體,必須筋、骨、血、肉備具”[6]。在這個層面上講,書法點畫中之骨、肉、筋、血就如同生命體一樣?!肮撬灾误w”,骨是指畫中支撐形體使得點畫顯得勁健的部分,軟弱無力的點畫就會像沒有骨一樣;“筋所以司動轉”,筆畫中“點畫靈活者謂之有筋”,而顯得呆板的點畫就會像缺乏筋一樣;肉是附麗于筋骨的部分;血是貫通筆畫內部以及聯通整個作品的筆勢。
書法點畫形式中要做到骨、肉、筋、血兼?zhèn)?,要做到“血濃骨老、筋藏肉瑩”,才會在書法?chuàng)作中表現出生命體生動、鮮活之意象,從而帶給觀者一種生命的幻象,引領觀者感受書法作品中所蘊含的生命活力。
二、“技進乎道”—陰陽相成的動態(tài)和諧
(一)“道”與“陰陽”
把藝術的表現形式說成是“生命的形式”,固然在某種層面上是很有見地的,而且歷代書法家都在自己的藝術作品中貫徹這種精神。然而,在中國人看來,藝術的形式還不僅限于此,在中國的書法家看來,藝術還有更為高邈的訴求,那就是—“技進乎道”,這是超越了“生命意識”的、更為高遠的認知。
“道”是中國哲學的特有范疇,也是中國文化中最為深入人心的。自遠古時期,先人們就試圖用陰陽的觀念來解釋宇宙萬物及其相互關系;《易經》將陰陽的融合用八卦的形式演示出來;老子《道德經》更是將“道”的理念發(fā)揮得淋漓盡致;孔子在《論語》中也說過:“吾道一以貫之?!蔽覀儫o法將“道”簡單地說成是中國人的“宇宙觀”,雖然“道”的理念有關乎宇宙的層面,但是我們似乎又不能將之與“宇宙觀”的層面畫等號。
“ 道” 從根本上不可言說, 然而,“道”在現實生活、世間萬物中處處存在,《易經·系辭上》中說:“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并非具體的某種事物,而是一種抽象的性質,代表著事物中具備的兩種矛盾,成中英先生剖析“陰陽”三義為:陰陽對待;陰陽之間互相影響產生變化;陰陽的整體性。在書法作品中,“陰陽”之道就表現為點畫用筆的秩序感與豐富性。
(二)秩序感與豐富性—用筆之道,要在有機組合
劉洪流先生認為:“用筆求節(jié)奏,是陰陽宇宙意識體現在筆法運用過程中的大端。”[2]191而細分之大概有“虛實、擒縱、巧拙、剛柔、曲直等多個層面”[2]191;鄧寶劍老師在《從筆毫運動到點畫形式》中將點畫的形態(tài)分為粗與細、露鋒與藏鋒、方筆與圓筆、直筆與曲筆、內擫與外拓、潤與枯、濃與淡、精致與粗放、平勻與繁富幾點。這諸多“相互對待”的形式,通過書法家的“靈心妙用”統(tǒng)一在一起,從總括的層面上來說,這正是中國傳統(tǒng)“陰陽”觀念在書法用筆中的體現。在書法家筆下,這些不同形式的點畫形態(tài)被賦予了不同的意趣,不同的點畫形態(tài)之間不是簡單疊加,而是通過藝術的處理手法讓其獲得一種和諧的節(jié)奏感。這樣局部的矛盾在總體上達到統(tǒng)一,使整幅作品呈現出秩序井然而又豐富多變的視覺效果。
秩序感與豐富性是書法用筆中陰陽關系表現方式的概括。不同形態(tài)的點畫形式或直或曲,或剛或柔,而又曲中有直、剛柔兼濟,這正是陰陽相待相成的具體體現。而富于變化的點畫形態(tài)通過一種富于節(jié)奏變化的方式組合在一起,相互生發(fā),在總體上顯現出和諧的“秩序感”。
秩序感與豐富性本身就是一組陰陽關系,秩序感本身蘊含著豐富性。不具備豐富性的形式,無所謂秩序與否;豐富性本身就要求有一定的秩序性,雜亂無章的形式本身就不具備豐富的表現形式。
三、“優(yōu)游不迫”與“沉著痛快”—不同書法風格在用筆上的宏觀表現
(一)“優(yōu)游不迫”與“沉著痛快”
書法風格由于區(qū)分標準或角度的不同,而有很多種,甚而可以說歷代的書法家尤其是一流的書法家,都創(chuàng)造出了個人獨特的書法風格。我們從在用筆上的宏觀表現上,可以大概地將書法風格分為兩種:“優(yōu)游不迫”與“沉著痛快”。
嚴羽在《滄浪詩話》中提出詩的風格大概有兩種,說“……大概有二,曰優(yōu)游不迫,曰沉著痛快”[ 7 ]。這有似于西方“優(yōu)美”與“壯美”之說,然而又與“優(yōu)美”“壯美”之說不盡相同,用中國傳統(tǒng)的“陰陽”觀念來解釋,似乎更為貼切。以“陰陽”的觀念來解釋審美的風格,我們要注意很重要的一點—“陰陽”絕非截然分裂的。在中國人看來,“陰陽”不是兩個范疇,而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就仿佛硬幣的正反面。《易經·系辭上》中說“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就是這個意思。老子《道德經》中也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這告訴我們陰陽并非截然分裂、毫無相關的兩個范疇,而是相互融合、互為生發(fā)的。這一點在審美風格中也是如此,“優(yōu)游不迫”與“沉著痛快”的審美風格,不是截然不同的、互不包含的,而僅僅是一種相對層面上的分別。從根本上來說,“優(yōu)游不迫”的審美風格也包含著“沉著痛快”的藝術手法,反之亦然。
(二)兩種書法風格在用筆上的具體體現綜合來說,這兩種審美傾向在氣質上與形式上有一些不同的特征。
1.“優(yōu)游不迫”書法風格的審美特征
(1)在精神上具有優(yōu)美、和諧、安定、寧靜的特征。“優(yōu)游不迫”的審美風格在神態(tài)上有優(yōu)美、和諧、安定、寧靜的特征,矛盾沖突沒有那么強烈,而且在矛盾的展開過程比較溫和,更多地運用漸變的處理方式。
(2)在用筆形式上具有靈巧、精致、溫潤、形式對比溫和的特征。
2.“沉著痛快”書法風格的審美特征
(1)在精神上具有壯美、雄渾、沖突、富有動勢的特征。“沉著痛快”的審美風格在神態(tài)上有樸壯、雄渾、動感的特征,局部的矛盾沖突較為強烈,矛盾的展開手法比較強烈,更多地運用突變的處理方式。
(2)在用筆形式上具有厚重、粗放、對比強烈的特征。
“ 優(yōu)游不迫” 與“ 沉著痛快” 這兩種風格在審美意趣上有相對的分野,在藝術手法上也表現出相對不同的處理方式?!皟?yōu)游不迫”與“沉著痛快”這兩種審美風格表現形式大致體現在兩個方面:一、“ 質量上的輕重” 。相對來說“ 優(yōu)游不迫”的審美風格顯得要輕靈一些,而“沉著痛快”的審美風格更為厚重沉實。二、矛盾沖突的強弱。在形式的沖突上,“優(yōu)游不迫” 絕不是沒有矛盾、完全消解矛盾,而是說相較于“沉著痛快”的審美風格,“優(yōu)游不迫”的審美風格在矛盾沖突的表現上要弱得多,矛盾的沖突沒有那么強烈。
四、結語
歷代書法家都注重在書法用筆中融入生命意識,通過不同形態(tài)的點畫營造出生動、鮮活的審美意境。書法作品中的陰陽相成、相對相待的用筆形態(tài)通過一定的方式組合在一起,使得書法作品豐富有序、有機統(tǒng)一,我們可以用“秩序感與豐富性”來加以概述?!皟?yōu)游不迫”“沉著痛快”兩種不同的書法風格,在用筆上有不同的呈現形式,值得我們更加深入地去玩味與品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