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寧
摘 要:對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是新課改后歷史教學的重要教學目標之一。歷史學科容量大、基本史實性知識較多,所以在日常教學中一些教師容易將課堂的重心放在對基本史實的識記上,不夠重視對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因此本文將從必要性、提升途徑和注意問題三個方面,對在歷史教學中提升學生思維能力進行粗淺的探討,以期對歷史教師的日常教學工作提供一定參考。
關鍵詞:中學歷史;思維能力;教學策略
在新課改的背景下,隨著素質教育的推進,各階段的教學理念、教學模式也在不斷發(fā)展變化,就中學歷史教學而言,盡管教學理念、教學模式有所改進,但仍存在著對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延續(xù)。隨著社會的快速發(fā)展,傳統(tǒng)的歷史教學模式已不能適應新時期學生學習需要。傳統(tǒng)觀點認為,數(shù)學等理科學科更加注重對學生思維的培養(yǎng)和訓練;而歷史等人文學科更加重視教授知識本身,即所謂“依靠記憶就能學好”的學科。隨著新課改的進行和教育觀點的不斷發(fā)展,這種觀點已經被證實是片面的。在中學歷史教學中,應更新教學觀念,轉變教學方法,結合歷史教學目標,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教學內容設計,通過設置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內在的學習動力,引導學生主動探索問題背后的答案,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問題,從而達到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的目的。
一、中學歷史教學中學生思維能力培養(yǎng)的必要性
(一)基于實現(xiàn)學生個人發(fā)展的需要
在中學階段,學生的生理和心理方面都發(fā)展迅速,這一時期的學生對知識的學習和掌握速度是比較快的,學習方式中自主學習的比重也逐漸加大,邏輯思維能力也不斷提高。這一時期的學生對概念性知識進行邏輯性思考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這一時期學生成績的上限。而歷史學科對學生歷史思維的訓練,能夠極大地提升學生的這種能力。教師在課堂上應引導學生構建出歷史事件間的邏輯關系、總結出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歷史規(guī)律、全面客觀的評價歷史事件,并鼓勵學生在日常的生活和學習中用這種客觀理性的方式進行思考。這不僅對學生總體成績的提升有很大幫助,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了學生在生活中全面思考問題、探索解決途徑等多方面的能力,這對學生的個人發(fā)展發(fā)展有著十分長遠的意義。
(二)基于實現(xiàn)歷史教育價值的需要
教育是培養(yǎng)人的活動,我國基礎教育的課程改革目標的價值取向也是以人為本。中學階段,是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歷史學科在提高學生人文素養(yǎng)、塑造正確三觀方面有著無法取代的作用。通過歷史教學,學生能夠從歷史中獲得啟示,獲得思辨的思維能力和思維方法上的進步。就中學歷史課堂而言,將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作為日常教學的重要目標,通過探索新的教學方式以及課后的反思總結,以達到實現(xiàn)歷史科學核心素養(yǎng)的要求,最終實現(xiàn)歷史教育的社會價值,即提升整個社會的國民素質和人文素養(yǎng)。
二、中學歷史教學中學生思維能力培養(yǎng)的教學策略
(一)多重史料,直觀歷史
在歷史教學中,會應用到大量的史料,常見的有教材中的圖片、地圖、相關史書記錄等,教師引導學生通過這些史料去學習和掌握歷史。但是歷史課堂中教授的內容通常距現(xiàn)實生活比較久遠,學生在課堂有限的時間內很難真正地理解所學的歷史。這就需要教師充分利用不同史料,盡量利用多重史料讓學生直觀地感受歷史,讓歷史事件具象化,促進學生形象歷史思維的形成。具體有以下兩個方法。
首先是充分利用鄉(xiāng)土資源。鄉(xiāng)土資源承載了本地區(qū)歷史的發(fā)展,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夠最直觀的看到的歷史記錄。一般鄉(xiāng)土資源涉及的歷史與學生的成長和生活息息相關。即使在經歷歷史學習之前,學生對自己生活的環(huán)境、家鄉(xiāng)的風俗習慣以及家鄉(xiāng)著名的歷史人物等,也都是十分熟悉的。在歷史教學中,如能將本地鄉(xiāng)土資源引入課堂,學生會有一種親切感,在學習中了解風俗習慣、家鄉(xiāng)遺跡的由來,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如廈門地區(qū)的教師在講述“近代中國民族工業(yè)發(fā)展”時,引入近代愛國實業(yè)家,廈門大學、集美學村的創(chuàng)立者陳嘉庚的相關材料,學生會有在學習中倍感親切,會更加主動地學習,對知識的掌握也會更加深入。
第二是盡量使用直觀史料。這里的“直觀史料”指的是圖片、視頻、歷史遺跡、博物館等學生能夠通過視覺、聽覺、觸覺等方式直接獲得信息的史料,一般指的是非文字史料。學生通過直觀史料,能夠將歷史知識直接在腦海中轉換為畫面、聲音,幫助學生在教材之外從更多角度去學習和了解歷史。比如:在講授“近代社會生活的變遷”時,播放民國時期拍攝的錄像材料,能夠給學生一個視覺沖擊:近代時期大城市社會上層人士的服裝、語言等其實與現(xiàn)在十分相似。學生在觀看史料后通過思考將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培養(yǎng)了抽象思維的能力。
(二)創(chuàng)設情境,靈活教學
歷史教學情境,主要是指由各種客觀歷史因素構成的特定情境。歷史課堂教學情境是認知、情感、行為等多種因素的綜合作用,是一種以師生的主觀心理、客觀環(huán)境和興趣意愿為中心的教學過程的歷史典型再現(xiàn)。中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離不開對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心理情境的創(chuàng)設可以促使學生通過具體材料發(fā)揮想象,引導學生進入特定的歷史情境氛圍,對掌握歷史知識,激發(fā)歷史情感有重要作用。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思維,具體有兩個方式。
首先,是帶領學生體驗歷史角色。前文已經提到過,歷史課堂上學習的歷史事件離學生生活較遠。這種“遠”不僅體現(xiàn)在時空上,也體現(xiàn)在地域上。尤其是講授世界歷史時,很多概念、名詞都是在日常生活中接觸不到的。面對這樣的情況,教師就可以通過對歷史場景和歷史角色的模擬,讓學生體驗歷史。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夠充分融入歷史事件中,同時也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如在講授“三角貿易”時,創(chuàng)設情景,讓學生分別扮演在黑人奴隸、歐洲船主、美洲種植園主,讓學生在不同角度經歷三角貿易,體會三角貿易的過程以及對不同階層的影響。
第二,帶領學生解決歷史問題。教師在課堂上,根據(jù)教學目標和教學情況設計歷史相關的問題或做出歷史假設,激發(fā)起學生學習興趣。利用學生的好奇心和好勝心理,積極參與到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去。在“提出問題”“討論問題”“解決問題”“生成新問題”的過程中,充分發(fā)揮歷史思維,達到培養(yǎng)思維能力的目的。如在講授“新中國的外交”時,讓學生討論“新中國成立初期面臨的國際和國內形勢”,讓學生對新中國的外交政策有一個更加全面的了解。
(三)構建框架,整體史觀
歷史從來都不是孤立的,歷史事件的發(fā)展是有其內在邏輯的。法國歷史學家馬克·布洛赫說過:“唯有總體史才是真歷史?!睂χ袑W學生來說,歷史學科的內容較多,需要記憶的內容也較多,如果教師在授課時只把基本史實當作分散的知識點教授學生,那么學生便容易也把歷史學科的重點放在對很多知識點的記憶上。教師在進行教學時,不僅要讓學生走進歷史事件,在歷史情景中感受歷史,也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站在歷史的高度,全面地學習和思考歷史。具體方法如下:
首先是注重對于歷史知識間的比較。歷史是發(fā)展的,歷史事件前后之間是有關聯(lián)的。歷史上發(fā)生過的事件浩如煙海,基于中學學生的學習能力,歷史教材中有些時期的內容是較為簡略的,每一課的內容也不是嚴格按照時間順序講授的。這就要求教師在講授過程中,一定要將歷史事件放在歷史的發(fā)展進程中進行講授,注重歷史事件間的聯(lián)系。同時,也要注意對同一時期內中外歷史進行橫向比較。如在講授“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時,可以讓學生做一個時間軸,將已經學過的中國近代史的“抗日戰(zhàn)爭”相關的內容也一起整理,進而加深對這一時期整體歷史發(fā)展的掌握。
第二是注重利用思維導圖。歷史學科內容比較瑣碎,對歷史思維的培養(yǎng)要建立在學生對基本史實了解的基礎之上。所以,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注意尋找方法,將零散的歷史知識加工整理,抓住歷史事件間的內在聯(lián)系,幫助學生從整體和細節(jié)不同的角度去把握歷史。利用思維導圖就能夠實現(xiàn)這一目的。教師引導學生將已經學過的知識進行重構,了解歷史事件間的內在邏輯,進而提升學生的歷史邏輯思維能力。這一方式通常在復習小結使用較多。如在講授中國近代遭受的四次侵略戰(zhàn)爭時,讓學生繪制“中國近代侵略與反抗知識導圖”,鍛煉學生對的理解能力和邏輯思維。
三、中學歷史教學中學生思維能力培養(yǎng)中需注意的問題
(一)在課堂上教師干涉過多
在教學實踐中,由于升學壓力、學時不夠等因素的影響,在歷史課堂上有時會出現(xiàn)教師干涉過多的情況。教師被固定的課堂模式所限制,進而禁錮了學生的思維發(fā)展。如教師在設置問題時只設置一種答案,對學生可能出現(xiàn)的疑問缺乏預設?;蚴墙處熢谶^于依賴教材和配套練習冊,擔心教學任務不能全部完成,故很少設施對學生思維能力培養(yǎng)的環(huán)節(jié)。對學生討論等活動,也常流于形式,得出預設正確結論后就進行下一教學環(huán)節(jié),對學生的討論得出的不同結論缺少反饋。
(二)忽視對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
一些教師非常重視課堂教學,但是對課堂外學生的學習活動不夠重視,這里主要指學生的課前預習部分。課前預習能夠讓學生對課堂內容有大致了解,在課堂上能夠更容易跟上教師思路,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但是由于一些教師對于學生課前預習不做要求,導致很多學生對課前預習也不重視。上課前對課本內容沒有了解,使得教師花費大量時間進行基礎知識的講授和引導上,影響對知識的深入挖掘,進而影響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
(三)對學生要求停留在在記憶層面
由于歷史學科自身的特點和考試要求,導致很多教師甚至學校對學生歷史學習的要求只停留在記憶層面,認為學生把知識點背下來能夠應付考試就足夠了。歷史課堂上沒有針對學生思維培養(yǎng)的設計,導致學生知識死記硬背,對歷史知識的理解比較片面。這種方式不僅非常耗費時間,而且會讓學生對學習失去興趣。長遠來看,無論是對學生的成績還是長遠的發(fā)展都有極大的傷害。這種情況是歷史教師一定要注意避免的。
結束語
隨著教育理念的更新和發(fā)展,歷史教師們越來越認識到歷史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教學中也更加重視對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相信隨著對歷史教學的不斷探索,在多元開放的歷史課堂中,教師與學生教學相長,共同了解歷史事件、探索發(fā)展規(guī)律,在歷史中汲取智慧、不斷成長。
參考文獻
[1]祁燕.中學歷史課堂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yǎng)策略初探[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20,17(01):108.
[2]王清華.中學歷史教學中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0(01):208-209.
[2]賴麗珍.例談中學歷史教學中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6,17(12):60-62.
[4]王佳翠.歷史教學中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基于探究性學習視角[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4,27(12):13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