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迎春
拿到《陶淵明也煩惱》這本書,我首先看到的是封面上的“給家長的傳統(tǒng)文化啟蒙課”這幾個字?!皞鹘y(tǒng)文化”是近些年來的熱門高頻詞。不論教師或家長,都會支持孩子學習、接觸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小學語文教學之中,這些年來許多教師也都嘗試將“傳統(tǒng)文化”融入閱讀課堂?!皞鹘y(tǒng)文化”就像一塊巨大的磁石,帶著厚重、清幽的品質(zhì)感,吸引各方力量的關注。
說起來,“傳統(tǒng)文化”為何具有如此大的穿越力量,能夠直擊人們的心靈?作為教師,我們究竟該怎樣更好地帶領學生走進傳統(tǒng)文化?在探索的過程中,我其實也一直陷于混沌之中。這種“混沌”是復雜的,一方面是自己的知識儲備不足,另一方面,“傳統(tǒng)文化”浩瀚無邊,學習、整理或者探尋,都需要花大氣力。那么,黃曉丹博士在《陶淵明也煩惱》中,究竟是如何去上好這門“傳統(tǒng)文化啟蒙課”呢?我不由來了興趣。
那就讀吧。讀完之后第一感覺——作為讀者,黃博士的文字是如此酣暢淋漓!仿佛把我?guī)狭艘患苌衿鏁r空飛船,我睜大眼睛,看見了孔子眼里貪玩的兒子孔鯉,午后正放下書卷偷偷溜出院落去瘋玩一場。原來圣人也為孩子無學而焦慮;穿越蘇州古樸的庭院,看“侵云礙月”、聽“延月梳風”……越讀,就越覺得難以自已,不由在購物車里快快放進《陶閹夢憶》《葉嘉瑩說陶淵明飲酒及擬古詩》《鏡花緣》等書……它們算得上是我這趟“時空穿梭游學”的“伴手禮”吧。
再一次讀——作為家長,讀完書讓我頓時遺憾叢生,因為我的女兒已經(jīng)高中畢業(yè)了。如果她年歲再小一點兒,那我一定會參照書中的經(jīng)驗跟她一起學習、體驗。當然,現(xiàn)在總歸也不遲。我這幾天沉醉書中,已經(jīng)引起了女兒對這本書的極大興趣。黃博士本是大學教授,她所做的這場“傳統(tǒng)文化啟蒙”,說是“給家長的”,其實也是寫給所有人的。好書,什么時候開始讀都不晚。
再三去讀——作為教師,我有一個強烈的愿望:要推薦給更多家長讀到它。讀完之后,我開始做起了詳細的圖書推介交流PPT。這既是為今后可能用到的分享作準備,也是為自己進一步對書的內(nèi)容熟悉、內(nèi)化、感悟所需。這些年我陸續(xù)地做過一些親子共讀會,給家長和孩子們分享我喜愛的好書。我也發(fā)現(xiàn),很多家長的確如同書里提及的那樣,缺少自我更新、完善和學習體驗,只是希望一股腦把好東西塞給孩子。而我始終認為,好的家庭教育,是要從家長的學習和改變開始的。
掩卷深思,對自己的讀后所感作一梳理歸總,我想,《陶淵明也煩惱》這本書之所以如此吸引和打動我,有這樣一些原因吧:
首先,它帶著思辨挑戰(zhàn)“權威”。厚重的“傳統(tǒng)文化”帶有圣賢先哲之光耀,而習慣仰視的我們即便對某些觀點有所疑惑、苦思,也不敢聲張、不愿表達?!短諟Y明也煩惱》一書則從書名就能看出,它注定是一本多角度、深層次去看待和走進傳統(tǒng)文化的書。而作者所做的這些思考,始源于對史料的深刻研究。
舉個例子來說,比如:《第三課學〈詩經(jīng)〉注定要虎頭蛇尾嗎?》《第十六課〈弟子規(guī)〉究竟要不要背》《第二十六課不愛讀“四大古典名著”原因在這兒》,從《詩經(jīng)》里有著很多祭祀語言,到《弟子規(guī)》是清朝一個終生沒有中舉的老秀才所作,再到“四大古典名著”的出版緣起,對這些經(jīng)典著作,通過黃教授的細細剖析,我們很容易就理解通透了。而她也不諱直言——“雖然看完了,但事實上一點都不喜歡”;“雖然代表中國古典小說的最高成就,但我依然不喜歡它們”……這樣的直爽、果敢、堅毅,其實來自理性溯源,正是傳統(tǒng)文化所要賦予我們的大膽質(zhì)疑、積極求索的精神。這樣結構性的認知,不僅不會讓讀者心生排斥,反而得到了更開闊的接納和理性的認知態(tài)度。
其次,源于對內(nèi)容的精準把握和閱讀心態(tài)的細膩揣摩。走進“傳統(tǒng)文化”,如同展開古老的巨幅畫卷,如此宏大的話題,想要找到切入點并不容易。然而,黃博士每個課題的切入都很精準。比如:愛情自古就有,為什么到了中國戲曲文學時走向了巔峰?原來是戲曲里人物豐富細膩的內(nèi)心獨白所致。讀到《牡丹亭》里杜麗娘的優(yōu)美獨白,我不禁拿出自己收藏的一套戲劇繪本,久久沉迷在那片絢爛的色彩里,對生、死、愛都重新有了更深的理解。
讀書的歷程,讓我仿佛鉆進了一座奇妙的歷史博物館,黃博士就像一個言辭生動的導游,在我需要的時候給予了極為專業(yè)的指引。她不僅了解傳統(tǒng),對兒童心理、家長心態(tài)也熟稔于心,所以很容易引起我們這些讀者的共鳴。
第三,讓“傳統(tǒng)文化”變得親切且自由。我曾經(jīng)聽夏昆老師說,經(jīng)典是不應該拿來供奉的,而要用自己的方式去接近。讀過《陶淵明也煩惱》,我更相信讓“傳統(tǒng)文化”得到更好的傳承和發(fā)揚,就是要讓每一個人讀它、聽它、感覺它時,眼中有溫熱,心底有靈性;在閱讀的想象里,去學習處理自己和過去、現(xiàn)在、未來以及世界的關系。
關于如何讓孩子讀傳統(tǒng)文化典籍,書中也提到了:應該花零散的時間,用多種形式教育,不必強求循序漸進,更不強求由大人提問或讓孩子寫作用以證明自己的所得。簡單地說,心動,就足夠了。
回想起我在自己的課堂里給孩子們滲透的那些“傳統(tǒng)文化”,不由暗自欣喜每次都做到了自己心動在先;也慶幸在對自己的做法有所動搖、懷疑時,讀到了這本《陶淵明也煩惱》,讓我增添了幾許信心和篤定。
讀到書里關于“聲律啟蒙”的新玩法,我也找來園林、古鎮(zhèn)門額上的“凝秀”“瑣春”“個園”“知止”“中和”“善怡”“晴耕雨讀”……放入自己的分享PPT之中。每扇門里的景致與故事,會隨著文字被敲開吧。不論我是否可以做到黃博士書中的“新玩法”里所描述的那樣,為這些門額找到搭檔,但是這一個個漢字組成了詞語,傳遞給我們的意境和向往,已經(jīng)將我血脈里那些沉睡的記憶和靈性全部喚醒。在這個被“疫情”關停的夏天里,從身體里飛出,無限自由、舒展。
原來“傳統(tǒng)文化”還可以聽,可以玩。在我們凝視每個漢字深深心動的時候,當我們努力發(fā)出自己的聲音得到世界回應的時候,那就是傳統(tǒng)文化的光澤與智慧在將我們照亮和溫暖?!皞鹘y(tǒng)文化”離我們并不遠,翻開《陶淵明也煩惱》,你會發(fā)現(xiàn),它就在眼前。
(作者單位:湖南省長沙市周南梅溪湖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