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蔚聰
前列腺癌主要是指前列腺上皮性惡性腫瘤,主要是由于年齡因素、遺傳因素、民族因素、高卡路里飲食(動物脂肪)、缺乏維生素等所致[1]?,F(xiàn)階段前列腺癌患者一般采用根治性手術,效果顯著,但多數患者術后易出現(xiàn)尿失禁等并發(fā)癥,不利于患者的預后和康復。盡管隨著醫(yī)療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提高,前列腺癌根治術已經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然而,患者術后往往會出現(xiàn)一系列并發(fā)癥,其中尿失禁對患者正常生理功能和心理狀態(tài)的影響最為明顯,不僅影響手術效果,還會造成自卑、失落、消極等負面情緒,嚴重降低患者術后生活質量,使患者對手術的療效產生懷疑,給患者的身心健康帶來巨大的痛苦。本文針對前列腺癌根治術后尿失禁患者進行行盆底肌綜合康復護理聯(lián)合膀胱訓練,分析臨床效果,具體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1 月~2020 年1 月本院70 例前列腺癌根治術后尿失禁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5 例。對照組患者年齡58~79 歲,平均年齡(65.46±4.78)歲。觀察組患者年齡58~79 歲,平均年齡(65.14±4.87)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患者術前未接受前列腺手術和放射治療,術前無尿失禁和心腦血管疾病史;②前列腺癌術后尿失禁;③術后無藥物治療。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guī)護理,術前不進行盆底肌訓練,術后常規(guī)護理包括保持引流管通暢,防止彎曲、扭曲、壓迫,拔管前2 d 夾閉導尿管,患者有排尿欲望后再打開,多次重復排尿訓練膀胱功能。觀察組采取盆底肌綜合康復護理聯(lián)合膀胱訓練,具體如下。①盆底肌鍛煉方法:站立、坐臥姿勢鍛煉,先收縮肛門,再收縮尿道,產生盆底肌提升感,在肛門和尿道收縮時保持大腿和腹部肌肉放松,收縮≥3 s/次,然后放松,連續(xù)做15 min,3 次/d,共60 d。同時訓練間歇性排尿,即在排尿時暫?;驕p慢尿流,并在任何失禁誘發(fā)的運動前收縮盆底肌肉,如咳嗽、彎曲等,以控制尿流。評估患者是否正確掌握鍛煉方法,讓患者采取側臥姿勢,戴一次性手套,在食指上涂抹石蠟油潤滑,輕輕插入患者肛門,指導患者鍛煉盆底肌。正確的方法是手指能感覺到肛管的緊張感。②膀胱訓練:a.術后4 d 左右夾住導尿管,每隔2~4 h 開放1 次,使膀胱有規(guī)律地充盈和排空;b.拔管后盆底肌排尿前收縮,緊迫感消失后松弛,排尿時間逐漸延遲1~15 min,逐漸增加膀胱容量,減少如廁次數;c.指導患者保證液體攝入,并向患者說明水刺激排尿反射的必要性,以減輕患者的心理顧慮,增加液體攝入量,保證2000~3000 ml/d。訓練4 周 和6 周為1 個療程。出院后,責任護士堅持每周電話隨訪1 次,了解患者排尿情況,督促患者鍛煉,指導患者正確記錄排尿日記。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治療前后SF-36 評分,SF-36 評分包括生理機能、軀體疼痛、心理健康狀況、社會機能、角色心理狀況、活力、主觀健康狀況7 個維度,評分越高代表患者生活質量越好。②治療效果,效果判定標準:治愈:自我護理并完全控制排尿過程;有效:偶爾控制排尿但不穩(wěn)定;無效:完全不能大小便失禁或無明顯改善[2]??傆行?(治愈+有效)/總例數×100%。③壓力性尿失禁發(fā)生次數。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SF-36 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生理機能、軀體疼痛、心理健康狀況、社會機能、角色心理狀況、活力、主觀健康狀況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生理機能、軀體疼痛、心理健康狀況、社會機能、角色心理狀況、活力、主觀健康狀況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SF-36 評分比較(,分)
表1 兩組治療前后SF-36 評分比較(,分)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aP<0.05
2.2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n,%)
2.3 兩組壓力性尿失禁發(fā)生次數比較 觀察組壓力性尿失禁發(fā)生次數為(4.35±1.21)次,少于對照組的(6.46±1.21)次,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隨著國內人口老齡化速度加快,前列腺癌發(fā)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目前,前列腺癌根治術是治療前列腺癌的主要方法,在臨床上應用廣泛,但術后會并發(fā)尿失禁,如果處理不當,可能會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和術后恢復。尿失禁發(fā)病機制包括神經括約肌損傷、近端尿道括約肌損傷、膀胱出口和尿道損傷、膀胱功能障礙、逼尿肌不穩(wěn)定收縮、前列腺窩傷口感染刺激、術后導尿管過度牽拉和留置尿管時間過長、膀胱壓力和膀胱順應性降低[3,4]。尿道括約肌功能不全是前列腺癌根治術后尿失禁的主要原因,而前列腺癌根治術后膀胱功能障礙可由膀胱去神經和膀胱出口梗阻引起,例如與老年人逼尿肌老化有關[5,6]。
前列腺癌根治術后尿失禁時間通常較長,給患者帶來巨大的心理負擔,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因此,預防和治療術后尿失禁對患者的康復具有重要意義。目前認為前列腺癌根治術后尿失禁的原因是術前肥厚性前列腺受壓引起的膀胱出口梗阻和膀胱逼尿肌失神經引起的超敏反應,前列腺癌根治術后近端尿道括約肌被破壞,術后尿漏的控制完全依靠無創(chuàng)的遠端尿道括約肌。內括約肌切開和尿道前列腺通道開放,外括約肌失去屏障,使外括約肌直接成為唯一的通道,其不得不承受更多的壓力。另外,如果術中使用大功率電凝,或者電凝時間過長,容易造成盆神經傳導反射遲鈍和括約肌疲勞,也會導致術后尿失禁,臨床常用藥物療法、行為控制療法和電刺激療法治療。尿道外括約肌和提肛肌都屬于盆底肌結構,刺激盆底肌肉可有效降低膀胱逼尿肌代謝水平,緩解尿失禁[7,8]。通過盆底肌肉鍛煉,患者可以收縮和放松盆底肌肉,增強支撐尿道和膀胱的盆底肌肉的張力,增加尿道阻力,減少尿失禁的發(fā)生,因此,加強盆底肌功能,增加逼尿肌穩(wěn)定性是治療術后尿失禁的有效措施。盆底肌綜合訓練是一種主動的盆底肌康復訓練,可加強尿液的控制,提高尿道閉合壓力,反射抑制膀胱收縮,保持尿道阻力高于膀胱內壓,保持尿道閉合,從而改善尿失禁癥狀,促進前列腺癌根治術傷口局部水腫的吸收和消退[9,10]。早期盆底肌訓練可預防和治療經尿道前列腺切除術(TURP)術后尿失禁。盆底肌肉的反復收縮抑制了排尿的緊迫感,直到其消失,并鼓勵患者在白天進行適當的運動,分散注意力,控制排尿時間,延長排尿間隔時間。膀胱訓練還能增強尿道括約肌的收縮力,有效保證排尿間隔,提高膀胱順應性。可見,對于前列腺癌術后的患者來說,這兩種方法可以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對提升患者的治療效果和生活質量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11-13]。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生理機能、軀體疼痛、心理健康狀況、社會機能、角色心理狀況、活力、主觀健康狀況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壓力性尿失禁發(fā)生次數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前列腺癌根治術后尿失禁患者行盆底肌綜合康復護理聯(lián)合膀胱訓練的效果確切,優(yōu)于常規(guī)護理,可更好的改善患者的癥狀和生活質量,并減少壓力性尿失禁的發(fā)生次數,值得推廣和應用。