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斌
摘要:隨著互聯(lián)網技術的高效發(fā)展,著作權人控制作品的力度大幅度減弱,公眾獲取作品的成本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降低。公共圖書館作為向公眾傳播作品的主要網絡服務提供者之一,面臨著非常多的困境。對此,本文就對公共圖書館信息網絡傳播權適用的困境進行了探究,并分析了其有效進路。
關鍵詞:公共圖書館;信息網絡傳播權;適用困境;有效進路
互聯(lián)網迅猛發(fā)展帶來的信息網絡傳播促使公眾在獲取資訊時更加便捷且容易,公眾獲取的作品成本也大幅度降低,這威脅到了傳統(tǒng)著作權的保護和行使。我國《著作權法》中規(guī)定到:信息網絡傳播權主要是指利用有線或者是無線等方式為公眾提供,讓公眾可以結合自身選擇的地點和實踐獲得作品的權利。公共圖書館本身就屬于一個公共場所,為打仗提供重要網絡服務,并受到《公共圖書館法》以及《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的保護下,發(fā)展速度之間加快,且成為了當前社會中最為關鍵的公共文化服務機構。
一、公共圖書館信息網絡傳播使用困境
(一)法院沒有區(qū)分直接、間接侵權
信息網絡傳播侵權中存有兩種說法,其一是直接侵權;其二是間接侵權。前者主要是指對著作權人的行為進行直接侵犯,后者則是沒有對著作權人的權利進行直接侵犯,而是為直接侵權提供了一些輔助行為。一般而言,直接侵權者的行為是提供相關內容,間接侵權者則是進行了網絡服務。
當前,對于信息網絡傳播權侵權責任,法學界提出了幾種標準,其中包含了實質替代標準、服務器標準以及用戶感知標準等[1]。用戶感知標準主要是建立在用戶主觀感知角度的基礎上,符合用戶感知標準就視其為侵權。服務器標準主要是指將網絡作品上傳到服務器的侵權行為。實質替代標準主要建立在行為人行為以及獲利的根本上出發(fā),對侵權行為進行綜合判定。如何區(qū)分上述三種標準,主要是通過判斷其是否具備直接提供作品的行為,即指的是直接或間接為公眾提供相關作品。其服務器標準是當下司法實踐中的通用標準[2]。服務器標準主要是基于技術層面,將有關作品上傳至網絡服務器中,構成為公眾提供作品的行為。
(二)司法判決加大公共圖書館注意審查義務
雖然法律沒有對公共圖書館對第三方數(shù)字資源有信息網絡傳播權審查義務進行明確,但結合大多數(shù)司法判決的整體結果而言,實際上很多案件加重了公共圖書館注意審查義務。根據(jù)《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侵害信息網絡傳播權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簡稱《規(guī)定》,可以將公共圖書館購買的第三方數(shù)字資源的審查義務歸結為三種:事前、始終以及事后的審查義務、技術審查義務以及補救義務[3]。前者義務要求對于購買的數(shù)字資源,公共圖書館有絕對的權利審查瑕疵,即為在購買之前,必須要對其是否具備侵權行為進行審查。中者是指為讀者提供數(shù)字資源服務時,公共圖書館必須要采取相關的審查措施。后者是當數(shù)字資源中出現(xiàn)了沒有通過授權的作品,公共圖書館在接受到相關通知后必須要采取補救行為。
二、公共圖書館信息網絡傳播權適用的完善途徑
(一)合理創(chuàng)建統(tǒng)一的使用制度
筆者認為,關于立法層面公共圖書館科學使用相關制度范圍必須要有一定的擴大,尤其是在網絡文化服務進一步發(fā)展的背景下更需要如此。首先,要使用抽象開闊或者簡單羅列的形式優(yōu)化《著作權法》的相關制度。因為該權法以及一些行政法規(guī)無法達到公共文化服務機構的滿意度,對此在一定程度上就要對立法條文進行修改,并使其使用當前的環(huán)境變化。其次,《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中更要對一定條件下,公共圖書館網絡信息傳播權的合理使用體系加以明確。最后,即使不在合理使用范圍內納入公共圖書館信息網絡傳播行為,也要將其融入準合理使用范疇之中[4]。這也就意味著應該授予圖書館相關許可,可以不經過著作人權,利用支付費用等方式就可以獲得其作品的信息網絡傳播權。
(二)基于功能主義的政府文化職能轉變
首先,必須要加大政策規(guī)范程度,進一步促進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制定規(guī)范知識產權行為的制度文件。其次,提升行政服務職能,供給所需的知識產權政策解讀以及相關法律咨詢,以此幫助下屬單位完成相關工作,當出現(xiàn)與法律問題相關的內容時,可以及時進行調解。行政部門本身就具備與法律相關的人才,并且擁有調動資源的能力,行政部門的介入介意促使相關案件提前解決,并對當事人進行安撫,全力爭取補救時間,對證據(jù)進行搜集等工作,進而為公共圖書館的訴訟贏得基本保障。最后,加大行政監(jiān)督和檢查的力度。知識產權屬于專業(yè)化問題,需要政府相關的文職部門加大檢查力度,及時糾正和解決出現(xiàn)的相關問題,并創(chuàng)建與之相關的知識產權報告制度,要求公共圖書館定期向上匯報實際情況。
(三)公共圖書館的外部進行強法律風險治理
其一,積極使用促和型或者是裁決型的糾紛解決方式。根據(jù)相關調查了解到,公共圖書館中有關作品信息網絡傳播權中,最終撤訴的案件達到了85%以上,只有一小部分案件真正步入到了司法程序這一環(huán)節(jié)。上述兩種糾紛解決方式,在原有的程度上可以節(jié)省雙方的時間和成本,這也意味著較好的處理方式依舊屬于非司法程序處理[5]。其二,公共圖書館應該加強自身的知識產權法律意識,且全面了解到文化服務與知識產權之間有著不可脫離的關系,并且必須要具備熟悉的法律知識,且能夠合理運用,這樣才能在日常工作中解決一些小麻煩。其三,對讀者合理使用數(shù)字資源的相關制度進行強化。為了能幫助讀者更好的使用相關資源,避免出現(xiàn)著作權人的權利受到侵害,就要創(chuàng)建合法使用數(shù)字資源的協(xié)議,以此提升相關用戶的知識產權意識。
結束語:
綜上所述,必須要針對公共圖書館當前的發(fā)展形式以及信息網絡傳播權適用的困境,利用具有針對性的方式進行改善,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公共圖書館在提供信息服務時,不侵權,從而為其今后的發(fā)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周剛志,王星星.論信息網絡時代下公共圖書館的合理使用權配置——以深圳圖書館信息網絡傳播權侵權案為視角[J].圖書館建設,2021(2):83-88,97.
[2]鄧杰明.公共圖書館信息網絡傳播權適用的困境與進路[J].國家圖書館學刊,2021,30(3):13-22.
[3]蘇小娜.網絡信息技術在公共圖書館管理中的應用研究[J].文存閱刊,2020(12):17.
[4]楊軍慧.探究網絡信息技術在公共圖書館管理中的應用[J].傳媒論壇,2019,2(15):142-143.
[5]童敏勤.探究網絡信息技術在公共圖書館管理中的應用[J].卷宗,2021,11(13):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